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么样传送物品的?古时候有没有快递小哥?
【千问解读】
现代化的最大的优点就是,方便快捷,比如“快递”,从最开始到现在,发展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是不光快递本身速度快,它的发展速度也同样很快。但是,在古代,可没有“快递”这个概念,就算有,那也真的不能叫做“快递”了,毕竟传送东西只能依靠人力携带,也没办法及时知道对方是否收到,确实是很不方便。
今天就一起来看一看,古代传送东西都会怎么办,古代是不是也存在快递小哥呢?最早时候的“快递”是夏商时期的实物传递,但是也就相当于是一种捎带,今天谁家有封信需要送,明天谁家需要帮忙去跑个腿,只不过距离都很近,毕竟靠的还是人的双腿,人家不愿意跑远,你也不好意思让人家跑远。
这种情况下,自然谈不上“快”,而且是属于顺带的,不是说专门有人帮你送东西。
周朝时期,就有了最早的“快递小哥”了,没错,就是诞生了“快递行业”。
政府设置了“行夫”这一官职,并且定下了一个行业规矩:虽道有难,而不时必达。
也就是说,虽然有困难,但假以时日是可以成功的。
那个时候把最终目标放在第一位,东西一定要给人送到目的地,即便路上有很多困难,可能会多耽误一些时日。
不得不说,这一点放在现在,可能已经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了,正因为出现过送快递时偷窃的行为,也就显得那些风雨无阻的快递小哥更加高大伟岸。
春秋时期,“快”就已经成为一种要求了。
什么最快?当然是交通工具,那个时候就是马。
近距离的物品一人一马就可以搞定,长距离的,就必须接力式的传递了。
这其实与很多影视剧中出现的“驿站”相似,很多时候传信的人快马加鞭到了一个地方,人不换,匆匆忙忙吃个饭喝点水又上路了,但是马是一定要换的,不然跑的那么累,肯定会被累死,然后,继续跑。
秦统一之后,对于“快”就有了要求了,一般物件倒没什么严格的要求,毕竟不是那种着急的,而一旦标上“马上飞递”,每天的行程就必须是150千米,如果是“十万火急”,那就是要求最快速度了。
不仅如此,对于保护物品的私密性的意识也诞生了,比如写在竹简上的文书会在结绳处加上封泥盖上印玺,只能拆开一次,防止被人偷窥。
此外,还对快递人员有了要求,老人当然不行,身体不好的不要,不诚信的人也不要。
汉朝魏晋,对于速度的要求又进了一步,紧急公文要求每天200千米,隋唐时期这个速度更是达到了250千米。
可能有人要说了,不是有什么“千里马”嘛,那送个东西不是挺容易的?这里自然就是需要注意的一个点了,计量单位。
古代的长度单位和现在是不一样的,周朝时期的一里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差不多300米,千里马的速度换算下来,其实还真的没有多少。
越到后来,快递的保护措施越好,整个行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隋唐时期,因为开凿了大运河,水运更显优势,要知道,中间隔着那么多山,走起来是很不方便的,但是大运河就方便多了。
唐玄宗时期,单是从事快递行业的快递小哥就有两万人。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杨贵妃爱吃荔枝,于是皇帝就派专门递送紧急军情的人员专门跑一趟送荔枝,这该是怎样的宠爱和奢侈呢。
不仅仅是贵族们,平民也有属于自己的快递公司,那就是镖局。
这一个经常出现在影视剧中,“镖局”的名字起源于明末清初,但是,做这一行的,如果不是文武双全脑子好使,还真的做不成呢。
最近刚参加完高考的人,应该也陆陆续续收到自己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当然现在的大学通知书做的都是非常精美的,那你知道在古代中了科举的人他们的录取通知书又是怎样的么?其实古人对于能够金榜题名更加的看重,如果一个村出了一个状元,很快这个村就会被全国所熟知。
