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诗 王阳明的诗16首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25 点击数:
简介:王阳明的诗,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思想境界,以及他对人生的感悟。

在《传习录·为学篇第一百一十六章·知行合一篇第二节·致良知章第二节·心外无无物》中,王阳明提出了一个观点,那就是“知行合一”。

这个观点的核心就是“知与行”的统一。

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达到“知行合一”,也就

【千问解读】

王阳明的诗,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思想境界,以及他对人生的感悟。

在《传习录·为学篇第一百一十六章·知行合一篇第二节·致良知章第二节·心外无无物》中,王阳明提出了一个观点,那就是“知行合一”。

这个观点的核心就是“知与行”的统一。

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达到“知行合一”,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人生。

换句话说,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王阳明的诗

王阳明十首经典诗词?

《蔽月山房》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喜雨(南赣作)》

吹角峰头晓散军,横空万骑下氤氲。

前旌已贺洗兵雨,飞鸟犹惊卷阵云。

南亩渐欣农事动,东山休共凯歌闻。

正思锋镝堪挥泪,一战功成未足云。

《泛海》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其一)

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其二)

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

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两字是参同。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其三)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其四)

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

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游靖兴寺》

老树千年惟鹤住,深潭百尺有龙蟠。

僧居却在云深处,别作人间境界看。

《示诸生》

尔身各各自天真,不问求人更问人。

但致良知成德业,谩从故纸费精神。

乾坤是易原非尽,心性何形得有尘?

莫道先生学禅语,此言端的为君陈。

《答人问道》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王阳明的最经典的诗?

1.分席夜堂坐,绛蜡清樽浮;鸣琴复散帙,壶矢交觥筹。

诗的题目叫“诸生夜坐”。

这首诗主要写的是学生们到来,给王阳的生活带来了轻快和喜悦。

2.山石犹有理,山木犹有枝。

人生非木石,别久宁无思!

开头的山石、山木是比兴,引出思乡。

诗中写的并不是山石,只是截取开头两字作题目,它其实是一首抒发思乡的感伤诗。

王阳明是明朝的哲学家,他对后世影响有哪些?

是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同时他还是一位强大的军事家和教育家,在历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有人甚至将他的功绩跟相比较,深以为然。

在古代,什么样的人才算一个不朽的人呢?大夫叔孙豹说要“立德、立功、立言”。

一般的人一个都做不到,像、、、等等先贤,也只能完成一俩个。

公认的全部能做到的只有三个半人,第一个是孔老夫子,半个是,还有一个是就是本文的主角王阳明,大明一哥。

大明中期,有一个叫的官二代,此人别号阳明,天赋非凡,喜谈军事,有一个状元老爸的他从小就怀揣着一个不同寻常的梦想:我要当圣人。

而在一般人眼里,圣人都是只能膜拜的。

当时朝廷比较推崇的学说,朱夫子的书是每位参加考试学子的必备参考书,而他告诉人们,要“格物致知”,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理,只要你努力就能悟到。

于是他怦然心动,找了一位朋友,准备通过格竹子的方式获取理,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呢?两个人一天到晚,什么事都不作,就盯着竹子看,人们都怀疑他们俩脑子有问题。

到第三天的时候,朋友坚持不住,积劳成疾。

阳明说真没用,还得看我的。

结果四天后,他也光荣地病倒了。

为什么朱熹的方法不管用呢?从此,王阳明对这一套学说产生了怀疑。

这时,他还未成年。

十七岁,阳明来到南昌,参加自己和父亲好友诸养和女儿的婚礼,按现在的标准看,还是个在读高中的未成年人,但古人不是流行早婚嘛。

夜,金榜题名时。

都是人生的重要时刻,一辈忘不了的。

可婚礼就要开始的时候,王阳明却莫名其妙的失踪了,这可急坏了家人,没办法,找呗。

终于在第二天,岳父发现了他,地点竟然是一个叫铁柱宫的道观,阳明和一位老道士度过了新婚之夜,什么东西比新娘还迷人,以致新郎都流连忘返、欲罢不能?原来是养生之术,上一次格竹子落下了病根。

正德元年,当今天子是,熟悉明朝历史的人都知道,明朝盛产奇葩,而明武宗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特别有个性,因为喜欢玩带兵打仗的游戏,封自己为大将军,一不小心还给自己取了个艺名朱寿。

