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兵力不弱,地理位置也占优,为什么会灭亡的如此快?

此时东吴坐拥
【千问解读】
此时东吴坐拥长江天险,兵力高达二十多万,但是仅仅4个月,晋军便突破长江,吴主投降,东吴灭亡。
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东吴明明兵力并不少,又占据长江的优势,为何会灭亡的如此之快? 其实东吴灭亡,从孙权时就埋下了祸根。
曹操曾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虽然巩固了东吴的基业,但是晚年却把东吴搞得乌烟瘴气。
公元241年,孙权的长子死亡,次年,孙权立三子为太子,不久又封四子孙霸为鲁王。
他非常宠爱孙霸,放任两个儿子互相争斗,引发了“”,朝中大臣也分为两派。
名臣也因为卷入这一事件而遭到孙权斥责,气愤而死。
最后,孙和被废,孙霸被赐死,幼子孙亮被立为太子,而众多文臣、武将也牵连其中,人才凋零,东吴开始走向衰落。
孙权死后,年仅十岁的孙亮继位,由、孙弘、孙峻等辅政,外有强敌,内有幼主,使东吴陷入内耗之中。
公元253年,诸葛恪征淮南失败,被孙峻等人所杀,大权落入孙峻之手。
三年后孙峻病死,将权力交给从弟偏将军孙綝。
孙綝嗜好杀戮,残虐无道,杀害了东吴的重要将领吕据、等。
公元258年,孙綝废黜孙亮,迎立孙权第六子即位。
孙綝与其兄弟五人,皆管理部队,权力远远超过。
不久孙綝又被杀死。
孙休在位期间,颁布良制,嘉惠百姓,但并没有使东吴的疲弊之态得到根本改善。
公元264年,孙休病死。
这时蜀汉刚灭亡,交趾又叛吴降魏,魏灭蜀之战后,蜀吴联盟,东吴完全处于魏的包围之中 。
东吴内部形势不稳,欲立一个较年长的君主。
左典军万彧向当时握有实权的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推荐孙和的长子孙皓即位。
孙皓即位之初,曾一度施行善政,一时被誉为“令主”。
但不久,他的残暴一面就开始显露。
孙皓对臣民残忍无道,自己则骄奢淫逸,民怨沸腾。
幸、陆凯等重臣的全力支撑才让孙吴苟延残喘。
另外,孙吴不断向晋发动战争。
孙皓不断的军事行动虽然给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但同样也给东吴自身带来沉重的负担,徒耗国力,加速了东吴的灭亡。
在东吴陷入内耗时,却在积极备战,准备灭吴事宜。
在公元269年 ,晋武帝就派大将羊祜坐镇荆州,训练水军,窥视孙吴。
羊祜抵达荆州后,采取轻徭薄赋之策,以安定人心,同时向隔长江对峙的吴军展开攻心战,大慧,经常为缺吃少穿、的吴军将士偷运衣食,为其排忧解难。
他这样做,使吴军的离心力大增,尤其是中下层军官和士卒纷纷偷越长江,向羊祜投降。
另一方面,羊祜整饬军伍,训练士卒,准备物资,尤其是在长江上严格训练水军,以应付东吴境内河网遍布的地理特点,羊祜为彻底灭掉东吴,整整准备了十年时间。
公元279年,晋武帝下令,以贾充都督司马伷、王浑、周浚、王戎、胡奋、杜预、王濬和唐彬等八部,分六路大举伐吴。
司马伷等六将分别进攻建业的外围六合、当涂,以及长江中游的重镇武昌、夏口和江陵等地;王濬和唐彬则率领灭蜀后所得的水军,由蜀地顺流东下。
而东吴,虽然有人看出了晋国的野心,但奈何孙皓听不进任何忠臣良将的劝谏,对的晋国以及晋军迫在眉睫的大举进攻威胁,,既不增兵防守上游要隘,也不励精图治,加强应有戒备,仍旧横征暴敛,骄奢淫逸。
晋军进攻时东吴方面上下离心,疏于防备,无统一对策,以致节节败退。
晋军,东吴防线快速崩溃。
公元280年5月1日,王濬所率的舟师首先抵达石头城下,孙皓自知大势已去,反绑双手,抬着棺材到西晋军门前去投降,历代先祖创下的基业拱手让人,自己也成了阶下囚,可谓自作自受。
自古都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身为统治者,只顾自己享乐,不顾百姓死活,即使有再多的兵,再难以攻克的天险,也无济于事,最坚固的防线永远是人心。
当年身死,靠着从处借来的千余士兵,几名战将,创立东吴基业,而孙皓佣兵二十余万,战将千名,却把先祖江山拱手让人,令人不胜唏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什么同东吴再重签盟约?
