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新物种被收录,这些被宣布灭绝!

曾有研究发现,地球上总共约有1万亿种生物,而人类目前已知的仅占总数的十万分之一。
这些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科学家们的研究调查,新的物种不断被发现。
而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物种永远消失在地球上。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历年数据量变化图
【千问解读】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5月23日电(记者 袁秀月)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种生物?这个问题一直难有确切答案。
曾有研究发现,地球上总共约有1万亿种生物,而人类目前已知的仅占总数的十万分之一。
这些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科学家们的研究调查,新的物种不断被发现。
而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物种永远消失在地球上。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历年数据量变化图 图片来源:中科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微信公众号
最新版中国生物物种名录,有啥变化?
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当天,中科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在线发布了《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版。
据“物种2000中国节点”官网介绍,较2022版,2023版名录新增10027个物种和354个种下单元。
其中,动物界新增1476个物种和10个种下单元,植物界新增351个物种和24个种下单元,真菌界新增8202个物种和320个种下单元。
可以注意到,真菌界为2023版名录中新收录物种数量最多的类群。

“物种2000中国节点”官网截图
当天发布会上,除介绍最新版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外,还介绍了2022年国内新发表物种情况。
具体来看,在动物界,2022年中国新增脊椎动物117种。
这些新增物种包括新种97种,新记录17种,亚种提升为种级3种。
其中,两栖类最多(44种),其次为鱼类(28种)、爬行类(25种),哺乳类和鸟类相对较少,分别为14种、6种。
专家分析,鸟类新增物种数远远低于其他脊椎动物类群,这表明它们的分类研究工作可能相对系统全面。

图片来源:中科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微信公众号
对于昆虫来说,2022年中国共发表昆虫新分类单元1106个,包括1个新科、28个新属、8个新亚属、1069个新种及种下阶元。
对于植物来说,2022年国内共发表植物新属9个、新种278个、新种下类群19个、新记录属5个、新记录物种51个,重新发现多年未见物种4个。
在地域上,云南是中国新物种发现的热点地区,此外还有西藏、广西、广东、四川等。
专家发现,对于脊椎动物来说,新增物种涉及27个省域,其中云南37种、西藏19种、广西和广东均为14种、四川10种,累计约占新增物种总数的73%。
此外,对于昆虫来说,云南省也是中国新物种发现的热点地区,新物种数量占全国的28%。
新物种接连发现,意味着什么?
“近段时间新物种发现越来越多,会不会是地球开始加速进化了?”“新物种是怎么诞生的?”对于接连发现的新物种,有不少网友表示好奇。
“新物种本身就是客观存在的。
近20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发现的植物新种数目在200个左右。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冰曾对中新网记者表示,除了不断发现新物种,国内的物种新记录也在增多。
刘冰表示,接连发现新物种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研究条件提升,填补了采集空白。
从前因为受限于交通等条件,无法到达一些地区进行调查,现在交通、基建等条件提升,使野外考察能够更加深入到边境、深山等地。
二是一些常见的物种被重新分类和定义。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从前没有意识到是新物种的也被重新认识。
三是生态环境恢复,促进了物种恢复生长。
退耕还林、还草,使很多地区的植被得到恢复,原本处于濒危状态的一些物种得以恢复种群,从而更容易被研究者发现。
此外还有研究者表示,新物种不断被发现,这表明我国在植被与环境方面的保护取得了成效,“植被是物种生存与繁衍的载体,是生物多样性赖以依存的基础。
植被保护得好,就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育。
”
新物种的发现有哪些作用?研究昆虫领域的专家表示,当前全球生物多样性处于一个衰减的通道。
有研究表明,世界上40%的昆虫物种数量正“急剧下降”,昆虫数量的下降速度大约是脊椎动物的两倍。
在这种背景下,新物种的发现和生物物种名录的及时更新对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哪些物种减少了?
