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侵云影,鸿雁欲南飞。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11 点击数:

【千问解读】

江水侵云影,鸿雁欲南飞。

出自宋代:朱熹的诗的《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

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

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

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

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

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

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人生哲理重阳节劝勉水调歌头 朱熹的简介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谥文,又称朱文公。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朱熹 翻译及注释翻译云朵的影子浸在江水里,鸿雁正打算向南飞。

我带着酒壶,邀集客人,找一个苍翠清寂、烟雾氤氲的地方去饮酒。

人世间难得一笑,还好有紫萸黄菊可以摘下来插在头上,自娱自乐一番。

风景还是往年的风景,而人早已不是往昔的人了。

为了庆贺重阳节,应该喝得酩酊大醉,请不要再推辞不喝了。

人活着就像寄生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非要奔波劳碌,到最后还怨恨人生苦短呢古往今来,无穷无尽。

人间多少春花秋月,终难逃危机。

你去问问齐景公,何必为人生短暂而泪沾衣襟。

注释1.隐括:指对原有作品的内容、语言加以剪裁、修改而成新篇。

2.结客:和客人们一起登山。

3.尘世:即人生。

4.紫萸:即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

5.酩酊:大醉貌。

《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朱熹 鉴赏依某种文体原有的内容辞句改写成另一种体裁,叫隐括。

此词,即隐括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一诗。

初读一遍,不过觉得它逐句移植原诗,仅仅清畅淡远而已。

反复涵咏体会,才发觉意境精神已脱胎换骨。

且看杜牧原诗:“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笔,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重阳节,杜牧偕友登齐山,良辰美景,使这位平生抱负未展的晚唐诗人感到难得的欢愉。

然而当夕阳西下时,又触动了作者人生无常的愁苦。

春秋时,齐景公登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诗人感慨何必要象齐景公那样独自下泪,因为人生之无常,古往今来尽皆如此,谁能幸免呢!语似旷达,其实抑郁伤感。

现在来看此词。

一江秋水,天光云影徘徊其中。

万里长空鸿雁初飞,正值重阳。

“携壶结客何处?”一问。

“空翠渺烟霏。

”一答。

答话不著一动词,纯然景语,给人的感觉是携酒登高的人,溶入了那山色空翠、烟霏缥缈的一片氤氲之中,意境极为空灵。

若用原诗“与客携壶上翠微”的“上”字,反嫌质实。

平时身居尘世,难逢开口一笑。

今日投入大自然怀抱,自是笑逐颜开。

更何况满山茱萸紫、菊花黄,好插个满头粲然,尽兴而归呢!“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多少登高伤怀的昔人,早已成为过去(“非”),但美好的大自然却是真实的、恒常的(“是”)。

作者这里所积极肯定的,不单是当下(“今朝”)的自然美景,也肯定了景中之人,当下的人生。

词中增添此二句,顿时注入一道源泉活水般的新意,词情显然已同诗情泾渭分流了。

作者劝勉朋友,酬答佳节美景,尽管酩酊一醉,不要辜负大好辰光。

“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

”人生有限,更应惜取,何苦对斜阳而怨迟暮呢。

此二句虽用原诗,却非故作旷达,实为充分肯定当下人生的价值。

“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

”此三句,移植原诗“古往今来只如此”,但全反其意,更发出新意。

点石成金,脱胎换骨,尽在于此。

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概括绵延无尽的时间与上下无限的空间。

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作者精骛八极,思通千载,但觉无限宇宙之中,永远充满生机,哪有什么危机呢!作者是宋代著名儒家哲人。

在儒家看来,宇宙、人生,本体为一,即生生不息的生机。

这生机流行体现于天地万物人生,“亘古亘今,未尝有一息之间断。

”(朱熹《中庸或问》)人生虽然有限,宇宙生机却是无限的。

人生尽其意义,就是生得其所,体现了宇宙的本体,有限的人生便与无限的宇宙融为一体。

心知此意,则人生充满乐趣。

“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言外正洋溢着这种乐观精神。

朱词与杜诗的结笔,仍是语同而意别。

杜诗以人生无常然而聊以自慰,语似旷达而实伤感抑郁。

朱词却运用对人生的乐观精神,来否定人生无常的伤感情绪。

而这种伤感情绪不知曾折磨过多少古代诗人。

回头玩味“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意味更显,也更深长。

不妨设想一下,作者重阳结伴登高,兴之所至,于是挥洒笔墨,隐括杜牧诗而成此词。

江水,云影,鸿雁,空翠,烟霏,紫萸,黄菊,作者眼中之大自然,无往而非“四时行焉,万物生焉”,“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一片生机旺然之境界。

而重阳佳节,结伴登高,返归自然,开口一笑,酩酊一醉,自己性情之舒展,亦皆充满“乐山”“乐水”,“乐以忘忧”的意趣。

作者“胸次之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见于言外”《论语集注》。

作者词中,已非杜牧诗中一般人生情感的境界,而是这位儒家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

这境界实无异于“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境界。

朱熹此词赞美自然,赞美人生,表现出中国儒家哲学精神,宋词的境界,不失为对宋词的一大贡献。

此词抒发性情哲思,贵在深入浅出,出以优美高远的意境和清畅豪爽的格调,故深含理趣而不堕庸俗。

《历代诗馀》卷一一七引《读书续录》评云:“气骨豪迈,则俯视苏辛;音节谐和,则仆命秦柳。

洗尽千古头巾俗态。

”可谓知言。

此词属隐括体,贵在以故推新,艺术造诣与杜牧原诗各有千秋。

它虽几乎逐句移植原诗,但几处贯注新意,全词也处处意蕴翻新,而具一幅全新的面孔。

比如读罢全词,再回味上阕“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就见得入山归来岂止是紫萸黄菊满头粲然,并且是满载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生趣而归。

举此一例,全篇皆可连类而及脱胎换骨,只在襟怀之高。

点铁成金,却在点化之妙。

宋词宋诗,都不乏这种以故为新的艺术特色。

这,实际上又是善于继承并创新的整个宋代文化精神的一个体现。

朱熹此词,隐喻着这一文化背景。

《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朱熹 题解本词题为《隐括杜牧之齐山诗》,“隐括”,也就是对原作的内容、句子适当剪裁、增删,修改成新的作品,用今天的话说,也就是改写。

《文心雕龙·镕裁》:“蹊要所司,职在镕裁,隐括情理,矫揉文采也。

”由此可见,这种写作方法,很早就有了。

朱熹“隐括”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也就是借这首诗来寄兴抒情托志。

杜牧的诗是这样的:“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对这首诗,历来就有很高的评价。

杜牧出身于显赫的世代公卿之家,胸怀致仕用世的大志;朱熹是著名思想家,又是诗人。

尽管他们生活的时间前后相隔三百多年,但都是主张积极入世的,因为思想上有共通之处,朱熹仰慕小杜的诗,近而“隐括”成词,也是可以理解的。

朱熹名句推荐 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

作者:朱熹:出自《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

作者:朱熹:出自《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作者:朱熹:出自《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作者:朱熹:出自《偶成》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作者:朱熹:出自《偶成》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作者:朱熹:出自《劝学诗/偶成》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作者:朱熹:出自《观书有感二首·其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朱熹:出自《观书有感二首·其一》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作者:朱熹:出自《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作者:朱熹:出自《春日》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江水侵云影,鸿雁欲南飞。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