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瓦格纳的剧作对世界有什么影响?为什么这么著名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18 点击数:
简介:瓦格纳的剧作是他最主要的艺术遗产。

大部分作曲家通常都把编写歌剧剧本(包括台词与歌词)的任务交给别人完成,但瓦格纳却撰写自己的剧本,他称之为“诗篇”。

1849年

【千问解读】

瓦格纳的剧作是他最主要的艺术遗产。

大部分作曲家通常都把编写歌剧剧本(包括台词与歌词)的任务交给别人完成,但瓦格纳却撰写自己的剧本,他称之为“诗篇”。

1849年起,瓦格纳极力推崇一种新的歌剧观念,即称为“音乐剧(music drama)”(不过他后来放弃使用了这个词),在这种剧作中,各个音乐、诗歌和戏剧元素都被融合在一起——构成一种“整体艺术”。

瓦格纳创造了一种新的作曲风格,使得管弦乐队与歌手的地位同样重要。

之后的剧作中,管弦乐队的地位体现在表达主导动机以及具体的人物、地点、情节元素。

这些元素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了戏剧的进展。

虽然“音乐剧”是瓦格纳专用的,但许多作家都如此称呼这样的剧作。

瓦格纳的最早尝试创作的歌剧大部分都未完成。

被他放弃的作品包括17岁时写的田园歌剧《恋人的心绪》,它是基于歌德的同名诗篇创作而成;1832年写的《婚礼》1832年;1837-1838年写的歌唱剧《男人比女人更狡猾》。

1833年创作的《仙女》在这位作曲家的一生中没有出演过,另外1836年的《禁恋》在第一次演出后遭到撤回。

1842年,《黎恩济》首演,它是瓦格纳第一个成功上演的歌剧。

这些早期作品的创作风格总体上是较传统的——相对更复杂的《黎恩济》清晰地显示其创作深受斯蓬蒂尼(Spontini)和梅耶贝尔(Meyerbeer)的大歌剧的影响——并没有表现出瓦格纳后来的创新,那样的创新才决定了他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瓦格纳后来谈道他并不认为这些作品(work)是他全部作品(oeuvre)的一部分,且拜罗伊特音乐节中也没有表演过这段时期的作品,甚至过去几个世纪中都几乎没有上演过(只有《黎恩济》的序曲偶尔会在音乐会上演奏)。

在2013年,为了纪念作曲家肖邦诞辰,《仙女》《禁恋》《黎恩济》等三部歌剧在莱比锡和拜罗伊特演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爱新觉罗·允祹:明哲保身的康熙儿子,一生平安顺遂

你真的了解爱新觉罗·允祹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爱新觉罗·允祹,生母定妃万琉(正黄旗包衣人),生于二十四年。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文皇后病逝,这给了侍奉其左右的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每天都生活在悲伤与孤独之中。

康熙帝特命将时年两岁的皇十二子胤裪交由苏麻喇姑抚养,以抚慰其晚年的孤寂。

就这样,胤裪开始在苏麻喇姑的精心照顾和教导下,在宫中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同时也养成了胤裪独善其身、处事淡然的性格特点。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木兰围场的布尔哈苏行宫,以皇太子“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的理由,宣布废除太子。

之后众多阿哥开始了对于皇位的觊觎和明争暗斗,“”、“太子党”、“四爷党”你方唱罢我登场。

随后大阿哥胤褆因魇镇加害胤礽之事被永远圈禁,八阿哥联合朝中官员夺谪失败被康熙帝锁拿并严加训斥,在康熙帝的坚持下胤礽的太子地位又被恢复。

但仅仅三年之后的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康熙帝再次下诏废掉胤礽的太子之位,从此废太子一直被圈禁到死。

在众皇子争夺嫡位的斗争愈演愈烈之时,二十六岁的十二阿哥胤祹却选择置身事外,他知道自己生母出身不高(正黄旗包衣辛者库人),自己更不是皇父康熙帝属意嫡位的那一个,多年来养成的性格也让他一直淡然处之,不骄不躁,他选择保持中立,名哲保身。