一般都会把中了科举的人写在告示上张贴出来,这样大家也就都能知道了。
貌似那个时候还没有什么快递服务,不过也要看地区,如果是很近的地方那也会有人通知你的。
在中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考试历史中,曾产生了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
科举正考分为“三关”,分别是乡试、会试、殿试,每个级别的考试只要被录取了,都会有人专门报喜。
清代“乡试”捷报明王世贞《觚不觚录》:“诸生中乡荐,与举子中会试者,郡县则必送捷报,以红绫为旗,金书立竿以扬之。
”这里的“捷报”就是古人的录取通知书了,也称“报帖”“喜报”。
明沈一贯《状元图考》录取通知书最早的形式是“泥金帖子”,出现于唐代,大概在唐玄宗的开元、天宝年间流行。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泥金帖子》:“新进士才及第,以泥金书帖子附家书中,用报登科之喜,至文宗朝,遂寖削此仪也。
”这里的“泥金”是指用金粉或金属粉制成的金色涂料,通知书用此来书写,可见对其重视程度。
泥金帖子附在家书中寄出,似乎并不是通过官方渠道递送的,因此被认为是非正式的“录取通知书”。
宋杨万里曾有诗云“淡墨榜头先快睹,泥金帖子不须封。
”后来出现了“金花帖子”,才有了“正式版”科举录取通知书。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二:“国初,循唐制,进士登第者,主文以黄花笺,长五寸许,阔半之,书其姓名,花押其下,护以大帖,又书姓名於帖面,而谓之榜帖,当时称为金花帖子。
”《中国考试大辞典》中榜帖解释为“唐宋时科举及第者的录取通知书。
”由此可见,把“金花帖子”作为录取通知书已被现代学术界认可。
“黄花笺”是指洒金粉的笺帖,录取通知书在古代真是极其珍贵。
到了清代,就出现刻板印制的科举通知书了。
看来早在古代,录取通知书就越来越注重形式和材质的创新,在设计上也是日日精进。
清代科举捷报印版古代录取通知书的写法古代录取通知书一般为隶书字体,正中央写着哪一年乡试或殿试第几名,此外还有某某县府的名称。
古人收到后,把它张贴在厅堂最显眼的地方,主要是为了光宗耀祖,让来访的人一眼就能目睹到,如同现在的奖状一般。
当时的读书人靠科举考试出人头地,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录取通知书对他们来说是任何金银财宝也不换的至高荣誉。
请看,北宋咸平元年孙仅的录取通知书:“先列主司四人衔,曰:翰林学士给事中杨,兵部郎中知制浩李,右司谏直史馆梁,秘书丞直史馆朱,皆押字。
次书四人甲子,年若干,某月某日生,祖讳某,父讳某,私忌某日。
然后书状元孙仅,其所记与今正同。
”上述在《容斋续笔·科举恩数》中的记载,据说是唐宋金花帖子的通行写法。
相比唐宋,明清时期的录取通知书就比较简单了。
《儒林外史》中范进的录取通知书是这样写的:“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
”《神童诗》道出了人生四喜:“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所以,范进此时的兴奋程度不亚于中五百万的彩票了。
清捷报光绪二十年恩科状元张謇捷报中还写有“报录人”此外,古代录取通知书写好后要加盖“录取专用章”,这叫“过朱”。
清朝的大金榜,还要由内阁学士捧至乾清宫钤盖“皇帝之宝”。
这就好比现代录取通知书上加盖“校长”公章了。
还记得,你的录取通知书长什么样子吗?随机文章明皇帝独宠老妃…白头叹没子!太监突跪地「一句话」吐真相有关明武宗的陵墓二战钢铁火神之喷火坦克,苏联红军火烤日本关东军(威慑杀敌利器)黑洞为什么会吸东西,黑洞为什么会吸收光/引力及第二宇宙速度太大为什么宇宙空间这么冷,宇宙越是膨胀会越冷(地球外太空零下270度)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