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岳得金不昧文言文翻译

何岳得金不昧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小编整理的何岳得金不昧文言文
【千问解读】
何岳得金不昧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小编整理的何岳得金不昧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何岳得金不昧文言文原文 何岳得金不昧 何岳尝夜行,拾得银二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
次早携至拾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①皆合,遂以还之。
其人欲分数金为谢,岳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其人谢而去。
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二箱于岳,中有数百金,曰:“俟②他日来取。
”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
何岳得金不昧文言文翻译 秀才何岳曾经在夜间走路时,捡到银子二百多两,不敢和家里人说这件事,担心家里人会劝告他把银子留下。
第二天早晨他带银子回到拾到银子的地方,看到一个人回来寻找。
何岳问那个人银子的数目和封存标识,回答全都符合,于是就把银子还给了他。
那个人要分一些银子给他来感谢他,何岳就说:“我拾到银子而且别人又不知道,银子全都可以成为我的财物啊,我为什么要贪图这几两银子的好处呢?”那个人感谢了他才离去。
何岳曾在当官的人家教书的时候,那个当官的人要去京城,寄存一个箱子给何岳,箱子里面有几百两银子。
告诉何岳等有机会的时候再来取回。
他一离开就是几年,没有任何消息。
何岳听说那官员的侄子有别的事到南方来,就把箱子交给那官员的侄子,托他带回给那位去京城的官员了。
何岳得金不昧文言文注释 (1)尝:曾经。
(2)令:让 (3)封识:封存的标记。
(4)欲:想要。
(5)为:作为。
(6)利:贪图,形容词作动词用。
(7)宦官家:做官的人家。
宦官,官吏的通称。
(8)寄:寄托。
(9)俟(sì):等待。
(10)他日:有一天。
(11)去:离开。
(12)绝:断绝。
(13)暂犹可勉: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
暂,短时期;勉,勉励。
(14)略不:一点也不。
(15)遂:于是,就。
性格特点 何岳行为端正,很孝敬父母。
处理方式稳当,给别人钱时先问清情况确定钱的主人。
不贪图他人财物,即使时隔多年、无人知晓、主人也没主动要,他也主动还给那人的'侄子 为什么要强调“非取箱也” 突出何岳主动交出那个官员寄放在他这儿的箱子,表现了何岳不贪图他人钱财的高尚品质。
文末指出何岳是“一穷秀才”,这样写的用意是? 写出了他贫穷的境况,进一步突出他拾金不昧、毫不贪心的优良品格。
何岳得金不昧习题 1、解释下列加粗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其人谢而去(离开)(2)遂以还之(归还)(3)寄二箱于岳(寄存) 2、用自己的话说说“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是什么意思? 答:捡到银子却没有人知道,那银子就都是我的了,又怎会贪图你这几两银子呢? 3、请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选文的故事情节,并从何岳的言行方面来评价此人。
答:拾金不昧的故事。
何岳行为端正,处理方式稳妥,从不贪图他人财物。
文言文倒装句七种形式(语文文言文倒装句大总结)
[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介宾结构后置]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
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
一、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二、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① 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② 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
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3。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4。
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例: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
“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5。
其他,表示强调。
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
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文言文秋水翻译及原文
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秋水翻译及原文,欢迎大家分享。
《秋水》简介 《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
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
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
这个长长的对话根据所问所答的内容,又可分成七个片断,至“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是第一个片断,写河神的小却自以为大,对比海神的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观点。
至“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是第二个片断,以确知事物和判定其大小极其不易,说明认知常受事物自身的不定性和事物总体的无穷性所影响。
至“约分之至也”是第三个片断,紧承前一对话,进一步说明认知事物之不易,常常是“言”不能“论”,“意”不能“察”。
至“小大之家”是第四个片断,从事物的相对性出发,更深一步地指出大小贵贱都不是绝对的,因而最终是不应加以辨知的。
至“夫固将自化”是第五个片断,从“万物一起”、“道无终始”的观点出发,指出人们认知外物必将无所作为,只能等待它们的“自化”。
至“反要而语极”是第六个片断,通过为什么要看重“道”的谈话,指出懂得了“道”就能通晓事理,就能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
至“是谓反其真”是第七个片断,即河神与海神谈话的最后一部分,提出了返归本真的主张,即不以人为毁灭天然,把“自化”的观点又推进了一步。
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上的联系,对全篇主题的表达帮助也不甚大,似有游离之嫌。
篇之强调了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即事物本身的相对性和认知过程的变异性,指出了认知之不易和准确判断的困难。
但篇文过分强调了事物变化的不定因素,未能揭示出认知过程中相对与绝对间的辩证关系,很容易导向不可知论,因而最终仍只能顺物自化,返归无为,这当然又是消极的了。
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