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太子朱慈烺的悲伤:国破家亡后下落无人知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1-12 点击数:

【千问解读】

:末代太子的悲哀 仁者可急中生智,奸诈之流也有临危之小聪明。

很快想出了一个一箭双雕的好主意,那就是——让人指出太子是假的,以“冒充太子”之罪将太子杀掉。

恐怕没有一个末代太子比朱慈烺更惨的了。

首先,在明末的历史舞台上,由于他父亲风风火火地想把国家治理妥当,他根本就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其次,后,他的下落又成为千古之谜。

一朝堂堂太子,竟无人知其生平下落,和一个普通百姓没有任何区别,让人在感伤之余也对崇祯有所愤恨。

当初,诸多大臣希望太子南下至南京监国,如果答应了,历史肯定将会改写。

太子之下落网络配图 公元1644年三月十八日,攻占了北京外城,崇祯帝登上万岁山,举目四望,遍地皆是大顺军旗帜,北京城已非大明之土。

崇祯知大势已去,慌忙回到乾清宫,招来周皇后所生之太子朱慈烺,其年不过十六岁。

崇祯拉着太子之手,。

随后,他让两个儿子永、定二王和太子一同逃出京城去,以希他日“报父母仇”。

朱慈烺,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大变故,他还没有马上明白形势的严重性。

与父之情,使得永、定二位弟弟只好将其强行拉走。

历史,确切地说应该是正史也就在这个时候于朱慈烺身上永远地定格了。

随着他的身影消失在乾清宫,有关他的正载也一并消失。

似乎这个人的经历只不过就是从出生始到和父亲诀别的那一刻终了。

但后人却不甘心,仍想从断简残篇里寻找出这位亡国太子的下落来。

于是,这位太子的从前已不重要,这位太子的才能素质、十六岁前的所经所历也不重要。

诸多人都把他的下落的寻找与猜测当成了研究这位太子的重头戏。

关于朱慈烺太子去向的记载共有六种说法:一说被李自成杀死,或是杀于永平或是杀于北京;二说被李自成挟持出北京西行;三说被明高起潜收留;四说被外祖父周奎送交清廷处死;五说出家于广东阴那山灵光寺;六说“不知所踪”。

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编修,写到“崇祯太子时”,带了点苦恼地说道:“今太子无踪,史臣执笔,其何所适从?” 但从当时北京城形势分析可知,太子是不可能轻易逃出城去的。

崇祯上吊于煤山前,李自成便将北京城围得水泄不通。

城中人无一人可出入,即使是攻进北京城后,李自成也并未放弃对廷官员们的围捕。

况且,崇祯太子身边已无人可用,无兵可使。

只靠他一人之力和两位柔弱的弟弟以及几位忠心的太监是难以成事的。

于是,其被李自成活捉便可作理所当然之事。

据《石匮书后集·烈帝本纪》记载:(李攻进城后)内臣献太子,自成留之西宫,封为宋王,太子不为屈。

《石匮书后集·太子本纪》谈到:李自成攻破京城后,太子被俘获。

见到李自成,李命其下跪,太子怒道:“我怎么可以向乱贼下跪?”李自成问道:“你朱家何以丧天下?”太子愤恨道:“不该用周延儒等奸臣。

”李自成道:“你还算明白。

” 太子凛然问李自成:“如何不杀我?”李自成道:“你无罪,我不妄杀。

”太子道:“既然如此,你依我三件事。

一不可惊我祖宗陵寝,二速以礼葬我父皇母后,三不可杀戮我百姓。

”李自成答应了。

该年该月十三日,李自成与战败逃出北京城,在路上,太子趁乱摆脱了李自成的魔爪。

从大顺军中逃出后,可能是因为要寻找亲人,他回到了已经掌握在人手中的北京,找到了自己的外祖父周奎,寄居在周家。

并和自己的姐姐,那个被崇祯帝砍掉一只胳膊的重逢。

姐弟俩,整日沉浸在悲伤之中,无意中惊动了邻里和巡捕,小人周奎便把自己的外交给了当时的清摄政王多尔衮。

这消息一传出,“百先帝太子尚在,馈送牲牢礼币者甚众”。

多尔衮有些坐不住了。

对于他来讲,一位困于牢房的朱慈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架着一“太子”称号的朱慈烺。

