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声最好的亡国之君是哪位?死前又说了什么?
【千问解读】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第一次就是迁都。
其实关于这个建议很早就提出来了。
在把山西给占领的时候,考虑到他的军队已经离北京很近了,而周边并没有什么可以勤王的军队,为此李明睿就向上书,希望皇帝能够避其锋芒,毕竟这个时候皇帝手里没有什么实力,与李自成硬拼,是极不明智的。
事实上历朝历代关于这种事情还是很多见的,比如汉,再比如宋,此外晋也是如此。
这些朝代通过暂时的示弱,使得国祚得以延续百年的比比皆是。
要知道,与这些朝代相比,还有一个极大的优势,就是他们当年就是在南京建都的,在那里还保留着相当完整的行政体系。
如果说皇帝能够当机立断、果断南迁的话,以当时的形势至少可以实现划江而治,那一套完整的班子体系,对于调动整个帝国的资源,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然而皇帝这时候还在犹豫不决,因为那个时候的决议,基本上都是得到内阁的支持。
对于皇帝来说,他希望的是,由下面的臣子群起进谏,自己再勉为其难接受,无非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形象。
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下面的臣子,没有哪个肯站出来背这个锅。
他只好主动向群臣提出李明睿的建议,然而当即就跳出来反对,皇帝再想南迁也是回心无力了。
如果说下面这帮迂腐的臣子,能把皇帝气得吐血的话,崇祯紧接着又错过了第二个机会。
此时李自成兵已经临城下。
从他本人来讲,和等人并没有太明显的区别,只是希望能够得到皇帝的认可,最直接的证据,就是他特意派人找到皇帝商谈此事。
按理说这时候刀都架到脖子上了,再说李自成提的条件也不过分,还能够借用他的军队去抵御清军,这应该是当时最好的办法了。
然而崇祯提出来的时候,却又被下面的臣子否决了。
他们只会在朝堂上破口大骂,却根本提不出什么好的建议,这时候才明白,自己用的这些官员只会耍嘴皮,却什么都干不成。
为此他在临死之前也写下了12个字 朕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 。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当时崇祯皇帝因为筹集不到李自成想要的银两,而导致和谈失败,结果破城后,他手下那些官员为了保命,主动上缴给李自成的银两,是此前和谈数量的几十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