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哲理句子加翻译

【千问解读】
——《礼记·经解》 解读:事情开始时有很小的差错,若不及时纠正,最后就会造成大的错误。
万事开头难,开头必须谨慎;搞科学研究必须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否则就会造成重大损失。
毫厘:为计量小单位,形容极少或极小。
缪(miù):错误。
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战国·楚·屈原《卜居》 解读:尺虽比寸长,但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寸虽比尺短,但和更短的东西相比,就显得长;事物总有它的不足之处,智者也总有不明智的地方。
人或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不应求全责备,而应扬长避短。
3、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离娄上》 解读: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画出矩形和圆形来。
我们的生活,办事情,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否则,各行其是,准会乱了套。
规矩:规和矩,校正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
4、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老子》 解读:灾祸啊是幸福的依靠,幸福啊潜伏着灾祸。
它告诉我们,祸福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要居安思危,若身处逆境,也不要灰心丧气。
兮(xī):语气词,相当于“啊”。
倚(yǐ):倚靠。
伏:潜伏,隐藏。
5、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子·牧民》 解读:粮仓充实,百姓才懂得礼节制度;衣食丰足,百姓才知道荣誉耻辱。
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
治理国家的人,首先要考虑老百姓的生活。
廪(lǐn):粮仓。
实:充实。
6、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
——《礼记·表记》 解读:君子交朋友平淡如水,小人交朋友像甜酒那样(浓烈甜蜜)。
君子之交,彼此没有图名求利、互相利用,所以显得平淡自然,因而能够长久;小人之交,彼此都怀有获利之心、利用之意,所以免不了虚情假意,矫揉造作,甜言蜜语,因而难以持久。
接:接触,交往。
醴(lǐ):甜酒。
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 解读:拥有真理、合乎正义的就能得到更多人的帮助,违背真理、非正义的就很少得到帮助。
它告诉我们,真理和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解读:富贵不能使他的心惑乱,贫贱不能使他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
只有做到了这三点才可以称得上是大丈夫。
孟子的这句话历代相传,激励了无数的中华儿女。
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解读: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须事先磨快工具。
由此可知,一个人要胜任工作,必须首先学好本领。
1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第六十四章》 解读:千里遥远的路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
比喻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从头开始,从小到大逐渐积累的。
万事开头难,没有个开头就不会有结果。
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做起。
1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荀子·劝学》 解读:木料经过木工用墨线(木工用具)划直线加工以后,就变直了;金属物品在磨刀石上磨砺后,就能锋利。
这两个比喻用来说明人经过学习磨练,自我反省,就会变得聪慧明智,不犯错误,也越来越坚强。
砺(lì):磨刀石。
12、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
——《礼记·大学》 解读:对你所喜欢的人,要知道他的缺点,不可偏袒;对你所厌恶的人,要知道他的优点,不可抹杀。
我们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不要感情用事,不要因为自己的好、恶而产生偏见。
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解读: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利与害想到对别人的利与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终生应该奉行的原则。
欲:想,希望。
勿(wù):不要。
施:加,给。
1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 解读: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小人却恰好相反。
成人之美,积善成德,便成为君子;成人之恶,积怨日多,便是小人。
君子:人格高尚的人。
小人:指人格卑鄙的人。
反是:和这相反。
15、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述而》 解读: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
君子襟怀坦白,安贫乐业,与人为善,知足常乐,所以能坦荡荡。
小人欲念太多,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怀戚戚。
坦荡荡:心胸开阔,自由自在的样子。
戚戚:忧惧不安的样子。
16、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吕氏春秋·尽数》 解读:流动的水不会腐臭,常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蚀。
比喻经常运动的事物不易受到侵蚀,可以保持很久不变坏。
