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11 点击数:

【千问解读】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出自宋代:晏殊的诗的《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人生婉约写景感叹采桑子 晏殊的简介 晏殊【y 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

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晏殊 翻译及注释翻译人从出生到逝去,都要经历人世间的这段时光。

可岁月悠悠,人生易老。

时光就那样,它只懂得催人老,不相信世间有多情的人。

常常在长亭短亭的离别后而伤感,离别后每次酒后(我)就因思念而泪湿春衫呢。

昨夜西风急,在梧桐锁寒秋的深院里,刮了整整一夜,几次次从梦里把人吹醒,醒来只看到窗外月明,朦朦胧胧,幽幽的,淡淡的。

在我这高楼上,突然不知道从何处传来一声雁叫(更添了夜醒人的凄凉和孤寂)。

注释(1)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令》、《罗敷艳歌》、《罗敷媚》。

四十四字,前后片各三平韵。

别有添字格,两结句各添二字,两平韵,一叠韵。

(2)离亭:古代送别之所。

(3)春衫:年少时穿的衣服,代指衣服。

(4)胧明:微明。

《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晏殊 赏析此词以轻巧空灵的笔法、深蕴含蓄的感情,写出了富有概括意义的人生感慨,抒发了叹流年、悲迟暮、伤离别的复杂情感。

全词感情悲凉而不凄厉,风格清丽哀怨,体物写意自然贴切,是晏殊词中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

起首二句把时光拟人化,暗含“多情自古伤离别”和“思君令人老”双重含义。

“多情”二字,总摄全篇。

三、四两句写词人感时光易逝,怅亲爱分离,心中的烦恼无可化解,只好借酒浇愁,然而不久便又“泪滴春衫”,可见连酒也无法使自己暂时解脱。

下片先写不眠,次写惊梦。

西风飒飒,桐叶萧萧,一股凉意直透人的心底。

抬头一看,窗外淡淡月色,朦胧而又惨淡,仿佛它也受到西风的威胁。

“好梦频惊”写每当希望“好梦”多留一霎的时候,它就突然破灭了。

而且每当一回破灭,现实的不幸之感就又一齐奔集而来。

此时,室外的各种音响,各样色彩,以及室中人时光流逝之感,情人离别之痛,春酒易醒之恨,把刚才的好梦全都打成碎片了。

这里,“好梦频惊”四字为点睛之笔,承上启下,把室中人此际的感受放大成为一个特写的镜头,让人们充分感受其中沉重的分量。

“何处高楼雁一声”写室中人沉抑的情绪正凌乱交织之中,突然飞出一声高亢的哀鸣。

这一声哀厉的长鸣,是如此突如其来,使众响为之沉寂,万类为之失色。

这是孤雁的哀唳,响彻天际,透入人心,它把室中人的思绪提升到一个顶峰了。

这一声代表什么呢?是感觉秋已经更深吗?是预告离人终于不返吗?还是加剧室中人此时此地的孤独之感呢?不管怎样,它让人们想得很远、很沉,一种怅惘之情使人不能自已。

综上,此词上片概述时光之无情,下片写春去秋来,触景生情,相思难禁。

词中“长恨离亭”、“好梦频惊”等句,用意超脱高远,表现了一种明净澄彻而又富于概括意义的人生境界。

《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晏殊 创作背景作者由于离别后音信难得,由此产生离别之思。

于此同时,作者又把离别与时光无情、年华渐老联系起来,形成了双重的无奈和感伤。

此词就是在作者这两种感情的影响下写出的。

晏殊名句推荐 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作者:晏殊:出自《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

作者:晏殊:出自《少年游·重阳过后》绮席凝尘,香闺掩雾。

作者:晏殊:出自《踏莎行·碧海无波》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作者:晏殊:出自《踏莎行·碧海无波》芙蓉金菊斗馨香。

天气欲重阳。

作者:晏殊:出自《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作者:晏殊:出自《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作者:晏殊:出自《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作者:晏殊:出自《踏莎行·碧海无波》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作者:晏殊:出自《山亭柳·赠歌者》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

作者:晏殊:出自《山亭柳·赠歌者》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