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出自魏晋:陶渊明的诗的《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千问解读】
出自魏晋:陶渊明的诗的《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闲适生活古诗三百首初中古诗高中古诗哲理理想初中高中 陶渊明的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饮酒·其五》陶渊明 古诗翻译及注释翻译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注释(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作者自己。
(4)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5)悠然:自得的样子。
(6)见:看见(读jiàn),动词。
(7)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8)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9)相与还:结伴而归。
《饮酒·其五》陶渊明 古诗赏析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
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
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
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
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
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
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
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
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
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
“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
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
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
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的、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了一得一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
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在诗里,就变成论文了;真正的诗,是要通过形象来表现的。
所以接着四句,作者还是写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观,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
诗中写到,自己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
“悠然见南山”,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同时发出,融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
所见的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
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
诗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
实际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
对于少年人来说,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开头四句,以具体的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现象——“心远地自偏”。
“采菊”四句,即由“心远地自偏”生出,言东篱采菊,在无意中偶然得见南山,于是目注心摇,又为南山傍晚时出现的绚丽景色所吸引。
结庐人境,而采菊东篱;身在东篱,而又神驰南山,全篇主旨总在显示“心远”二字。
最后两句所说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
所谓“真意”,其实就是这种“心运”所带来的任真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谓“忘言”,就是在陶渊明看来,世间总有那么一些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人是无法体验到这种生活理趣的!《饮酒·其五》陶渊明 古诗鉴赏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
但当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感士不遇赋》),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结庐在人境”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
所谓“心远”,即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绝进弃世,超尘脱俗。
由于此四句托意高妙,寄情深远,因此前人激赏其“词彩精拔”。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
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出来,诗就变成论文了。
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
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
“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
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
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将“见”改为“望”不好。
“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
见南山之物有: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
这一切当然是很美的。
但这也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
在陶渊明的诗文中,读者常可以看到类似的句子:“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辞》);“卉木繁荣,和风清穆”(《劝农》)等等,不胜枚举。
这都是表现自然的运动,因其无意志目的、无外求,所以平静、充实、完美。
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也应该具有自然的本性,在整个自然运动中完成其个体生命。
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含蓄寄托了与山林为伍的情意,还在规劝其他人;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
诗里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秋夕篱边),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
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
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这首诗也是陶诗艺术风格的一个典范代表。
它除了具有陶诗的一般特色之外,更富于理趣,诗句更流畅,语气更自然,情貌更亲切。
《饮酒·其五》陶渊明 古诗创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陶渊明名句推荐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作者:陶渊明:出自《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
作者:陶渊明:出自《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作者:陶渊明:出自《戊申岁六月中遇火》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
作者:陶渊明:出自《己酉岁九月九日》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作者:陶渊明:出自《己酉岁九月九日》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
作者:陶渊明:出自《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作者:陶渊明:出自《和郭主簿·其二》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作者:陶渊明:出自《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作者:陶渊明:出自《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作者:陶渊明:出自《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峨边彝族自治县职业高级中学校 职教中心
该校致力于为彝族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培养他们成为优秀的职业人才。
一、学校概况文章内容:介绍学校的基本信息,如学校的创建背景、办学理念、办学宗旨等;学校的办学层次和专业设置;师资力量、教研成果以及学校的硬件设施等。
二、特色教育文章内容:探讨学校提供的特色教育项目,如彝族文化传承与发展课程、就业指导与创业培训、技能实训基地等;分析这些特色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和益处。
三、教育成果文章内容:介绍学校多年来取得的教育成果,包括学生在职业技能竞赛中的优异表现、毕业生就业率以及升学情况等;总结学校教育的成功经验。
四、社会影响力文章内容:分析学校在当地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如学校与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业市场需求的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等;探讨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关热词搜索:学校 彝族 文章内容
2025史政生可以报应用心理学吗?可以报考18所本科大学
原因是:在辽宁高考以“应用心理学”专业名称招生的38所本科大学中,有18所大学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在招生时要求高考生必选“历史+不限”,包含湖南科技大学、辽宁师范大学、西南科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
一、2025史政生可以报应用心理学吗答案是:2025史政生组合的考生可以报考开设应用心理学的47.37%的本科院校。
以辽宁高考最新招生计划为例进行统计,在可报的学校中,有100.00%的本科大学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招生时,要求考生必选“历史+不限”。
所以,史政生组合的考生符合选科要求,可以报考这部分学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
如果你是高中选了“历史、政治、生物”的学生,未来想读应用心理学专业,那么便可以考虑选科要求为“历史+不限”的湖南科技大学、辽宁师范大学、西南科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中国民航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等学校。
学校名称专业名称选科要求湖南科技大学应用心理学(师范类)历史+不限辽宁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师范类)历史+不限西南科技大学应用心理学(大一在西山校区就读,后三年在青义校区就读)历史+不限云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历史+不限西北民族大学应用心理学历史+不限中国民航大学应用心理学历史+不限沈阳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师范类)历史+不限沈阳体育学院应用心理学历史+不限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应用心理学(师范类)历史+不限天津体育学院应用心理学历史+不限齐齐哈尔医学院应用心理学历史+不限鞍山师范学院应用心理学(师范类)历史+不限衡水学院应用心理学历史+不限长春光华学院应用心理学历史+不限沈阳城市学院应用心理学历史+不限青岛工学院应用心理学历史+不限哈尔滨广厦学院应用心理学历史+不限齐鲁医药学院应用心理学历史+不限以辽宁高考最新招生计划为例进行统计,在不可报的学校中,有95.00%的本科大学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招生时,要求考生必选“物理+不限”,有5.00%的本科大学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招生时,要求考生必选“物理+化”。
史政生组合的考生不符合这部分学校的选科要求,所以不可以报考这些学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
比如:武警警官学院、中国政法大学、苏州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师香港浸会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