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动”的重大意义:生命在于运动,脑筋在于开动,人才也需要流动,宇宙间万事万物都在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世界。
腐:腐臭。
户枢(shū):门的转轴。
蠹(dù):蛀蚀。
17、满招损,谦受益。
——《书·大禹谟》 解读:骄傲自满必然招致损失,谦虚谨慎就会获得好处。
历史上的许多事实证明了这句名言的正确。
唐太宗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国家治理得很好,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但到了晚年,骄傲自满起来,在攻打高丽(朝鲜)时惨遭失败。
唐玄宗刚登基做皇帝的日子里也算英明,在政治、经济方面取得成绩后就骄傲起来,导致了“安史之乱”,唐朝从此衰落。
1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解读:雕刻了一下,就放弃了,就是腐朽的木头也刻它不断;如果刻个不停,即使是金石也可以雕刻成功。
这个比喻意在说明学习、做事情,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就;浅尝辄止,将会一无所成。
锲(qiè)、镂(lòu):雕刻。
1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 解读:三个人同路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的师长的人。
人人都有相对的技能和特长,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只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一定能找到可以教自己的老师。
20、三思而后行。
——《论语·公冶长》 解读:经过反复考虑然后才采取行动。
这话适用于莽撞行事的人。
三:多次。
21、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解读:人可以在忧思祸患中成长,也可以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艰苦的环境能锻炼人,能使人更坚强地生存发展;安乐的生活容易腐蚀人,使人颓废乃至灭亡。
22、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晏子春秋·杂下》 解读:伟大人物考虑问题,难免有疏漏的地方;愚昧人经过周密思考,也可能想出一点有益的意见。
契诃夫说过,大狗叫,小狗也叫,小狗不应因大狗的存在而不敢叫。
愚人不应该因圣人的存在放弃了自己的思考。
23、食不语,寝不言。
——《论语·乡党》 解读:吃饭的时候不交谈,睡觉的时候不说话。
《论语》中记载孔子的生活习惯和养生之道的文字很多,这一条就很值得我们学习。
2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诗经·小雅·鹤鸣》 解读: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磨玉器。
原指一国的人才,也可以为另一国所用。
后来比喻借他人的批评帮助来改正自己的过错,或者比喻拿别人的情况作为借鉴。
他山:别的山。
攻:琢磨。
2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解读:得天时比不上得地利,得地利比不上得人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事实如此。
天时;节气、气候、阴晴寒暑的变化。
地利;地理的优势。
人和:团结,得人心。
26、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乾》 解读:天体的运行强健有力,君子应该以它为榜样,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停息。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往往有自己的体会,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行:运行,运转。
健:强壮有力。
2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荡》 解读:别人送我个桃子,我报答他个李子。
对方给我多大好处,我也应该以相应的好处回报他。
人与人之间要礼尚往来。
投:投掷,在这里是赠送的意思。
报:回报,回赠。
28、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楚策四·庄辛谓楚襄王》 解读:羊跑了再修补羊圈,还不算晚。
事情失败后,及时补救,还不为迟;怕就怕不吸取教训,不采取补救措施。
亡:逃跑。
牢:牲畜圈。
29、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子·劝学》 解读:与其整天坐在那儿苦思冥想,不如花一点时间去学习有收益。
学与思本来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顾某一个方面,就会徒劳无功。
须臾:一会儿。
30、学然后知不足。
——《礼记·学记》 解读:不断的学习,这样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
爱因斯坦曾把自己比作一个大圆圈,把知识浅薄的人比作一个小圆圈。
大圆圈外边接触的空白比小圆圈的多,因此,知识越多的人,越能察觉到自己知识的不足。
知道自己的不足,越是能努力学习,越是努力学习知识就越丰富。
31、欲速则不达。
——《论语·子路》 解读:想要快反而达不到目的。
孔子的弟子有一些做官的,孔子教育他们干出政绩不要急于求成。
事物发展有它的规律性,学习上也要循序渐进,不打好基础,就想攻克尖端科学,快出成果,也是办不到的。
3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解读:知道的就承认已经知道了,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自作聪明的人总是把无知当已知。
最后一个“知”(zhì):聪明。
33、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解读:时间像江河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人在年轻时不努力学习,年龄大了一事无成,那就只好空留悲伤、后悔。
人生积时为日,积日为月,积月为年,看似长久。
年少的时候盼望着长大,常觉得日子过得很慢,来日方长。
其实,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如果任其蹉跎,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自甘暴弃,终于要后悔也来不及。
