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死前留给朱允炆一“护身符”,最后结果悲惨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1-19 点击数:

【千问解读】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话说的开国从乞丐逆袭成皇帝后,他马上立嫡长子为太子,并着力培养这位准接班人。

然而朱标福大命不大,只有三十多岁就去世了。

不多久,朱元璋的二皇子、三皇子也相继去世,于是四皇子就成了健在的“大哥大”了。

然而,朱元璋并没有立朱棣为太子,而是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太子,这使得朱棣很是不满。

要知道朱棣文武双全,为大明江山的建立下了赫赫战功,无论战绩,还是资历威望都比皇长孙朱允炆要强百倍。

朱棣对朱允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为了搞“平衡”,又为了“国妨”的需要,朱元璋于洪武三年开始大肆封赏自己的几个儿子为各地。

朱棣被封为燕王,其实力在诸王中最强。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

朱允炆虽然性情宽厚,为人仁义,但上台后看到外边的藩王都手握重兵,为了消除隐患,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2个字:削藩。

为了不,建文帝并没有直接对势力最大威胁最大的燕王朱棣动手,而是“投石问路”。

他先是削掉了周王朱橚的封地。

周王朱橚是燕王同母兄弟,而朱允炆怕他与燕王沆瀣一气,于是决定先废周王。

结果他以“平反”为由,派公以备边之名经过开封,将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废为庶人,迁往云南蒙化。

第二年,建文帝又削齐、湘、代三位亲王,废为庶人。

湘王朱柏不堪受辱,为保名节举家自焚;齐王朱榑被软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软禁在封地大同。

随后,建文帝再接再厉,削岷王朱楩,废为庶人,徙漳州。

五大藩王先后被削,实力最强的藩王朱棣为了自保,开始装疯卖傻,想躲过一劫。

结果他装病的事情被人告密。

眼看建文帝派人来查,朱棣所幸一不做二不休,来了个先下手为强,他开始公然造反,理由是6个字:“,靖国难”。

他直指朝中重臣、黄子澄是奸臣,须加诛讨,于是公然起兵。

朱棣因为找到了一个夺取皇位的好理由好借口,仅一个月不的时间,他就基本上“平定”了北平周围所有的地方。

要是当年朱元璋没有大肆屠戮功臣,建文帝只要派一个开国将领,分分钟就能能把这次叛乱平息。

然而,开国将领都被朱元璋诛杀殆尽了,建文帝无奈之下,只好让庸才挂帅。

结果耿炳文充分发挥“庸”的特长,畏手畏脚,被朱棣偷袭成功,便成了缩头乌龟不敢再出来应战。

平乱是的事,这样显然会延误战局,为此,建文帝马上进行人事调整,改派了曹国公的儿子李景隆担任将军。

然而,事实证明,李景隆是蠢才一个,他的特点是8个字:寡谋而骄,色厉而馁。

李景隆收拢了耿炳文的部队,再加上自己带的人,竟有50万之众,在对抗10万不到的朱棣时,奇迹发生了,结果是4个字:一败涂地。

朱允炆听闻战局后,大为震惊,于是马上撤掉了李景隆的官,又换了将军,这才稍稍稳住局势。

就这样战役进入僵持阶段后,这时一个改变了整个战局。

这位来自于皇宫里的太监,离开了建文帝的怀抱,直接投奔了朱棣的怀抱,并且告诉朱棣一个惊人的消息:南京城无大军把守,几乎是一座空城。

并建议朱棣绕过山东直取南京。

朱棣采纳了他的建议,绕道向南京城进发,结果无人能阻挡其大军的步伐。

这时的建文帝绝望了,想和燕王掌管天下,但是被拒绝了,朱棣想要的是整个大明王朝。

于是乎,毫无悬念,当燕军进入南京后,建文帝在皇宫放火,自己也失踪了,朱棣却找了一具尸体哭诉着,7个字:“傻小子,何苦如此!”之后,他用天子之礼埋葬了尸体,自己登基做了皇帝——。

整场战役打了三年多,转折点在于越过山东直取南京,而这次仅仅只是半年时间。

其实,这一切早就在朱元璋的“预料”之中,为了预防藩王谋反,朱元璋临死前专门给朱允炆留下一颗定海神针——一镇守在云南的30万沐家军。

沐家军的领帅叫。

沐英是穷苦人家出身,从很小的时候便成了孤儿,在八岁的时候就跟在朱元璋和身边了,朱元璋将他看作自己的亲生孩子,教他读书写字,还教他如何带兵打仗。

沐英长大后屡立战功,洪武三年被封为镇国将军,后来又掌管天下兵马。

沐英行事果断,总是能及时解决问题,深受朱元璋的器重。

再后来沐英平定云南之乱,此后一直镇守云南。

沐英不但和朱元璋情同手足,和朱元璋的长子朱标更是生死之交,他听到朱标的死讯后,十分难过,最后甚至因伤心过度去世了。

仿佛传染了一般,沐英的儿子从小也生活在南京,而且深得朱元璋的宠爱,与朱允炆私交甚好,可以说是生死之交。

朱允炆继位后,立刻就把沐晟封为侯爷,让他带兵去云叛,镇守云南。

朱棣反叛时,建文帝为什么不动用这支强大的沐家军。

主要原因有三个。

第一,建文帝过于自信。

朱棣反叛时,只有10来万军马,而中央军高达近百万,单从军队数量来看,朱棣的造反无亦于鸡蛋碰石头,根本。

建文帝因为过于自信,错判形势,并没有及时调动沐家军这支王牌军队,导致悲剧的产生。

第二,建文帝过于自恋。

大敌当前,建文帝玩起了“举贤不避亲”,重用了亲戚李景隆。

然而,李景隆根本没有“贤才”,而是蠢才。

结果白白浪费战机,一败涂地。

建文帝没有想到李景隆会败得那样迅速,这么彻底,因此他根本没有时间去调动镇守云南的沐家军,都城就被攻破了。

第三,建文帝过于自束。

当年朱元璋曾下令,沐家军要世代镇守在云南,不得离开。

而耿直的建文帝遵为天条,认为如果调动了沐家军来平乱,一方面是违背了朱元璋的祖训,另一方面又怕边境失守,造成内忧外患的局面。

也正是因为上述这些原因,优柔寡断的建文帝并没有起用朱元璋给他的留下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30万沐家军,最终导致江山的丢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明太祖朱元璋死前留给朱允炆一“护身符”,最后结果悲惨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