没事还会组织几个人去北京周边几日游,或者是强抢老百姓,看着一车又一车自己的劳动成果,他心里非常舒坦。

在用人方面,比较信任宦官,这个继王振之后的又一位权阉。

百官纷纷上奏弹劾,得到的结果是一顿板子,或者牢狱,或者被贬。

在兵部任职的王阳明上书解救,也触怒了刘公公,被杖责四十,关进大牢。

屁股被打烂,又是阴暗潮湿的牢房,王阳明的人生陷入了低谷,肺病也加重了。

不过更难的还在后头。

一段时间后,整人大师刘瑾想好了如何处置阳明:下放到贵州龙场当驿站站长。

好好进行改造。

在阳明南下到杭州时,刘公公还是不打算放过他,暗中派出了杀手,准备斩草除根。

阳明的朋友觉察到几个人,听口音也不像是本地人,一脸杀气。

大感来者非善类,就请这些人喝酒,喝的正兴起,插了一句:“你等未何要杀阳明?”杀手酒后吐真言:“奉了刘公公之命。

”朋友忙把事情告知阳明,阳明连忙逃命,锦衣卫紧追不舍。

见到前面是钱塘江,阳明心生一计,将一只鞋放在江边,一只扔到河里。

杀手到时,以为他已经投江,便回去了。

王阳明吓出一身冷汗,觉得此地不宜久留,老家应该更安全,便坐船回乡。

孰料忽遇风浪,靠岸时,走了一段距离,来到了武夷山中,天色已完,又饥又渴,不知如何是好,突然一座寺庙映入眼帘。

敲门,一个和尚出来答话,他见阳明非常狼狈,似乎不是好人,就以缺乏安全感为由拒绝借宿。

王阳明几乎绝望,只能到旁边的破庙中睡。

第二天醒来,看到昨晚的和尚也在庙里,那人感到惊讶,阳明竟然没死!原来这地方是老虎的窝,他每天早上都来看看,当然不是来收尸的,是捡被吃行人的包裹的。

阳明大难不死,又躲过了一劫。

和尚请阳明入寺,见一老道,非常面熟,似曾相识。

道士说等你多时了,原来是新婚之夜在铁柱宫里畅谈的人。

经历了这么多,阳明坦言,他都想远离俗世归隐了,道士却劝他不要这样,因为你不仅仅是为自己而活着,你还有家人、朋友,如果你就此离开,刘瑾就可以污蔑你叛国投敌了,继而降罪于你父亲。

阳明来到贵州龙场,发现比想象中还要荒凉几百倍,这里处于群山之中,偏僻闭塞,遍地都是,一副原始模样,是个拍《动物世界》的好地方。

当地有人吗?有,但是些少数民族,不会说汉语,而且对的官员充满敌意。

要在这里生存,相当于拍一部现实版的《荒野求生》,拍摄时间只有下限,没有上限。

阳明只好住在山洞了,当一回“山顶洞人”,没事就静坐。

有一天,他突然恍然大悟,。

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要致良知,寻觅心中之理,理就在人的心中。

开创了影响深远的阳明心学。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刘瑾害了王阳明,却也用苦难磨砺了阳明,使他的灵魂获得了升华。

到底是该感谢他还是怨恨他呢?十年后,王阳明在鄱阳湖用不到一万人打败了宁王十万叛军,晚年还击败了广西的起义军。

看他的职业,你会惊讶,哲学家、政治家,同时还是个军事家。

一个书生竟然用兵如神,文武全才有,但都趋于极致的人,少之又少。

尽管已经离世多年,但江湖上总有他的传说。

击败俄国海军的说:“一生低首拜阳明。

”台北市有一座阳明山,是蒋介石推崇他的印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宁王朱宸濠拥有铁索连船,为什么还会败给文人将军王阳明?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和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江西有时会被网友调侃为最容易被人遗忘的省份。

