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白朴的曲原文赏析及翻译
【千问解读】
天净沙·秋白朴的曲原文赏析及翻译 《天净沙·秋》是元代散曲家朱庭玉创作的一首小令。此小令开头描绘出一幅萧条的秋景图;然后写作者内心悲秋的伤感和对园林往日美好景色的喜爱;末尾两句写瑟瑟秋风中,辞柯的霜叶主动飞到作者身边,不舍离去。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天净沙·秋白朴的曲原文赏析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天净沙·秋白朴的曲原文赏析及翻译 篇1
天净沙·秋 元代·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译文 太阳渐渐西沉,已衔着西山了,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的村庄是多么的孤寂。
轻烟淡淡飘向空中,几只乌鸦栖息在佝偻的老树上,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
远处一片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互相夹杂,好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啊。
注释 天净沙:曲牌名。
秋:题目。
残霞:快消散的晚霞。
寒鸦:天寒即将归林的乌鸦。
飞鸿:天空中的鸿雁。
飞鸿影下:雁影掠过。
白草:枯萎而不凋谢的白草。
黄花:菊花。
红叶:枫叶。
鉴赏 该曲虽和马致远的《秋思》有相似处,但却又自有特点。
首二句以“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
“一点飞鸿”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了活力,造成曲子抒发情感的转移。
接着诗人用青、绿、白、红、黄五色,以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
此曲极富艺术张力,一笔并写两面,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为又一篇写秋杰作。
这首小令,只五句二十八个字,篇幅虽短,却以神来之笔捅绘出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
前三句着力渲染出一派深秋凄凉之景。
黄昏时:如血的残霞映照着一座孤零零的小村庄,夕阳淡淡的炊烟袅袅,几只归巢的寒鸦,静静的站立在老树枝头,忽然,一只哀鸣的孤鸿,在人边晚霞影里远远的飞翔,而后两句,作者却将笔锋一转,写到:青山静静、绿水悠悠,白草绵绵,红叶片片,黄花朵朵,在暮色中,这些明丽的色彩,为这萧杀的气氛平添了许多生机活力。
一扫前人一悲到底的俗套。
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沈闷而有压力。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选用语辞时,便颇费心神。
白朴在写秋景选词语辞精炼。
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
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于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
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
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
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
由此可见,白朴的散曲写作技巧的高明了。
描绘秋景,历来是中国古代文人喜爱的一个题材,为表现它而不惜笔墨的诗人骚客代代有之,留下的作品更是多不胜举,但许多作品易于流入俗套。
白朴却能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在作品中,层次分明的描写了秋天的自然景象,虽然,在开始时,有些许的萧瑟之意,然而后来以缤纷的色彩作结,终究是赏心悦目、的韵味无穷的。
他用笔精深,作品风格独具,婉约清丽,意境新颖,可与被誉为“秋思之祖”的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媲美。
这首小令不仅不俗,还很是典雅。
词、曲有雅、俗之别,一般来说,词尚妩媚、含蓄,而曲贵尖新、直率。
白朴的这支小令却有词的意境。
曲中虽无“断肠人在天涯”之类句子,抒情主人公却时隐时现,在烟霞朦胧之中,传达出一种“地老天荒”的寂静。
创作背景 白朴《天净沙》共四首,这是第三首,主要写秋景。
是作者于宋亡后寓居金陵(今南京)时所作,具体创作年代不详。
天净沙·秋白朴的曲原文赏析及翻译 篇2
原文: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译文 太阳渐渐西沉,已衔着西山了,天边的晚霞也远渐开始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的村庄是多么的`孤寂。
轻烟淡淡飘向空中,几只乌鸦栖息在佝偻的老树上,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
远处一片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互相夹杂,好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啊。
注释 天净沙:曲牌名。
秋:题目。
残霞:快消散的晚霞。
寒鸦:天寒即将归林的乌鸦。
飞鸿:天空中的鸿雁。
飞鸿影下:雁影掠过。
