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是胖子多还是瘦子多?
【千问解读】
可惜古代好像从来没有哪本文献记录了皇帝的身高和体重,不然我们轻而易举的就能知道历朝历代的皇帝到底是胖子多还是瘦子多。
其实在古代,关于养生的方法有很多,不过大多数都是靠嘴去养,要吃各种补身体的食物,而不是靠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所以古人“运动”这二字的概念就不强,所以从这个方面来看,可能大部分的皇帝都会是胖子,毕竟奴才把皇帝照顾的白白胖胖才说明皇帝享福了嘛。
打江山吃不好穿不暖可以理解,怎么他们的子孙后代也胖不起来?
回答如下:
我们首先需要拆解下题目,就是“古代”、“皇帝”、“子孙后代”有没有胖子?
答案是:有,而且不少。
题主可能是看了清朝历代皇帝画像之后得出的结论。
确实,清朝的列位皇帝胖子比较少,唯一一个确定的大胖子,应该是清太宗皇太极。
清雍正时人阮葵生《茶余客话·清帝甲弓》载:
太宗体丰铠重,乘小白行百里,乘大白止行五十里。
今昭陵前肖其形立石马二,呼曰小白、大白。
“体丰”就是肥胖,良马只能驮着他走50里或100里……
明朝就比较多了,明仁宗朱高炽体胖行动迟缓,需要內侍搀扶行动,也因此不被明成祖朱棣所喜。
明神宗朱翊钧也是体胖,且有足疾,所以不利行动,给太后请安都要膝行前进。
再往前看,开国皇帝的形象,如宋太祖,这是正经的武将出身。
宋太祖双下巴都出来了,肯定不算瘦人了,史书记载,他“或因宴会,至醉经宿”,也是整天整宿地喝,这生活习惯也是乱套的,想瘦也难。
再来看看面貌清秀的宋朝皇帝,仁宗。
北宋的绢本,类似的笔法,胖瘦对比,一目了然,所以说,开国皇帝瘦,肯定是不恰当的。
《步辇图》是当时人所绘,里面的唐太宗,也和宋太祖一样,怎么看都不是瘦人。
这些是比较可信的画像,至于网上流传的“历代帝王图”其实很多是后人想象作品,并不能反映本人的真容。
另外几位史书明确说“胖的特殊”的皇帝,也可以看看。
比如金哀宗完颜守绪在城破国亡的时刻说:
朕体素肥,不便于鞍马驰突。
骑马逃亡已经不行,那应该是真的胖得出奇了。
北齐穆宗高延宗,《北齐书》称:
延宗容貌充壮,坐则仰,偃则伏,人笑之。
也就是坐姿就后仰,低头则趴地上,主要是有颗大肚子垫着,人人都笑话他。
不过这位亡国之君却不是马都上不得的“弱鸡”,在北周灭亡北齐的最后时刻,仍奋勇奋战,据《北齐书》记载:
周军围晋阳,望之如黑云四合。
延宗命莫多娄敬显、韩骨胡拒城南,和阿于子、段畅拒城东。
延宗亲当周齐王于城北,奋大槊,往来督战,所向无前。
可见胖子也并不是都不能打,扛着“大槊”,长4、5米的大家伙往来拼杀,还是有几两“疙瘩肉”傍身的。
另一位南朝的皇帝,宋明帝刘彧,因为身形肥壮,曾经被废帝刘子业贬称“猪王”,可见也是个胖子,后来他忍辱负重,政变杀死了刘子业。
这是说历史上的胖子皇帝们,之所以留名, 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同行们”不胖,而是因为他们胖得出奇……
至于清朝皇帝不出胖子,资料比较充裕,我们可以分析一二原因:
1,规定饮食为一日两餐,受到严格的祖制规矩约束,很难真正暴饮暴食;
2,清朝皇帝的运动量很大,工作压力也并不轻,几乎从早到晚都有满满的工作和礼仪任务安排;
3,清朝皇帝从皇子时代,就有今天看起来都堪称严苛的规矩教育,这一套东西说不上科学,但是非常的有规律。
当然,前代的宫廷也有类似的东西在,为什么养出那么多胖子,可能也和饮食结构有关。
现实是,今天的饮食结构最终形成,已是明清之后,在这之前,《梦溪笔谈》卷二四中记录到:
大底南人嗜咸,北人嗜甘。
鱼蟹加糖蜜,盖便于北俗也。
北方人好吃甜口,是不是和今天的认知不同?
好吃甜食,又大量进食羊肉(宋代上层阶级到了临安仍主要吃羊肉,而非猪肉)、酪浆(奶制品),岂有不胖的道理?
解析:历史上真实的纪晓岚真的不受风流皇帝乾隆待见吗?