在历史上,江西确是一个傲娇的存在。

不仅是因为明朝前期的政坛几乎被江西籍的高官“垄断”,决定明朝生死存亡的两场大水战,也都发生在鄱阳湖。

一次是洪武对战,火烧了陈友谅的铁索连船;另一次则是文人将军王阳明对战朱宸濠,火烧了朱宸濠的铁索连船。

一、动静 正德十四年六月十四日,朱宸濠在自己的寿宴上杀了孙都御史、许副使和都司一干人,绑了不服从的大小官员,正式称乱。

消息没有传到北京,而是先传到了正奉命赶往福建处理谋反的王阳明耳中。

王阳明当时就给朝廷写了一封奏疏,叫作《飞报宁王谋反疏》。

一方面是通知北方做好应敌的准备,另一方面则是请求朝廷赶紧派军镇压。

那时候通讯不比现在发达,但在王阳明之前,朝廷并不是没有听到江西方面的一点动静。

王阳明奏疏被送达前,宁王谋反的消息没能传到北京。

大小官员深谙明哲保身的官场道理,送去北京的奏疏里只提到江西有变、南昌有变。

武宗皇帝在朝时期,各地大小匪患屡屡出现,所以这种类型的奏疏就很有不痛不痒、的意思。

瞒报皇帝是掉脑袋的事,而敢明面上和宁王作对,肯定是立即掉脑袋的事——这在十四日宁府的寿宴上已经由孙都御史等同行身体力行。

官员们的奏疏上确确实实有提江西南昌有变,所以瞒报谈不上。

武宗皇帝事后要追究,一来是有奏疏,二来牵涉的朝廷官员众多,最后肯定不了了之。

这是一种结果。

另一种结果是宁王造反成功了,那自然该官员间额手称庆,甚至胆子大的,面见宁王,直言曾上书有打掩护的意思,求得加官进爵。

那个时候,偏向于后一种结果的官员应该要更多一些。

这不意味着宁王贤明,而是宁王手上有号称十八万的雄兵,仅凭其中的两支偏师,就取下了南康和九江,其中,九江是重镇,足可见其骁勇。

而远在北方的朝廷,则全无防备。

“天子者为之”,高下似乎就顿时可见了。

大明江山,无论朱宸濠还是朱厚照,都是后裔,再者,有夺侄儿帝位的先例在前,谁当皇帝,对官员们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差别。

何况此时的朱厚照荒唐无度,百官中早有怨言。

所以大部分的官员只是在观望。

而这种观望的状态,随着王阳明的到来而被打破。

所以,王阳明遭到了朱宸濠的追杀。

二、 较量 王阳明与朱宸濠的第一次较量,双方没有打照面,可以说是王阳明主动出击。

掌握先机是很重要的。

此时的王阳明逃到了吉安,身边没有一兵一卒。

但他并不是慌不择路、逃到哪里就是哪里。

时任吉安知府的伍文定,原本是王阳明南赣平匪患中手下的一员得力大将,很敬重王阳明。

不过自从南赣匪患被平之后,由于发不出军饷,队伍早就解散了。

所以伍文定也没有一兵一卒。

这场较量,不是军事上的较量。

王阳明到达吉安后,发下兵部咨文,声称要调集江西、浙江、湖南、福建、两广、南直隶(江苏、安徽)各省勤王兵马总共二十四万。

兵部咨文里还详尽交代了战略方法,甚至安排好了各个军队的驻扎地,命令他们等宁王从南昌出发后,再用口袋阵包围剿灭。

同时,王阳明写了密信,分别是给宁王的谋士刘养正、李士实,主要将领凌十一、吴十三等人的。

信中提到在宁王身边做卧底不易,朝廷知晓他们一片忠心,要他们待时机擒拿宁王。

写完这一切,王阳明就分别派了人将兵部咨文和密信送出去。

这些公文、密信自然走不出江西,王阳明要的就是这个结果。

朱宸濠在查看了公文和密信后,果然就盘踞在南昌,任谋士刘、人苦劝,坚决不出兵。

公文内提到的勤王之师,尚且不易察觉真伪,但密信中提到卧底的事情,宁王也并不是傻子,肯定不会全然相信。

虽然不全相信,可是已经在心里播下了怀疑的种子,这就有了顾虑。

有了顾虑,面对毫不知情的刘养正和李士实竭力劝说出南昌攻打北京或南京,就更加怀疑,怀疑他俩会不会与王阳明里应外合,就更加要考虑考虑。

这一考虑,就贻误了战机,就与原定的计划——北上、或取南京,背道而驰。

刘养正、李士实作为宁王的谋士,原先给定的这两个计划正是王阳明担心的上策和中策。

王阳明在和伍文定交谈时提到宁王的三条路:一是直接北上,攻打北京,北京方面定然没有防范,这是上策;二是向南方,占领南京,南京是当年太祖皇帝得天下的根基所在,宁王攻占了南京,自然可以和远在北方的武宗皇帝一南一北相抗衡,再图天下,这是中策;至于下策,则是坐镇南昌,坚守不出,等朝廷派来的军队一到,大势已然去了。