对于他来讲,现在无论是杀是留都很麻烦。

作为外来入侵者,他一方面为了收买人心,可以礼葬,可以善待所有不再抵抗的人;另一方面对于他们一统中原的障碍决不会手软。

可明太子正好处在这两种态度的矛盾之中,若是留着他,明朝的忠臣义士就会心怀希望地打着他的旗号前赴后继。

可如果杀了他,清廷精心炮制的“为明朝报君父之仇”的幌子就会。

仁者可急中生智,奸诈之流也有临危之小聪明。

多尔衮很快想出了一个一箭双雕的好主意,那就是——让人指出太子是假的,以“冒充太子”之罪将太子杀掉。

网络配图 于是,一场“认证真伪太子”的闹剧上演了。

首先是亲人指认,太子外公周奎和舅舅周绎,自然领会了摄政王的上级意图,一口咬定太子是假冒的,长平公主坚持说是真的,被周奎打了一个耳光后也不再说话。

曾经是太子老师的原内阁大学士谢升也指出是假的。

于是,太子是假便成立了。

发到刑部后,主事钱凤览力争太子是真,立即被关讯问。

不久,太子被杀,罪名是“冒充前朝太子罪”。

也就是说,他死后连个太子之名都没有得到。

还有一种说法是,李自成攻下北京后,下令搜索太子,太监粟宗周将太子献出,李自成把太子囚于刘宗敏家里。

后来卫士将太子放出,到了南明小朝廷——南京。

清兵攻入南京后,太子又被献出而遇害。

无论是哪一种说法,都承认了太子的下落——在清廷刽子手的刀下做了亡命鬼。

而过于悲情的说法却是,他死时并不是以前朝太子身份死掉的,只是以一个假扮太子的“平民”身份而被清廷斩于街市。

父亲崇祯 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末代君王如崇祯那样被后世几乎推崇成神仙,因为他是自杀的,因为在他短短的十几年统治时期,给人的感觉是一直在尽力想改变明王朝的残局。

表面的历史给我们的感觉是,崇祯具备了我们心中“君王”的特质。

他的勤于朝政在明朝后期的几个皇帝里是有名的。

自明中期以后,皇帝怠政之风盛行,令天下臣民忧心。

视国家政务为儿戏,今日出宫外,明天下苏杭,寻花问柳,自不待言。

嘉靖帝和帝都在位四十余年,他们笃信道教,整日在宫中做斋醮,曾“连数年不上朝理事”。

帝爱木匠活,把国家政务尽委于大宦官。

崇祯帝则一反过去诸帝的怠政之风,“日理平台”,像开国皇帝那样“忧勤不怠”。

不仅如此,如果没有极为特殊的急务,臣下进谏也按时举行。

从这点来看,崇祯帝很合乎一个好皇帝的标准。

这也正是人们所常称道之处。

再加上他不好声色,所以不少人就认为他不应该是个“亡国之君”。

另外,崇祯帝平时生活比较节俭,一次在御座讲课时,崇祯帝里衣的袖口偶尔露到外面,“袖微损”,崇祯就悄悄地将破损的袖口往里边塞了塞。

一个讲官看到了,便奏道:“衣之敝虽过于位,然美德也,何必讳?” 最后,他铲除了魏忠贤这个大太监,为百姓与官员除了一害,此举使天下人心大快。

无论当时还是后世,这件事都是崇祯帝最可称道之处。

在他死后,受到了士大夫、对手及史家等各方的同情,李自成就说他“君非甚暗”。

历史往往是这样,不管他生前有多少可非议之处,而自杀可以算得上是“悲壮”、“惨烈”的死,都足以博得同情和好感。

因为历来在亡国之际,少有君主“死社稷”的,于是,他被称颂,甚至连皇帝也对其认可,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皇帝,他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用人不当。

但我们似乎忘了一件事,崇祯杀了魏忠贤,却在后期依旧重用宦官。

而他重用宦官的结果是,宦官临出宫时在柱子上写道: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如果崇祯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明君,怎么会有如此混账的太监?他给了他们那么重的信任,换来的却是当了太监的孙子。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他确信大势已去,但又不肯就这样把大明江山交给已经逼近北京的农民军。

他找来大臣李明睿,问对策。

李明睿让他屏退左右,然后走到他面前,小声并郑重地说道:“如今之计,只有南迁,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 崇祯很颓唐,叹息一会道:“此事关系重大,怎可轻言。

爱卿常读史书,难道忘了当初我祖先(英宗)被瓦剌劫持,又兵临京城,有人建议南下,结果被万人所唾骂。

难道你想要我也被万民唾骂?” 李明睿笑了笑,不语。

崇祯又道:“不知天意如何?”网络配图 李明睿道:“天命是与皇上站在一起的,请皇上不要犹豫,尽快决断。

” 崇祯想了一想,轻声道:“其实我早就有南下之意,但朝中臣子无人附和,所以才到了这步田地。

现在,你和我都有此意,但外边诸臣不从,该如何是好?此事重大,你要保守秘密,不可轻泄,否则,我诛你三族。

” 李明睿明白,崇祯帝是担心外臣反对,而影响自己的“明君”之名。

但到了该年的二月份,农民军已经逼近京师,并向他下了“最后通牒”。

崇祯诏天下诸镇兵入援勤王,又命大臣们对战守事宜献计献策。

愚蠢的崇祯不明白,各镇正在防守清军,一旦回师京城,就等于是把北方完全让给了满洲人。

宁远总兵吴三桂并没有回京师,其他诸王见吴三桂未回,也跟着效仿起来。

大臣们各自献计献策,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任何计策都没有用,李明睿又向崇祯帝密陈南迁。