近年来,我国进一步加大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
据国家林草局介绍,目前亚洲象、雪豹、东北虎、海南长臂猿、黔金丝猴、藏羚、莽山烙铁头蛇、苏铁、兰科植物等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
比如,华盖木由最初发现时的6株增长到1.5万株。
亚洲象野外种群增至300多头,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增至6群37只,东北虎分布范围从长白山脉扩大到大小兴安岭,野外种群增至60只左右。
全球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698只,人工繁育朱鹮种群数量达到1496只,等等。
不过,在新物种出现的同时,也有一些物种在消失。
根据“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微信公众号消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22年共公布了40余个物种灭绝的消息,其中包括有白鲟、宁明琼楠、墨西哥拟八哥、平塔巨龟、南方胃育蛙等。
除此之外,2023年2月,伦敦动物学会还在期刊《动物保护》上发表一篇论文《“失去”的分类群和它们隐含的保护信息》,该论文列出了IUCN红色名录中的562个物种,至少有50年未曾被发现。
其中包括137种两栖动物、257种爬行动物、38种鸟类和130种哺乳动物。
(完)
清末明初中国天下大乱,日本却在做着这些事情
但无论哪个朝代都有兴衰规律,对于明朝衰弱,历史上归结于小冰河时代。
所谓的“小冰河时代”,就是明朝崇祯皇帝继位后的第二年,1628年起,当时中国那时处于在大灾之年。
据《汉南续郡志》记载:“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这种天灾不仅人口锐减,也是明朝统治出现空档,流民暴乱崛起。
如果天灾再加上人祸,那整个社会就会出现严重动荡。
据史料记载1640年时,我国北方发生了令人恐怖的鼠疫,当时陕西、山西、河北等地因鼠疫死了一千多万人,对当时衰弱的明王朝是。
使崇祯无法收拾明朝这个烂摊子。
但王朝衰弱总找客观原因显然不合情理,也与一个王朝的统治者有直接关系。
其实崇祯皇帝也是一个很有抱负很有作为的皇帝,上台后严重打击,使宦官擅权这一奇葩的事没有了。
但崇祯皇帝却是心胸很窄的人,猜忌性很强。
看客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专门说崇祯手里握了若干个“炸”,一副好牌全让他打乱。
公元1644年,这是一个关键年份,为什么称为“关键”呢?主要是中国在这一年突然出现了三个皇帝。
明朝崇祯皇帝自不必说了,还有1636年,当时也在沈阳建立大清王朝称帝了。
而1644年,闯王也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当了皇帝,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也成为皇帝。
中国一时间出现四位皇帝,必然要为大一统拼个你死我活。
其实早在清朝皇太极称帝前,就已经把明朝北部屏障去除了。
公元1619年,当时皇太极还没继位,就在老爹发动的对明朝战争中发挥了作用。
当时记载的后金与明朝一次大决战“萨尔浒大战”,让明朝势力退出东北。
而且皇太极当皇帝后,彻底臣服了朝鲜。
而李自成以老百姓吃不上饭心理,打着“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很快聚集了一百多万人马,当时在各农民起义军中的实力最强。
李自成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攻占北京坐皇帝。
崇祯皇帝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北御皇太极,南敌李自成,还抗击张献忠在西南攻势。
此时全国到了一片混乱时期。
曾有人居然发贴说,如果那时日本干涉中国肯定能分一杯羹。
说这话都是废话,那时皇太极能让日本人这样轻易进入东北吗? 历史没有如果。
但中国四个皇帝你争我夺时,日本在干什么呢? 那时日本正值江户时代,也就是德川幕府的时代,日本正处于一种长期和平稳定的社会,也可以说这段时间,日本相对封闭,但却在积蓄力量,干了很多事让日本逐步崛起。
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件事: 一是儒佛合一。
俗话说有信仰才能有力量。
日本在17世纪时,德川家康上台后,开始是打击,推崇儒家思想,后来又逐渐形成儒佛一体。
别小看推崇信仰,这为今后统治奠定了基础。
二是巩固强权。
1644年的时候,正值德川家光统治日本。
德川家光上台后,废除了二元政治,建立了将军亲自执政的政治,规定幕府的将军就是最高统治者。
别小看这一改革,这不是巩固权力,否则也照样大乱。
三是锁国政策。
德川家光在任上,压制天主教等外教传播,而且四年时间完成锁国政策,并施行了一系列很武断的政策。
虽然史料不认可,但从另一种角度看,德川家光无限压制下,巩固了国家,并没有分裂。
这种同时代的对比就来了,所以明朝天灾人祸,天下大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日积月累所造成,也不能把明朝灭亡责任一鼓脑全推在崇祯身上。
随机文章宋朝有“盛世”吗?清朝入关奇闻!只欠官府一文钱探花竟弄丢了乌纱帽霍金和爱因斯坦谁厉害,爱因斯坦霍金谁贡献大/缺一不可人类为什么不把火山浇灭,岩浆能融化地球万物/无能无力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美女效应成为了商家最爱的营销活动(吸睛)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御前侍卫为什么能佩刀?清朝统治者为什么那么信任这些侍卫?