解析:富察皇后的去世对风流皇帝乾隆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的感情世界,对他的处事风格,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有些是正面作用,比如,是历史上唯一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帝王。
他一生只娶了张皇后,并且两人关系很好。
夫妻感情生活幸福,他的执政方式也比较开明,大明在他治理时期出现“”。
有些就会出现负面影响,比如与杨贵妃的爱情,两人爱得轰轰烈烈。
唐玄宗因此大力提拔杨贵妃的娘家人,自己也荒废朝政,最后出现。
皇帝的爱情,与一个国家的命运,通常都是息息相关。
乾隆即位初期,行宽仁之治。
富察皇后去世后,乾隆满脸杀气,执政风格开始变得严苛。
乾隆的感情生活受到很大冲击 富察皇后与乾隆可谓鹣鲽情深,她的去世,让乾隆。
就在当天夜里,乾隆整晚没睡,还为富察写下一首挽诗: “恩情廿二载,内治十三年。
忽作春风梦,偏于旅岸边。
圣慈生忆孝,宫壸尽钦贤。
忍颂关雎时什,朱琴已断弦。
” 这意思就是说,我们夫妻恩情二十二年,你治理后宫十三年。
现在这一切就如同一场春梦,飘散于河边。
平时经常称赞你孝顺,其他妃嫔也佩服你贤惠。
我从此再也没法诵读《关雎篇》,因为你我的朱琴已经断弦。
往后余生,乾隆为了悼念富察皇后,为其作诗一百多首。
从皇后去世那天起,乾隆就陷入无尽的悲痛之中。
难为水,对富察的思念,成了乾隆后半生感情生活的主旋律,这也导致与新皇后的不和。
。
乾隆路过科尔沁草原,看望,情不自禁地想到她的生母富察皇后,特地写下两句诗“同来侍宴承欢处,为忆前弦转鼻酸”。
乾隆曾四过济南而不入,就是因为当初皇后是在济南生病的,所以每次快到济南时,都会引起乾隆不愉快的回忆。
凡是看到富察生前的物品,都会引起乾隆的怀念。
富察曾经送给乾隆一个荷包,乾隆一辈子带在身边。
大清政坛出现 富察皇后是乾隆生前的最爱,她去世了,乾隆能做的就是为她办一个豪华的葬礼,力求。
但是大臣不理解皇帝的心思,他们不认为富察皇后的丧事有什么特殊,只是例行公事地走完既定程序。
对待富察的后事,君臣之间就出现了认知上的差异。
先是葬礼的宣读文册,相当于今天的悼词,乾隆一看,发现当中有一处满文翻译有误,把汉语中的“皇妣”,也就是皇母,译成了“先太后”,也就是祖母。
这类翻译问题在平时很常见,顶多就是口头警告,然后修改过来即可。
的是乾隆,将负责此事的尚书阿克敦斩监侯,经手此事的官员一律革职。
皇后葬礼用的金册,乾隆一看,觉得“甚属粗陋”,不够精致,配不上富察的尊贵。
制造金册属于工部负责,乾隆一怒,工部所有司级以上员工全部问罪。
事情还没结束。
按照满人的习俗,遇到国丧,一百日内不许剪头。
到了清代中期,许多人已经忘了。
去世不足百日,很多年大臣就已经在百日内剪头了,当时也没谁说不合规矩。
所以等到富察去世,许多人也剃头了。
结果乾隆发现后,河道总督周学健和湖广塞楞额被赐自尽,湖南巡抚和湖北巡抚因此革职。
谁也不会想到,堂堂大清督抚,因为几根头发,脑袋搬家。
在治国理政方面,乾隆由儒入法;用人上,乾隆大力提拔新人 乾隆从小接受的是正统的儒家教育。
儒家在处理君臣关系上,讲究的是“君使臣以礼,臣使君以忠”,这种理想状态在现实中很难做到。
富察去世后,乾隆放弃原有的儒家理想,彻底抛弃宽大仁慈的面具,开始用法家的帝王心术驾驭大臣。
乾隆规定,只要贪一千两就斩,不管家里出多少钱也不能减刑。
这一措施的执行,让整个朝廷氛围,无数手脚不干净的大臣人头落地。
乾隆中前期,被处理的省级以上贪污大臣就有三十多人,包括皇亲国戚,脑袋搬家的有二十多人,被处理的“苍蝇”更是不计其数。
乾隆刚继位时,为了保证局面的稳定,保留了相当多的老员工。
到了乾隆十三年,皇帝开始大量地吐故纳新。
乾隆先清理讷亲,然后处分老臣张廷玉;接着提拔富察皇后的弟弟傅恒以及汉臣刘统勋。
富察皇后的去世,是大堂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也是乾隆前期与中期的分水岭。
如果说乾隆前期像冉冉升起的太阳,让人觉得温暖舒适;中期的乾隆就如同正午的烈日,让人酷热难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