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1-23 点击数:

【千问解读】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

出自宋代:朱敦儒的诗的《采桑子·彭浪矶》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

万里烟尘。

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

日落波平。

愁损辞乡去国人。

抒怀怀念宋词精选写景采桑子 朱敦儒的简介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

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

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

有词三卷,名《樵歌》。

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楼钥《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 《采桑子·彭浪矶》朱敦儒 翻译及注释翻译乘舟避难江南,就像失群的大雁,孤独的浮云。

穿梭在连绵的烟尘之中,回国中原已泪满襟。

碧山对着水边的平地有丝丝凉意,看着枫树叶和芦苇根。

太阳落山了水波平静了怨恨离开了家乡。

注释①彭浪矶:在江西省彭泽县长江南岸。

②扁舟:小舟。

③汀洲:水中或水边的平地。

《采桑子·彭浪矶》朱敦儒 赏析上阕写自己背井离乡,像“旅雁孤云”一般凄苦,回首中原战火纷飞,不觉涕泪沾巾。

起首二句叙事即景自寓身世经历。

乘一叶扁舟,到江南去避难作客,仰望那长空中失群的旅雁和孤零飘荡的浮云,不禁深感自己的境遇正复相类。

两句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亦赋亦比亦兴,起得浑括自然。

“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两句写回首北望所见所感。

中原失守,国士同悲。

这两句直抒情怀,略无雕饰,取景阔大,声情悲壮。

下阕写眼前萧条的秋色,更增添了旅人辞乡去国的愁思。

过片“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两句,收回眼前现境。

薄暮时分,泊舟矶畔,但见江中的碧山正为暮霭所笼罩,矶边的汀洲,芦根残存,枫叶飘零,满眼萧瑟冷落的景象。

这里写矶边秋暮景色,带有浓厚的凄清黯淡色彩,这是词人国家残破、颠沛流离中的情绪的反映。

“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两句总收,点明自己“辞乡去国”以来的心情。

日落时分,往往是增加羁旅者乡愁的时刻,对于作者这样一位仓皇避难的旅人来说,他的寂寞感、凄凉感不用说是更为强烈了。

渐趋平缓的江波,这里恰恰反托出了词人不平静的心情。

全篇以景寄情,动静交错,色调苍暗。

用“扁舟”、 “旅雁”、“孤云”、 “汀洲冷”、 “枫叶芦根”等典型的深秋景物,烘托出诗人的凄楚情怀,同时也流露出了对国事的忡忡忧虑,唱出了时代的悲凉之音。

《采桑子·彭浪矶》朱敦儒 创作背景这首词题为“彭浪矶”,是在靖康之变后,词人离开故乡洛阳南下避难,经江西彭浪矶往两广途中创作的。

朱敦儒名句推荐 美人慵翦上元灯,弹泪倚瑶瑟。

作者:朱敦儒:出自《好事近·春雨细如尘》万里烟尘。

回首中原泪满巾。

作者:朱敦儒:出自《采桑子·彭浪矶》日落波平。

愁损辞乡去国人。

作者:朱敦儒:出自《采桑子·彭浪矶》雾冷笙箫,风轻环佩,玉锁无人掣。

作者:朱敦儒:出自《念奴娇·插天翠柳》曲终人醉。

多似浔阳江上泪。

作者:朱敦儒:出自《减字木兰花·刘郎已老》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

作者:朱敦儒:出自《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

作者:朱敦儒:出自《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北客翩然,壮心偏感,年华将暮。

作者:朱敦儒:出自《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

作者:朱敦儒:出自《西江月·日日深杯酒满》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作者:朱敦儒:出自《鹧鸪天·西都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