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2种蔬菜是毁肝王再馋也要管住嘴

【千问解读】
日常人们要通过正确的饮食来为身体活动提供能量,但是如果饮食不当,会导致肝脏的负担加重,越吃肝脏越受到损伤,建议大家吃蔬菜时,一定要注意正确的摄入方式,减少某些蔬菜的摄入,再馋也要管住嘴,一起来看一下!
一、什么菜最伤肝
1、腌制蔬菜
日常饮食中很多人为了省事和简单,会选择吃一些腌制蔬菜,但这种食物中的盐分和添加剂比较多,不能摄入太多,否则进入人体后,需要通过肝脏进行分解代谢,导致肝脏的负担加重,不利于肝脏的健康。
还容易导致出现水钠潴留、消化不良和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导致人体内的垃圾和毒素无法排除,威胁身体健康。
2、发霉变质的蔬菜
蔬菜购买后,如果保存方式不当,容易出现发霉和腐烂的症状,游老师建议大家切勿食用这类蔬菜,否则霉菌会侵入人体,特别是黄曲霉素,经常存在于发霉变质的食物中,
导致疾病的发生,而且对肝细胞的损伤也比较大。
日常在吃蔬菜时一定要尽量吃新鲜的蔬菜,当发现蔬菜发霉变质后要尽快扔掉,切勿继续食用。
二、可以润肝护肝的蔬菜
1、韭菜
韭菜也被人们称为是“春天第一菜”,它的做法多样,营养价值很丰富,而且里面含有挥发性精油和硫化物这几种特殊成分,能有效的促进肝脏的健康,疏调肝气,有利于增强身体体质。
因此,游老师建议大家在饮食中可以适量吃一些韭菜,调理身体。
2、春笋
春季吃笋非常鲜嫩爽口,营养价值也很丰富。
而且从功效上来说,春笋可以清热、通利九窍,还能有利于健脾疏肝,对减轻肝脏的负担,增强人体内垃圾和毒素的排出有非常好的效果。
而且春笋中的膳食纤维含量比较高,能有效的促进肠道蠕动,保护心脑血管健康,还能预防结节和便秘的出现。
3、菠菜
菠菜是一种常见的蔬菜,它的营养价值同样很丰富,而且吃起来鲜美可口,在滋阴平肝、清肠胃上的功效比较强大,特别是可以去除肝火,增强体质,减少疾病的出现。
不过游老师建议大家一定要吃新鲜的菠菜,营养价值更高。
4、蒲公英
蒲公英相对来说大家都不陌生,虽然它不太起眼,但却是清热解毒、降肝火的良药,尤其是蒲公英中的一些物质可以增强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体内垃圾的排出,还有利于减少肝脏的负担,更好的起到保肝护肝的作用。
温馨提示: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它承担着转化、解毒、储存肝糖的功效,但它受到损伤后,一般不易被人们所察觉。
所以游老师建议各位朋友一定要注意养肝护肝,除了饮食多加注意外,还要切忌戒烟戒酒、控制体重、保证充足的睡眠、积极运动,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人体免疫力。
每天5分钟学会英语单词(今天讲2种重要的规则)
如果你是喜欢英语的同学,相信这篇笔记能给你启发。
首先:英语单词发音规则(这个知识点的内容来自苏楠楠和谢孟媛老师的发音课) 单词是音节构成的,“辅音 元音”、“单个元音字母”和成音节的不同搭配构成了亿万个英语单词。
单词biology中共有4个音节,分别是bi-o-lo-gy,bi这个音节是“辅音 元音”,o这个音节是“单个元音字母”,lo和gy这两个音节都是“辅音 元音”。
table这个单词中共有2个音节,分别是ta-ble,ta这个音节是“辅音 元音”,ble这个音节是成音节。
单词分为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单词。
单音节单词朗读时,元音部分读类似汉语拼音中的4声,例如go、come、out、like等。
双音节单词中有一个音节是重读音节(读类似汉语拼音中的1声),另一个则是轻读音节(读类似汉语拼音中的3声),如何判断双音节单词中的重读音节是哪个? 很简单,“名前动后”。
如果单词做名词解,则这个单词的重读音节是第一个;如果单词做动词解,则此单词的重读音节在第二个。
遇到一个多音节单词,如何判定它的重音节在呢? 单词University,我们知道分别是U-ni-ver-si-ty这五个音节,它的重音是哪个音节呢? 这时候要用到“倒三规则”,即从后往前数第三个是重音节,具体到单词“unversity”,ver是重读音节。
倒三规则有一个附加规则:元音重出,即单词中出现ia,ie,io,oe这4个元音字母组合时,算做两个音节,例如前面提到的单词“biologe”,共有4个音节,分别是bi-o-lo-gy,bi这个音节是“辅音 元音”,o这个音节是“单个元音字母”,lo和gy这两个音节都是“辅音 元音”。
多音节单词的发音除了遵循“倒三规则和元音重出”外,还需遵循“后缀决定重音”这一规则。
