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正的王朗是如何死的?和诸葛亮有没有关系?
【千问解读】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痛斥,导致其摔于马下身亡的最后一句“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更是成为了网络上的热门句子。对于诸葛亮,我们可以说是已经十分了解了,而他口中“厚颜无耻”的曹魏司徒王朗,论起知名度当然是逊色许多的。
那么,这个自信到自称“老夫只需一席话语,管教诸葛亮拱手来降,蜀兵不战自退”的王朗,在历史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王朗,原名,末年出生在东海郡郯县,也就是今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一带。
关于他的生平,其实在电视剧桥段中,诸葛亮也做过介绍,他的台词是:“王司徒之生平,我素有所知,你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世。
”不过,其实这一表述并不准确,因为据《志》记载,早在王朗举孝廉之前,他便“以通经,拜郎中,除甾丘长。
” 当时,王朗师从太尉杨赐,接受了经学上的教育,并因此得到郎中、的官职。
只是后来杨赐去世,王朗感念师恩,主动为其守丧,才被推举为孝廉。
这之后不久,王朗被徐州牧征辟为茂才,逐渐升任了治中从事。
初平四年(193),王朗奉命代表陶谦面见,表示对他的支持,献帝十分高兴,封王朗为了会稽太守。
会稽地处东南,与徐州有一段距离,所以王朗拜别了陶谦,自己前往了会稽上任。
到了任职的,王朗发现当地因为地处偏远,至今还供奉着、二人。
在熏陶下成长的王朗认为秦始皇是无道暴君,于是禁止了对他的祭祀活动。
据史书记载,王朗在会稽“居郡四年,惠爱在民。
” 之所以是四年,是因为王朗在任第四年时,有着“”之称的率军来到了会稽。
当时,王朗的下属都劝他走为上策,但他自诩为汉室臣子,应当维护汉帝所托付的土地,于是坚决留守。
在抵抗一段时间,击退数次孙策的攻势后,王朗终于还是被击败而逃往了南方的交州。
不过,即使是狼狈逃窜,王朗还是保持着风度、气节,史载:“虽流移穷困,朝不谋夕,而收恤亲旧,分多割少,行义甚着。
” 数年后,以汉帝名义征召王朗,得到命令的王朗立刻从曲阿出发,辗转跋涉了几年路程才终于来到了,并受封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
这之后,王朗因为人正直被委任执法官员,史载:“以军祭酒领魏郡太守,迁少府、奉常、大理。
”当时,钟繇、王朗执法宽仁,二人都受到了人们的夸赞。
延康元年(220),曹操去世,其子继任魏王,王朗则被封为了御史大夫、安陵亭侯。
御史大夫主管对百官的监察,可见曹丕对王朗的执法能力也是十分信任的。
第二年,曹丕代汉称帝,建立了,而王朗则被改封为司空,位列朝中地位最高的“三公”之一。
作为长辈,王朗常常地提出曹丕的问题,并劝谏其改正。
举例来说,曹丕曾经常常外出打猎以至于半夜才回宫,认为此举不当的王朗立即上书劝说,曹丕自此便不再半夜回宫了。
黄初二年(221),为报之仇发动了伐吴战争,当时魏国对于支持哪方议论纷纷,而王朗则表示此战宜观望,最好等两军相持再出动,曹丕采纳了其意见,没有参与吴、蜀的这次斗争。
另有一次,王朗上书建议以增强防御为要务,曹丕却执意主动出击,结果无功而返。
太和元年(227),曹丕去世,长子即位,是为,而他封王朗为兰陵侯、司徒,对这位老臣也是十分尊重。
对于这位新君,王朗仍是严格要求,曾经劝谏他力行节俭,不要大规模营建宫室。
第二年,历事三朝的老臣王朗去世,并在正始四年(243)得以配享太庙。
可见,真实历史上的王朗是一个政治、军事能力都不错,大局观出众,且讲究规矩、提倡礼教,待人真诚友善、为人宽容节俭的人,这和小说、电视剧中的形象可以说是截然不同。
而且,王朗实际上并没有参与对蜀汉的防御和征讨行动,当然也就并非是被诸葛亮骂死的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