也谨遵先帝遗愿辅佐。
按理说,关羽、刘备之死都和东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诸葛亮对吴国应该怀有深仇大恨才对,然而不久之后,诸葛亮为何又同吴国签订和约? 刘备死后,刘禅继位成为蜀汉国的,同时将年号改为建兴元年(公元223)。
在完成了登基、册封皇后等一系列程序性的事项以后,他又派出使者前往吴国,以巩固两国的友好关系。
也遣使回访,以表明两国的亲善友好。
所有人都知道,刘禅这个皇帝只是一个牌位,蜀汉国实际掌握权力的是诸葛亮。
刘备把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还让刘禅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他,刘禅也是“,咸决于亮”。
《》也是在《后主传》和《诸葛亮传》当中同时记载了这件事情。
本来,刘备在上一年的十月已经和吴国签订了和约,至此不过是一年的时间,诸葛亮为什么要和东吴人重新签订和约呢? 封建社会,皇帝死了要由他的儿子来继承,不管他的这个儿子是个英才还是一个窝囊废,都必须如此,这就是所谓的“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宗法制度。
但有一个问题,的那个位子儿子可以继承,老子的政策和所用的人儿子不一定一成不变全部“继承”过来。
尽管嘴上说得是所有的都不能改变,但实际上一成不变的事情是少有的,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现象。
所以说,当一国换了国君,新的国君上任,有些事情是需要重新确认一下的,以便表明新国君的政策动向。
按理说,这种国与国之间的事情应该是国君行为,但蜀国情况特殊,权力都在诸葛亮手中,所以,除了以刘禅的名义,还要有诸葛亮的态度。
正因为如此,以上两传才都记载了这件事情。
这也是诸葛亮这个新执政需要重新确认的事情,也是让吴国人明白,蜀国人的这一决策没有变。
当然,这儿说的是确认,是因为刘备在世时就已经建立了这种关系,诸葛亮只是表明一下态度而已。
诸葛亮的隆中对中曾有设想,要想夺取中原恢复汉室,要在刘备取得西川后,兵分两路,一路出秦川,一路出宛洛。
关羽丢了荆州以后,宛洛这一路显然是走不通了,诸葛亮就是对这一战略思路的调整。
本来,刘备是想继续走这一路的,所以他才会不顾大多数人的反对,执意要东征伐吴。
诸葛亮虽然没有公开表示反对,但他是反对派却是毫无疑问。
伐吴失败后,诸葛亮有句话说:“如果在世,一定能劝阻主上,使他放弃东征的决定。
”刘备一死,诸葛亮彻底放弃了宛洛一路,专心致志地北出秦川。
但是,率军北伐首先要解除后顾之忧,这个“忧”就是平定南方和和好东吴。
纵观诸葛亮执政时期,东部始终都没有战事发生。
当诸葛亮放弃了东线以后,荆州地区虽然还是有战事发生,有时候打得还很热闹,但那只是在魏、吴两国之间进行,并不干蜀国什么事。
即便是在诸葛亮死后,他的继任者也没有和东吴发生大的战事,这就说明,这项政策已经成为蜀汉国的上下共识。
刘备的这个蜀汉国的地盘,是从同宗兄弟手中夺来的,而帮助他夺取西川的骨干成员大多是荆州人士,这样一来,刘备的蜀汉国在表面看似一致的情况下,内部却是分成了好多利益集团。
现在一般把他们分为荆州集团、东州集团和益州集团。
刘备在世的时候,他可以靠着自己的威望摆平各方面的关系。
刘备是皇室之后,这在那个时代是非常厉害的一块,很多人吃这一套。
另外,刘备当过徐州刺史、豫州刺史和荆州刺史,不管是他人给的还是自封的,都说明了这个人的经历不凡。
原来的主子刘璋都投降了,其他人还能怎么样?但刘备一死情况就不同了,刘禅少嫩不更事,诸葛亮出道晚,当地人不一定服气他。