白草:枯萎而不凋谢的白草。
黄花:菊花。
红叶:枫叶。
赏析: 这首曲写秋景。
秋天是萧索的,作者先用了孤村、落日等六个描写景物的词,表达出来。
跟着,用“飞鸿”句,把静寂的景物和活动的飞鸿联系起来,静中有动。
最后用“青山”、“白草”两句,把美丽的秋景呈现在眼前,使人更觉得可爱。
天净沙·秋白朴的曲原文赏析及翻译 篇3
天净沙·秋 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解与诗人意同。
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庭院前的梧桐树叶子已经落尽,水中的荷花也早失去当日的风姿。
仿佛是通晓诗人我的心思。
那被染红的霜叶飞离枝干,飞到我的身边让我题写诗句。
注释 芙蓉:指荷花。
辞柯:离开枝干。
题红:在红叶上题诗。
唐僖宗时,有一名宫女在红叶上写了一首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愍憨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树叶顺着御沟水流出宫墙。
书生于祐拾到后添写道:“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置于流水上游又流入宫中。
后两人终成良缘。
赏析 一提到“秋”,大多数人的脑海里便会浮现出马致远那首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天净沙·秋思》。
殊不知,元曲中有诸多关于“秋”的作品,其中不乏别出机杼的曲子,好比朱庭玉的这首《天净沙·秋》。
此小令开头描绘出一幅萧条的秋景图;然后写作者内心悲秋的伤感和对园林往日美好景色的喜爱;末尾两句写瑟瑟秋风中,辞柯的霜叶主动飞到作者身边,不舍离去。
全篇用典构思别出机杼,结尾处用典,所表达的奋起和豪情,使全篇增添了几分魅力和感染力。
作者在开头便描绘出一幅萧条的秋景图。
庭院前尽是飘落在地的梧桐叶,水边的荷花也早已凋零。
“尽”“彻”二字是起首两句的关键所在,突出秋天树枝萧瑟,水面凋敝的惨淡景色,这与作者脑海中秋天来临前的荷花盛开、绿叶环绕的'繁盛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两句对仗描写,写出作者由眼前秋景而生发出悲秋的情感。
他四处寻觅,徘徊不定,目之所及皆为一片衰败的景象,内心不由产生无可奈何的悲痛。
“解与诗人意同”,与前两句的伤感基调不同。
这一句提到景色为了迎合作者的情感才自愿衰败。
通过前后的对比和拟人的手法,反衬出作者此时内心悲秋的伤感和对园林往日美好景色的喜爱。
前面三句的基调都略为沉重,接下来的四、五句则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转变。
末尾两句写瑟瑟秋风中,辞柯的霜叶主动飞到作者身边,不舍离去。
这两句与上句的“意同”一样,都是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霜叶以生命。
在作者看来,流连在他身上的霜叶具有丰富的生命力,“飞来就我题红”化用典故,写出作者在这萧瑟秋景中所体现出的乐观态度和旺盛的生命意志。
一“辞”一“就”,使全曲的基调为之改变,与唐代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为“同调”。
小令结尾处不同于常人悲秋伤感的奋起和豪情,使全篇增添了几分魅力和感染力,同时词句恰到好处的运用,也体现出作者较强的炼意本领和构思技巧。
温江区掘进工程技术职高学校长沙高新工程技术学校是职高还是中专
它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占地面积达到十万平方米,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设备,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学环境。
该学校是全国重点职业学校,致力于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掘进工程技术课程,使他们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并成为未来的掘进工程专业人才。
温江区掘进工程技术职业高中的教育理念是以实际应用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
该学校注重实践教育,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如参加实习和各种竞赛等。
这样的实践教育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温江区掘进工程技术职业高中的师资力量雄厚。
学校聘请了一批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他们不仅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也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
同时,学校还定期邀请业界专家来讲座,使学生能够了解最新的行业发展趋势和技术。
温江区掘进工程技术职业高中提供了多种培养模式,如普通班、技能班和对口插班等。
其中,技能班的特点是注重实践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实际操作技能培训。
而对口插班则是为符合条件的初中毕业生开设的,可以直接升入本校的高中部就读,将学习重心放在掘进工程技术方面。
在温江区掘进工程技术职业高中,学生们不仅可以学习到基础学科知识,还可以学习到掘进工程技术方面的实用技能。