后缀分为0级,1级和2级后缀。
后缀是0级后缀的单词,重音节就在这个后缀本身。
后缀是1级后缀的单词,重音节在此后缀往前数的第二个音节。
后缀是2级后缀的单词,重音节在此后缀往前数的第三个音节(其实就是验证倒三规则的正确性啦) 0级后缀与它们的例词: 1.-ade[eɪd] blockade[blə-'keɪd] lemonade[lə-mə-'neɪd] crusade[crə-'seɪd]十字军 2.-aire[eə](法语后缀,也是个名词后缀) millionaire[mə-lə-'neə]百万富翁 billionaire[bə-lə-'neə] questionnaire[kwes-tʃən-'neə]调查问卷 3.-ee[i:] employee[ɪm-plɔɪ-i:] trainee[treɪ-ni:]学员 retiree[rɪ-tə-'ri:]退休人员 4.-eer(名词后缀) engineer专家 volunteer career职业生涯 5.-esque(形容词后缀) picturesque(如画的) gigantesque /gi-gan-tesque arabesque(阿拉伯风格的) 6.-ette(小)(名词后缀) cigarette(香烟)ci-ga-rette leatherette(人造革) novelette(中篇小说) 7.-ese(名/形后缀) Chinese中国人 Japanese日本人 Milanese米兰人 8.-ique(形容词后缀)(外来语) unique technique antique 1级后缀与它们的例词: 后缀是1级后缀的单词,重音节在此后缀往前数的第二个音节。
1级后缀只以“-ic”举例,其它的参考前面的“后缀家族成员”图。
-ic(形容词后缀) electronic /e-lec-'tro-nic historic /his-'to-ric metallic /me-'tal-lic 其次:英语句子朗读规则(这个知识点的内容来自唐贺强老师和谢孟媛老师的发音课) 英语句子如何读? 第一:76原则。
英语句子由单词组成,英语句子因“强弱读单词”的不同搭配而在朗读时形成抑扬顿挫的听觉效果。
强读单词有7类(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疑问词、指示词、否定),弱读单词有6类(助动词、be动词、代词、连词、介词、冠词),这称为76规则。
以下分别是“助动词、be动词和代词”的强弱读发音对比图(来自唐贺强老师英语课程),请仔细看它们,试着读它们,最后背熟它们。
Are you ready?对照上面的表格, Are 弱读成[ər],you 弱读成[jə],ready读本音[red],它是形容词,属于强读词汇。
给一个外籍老师讲授“76原则”的例子: How are you doing? 完全按单词读音,则是[haʊ][ɑ:][ju:][du:ɪŋ] 然而,请看外籍老师对这个句子的读音讲解,居然是每个单词都变音了(或者说弱读了) How 读成了[ha]are 省略不读,you 读成了[ja]doing['du:wən] 第二,音变规则。
英语句子中单词与单词之间可发生5种变音现象:连读、略读、增音、r的2次发音与同化(仔细看下面的课程截图,同样来自唐贺强老师)。
一个很多人忽略的变音现象:在美语口语中“d、t、th”这3个家伙的发音被“s、n、l”所删。
例子哈: 词组“Changes the”中th被前面的s所删,于是读音变为[tʃeɪdʒ-sə]。
句子“What's that? ”中t与th同时被处在它们中间的“s”所删,于是读音变为读词组“Wha sat”。
词组“Want to ”中前一个t被n所删,然后to发它的弱读音[ta],同时t被之前处理好的“Wan”中n所删,于是读音变为[wana] 第三,英语句子朗读时通过标点符号和意群(句子成分)断句,这个是大家都明白的东西,俺就不啰嗦了。
第四,英语句子陈述句与疑问句的不同语调模式。
陈述句的语调模式是M-H-L(中-高-低) 疑问句的语调模式是L-L-H(低-低-高) 最后,感谢唐贺强老师、苏楠楠老师和孟媛老师以及喜欢英语、在读这篇学习笔记的你。
这恰恰就是数学之所以是数学
——罗素1901 年,英国逻辑学家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发表了一篇文章,他在文中写道:“数学可以被定义为一门学科,在这门学科中,你永远不知所言为何物,也不知所言之物是否为真。
”这一评价既清晰又生动。
罗素不仅没有将数学的不确定性视作有害的,而且还字字句句地大声宣告,这恰恰就是数学之所以是数学! 而我们可以相信罗素的话,他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罗素对数学的根柢了如指掌。
