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强度和大强度运动可改善甚至提高健康水平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3-05-11 点击数:

中等强度和大强度运动可改善甚至提高健康水平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千问解读】

研究发现,轻微活动(最大心率低于120次/分钟)仅能维持现有健康水平;中等强度(最大心率在120~150次/分钟)和大强度(最大心率高于150次/分钟)可改善甚至提高健康水平。

但增加运动强度也会提高运动损伤的风险。

从表中可以看出,越年轻,组织挫伤、关节扭伤、肌肉拉伤的发生率越高。

因为年轻人的运动方式和强度往往比较剧烈。

而关节疼痛、跌倒、骨折、心血管意外的风险,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这就提醒随着年龄增长,更要注重科学运动。

中等强度和大强度运动可改善甚至提高健康水平

除了年龄差异,运动风险还和以下因素有关:

运动项目。

球类等剧烈活动发生骨、关节、肌肉损伤的风险较高,比如长期打篮球的人,基本都发生过下肢关节和肌肉的损伤。

有氧活动时,例如走、跑步、骑自行车,心血管系统面临的风险高于其他风险。

外部环境。

寒冷环境下,吸入或呼出冷空气会降低心脏供血供氧能力,易引发心律失常、心肌缺血;还会使骨骼肌协同能力减弱,关节灵活性下降,易发生肌肉和肌腱撕裂、抽筋。

高温高湿环境则会导致脱水、中暑、晕倒,造成血液浓稠,也增加心脏供血供氧负担,同时导致钠、钾、钙流失,容易抽筋。

运动时间。

一次运动30分钟、30~60分钟、60~90分钟、90~120分钟、120分钟以上,风险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0%以下、38%、49%、63%、77%。

可见,运动时间越长,运动风险发生率越高。

另外,长期活动不足的人,身体机能处在较低水平,一旦开始运动,各器官在短时间内很难承受较大活动量刺激,容易出现异常,特别是心血管系统。

为防范运动风险,大家应对自己做到两个“了解”:了解身体活动情况,平时大概记录一周或一个月的运动项目和持续时间;了解健康情况,通过体检了解自己是否患慢性病,发病期需待疾病症状消失后再运动,控制期则需听取医生给的运动建议。

没有慢病的人,也不能毫无顾忌地运动,要注意以下两点:

合理增加运动量。

很多人往往采用“快”“多”“猛”的方式增加运动量。

“快”指增加运动量的时间间隔短,甚至每天增加运动量;“多”指时间增加量多,比如第一天活动30分钟,第二天变成1小时;“猛”指活动强度大幅提高,比如第一天还在散步,第二天就快跑。

合理增加运动量的方式应为“慢”“少”“轻”,即运动量增加的时间间隔一般以周为单位;增加量不要过多,每周运动量最多增加2~3次;以增加低强度或中等强度身体活动为主。

不同年龄段的人,运动量的增加规律不一样。

青少年、青年人每周或每隔一周少量增加活动量是合理的。

年龄较大者需更多时间适应新的活动水平,增加运动量的时间间隔大概为2~4周。

健康者可适当缩短运动量增加的时间间隔,不太健康的人则需延长时间间隔。

安全环境下运动。

一是活动地点要安全,较理想的运动地点是操场、健身路径、公园和带有公园的小区。

二是运动时气候要适宜。

冬季避免在极寒天气下运动,选择温度较高的下午或室内进行,并降低运动强度、注意保暖和及时补水。

夏季避免在极热温度下运动,选择凉爽的清晨或室内进行,可改变运动形式,如改跑步为游泳,并降低运动强度,注意休息与防晒,及时补水。

此外,戴合适的运动护具,也很重要。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