例如,学生可以学习施工安全、爆破技术、钻井技术、岩石力学、岩土工程学等专业课程,这些课程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掘进工程的原理和技术,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温江区掘进工程技术职业高中是一所注重实践教育,致力于培养掘进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学校,在该校学习可以让学生具备掘进工程相关技能和知识,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秦国沙丘之变的具体经过是如何样的?
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冬季,出游,左丞相陪同前往,右丞相留守咸阳。
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小儿子最受宠爱,他要求随父皇出游,获秦始皇准许。
十一月,秦始皇到达云梦,向着九疑山遥祭葬在那里的。
然后乘船顺长江而下,观览籍柯,渡经海渚,过丹阳,抵钱唐,到达浙江边。
因钱塘江潮,便向西行驶一百二十里,从富阳与分水之间的狭窄处渡江。
随之始皇登上会稽山,祭祀禹帝,遥望南海,刻立巨石歌功颂德。
然后起驾返回,归途中经过吴地,从江乘县渡过长江,沿海北上,抵达琅邪、之罘。
始皇看见大鱼,即发箭将鱼射杀。
接着又沿海西行,到了平原渡口后便病倒了。
始皇暴薨 秦始皇很厌恶谈论“死”,因此群臣中没有人敢于提关于死的事。
待到他病势更加沉重时,才命中车府令、兼掌符玺事务的写诏书给长子说:“参加丧事处理,灵柩到咸阳后安葬。
”诏书已封好,但却搁置在赵高处,没有交给使者送出。
秋季,七月,丙寅(二十日),始皇在沙丘宫平台驾崩。
丞相李斯因在都城外病逝,唯恐各位皇子及天下发生什么变故,于是就秘不发丧,将棺材停放在能调节冷暖的凉车中,由始皇生前最宠信的宦官在车的右边陪乘。
所到一地,上呈餐饭、百官奏报事务与过去一样,宦官即从车中接受并批复奏事。
只有胡亥、赵高及受宠幸的宦官五六个人知道内情。
赵谋 赵高素来得到胡亥的信任,恰又怨恨兄弟,便劝说胡亥,让他诈称始皇遗诏命杀掉扶苏,立胡亥为太子。
胡亥同意了赵高的计策。
赵高又说:“这件事如果不与丞相合谋进行,恐怕不能成功。
”随即会见丞相李斯,说:“皇上赐给扶苏的诏书及符玺都在胡亥那里。
定立太子之事只在您我口中的一句话罢了。
这件事将怎么办呢?” 李斯说:“怎么能够说这种亡国的话呀!此事不是我们这些为人臣子的人所应当议论的啊!”赵高道:“您的才能、谋略、功勋、人缘以及获扶苏的信任,这五点全部拿来与相比,哪一点比得上他呢?”李斯回答:“都比不上他。
” 赵高说:“既然如此,那么只要扶苏即位,就必定任用蒙恬为丞相,您最终不能怀揣通侯的印信返归故乡的结局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而胡亥仁慈忠厚,是可以担当皇位继承人的。
希望您慎重地考虑一下,作出定夺!” 李斯听后认为赵高说的有理,便与他共同谋划,诈称接受了始皇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又篡改始皇给扶苏的诏书,指斥他多年来不能开辟疆土、创立功业,却使士卒大量伤亡,并且数次上书,直言诽谤父皇,日日夜夜地抱怨不能获准解除监军职务,返归咸阳当太子;而将军蒙恬不纠正扶苏的过失,并参与和了解扶苏的图谋。
因此令他们自杀,将兵权移交给副将。
扶苏自尽 扶苏接到诏书,哭泣着进入内室,打算自杀。
蒙恬说:“陛下在外地,并未确立谁是太子。
他派我率领三十万军队镇守边陲,令您担任监军,这乃是天下的重任啊。
现在仅仅一个使者前来传书,我们就自杀,又怎么能知道其中不是有诈呢?!让我们再奏请证实一下,然后去死也不晚呀。
”但是使者多次催促他们自行了断,扶苏于是对蒙恬说:“父亲赐儿子死,还哪里需要再请示查实呢!”随即自杀。
蒙恬不肯死,使者便将他交给官吏治罪,囚禁在阳周;改置李斯的舍人担任护军,然后回报李斯、赵高。
胡亥这时已听说扶苏死了,便想释放蒙恬。
恰逢代替始皇外出祈祷山川神灵求福后返回,赵高即对胡亥说:“先帝想要荐举贤能确定你为太子已经很长时间了,可是蒙毅一直规劝他,认为不可如此。
现在不如就把蒙毅杀掉算了!”于是逮捕了蒙毅,将他囚禁到代郡。
结果 皇室车队于是从井陉抵达九原。
当时正值酷暑,装载始皇遗体的凉车散发出恶臭,胡亥等便指示随从官员在车上装载一石鲍鱼,借鱼的臭味混淆腐尸的气味。
从直道抵达咸阳后,发布治丧的公告。
胡亥继承了皇位。
胡亥将秦始皇葬在骊山皇陵,把铜熔化后灌入,堵塞住地下深处的水。
崐又运来各种奇珍异宝,藏满墓穴。
还下令工匠制作带有机关的弓弩,遇到穿入靠近墓穴的人,即自动射杀。
用水银做成百川、江河、大海,以机械灌注输送。
墓穴顶部布有天文图象,底部设置地理模型。
后宫凡未生子女的,令她们全部陪葬。
下葬以后,有人说工匠们制造隐藏的机械装置,知道其中的全部秘密,如果他们再作第二重机关,就会将其中的秘密泄露出去。
于是待送终的大事完毕后,那些工匠即被尽数封闭在墓穴中。
胡亥想要杀掉蒙恬兄弟二人,规劝说:“赵王赵迁杀而用颜聚,田建杀他前代的忠臣而用后胜,结果最终都亡了国。
蒙恬兄弟是秦国的重臣、谋士,陛下却打算一下子就把他们抛弃、除掉。
似此诛杀忠臣而扶立节操品行不端的人,是在内失去群臣的信任,在外使将士们意志涣散啊!”但是二世不听从劝告,随即杀掉了蒙毅,并要杀内史蒙恬。
蒙恬说:“我们蒙家自我的先人起直至子孙,在秦国建立功业和忠信已经三代了。
如今我领兵三十多万,身体虽然被囚禁,但我的势力仍然足以进行反叛。
可是我知道自己必定得死却还是要奉守节义,是因为我不敢辱没祖先的教诲,并表示我不忘先帝的啊!”于是即吞服毒药自杀身亡。
影响 胡亥登基后,见不得人的阴谋和突如其来的权力共同催生出强烈的不安全感,随之而来的是以维护秦帝国稳定为借口的血腥政治清洗,于是,胡亥的兄弟姐妹一个接一个地成为牺牲品,恐怖的气息如同浓重的阴霾逐渐扩散到整个秦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咸阳城外反秦浪潮也此起彼伏,元年(前209年)七月,、以扶苏、项燕为名发动,农民起义席卷全国,六国也纷纷复辟,秦王朝,两年后就灭亡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