都御史李邦华请崇祯下旨要太子先到南京,这样,南方就会以太子为天下之望,即使北京陷落,以太子在南京主事,必能。

周皇后却认为田贵妃这是在想要对太子不利,因为从两个人所生孩子数量来看,是不相上下的。

太子慈烺、怀隐王慈烜、定王慈炯是周皇后所生,而田贵妃生了永王慈炤、悼灵王慈焕、悼怀王及皇七子。

后两个很早就死掉了。

但她凭着这两个儿子也足以和周皇后的太子朱慈烺抗衡,后来诸多的朱三太子案就能证明这一点。

朱慈烺在太子岁月留下的资料跟他的下落一样,是个谜。

可以说,没有任何一朝的太子像他这样留下这么少得可怜的资料。

总是有一种感觉,这个太子是否真的存在过。

因为在大明朝末期,人人注意的都是崇祯和李自成还有满人,一个并没有成为皇帝的太子朱慈烺,其分量真是太轻了。

当时英雄太多,遂使他。

皇太子案 朱慈烺死后,事情并没有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人死灯灭。

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十二月,南明鸿胪寺少卿高梦箕的奴仆穆虎从北方南下,途中遇到一位少年,因此结伴而行。

晚上就寝时,穆虎发现少年内衣织有龙纹,惊问其身份,少年自称是皇太子朱慈烺。

其时,已经在南京建立弘光政权。

得知此事后,便命令太监李继周将太子接到南京。

据说,太子在见到李继周时曾问:“迎我进京,皇帝给我做吗?” 李继周摇头,“此事如何哪是我等奴婢所能知晓的!” 顺治二年,也就是公元1645年三月初一,太子来到南京,被交付冯可宗处看管。

朱由崧派了两个太监去辨认真伪。

两人一见到太子就,还脱下了衣服给太子穿上。

朱由崧知道后,大怒,跟两个太监道:“真假未辨,你们就行见太子之礼,混账!” 说完,将两个太监拉了出去斩首,又将李继周也杀了。

然后,面谕群臣道:“有一稚子言是先帝东宫,若是真先帝之子即朕之子,当抚养优恤,不令失所。

”随令侯、伯、九卿、翰林、科、道等官同往审视。

原总督京营太监卢九德来到太子所居处,正视良久,不说一语。

太子大怒,“卢九德,你见我怎不叩头?” 卢九德地跪下叩头,已经魂不附体。

网络配图 太子骂道:“才一年不见,你居然肥胖如猪,可见在南京享福不浅啊。

” 卢九德上下牙捉对似的厮打,又被太子骂了许久,才张皇而出。

见到朱由崧后,回道:“有些相像,却认不真。

” 朱由崧陷入了沉思,老实说,他这个皇帝之位来得不易。

如果太子是真的,按照祖宗成法,他必须要把皇位让出去。

虽然,南京百姓对他这个政权的已经痛不欲生,但就这样把皇位让出去,实在不情愿。

当南京百姓知道了太子之事后,纷纷要求太子登基称帝。

明旧臣、处于长江中游的在这个时候以保护太子的名义进逼南京;长江以北的黄得功、刘良佐等总兵也上疏要求朱由崧善待太子。

危机一触即发,朱由崧如同,坐立不安。

他准备再让人辨认太子,而这一次的辨认却是抱着某种目的去的。

事实上,朱由崧政权的许多官员都在崇祯朝廷上任职,大多数人都远远地见到过太子朱慈烺。

曾经担任东宫讲官的刘正宗、李景廉“皆言太子眉长于目”,他们看了伪太子之后都说“认不清”;朱由崧认为,这是大臣们对自己不满,而刻意地不想认出太子来。

他找来亲信,对太子进行辨认。

这些亲信在他的示意下一口咬定太子是假的。

并对太子进行严刑拷问,审讯结果出来了:太子是假的,真名叫王之明。

既然王之明承认自己就是王之明了,那么,下面的审讯应该轻松多了,但事实却是,难度依旧,笑料百出。

审问官问道:王之明,你冒充太子该当何罪? 王之明:我既然被你们说成不是太子,也就罢了,何必要给我改姓名? 审问官:王之明。

王之明不回答。

审问官:为何不应? 王之明:何不喊“明之王”? 审问官大怒,吩咐用刑。

太子高呼:皇天啊上帝。

该年五月十日,清军大举南下,朱由崧到太平府避难。

南京百姓这才冲进监狱,把奄奄一息的太子救了出来,并拥其登上皇位。

这个皇位只持续了五天,五天后,清军大将进入南京城。

他第一件事就是问太子,有人告诉他,哪里有什么太子,是一个叫王之明的人冒充的。

多铎笑道:“你们真愚蠢,如果他承认自己是真太子,朱由崧早就把他杀了。

” 一名降臣趁机说道:“是啊,太子本不承认自己是冒充的,都是马士英(一个太监)的安排。

” 多铎连连点头,并骂道:“奸臣,奸臣。

” 十天后,多铎设宴招待刚擒获的朱由崧,并将他的位置安排在皇太子之下。

皇太子对朱由崧道:“你看,你让李继周把我叫来,又不认我,还给我改名,又让人抽打我。

这些事,你知道不知道?”朱由崧坐在他下首,不作一语。

几个月后,多铎将太子和朱由崧带到了北京,随后都被处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末代太子朱慈烺的悲伤:国破家亡后下落无人知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