所以在刘备死后不久,益州的大闿就造反了,牂牁(zangke)太守朱褒也造反了。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蜀国主动和吴国再续签约,因为蜀国需要有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蜀国“新遭大丧”,可不是一般的死了一个皇帝,而是一个在大败之后的开国皇帝死了,这在蜀国来说是大难,而在魏、吴两国来说也可能是可资利用的时机。
还在时,刘备就派出了黄权的部队住在江北,以防止魏国趁机来袭,后来这支部队也是投降了魏国,而不是吴国。
这说明,吴、蜀两国交战,魏国并没有闲着。
刘备逃往白帝城时,东吴有将领建议乘胜追击,可以一举擒获刘备。
以为,不宜继续作战,以防以帮助讨伐刘备为名,实则对东吴另有所图。
也就是说,只要魏、吴两家相互结合,任何一家都可能进攻蜀国。
同样的道理,只要两家相互猜忌,蜀国东部就会相对安全。
这也是诸葛亮非联合东吴的原因所在。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他似乎和东吴有一种战略上的默契,就是两家必须联合,一旦争斗,得利的可能就是魏国。
而东吴孙权那边,也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对他们生命攸关的荆州地区,而不愿意走这条艰难的蜀道,从而形成了两家长期的和好状态。
这是当时的政治家必须看明白的问题,诸葛亮和孙权都是当时杰出的政治家,为了自身需要,这和约必须得签订。
控制住个人的理智和感情,把国家的安危和未来放在第一位,这也许就是后人那么崇拜诸葛亮的原因之一吧。
随机文章秦始皇修筑长城的功过论,目的是什么?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故里在哪?王安石的墓地在哪?佛罗里达州温特帕克天坑,游泳池一夜间变天坑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相撞会发生什么,后果堪称灾难/37.5亿年后碰撞帝王计划中的怪兽介绍,身高31米的金刚实力恐倒数第一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三国三场大战当中东吴两次获得大胜 东吴为什么始终无法统一天下
纵观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赤壁大战、和,都是以弱胜强的战例。
同时三大战役还有一个共同点,火攻而胜。
赤壁大战全仗一把火。
官渡之战用之计,焚乌巢,绝粮道,致失败,把个偌大的河北拱手让于他人。
夷陵之战,,静观其变,以示弱麻痹之术,只待对手兵疲师老。
从此毁了兴汉梦,致使托孤白帝城。
此战后,三国基本形成。
想当年官渡之战,袁绍兵精粮足,威逼许昌,形成巨大优势,曹操不得不战。
凭着卓越的军事能力,顺势而为,火烧乌巢大营,断其供应,终于扭转时局,平定河北。
继而兼并幽燕,鞭及辽东。
置军垦,纳贤才。
横扫中原,遂有定鼎天下之图。
和夷陵之战都是对东吴的用兵,这两胜也是在措手不及之时,被迫采取守势,说明东吴一方在战争初期战场实力明显较弱。
发动这种战争,往往是攻守双方的势力悬殊,攻方多是守方力量的几倍,例如赤壁大战曹操比东吴要强势许多,带甲百万,饮马长江。
刘琮束手,虎吞荆襄。
夷陵之战刘备几乎发倾国之兵打了东吴一个措手不及,待强弩之末,陆逊用火,几乎烧掉了刘备的根本,导致蜀国国力大衰,从而失去了恢复汉室、的机会。
这两场战役都考验了东吴的能力,周瑜和陆逊堪称临危受命的栋梁之才。
二人在双方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发挥了积极防御的战略决策,以静制动,,寻求战机,最终拖垮了对方。