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中国古代“侍卫”这一官职的沿革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明清以前、、这三个历史阶段。
明清以前的侍卫,在早期,代表着侍从以及护卫,例如《志·蜀志·传》中所写的:“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后来侍卫这一官职慢慢演变成了跟随在帝王身边,护卫帝王的武官。
明代的御前侍卫也就是我们常常说到的,他们身着红色的衣服,手持绣春刀,威风凛凛。
这时的锦衣卫多了一层特务机构的员工的意思,直接为负责。
锦衣卫不仅是一个官职,也是一个机构,在,锦衣卫和、、暗地里被称呼为“朝廷鹰犬”。
到了,随着皇权的不断集中、扩大和巩固,清朝的侍卫队伍在不断发展的同时,清政府也逐渐形成了一套更加完备的、官职更加细分的侍卫制度。
在这一整套体系中,御前侍卫显然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我们常看的电视剧中,御前侍卫通常都是佩刀的,然而在当时的皇宫都是不允许携带管制刀具的,那么为何对这些侍卫如此信任呢? (一) 选拔条件 事实上,清朝御前侍卫的等级细化,名额的限制也十分严格。
也正因此,御前侍卫的选拔条件是极其严格的,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担任御前侍卫这一官职的。
首先,出身是御前侍卫选拔的一个重要标准。
在侍卫的出身标准中,汉人是不包括在其中的,这就已经筛去了一大部分人。
即便是在“天子自将”,由皇帝亲自统领的上三旗中,汉人也是排除在外的。
御前侍卫大部分由以下这些人担任:首崇满洲、恩宠勋贵(即武艺高强的宗室子弟,而这些人大部分后来都成为权倾朝野的大臣)、蒙古王公的子弟等。
也就是说,御前侍卫都是由门第高家世好的勋贵子弟担任,和下层的平民百姓毫无关系。
其次,清朝御前侍卫的选拔对侍卫们的相貌、文采也要进行一定的考察,这就进一步加大了筛选的力度。
相貌端正、文采优美、武艺高超的人本就是少之又少,更何况还需要高门的勋贵子弟,这就更是了。
最后,关于御前侍卫选拔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最难选拔的一点,那就是对皇帝的忠诚度。
为了达到这一点要求,一般来说,御前侍卫都是由皇帝十分信任的宗室子弟来担任,或者和皇帝从小一起长大的十分信重的人来担任这一重要官职。
如时期的,他的母亲是第五女爱新觉,是同母的哥哥的女儿,所以严格上来说,纳兰容若和康熙是表兄弟的关系。
(二) 主客观因素 皇帝之所以对御前侍卫十分信任,除了以上介绍的选拔条件十分严格的原因之外,还有其他的主客观原因。
首先是御前侍卫的主观因素。
作为皇上身边的红人,御前侍卫是一个光耀门楣的存在,他们不仅俸禄极高,拥有许多的福利补贴等,还具有品级,可以光宗耀祖。
《教泽碑》中曾记载清朝的武何礼,经过层层选拔后成为御前侍卫,不仅赐花翎,穿黄马褂,还赐了御前侍卫匾,他的家里人无一不以此为自豪,将之视为无上的殊荣。
拥有着如此之多的优厚条件和丰厚的待遇的御前侍卫,感谢皇帝的恩宠还来不及,又怎么会想要造反呢? 其次是客观条件,并不是所有的御前侍卫都允许佩刀的。
御前侍卫少之又少,而带刀的御前侍卫就更是万里挑一了。
御前侍卫的品级约摸在正三品和正六品之间,带刀的御前侍卫要求至少是四品,这就又筛去了许多人。
而这些带刀的御前侍卫大多数是皇帝的亲信,是知根知底的。
除此之外,还有清朝律法的严格约束,即便御前侍卫有贼心,也未必有贼胆,毕竟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在皇帝身边刺杀他,不管刺杀成功与否,都难以逃出皇宫的天罗地网,最终不仅自己会被凌迟处死,还会牵连到自己的亲人。
清朝的皇帝为何如此信任御前侍卫,甚至允许御前侍卫佩刀?首先是御前侍卫的选拔条件十分严格,成为御前侍卫是一件十分难的事情。
其次是御前侍卫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生活富裕,光耀门楣,感谢皇帝的恩宠都来不及,更遑论刺杀皇帝了。
种种因素作用下,皇帝自然对御前侍卫不抱戒心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