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折柳穿鱼,赏梅催雪。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12-27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再折柳穿鱼,赏梅催雪。

相逢唤醒京华梦,吴尘暗斑吟发。


倚担评花,认旗沽酒,历历行歌奇迹。


吹香弄碧。


有坡柳风情,逋梅月色。


画鼓红船,满湖春水断桥客。


当时何限俊侣,甚花天月地,人被云隔。


却载苍烟,更招白鹭,一醉修江又别。


今回记得。


再折柳穿鱼,赏梅催雪


如此湖山,忍教人更说。


詹玉(生卒年不详)字可大,号天游,古郢(今湖北)人。

至元间历除翰林应奉、集贤学士,为桑哥党羽。

桑歌败,为崔劾罢(见《元史。

崔传》)。

著有《天游词》一卷。

主要作品有《齐天乐·送童瓮天兵后归杭》《汉宫春》《桂枝香》《多丽》《三姝媚》《渡江云》等。

《齐天乐·送童瓮天兵后归杭》詹玉 鉴赏

“相逢”,该有多少话可说,多少事可忆,却是“唤醒京华梦”。

在战后京华梦,指故朝南宋的京都生活。

京华梦醒,“吴尘暗斑吟发”。

吟发,即词人的头发。

这两句,饱含词人的沧桑之慨。

以下作具体抒写。

“倚担”三句,写了三件令人难以忘怀的趣事:一是“倚担评花”。

宋代的风俗是人皆不戴花,而挑担卖花者亦众。

当时倚靠花担,品评着各色鲜花,一种风流趣事。

二是“认旗沽酒”。

游兴既高,自当有美酒助兴,觅酒家畅饮,说不尽的风流洒脱!三是“行歌奇迹”。

一边游赏,一边吟诗,江山处处留足迹,也是风流闲雅!“历历”意为一切游乐情事都历历如昨。

由杭州景色转写西湖胜景。

从“吹香弄碧”“吹香”句先总写,作者不直接写花草树木,而先写其色彩与香味,便已画出一幅花团成阵,绿树成行的绚丽春景图,吹、弄二字表意准确而形象,和煦的春风吹来阵阵香气在人们面前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坡柳”典出自苏东坡。

苏轼曾两度出任杭州地方长官,写出了古今传诵的吟咏西湖的名作,并曾于西湖筑堤名为“苏堤”。

“夹道杂植花柳,中为六桥九亭”说的就是苏堤景色。

“坡柳”杨柳依依,写苏堤风光旖旎,承上“弄碧”。

林逋长住于西湖孤山,酷嗜梅花,并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咏梅名篇。

“逋梅”之典盖由其传出。

词人在“吹香弄碧”的景物中特地拈出坡柳、逋梅,使如画的西湖风光更富于浓郁的诗意,在柳树、梅花和月色中,都融进了诗人的精神与风度,“画鼓”三句由岸上转写水面。

春游时人头簇动,画楫船坊,栉次鳞比,箫鼓动地词中的“”画鼓红船,满湖春水断桥客“,正是对这种盛况的艺术概括。

上片写杭州和西湖景色,下片笔锋转向人事。

“当时”点明故事为回忆,表明一种时态。

此后虽然江南之地,依旧景物宜人,但时局已换,友人一个个风流云散。

“花天月地,人被云隔”两句以一“甚”字领起怅怨之情油然而生。

“却载”由“当时”写眼前。

在国破家亡之际,只得过一种苍烟为伴、鸥鹭为友的隐居生活。

以“却”表明生活境遇的转折,“更”,则是推进一层。

欣逢故人,举怀畅饮,追怀往事,然而转眼之间又要在长江边上分手了,留恋之情引发悲伤之感。

以“又别”点题,并慨叹这次相聚何其短暂。

“今回”三句,推想别后之事。

“坡柳风情,逋梅月色”的西湖胜景,在战后还会依旧罢!在此一别,你不要忘记去“折柳穿鱼、赏梅摧雪。

”这里蕴含一种兴亡之感和家国之恨。

这是一首内涵却十分丰富送别词,决非一般离情所能概括得了的。

词人把依依惜别之情和故国之思、兴亡之叹熔铸于一炉,浑然一体。

通过游乐来表现故国的怀念主要是景美人旺是深深铭刻在词人心中的美好的故国形象。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再折柳穿鱼,赏梅催雪。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