犹记当年许昌,青梅,“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想那一代奸雄曹操、一代枭雄刘备却都败在了之手,可见真英雄也!于是我想起词里的那句话:“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 成败得失,自有因果。
点评三大战役失败的原因,不外两个因素,客观条件与主观判断。
袁绍官渡兵败,在于用人失当,战争打的是经济,兵需辎重是决定战争的关键因素。
由于袁绍疏于细察,竟然用了淳于琼这个酒鬼去守着乌巢。
而这个时候其实是最关键时刻,但是袁绍没想到的是,谋士许攸跳巢了曹操,直接泄露自己的机密,彻底扭转了战场的态势,由此可见袁绍驭人之术之差。
之后,曹操用许攸之计,当机立断,以轻骑突袭,火烧河北军之粮道,全都没了最后导致,袁军瓦解,十万人迅速瓦解。
并且关键时刻,主将、高览也顺势降曹,致使局面无法控制,终于一败涂地。
纠其根本原因,在于战争形势瞬息万变,袁绍用人失察是其取祸之道,不能临机应变是其兵败之根本。
赤壁之战,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更携官渡取胜之余威,兵锋所指,虎视荆襄。
舳舻千里,大江东望,发出,人生几何的感慨!如苏子《赤壁赋》所言:“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那何等的志得意满。
一旦东南风起,彻底惊悚酣睡之人。
纠其原因,和舍车马而舟楫,是其用兵之短;民心未稳是其天时不利,长江天堑隔绝南北是其地理不及。
最关键,轻敌是其失败的根源。
孙刘联军,利用天时地利,积极防御,一把大火,致使樯橹灰飞烟灭。
夷陵之战,刘备,为报兵败失去荆州之仇,兴师动众,强行用兵,破坏了“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战略部署,以倾国之兵深入腹地几百里,及至炎夏,兵锋已老。
之时,始料未及之际,干柴如烤,,烧掉了刘皇叔的家国梦。
白帝城无奈托孤,一生要灭曹,遗恨失吞吴。
只留下一个残破的蜀国与诸葛,这真如所言“得其主,未得其时也!” 比起东吴的两次险胜,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就显得不自量力,在自己兵力弱于对方的情况下,仅为报答先帝知遇之恩,完成扶汉重托而强行征伐,无疑于以卵击石,自毁长城,尽管有过几次小胜,但整体而言,虽称得上吊民伐罪,但也有些穷兵黩武,使得蜀国国力日衰,导致三国鼎立多年,第一个被区区几千人灭亡,可见蜀国兵力之疲。
比起东吴势力较弱之时,积极防御而获得大胜,蜀国实力较弱却积极进攻,不输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正应了那句话“国虽大,好战必亡”,何况蜀国是三国中实力最弱的。
只可怜一代诸葛亮,不能扶危汉,陨落五丈原。
枉写三分书,空负。
每想起那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不觉让人浮想联翩,。
至于东吴拥有两次胜出的机会,但综合实力与曹魏比较起来,还是处于比较劣势。
第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得天时之利。
二是曹操经营多年,招贤才,兴军垦,实力强劲。
曹操死后,篡汉,加强了中央权力,并没有放松对统一天下的准备。
而此时的东吴,孙权虽然之后也成王,但经过多年与曹操的用兵,国力也损耗不小,最重要的是,孙权死后,东吴内讧严重,极大的消耗了国家实力。
三是,卧榻之侧,还有西蜀,从而分散了兵力。
总之,东吴凭借长江天堑,的地理优势,加上江南物阜民丰,终成三国鼎立之格局,但要统一天下,其力量还是远远不够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