用人不疑,偏偏朱宸濠犯了兵家大忌,不仅患得患失,还给了对手喘息的时机。

三、 斗气 在朱宸濠发现中计后,距离他起兵叛乱已经又过了将近二十天,白白耽误了大好的战机。

大军出南昌已经是七月二日了,朱宸濠留下了一万人驻守南昌,率领其他人沿着长江而下,准备去攻打南京,气势很盛。

要取南京,是将沿线的重镇都拿下,来压缩南京城的转圜空间。

宁王的军队在先前就已经拿下了南康和九江,不费吹灰之力,所以,在到达安庆时,朱宸濠以为安庆知府也会和先前的南康、九江知府一样望风而逃。

他就派了人在城门下劝降。

然而,安庆知府张文锦,不仅不肯开城门投降,反而带领着手底下的几千人站在城门上痛骂宁王。

宁王就很生气。

生气的后果,双方开打。

但安庆城易守难攻,而且张文锦在收到宁王军队沿长江而下的消息后就组织兵马、城中做足了准备。

因此,宁王的部队几次进军,都没能更进一步。

而这段时间,王阳明在江西境内已经搜罗组织起七八万人的散兵游勇,秉着“兵贵精不贵多”的原则,又是一番筛选,最后留下了包括正式官兵在内的两万多人。

王阳明带着这两万多人,要去打南昌。

伍文定认为南昌是宁王老巢,未必好打,应该去支援安庆。

毕竟,如果让宁王拿下了安庆,那么南京城就危险了,如果宁王再顺势拿下了南京,那么,分江而治的局面也就成为必然,到时候就真正的回天乏术了。

王阳明并不赞同他的观点。

他们手上只有临时组建的两万人之师,不仅数目上远远不能和宁王的军队抗衡,又都是些散兵游勇,是打不了持久战的。

一旦去支援安庆,到时臣服于宁王的南康、九江只需要封住他们的退路,前面就是宁王的军队,这两万多人反而会被包围。

但南昌毕竟是宁王的分封地,朱宸濠又在这里密谋叛乱密谋了十年,肯定是没那么容易就打下的。

王阳明只能智取,依旧还是攻心战。

先是派人秘密潜入南昌城内,到处张贴海报,称几十万勤王之师来攻打南昌,宁王大势已去,从而搅得整个南昌城内的人人心惶惶;其次又以旗帜擂鼓等,造出浩大声势,和宁王留守在南昌城外的驻军打了一仗。

这一仗打得声势惊人,王阳明两万多人的游兵散勇以绝对优势获胜。

城外这一仗,让城里的守军惶恐不安,又听到逃回城内的士兵们夸张地描述勤王之师怎么骁勇,想到主力都跟着宁王去打南京了,这留下的一万多人怎么可能抵得住二三十万的勤王之师? 所以,在面对王阳明趁着天还没亮时发起的攻城行动,南昌守军意思意思抵抗了一下,就都跑了。

南昌城破的消息很快传到朱宸濠耳里,朱宸濠要回军去重新夺回南昌。

刘养正、李士实反复劝说,一定不能回兵南昌,而应该继续向南。

拿安庆、再取南京是万全之策,但如果绕过安庆,直接去攻打南京也不是不可行。

在朱宸濠久久不能拿下安庆之时,刘养正有提议直接去攻打南京,而凭借朱宸濠的兵力,当时一定是可以拿下南京的。

只是朱宸濠非要和张文锦斗气,非要拿下安庆、再取南京。

张文锦只有一两千人,已经快坚持不下去了,而朱宸濠这时只需要再等上几天,也不是不能拿下安庆的。

但也正是在这时,他又收到了被截获的密信。

密信上让刘、李两人只管放心,称他们在南昌城的家眷被照顾得好好的。

密信自然还是王阳明写的。

这一次,面对刘养正和李士实劝说的不可回兵,朱宸濠。

四、 鄱阳湖 与其自困孤城,不如主动出击,先声夺人。

7月25日,王阳明的游兵散勇与宁王的部队在鄱阳湖上正式交手。

这对双方来说都是一场殊死决战。

朱宸濠这时已经没有了退路,而王阳明更清楚,如果不能在这次的两军交锋中取得胜利,南昌城一旦回到宁王的手中,宁王肯定会迅速出击,到时就不会只是江西,而是整个大明都将被卷入战火之中。

朱宸濠所率部队先前连小小的安庆都没能取下,而王阳明所带领的散兵游勇出奇制胜地拿下了南昌城,两方军队在士气上是一丧一昂的。

宁王这边拿珠宝犒赏三军,求得重赏之下的勇夫;王阳明那边下了军令,临阵脱逃的立斩。

两边都在较劲。

朱宸濠与王阳明麾下伍文定第一次交手时,因为求胜心切,所以乘坐的主舰很靠前。

伍文定就找到了这个主舰,动用了葡萄牙人发明的火器佛朗机铳,引燃了副舰。

副舰上堆放的也都是火器火药,于是发生了爆炸,把紧挨着它的主舰给引燃了,朱宸濠当下弃舰后退。

当时江面上一片混乱,混战中的宁王部下只见主舰燃烧,看不见宁王,下意识就觉得宁王出事了。

群龙无首,军心大动。

“擒贼先擒王”与“临阵换将,兵家大忌”,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所以统帅不能轻易把自己置于危险境地,除非是出于稳定军心和鼓舞士气的特殊考量,而朱宸濠显然不明白这点,又或者自恃兵力,小觑了王阳明,以至于这次两军对阵,宁王损失惨重,大败逃到黄石矶。