在写下这句话十年后,他与同仁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合著了《数学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他在书中提出的公理奠定了数学作为一种统一的理论的基础。
如果说,欧几里得用五个公设构建了整个几何学,那么罗素和怀特海就把整个数学囊括进了他们的理论中,从几何到代数,从牛顿使用的向量到康托尔集,甚至还有在撰写《数学原理》时尚未定论的理论,比如分形,都可以在两人的理论框架中得以构建。
总之,如果罗素说数学不知自己所言为何物,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倾听数学的所言之物得到诸多启发。
此外,只要仔细想一想,你就会觉得这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这场旅途中的一些线索,应该让我们心怀警惕。
模糊在数学中扮演关键角色,已有时日。
你应该还记得美索不达米亚的书吏及他们没有零和小数点的体系。
他们也不知道自己所言为何物。
在写下 128 = 96 时,他们说的可能是1208 = 960 或 120080 = 96 000,又或是 0.120.8 = 0.096。
模糊已经出现,书吏们不仅没有视之为妨碍,反而加以利用。
借助这种模糊,他们理解了乘法的一个基本特性,而这一特性在后来又被纳皮尔及其所有后继者所利用。
数字的概念本身就带有不确切性。
自打学者们让数字成为独立于计算对象而存在的虚构实体时起,他们就不再知道自己计算的为何物了。
在写下 2 + 3 = 5 时,你并不知道这是在加巧克力、千米、书,还是什么都没加。
但这个等式是正确的。
阿根廷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在1942 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博闻强记的富内斯》(Funes el memorioso)中讲述了一个年轻人的故事,这个年轻人因为拥有超群的记忆力,所以无法忽视其他人无法看到或觉得无关紧要的众多细节。
超群的记忆力非但没有成为一种优势,反而因为主人公无法意识到自己所见世界的不同之处,很快变成了严重障碍。
这个年轻人无法用同一个词来指称不同的事物,他很难接受在某一刻从侧面看到的一条狗和一分钟后从正面看到的一条狗具有相同的名称。
博尔赫斯写道:思考,是忘记差异,是概括、抽象。
无法忘记的富内斯也就无法思考了。
模糊的关键在于不变的概念。
对象各有不同,但由于存在共同点而理应具有相同的名称。
情况各有不同,但可能以相同的方式运转。
研究这些共同点和运转方式,相当于一下子想到千百种不同的事物,却不知所言为何物。
这么做绝非徒劳之举,而是一个丰富的过程,可以引导我们对世界具有全面和深刻的了解。
我们所说的模糊、不精确或模棱两可,实际上有一个我们已经知道的名字:抽象。
字词对我们的影响大到令人难以想象。
你看,我们之所以不认得“抽象”这个旧相识,只是因为叫法不同。
它不应该让我们感到害怕。
正是它,自我们开始探索宇宙的内部运转机制以来,就一直支持和陪伴着我们。
抽象这只怪兽比我们到现在为止所能够想象的要强大得多。
从一开始,模糊就在那里。
模糊不是毫无预兆地冒出来的,它在数学思维的发端就站在了我们面前。
然而,学会认清模糊,并意识到模糊王国的规模,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抽象之于观念就像什锦蔬菜之于蔬菜:一种将多个不同之物集合在统一名称之下的方法。
此外,“什锦蔬菜”(macedonia)一词源自希腊半岛东北部的一个地区(即马其顿,Macedonia),那里以多民族混居而闻名。
因此,抽象推理的先驱之一——亚里士多德在那里诞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公元前 4 世纪,在国王腓力二世的推动下,马其顿王国经历了一段繁荣期。
腓力二世进行了数次改革,并在公元前 338 年的喀罗尼亚战役中征服了雅典和底比斯,从而成为希腊的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 384 年出生在斯塔基拉,这是最早被马其顿王国征服的城市之一,位于斯特里蒙湾的海岸。
腓力二世对这位学者颇为赞赏,并把自己的儿子,也就是未来的亚历山大大帝托付给他教育。
后来,亚里士多德倾其一生创作了一部令人叹为观止的著作,这部著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事实上,它的影响太过巨大。