康熙五十六年冬,他被任命署理总管事,期间,因处事公正,不徇私枉法,成为一个既有才干又无野心的皇子,得到康熙的喜爱。

后又任谕令正白旗事务,代康熙帝往盛京祭三陵,代康熙帝在五月夏至、八月秋分之时到太庙行礼。

康熙六十一年冬,帝即位,因“曾经理三衙门事务井井有条”和“办理梓宫事务甚为效力”,册封胤裪为多罗履郡王。

但仅仅两年之后,弹劾胤裪“治事不能敬谨,请夺爵”,胤裪从多罗郡王降爵至固山贝子,数月后更是降爵为奉恩镇国公。

换作别人受到如此对待,肯定会多有怨言,甚至大吵大闹,但胤裪面对爵位的起起落落却淡然处之,不气不恼,正常生活。

直到六年后的雍正八年五月,雍正帝才恢复胤裪多罗履郡王爵位。

雍正十三年秋,雍正帝驾崩,帝即位,以“履郡裪在朕诸叔中年龄最长,具实心办事,晋和硕履亲王“。

从乾隆三年正月起,胤裪专门管理宗人府事务。

乾隆四年后,每年祭天、亨太庙、朝日、祀月、祭社稷、祭先农,具由胤裪恭代帝往行礼,以示荣宠。

乾隆二十八年七月,和硕履亲王胤裪薨世,乾隆赠谥号“懿”,年七十八岁,在康熙帝的所有皇子中,他是最高寿的。

因胤裪所育五子皆早夭,乾隆帝将自己的儿子、第四子爱新觉罗·永珹过继为胤祹嗣子,袭履郡王爵。

值得一提的是,胤裪生母定妃一直自十八年(1661年)正月活到了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四月,终年九十七岁,是后宫中最长寿的,堪称有清一代后妃之冠。

母子皆如此高寿,在有清一代的皇族之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西夏、后周、后汉、后唐···为什么后世朝代无一敢用“商”做国号?

一个朝代的诞生,第一件事就是取“国号”,以示正统。

建立夏,成为真正意义上拥有国号的朝代,此后商、周、秦、汉等等一直延续了这一传统至今。

古代国号的命名方式大致可以分为这几种: 以封地为国号:比如周、秦等,开国后,周天子一口气封了400多个诸侯国,加上留下来的800多,当时的华夏大地诸侯国有1200多个(其实相当于现在的县),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战争兼并减少,战国后期,仅剩秦、齐、燕、韩、赵、魏、楚7个大国和几个小国。

也成为后世朝代反复使用的国号。

以封号为国号:比如刘邦被封为汉王,后国号为汉;杨坚是承袭随国公,后国号改随为“隋”;李渊袭封唐国公,后建立朝代就以“唐”为国号。

以美好寓意为国号:宋之后的朝代多以此命名,比如的国号“大元”取自“大哉乾元”;的“清”也象征着一种美好的夙愿。

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大一统朝代外,还曾出现过无数个割据政权,割据政权为了证明自己的法统,或是提高自己的血统,都会参考之前朝代取相同的国号,由此也造成了很多国号被反复使用的情况。

纵观古往今来的大一统朝代,国号几乎都被用过无数次。

夏启建立了夏朝后,后人以“夏”为国号的有:党项人李元昊建立的西夏,十六国时期的胡夏,元末明玉珍称帝,国号“大夏”,另外隋末起义的也建立过“夏”,大真国复国后的东夏。

周朝之后,以“周”为国号的同样也有很多,如:时期的,称帝后的武周,的后周,另外也建立过周。

灭六国后的虽然只经历二世,15年,但后人以“秦”为国号的同样不少,主要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像是、后秦、西秦等。

以“汉”为国号的最多,先后出现了20多个,隋(随)唐两个国号本身也是周朝时的诸侯国,后世用唐的也很多。

晋、宋、魏、齐、赵、楚、吴等等国号,后世全部有很多用的。

到了宋以后朝代的国号和之前就完全不一样了,不再以封地、封号等为国号,元明清都不是之前的取法,而且宋之后传统文化的断代,导致取国号也变得相当随意,大顺、天完、大西等的国号都出来了。

宋之后也就元明清的国号没人使用过,原因比较特殊,因为元清是入主中原,而且他们之后都是汉人主政时期,不可能再沿用,并且距今时间也比较短,导致了这三个国号没有出现重复是很正常的现象。

但是大家发现没,还有一个朝代的国号之后再没人使用过了,便是“商”。

商和元明清不同,他是先秦时期的朝代,而且商朝存世554年,他之前的“夏”和之后的“周”都被反复用过,唯独这样一个时间跨度如此之长的朝代,为何后人却都不用了呢?其实是都不敢用。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由于商人善于做生意,后世逐渐将“商人”来指代做买卖的人。

而封建社会的历朝历代,重农抑商,“士农工商”,商人处在社会最底层,名声非常不好,这也是为何后世再没出现以“商”为国号的朝代的最重要原因,在农耕社会,为了避嫌,任何朝代的建立者都不敢沿用“商”作为国号,一旦沿用恐会动摇国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理查德·瓦格纳的剧作对世界有什么影响?为什么这么著名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