风流皇帝乾隆为什么要为其八皇叔允禩翻案?
【千问解读】
古代历史上英雄人物辈出,的故事大家听过吗? 当年的死对头,夺嫡路上最大的敌人——。自然是遭到了雍正的报复,其中八爷党的领袖,号称八贤王的八阿哥允禩被雍正削去了宗籍,赠名为“阿其那”(这个名字有人说是“猪”这样的恶语,也有说这是“令人讨厌的人)、且被囚禁在高墙之内,不到一年,允禩就忧愤成疾,一命呜呼了。
无情最是帝王家,夺嫡路上是孤独的,成功的只有那一个;更是残忍的,成王败寇,输了就失去一切。
所以允禩有着这样的结局并不以外。
但值得一提的是,在其死后五十二年,即乾隆四十三年,他的侄子,雍正之子,居然给他“平反”了。
公元1778年,乾隆皇帝以无悖逆之实,下旨复原名胤禩,恢复宗室,并录入玉牒。
乾隆为何要为自己父亲得死对头允禩翻案呢? 当时在圣旨中乾隆帝是这样写的: ”允禩,允禟等孽自由作,得罪已死,其子孙仍是天潢支派,若俱屏其宗碟之外,与庶民无异。
当初办理此事诸王大臣再三固请,实非我皇考本意。
其作何处理之处,着诸王满汉文武大臣各抒己见,确议俱奏” 单从圣旨里面来看呢,乾隆帝其实对于皇叔这件事情,深感有愧,毕竟其皇叔的后代还是皇族后代,做个普通百姓实在是不合适。
于是后来乾隆帝恢复了他们宗室的身份,并且让他们搬回了王府,而自己的亲叔叔胤禵也放了出来,给了他爵位。
当然,自己的八皇叔比较不幸,没有熬到那个时候,只能是恢复一下宗室名誉了。
这个也说得过去嘛,正好体现乾隆仁爱高大形象。
乾隆提到过自己父亲晚年其实也后悔了。
“特未有显然悖逆之迹,皇考晚年意颇悔之” 意思是说虽然这二人有怨尤诽谤,但没有大逆不道的行为,因此雍正到了晚年,也曾对此颇有悔意。
所以乾隆也算满足父亲雍正的一个遗憾。
乾隆还说: “朕今临御四十三年矣,此事重大,朕若不言,后世子孙无敢言者。
胤禩、仍复原名,收入玉牒,子孙一并叙入。
” 意思是说自己已经亲政四十三年,这件事情非常重大,我要是再不说,后世的人就更不敢说了。
乾隆这样做,一方面也维护了雍正的颜面;另一方面,借口雍正晚年后悔当初对兄弟太过严厉,圆了他的心愿;最后也是显示自己“亲亲睦族”的宽大气度,为自己博个明君的好名声。
但这里有个问题,那就是乾隆为叔伯们平反的时间。
乾隆四十三年,意味着乾隆已经登基四十三年了,如果说乾隆同情叔伯们的遭遇,有心为他们平反,为何要拖这么久? 当然雍正在位时他肯定是不敢的,当年太子就是因为给八皇叔说好话,结果遭了大难,最终被父亲赐死。
那么继位之后呢?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乾隆就算是要造势,建立形象,那最好也该是在刚登基那时候啊。
其实乾隆四十三年是很特殊的一年,乾隆不单单给雍正朝矫枉过正的八皇叔“阿其那”几人平反,还给很多宗室平反,包括连都未翻案的平反,对之前宗室因故削爵和罢出“玉牒”的、、允禩等人进行平反。
配享太庙,恢复多尔衮睿亲王封号,多铎、豪格恢复亲王封号配享太庙,允禩恢复宗室。
这么大规模的翻案,自然不会是一时兴起而为。
乾隆43年,乾隆第三次出巡盛京,收到了一个叫金从善的的请愿书,请求他立皇后和太子。
这本来也没啥,历朝历代文官”争国本”的事多了,但触怒乾隆的一句话是“大清不宜立太子,以不正之运自待”。
这句话的意思大致是不拿自己当“天下之君”、合法政权。
这事放在一个汉人政权下,即便皇帝再昏庸,至少会有一帮言官站出来说话。
而对于一个满清皇帝而言,这绝对是挑衅。
于是一怒之下,将金从善杀了。
但是这事让乾隆深刻认识到一个问题,原来雍正钦定的太子永连死后,自己一直未立太子。
这事儿说大也大,说小也小,乾隆如果不当回事儿估计也没人敢质疑。
但乾隆这个人好面子,他最在乎别人的看法。
这种,如果闹大了,那些宗室免不了一旁说闲。
而且金从善还建议乾隆纳谏施德政,虽然有冒犯,但是说得有道理。
乾隆虽然杀了人,但不能否认金从善。
于是乾隆想了想,咱好歹是一代明君,你冒犯我,杀你是应该的。
但同时你说的话有道理,我也听你的。
所以那一年他搞了许多事情,比如再度自己当初继位时的承诺,不超过康熙的在位年数,把“以不正之运自待”这事儿给搪过去。
还有就是广施德政,当然这个德主要是对宗室的,以免他们嚼舌根。
这便有了大规模的翻案事件。
说白了就是作秀。
说起来这老八其实挺可怜,生前被雍正迫害致死,死后还被雍正的儿子拿来作为工具好好秀了一把。
这就好比爸爸打人家一巴掌,儿子给个甜枣,你还得感恩戴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