亚里士多德的许多错误将被反复教授,在数百年间从未受到过任何质疑。
他以地球为宇宙中心的理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阻碍了哥白尼、开普勒和伽利略的思想的问世。
在亚里士多德的众多著作中,我们可以特别关注一下《工具论》。
这是一本论述推理和逻辑艺术的文集,尤其阐述了从假设中得出结论的不同规则。
这些规则被称为“三段论”。
以下是最著名的三段论之一:凡人皆有一死;希腊人都是人;因此,希腊人皆有一死。
你肯定同意这个推理是完全正确的。
你也可以通过直观地描述凡人、人和希腊人来说服自己相信这一推理(图 4.12)。
显然,“希腊人”包含在“人”的圈子里,“人”又包含在“凡人”的圈子里,“希腊人”除了也是“凡人”之外别无选择。
要理解亚里士多德的推理方法,就必须区分推理的正确性和所陈述事实的正确性。
比如,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新的三段论: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有鳞片;鹦鹉是哺乳动物;因此,鹦鹉有鳞片。
这几句话是完全错误的,但推理却是正确的!再仔细看看这三句话,你会发现,最后一句的确是前两句的逻辑结果。
要说一个推理是正确的,则意味着其结论在逻辑上是基于其假设的。
但是,当然了,如果假设是不确切的,那么结论也是不确切的。
在对三段论的研究中,亚里士多德关注的不是假设的正确性,而是推理的正确性,而后者并不取决于谈论的对象。
换句话说:你不一定要知道所言为何物,就能进行正确的推理。
上述两个三段论完全可以简化为下面这种形式:任何玩意儿皆为东西;家伙皆为玩意儿;因此,家伙是东西。
你看,这是一个完全正确的推理。
你无须知道什么是“玩意儿”“东西”和“家伙”,那是多余的信息。
无论你赋予这三个词什么意思,如果两个假设都是正确的,那么结论也必然是正确的。
而这不仅适用于这个特定的三段论,而且适用于所有有效的推论。
想象一下,有两个人正在看以上推理。
对第一个人,我们告诉他“玩意儿 = 人,东西 = 凡人,家伙 = 希腊人”。
对第二个人,我们告诉他“玩意儿 = 矩形,东西 = 四边形,家伙 = 正方形”。
即使这两个人所说的不是同一件事,但他们都会同意这个三段论的说法。
我们面对的就是一个误解(图 4.13)。
现在,让我们回到一个熟悉的例子上: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
书中的五个公设说的是点、线、圆、直角和平行线,但假设一个人为这些词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他会对此有所察觉吗?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说法,这对证明的正确性不会有任何影响。
无论我们对欧几里得所用的词汇做出怎样的解释,他的论据本身都是正确的。
为了很好地理解这个原则,让我们重写一下五个公设,但要用更为模糊的字眼: 1. 从一个东西的任意玩意儿到另一个玩意儿可引且只能引一条家伙; 2. 任意有限的家伙可沿这个家伙无限延长; 3. 给定任两个玩意儿,可以一个玩意儿为心、到另一个玩意儿为半径作那啥; 4. 所有杂乱都彼此相等; 5. 给定一条家伙,通过此家伙外的任何一个玩意儿,有且只有一条家伙与之平行。
你看,我们完全不知道所言为何物了。
现在想象一下,一个人为“玩意儿”“东西”等词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但在他的阐释中,五个公设仍是正确的。
那么,你可以把欧几里得的整本《几何原本》都念给他听,他绝对不会提出任何异议。
因为对这个人来说,最初的假设是正确的,既然欧几里得的推理是正确的,那么我们所说的不是同一件事也就无关紧要了,结论在这个人看来是正确的。
换句话说,哪怕你对这基本的五个公设有“误解”,也足以继续后面所有的定理及其证明。
只要为遵循五个公设的词语找到一种新的阐释,你就可以像几何学家一样放心地在这些公设中引用欧几里得的结论了。
任何数学都受到这些潜在误解的影响。
它们既令人不安,又异常强大。
它们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从而拓宽了我们的视野。
如果有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去理解欧几里得的用词,那么谁又能知道,这些阐释之一在某一天能否阐明第五公设呢? 来自:遇见数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