到了黄石矶的朱宸濠又做了一件错事。

他对这里不熟悉,就问身边的人到哪了,身边一人以南方口音答他,听起来很像“王死去”,朱宸濠认为很不吉利,把那人砍了。

人奔逃至此,本就惊魂未定,前面吃了两三次败仗,又见朱宸濠这样的举动,当下就有很多人计划着要逃。

人心凉了,方寸乱了,队伍也就散了。

等宁王残部退到了樵舍安定下来,朱宸濠问计刘、李二人。

刘分析说是王阳明那些船都是小船,很灵活,而己方都是大船,这就给了那些小船到处穿插捣乱的机会,所以应该把船用铁索锁在一起,不给那些小船。

铁索连船的事,《演义》有记载,曹军被火烧了赤壁;就明朝,陈友谅在鄱阳湖上叫板朱元璋也是用的这个法子,结果火烧鄱阳湖。

即便有前车之鉴,朱宸濠还是赞同了刘养正的看法。

刘养正不至于出卖朱宸濠,先前虽然有过误会,但他毕竟不是朱宸濠手下的一员微不足道的小将,而是心腹谋士,朱宸濠的命运与他是休戚相关的。

刘养正这时如果不帮着朱宸濠,那等到朱宸濠被擒,他的下场也绝不会太好。

可见铁索连船确实有一定的好处。

然而不幸的是,历史再三上演。

第二日的凌晨,两军再次对垒,伍文定依旧动用佛朗,恰好鄱阳湖上起了风,火借着风势,将锁成一片的战船点燃。

又一次火烧鄱阳湖。

在这次交战前,王阳明事先命人造了万面免死木牌,投入湖中。

火光里,宁王的军士们看见浮在湖面上的木牌,上面题有“宸濠叛逆,罪不容诛,协从人等,有手持此板,弃暗投明者,既往不咎”字样,彻底没了斗志,只求保全性命。

至此,宁王的军队彻底散了。

军队散,但青山还在,就还有机会。

所以朱宸濠趁乱搭上小船逃生。

后面是紧紧追赶着的王阳明的人,朱宸濠和几个心腹进了芦苇荡,恰好看见一条渔船。

宁王的船目标过于明显,因此,朱宸濠告知渔民身份,要求搭渔船登岸,说是金银珠宝都给这些渔民。

渔民们就问,真的是宁王? 宁王是宁王,渔民却不是渔民。

王阳明早在鄱阳湖周围安排好了一些人,这些人都作百姓打扮,就是为了防止朱宸濠逃走。

万安知县王冕就这样生擒了朱宸濠。

大明至此彻底终结。

五、结语 大明最后一位宁王朱宸濠,从起义到被擒,前后不过四十多天。

而王阳明自讨伐叛逆,到鄱阳湖决战全歼叛军,总共不过十天,这正是“以万余乌合之兵,而破强寇十万之众”。

《》载,“宸濠喜,时时诇中朝事,闻谤言辄喜。

或言帝明圣,朝廷治,即怒”。

后世人常以此作为朱宸濠庸碌之辈的论断,深不以为然。

朱宸濠十年谋划,这需要相当的隐忍;发难时先灭孙燧,后追杀王阳明,知谁能为己用而谁又不能为己所用,说明有一定的识人眼力;散布武宗是民间野种,而非大明血脉,知道造舆论与用钱上下打点,又有一定的手段。

然而他的对手是千古一人的王阳明,王阳明精准地把握着他多疑、、患得患失的弱点,可以说是开了上帝视角,一切的进展都在掌控之中。

这不是兵力的较量,也不是手段的较量,而是心智上的一较高下。

与心学大师在心智上做计较,落入必败境地,理所当然。

也诚如王阳明所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与其说朱宸濠败给了王阳明,不如说他是败给了自己,是关心则乱。

而娄妃深明大义,多次苦劝宁王不得。

临近尘埃落定,散尽了财力叮嘱亲信士兵逃命去,自己则投江自尽。

一门皆受牵连,王阳明恩师、大儒娄亮专著尽数被毁,未能流传后世,是一大遗憾。

鄱阳寻宗不系舟,浅雨如霞血腥风。

船行将尽,一任浮沉风波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王阳明的诗 王阳明的诗16首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