34、百闻不如一见。
——汉·班固《汉书·赵充国传》 解读:听得再多,不如亲眼看到一次。
指看到的比听到的要可靠些。
35、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晋·傅玄《傅子·口铭》 解读:病是从口里吃进去的,祸是从口里说出来的。
这句话告诫人们说话要谨慎,说话不注意会招来祸害。
处世戒多言,言多必有失。
36、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 解读:不进入老虎洞,就捉不到小老虎。
比喻不亲身进入险境,就不能取得重大成功。
也指不经实践就难以获得真知。
第二个“不”亦作“焉”。
盘点中国历史上最有个性十个墓志铭,或浪漫,或幽默,或哲理
No.1 韩信:十字一生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夫人。
”这是韩信修墓祠旁的一副对联,寥寥十个字,概括了韩信一生中的重大经历。
“生死一知己”,指的是。
当年韩信一直未得重用,负气出走,萧何月下追韩信,并推荐给。
后屡建战功,被封为淮阴侯。
刘邦称帝后,猜疑韩信,韩信与夏阳侯陈豕希密谋造反,此事被萧何识破,诱韩信到长宫中,被斩首。
所以后人说韩信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存亡两妇人”,第一个妇人指的是漂母。
韩信从军前,贫困潦倒,食不果腹,差一点饿死。
多亏遇到一位善良的洗衣妇,将韩信接回家中,将养十数日,才保住了生命,才有了后来的“封侯拜相”。
第二个妇人指的是,韩信谋反未成,萧何诱捕成功,被吕后斩首。
NO.2 :无字碑 历代的帝王将相无不希望死后能,武则天作为唯一一个女,墓碑上却空无一字,一直都是一个谜。
是自认为功德非文字所能描述,还是自知,不愿再写? 大概也只能留待世人评说了吧。
NO.3 张岱:细数爱好 张岱是公认成就最高的文学家,以下选自他的《自为墓志铭》,如此不吝笔墨地细数爱好,也是让人看醉了。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
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
年至五十,,避迹山居。
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
布衣疏莨,常至断炊。
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 NO.4 无名氏:悲催的人生 “初从文,三年不中;后习武,校场发一矢,中考官,乱棒逐之出;遂学医,有所成。
自撰一良方,服之,卒。
” 这人也算是倒霉界的极品了,习文不能中,天资不佳尚可谅解,运气差到打不中目标却能打中考官就只能呵呵了。
不过最后从医却是为自己的事业献身了,自己撰写出一个良方,以身试药,真是业界良心啊。
NO.5 王国维:大家之作 王国维逝世一周年忌日,清华大学立纪念碑,碑文由陈寅恪撰,林志钧书丹,马衡篆额,梁思成设计。
先生虽去,其风犹存。
“……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 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斯古今仁贤所同殉之精义,其岂庸鄙之敢望。
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NO.6 聂耳:亡灵之歌 聂耳的墓志铭引自法国诗人可拉托的诗句:“我的耳朵宛如贝壳,思念着大海的涛声。
” 空灵的诗,最美的音乐,走过聂耳的墓碑,好像都能听到亡灵的歌声。
NO.7 沈从文:遗作为文 沈从文的墓正面,用了先生遗作《抽象的抒情》中的一句话:“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墓后面,有张充和写的两行铭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
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这是一首是藏尾诗,即“从文让人”。
NO.8 陈景润:数字达人 有名的数学家陈景润的纪念碑近年落成,碑的外形为阿拉伯数字“1”与“2”叠加在一起,象征着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所取得的(1+2)的重大突破;在底座的黑色卧碑上镌刻着被国际数学界命名的“定理”。
类似的墓志铭还有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他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后35位,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圆周率数值。
在他的墓碑上就刻着:“π=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
还有物理学家玻尔兹曼,他生前发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解释,他的墓碑上只写着他发现的公式“S=KlnΩ”。
NO.9 骆一禾:年轻的灵魂 中国诗人骆一禾是海子诗歌卓越的阐释者,去世时年仅28岁。
他的墓碑上,刻着自己的诗句:“我的心是朴素的,我的心不占用土地。
肉体埋于地下,总会腐烂,人来于虚无,归于尘土,本就无所谓矫饰,诗人的谦卑可见一斑。
NO. 10 功:自撰墓志铭 著名书法家启功因病逝世,享年93岁。
生前自撰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
博不精,专不透。
名虽扬,实不够。
高不成,低不就。
瘫趋左,派曾右。
面微圆,皮欠厚。
妻已亡,并无后。
丧犹新,病照旧。
六十六,非不寿。
八宝山,渐相凑。
计平生,谥曰陋。
身与名,一齐臭。
随机文章左传——既是【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阿帕奇战斗机杀伤力惊人,海湾战争中摧毁500辆坦克火山爆发为什么有闪电,烟尘摩擦带电遇冷空气形成(宛如世界末日)马斯克的超级高铁时速,从纽约到华盛顿特区仅需要29分钟百慕大三角是真实的存在吗,美国作家写软文造谣/为了吸引眼球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题西林壁:苏轼的哲理写景诗解析
这是宋代大文豪苏轼在游览庐山后,有感而发创作的佳作。
它不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庐山变幻多姿的景色,更在其中巧妙融入了深刻的哲理思考。
1诗作概述《题西林壁》通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展现了庐山从不同角度观赏时的不同风貌。
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点出了哲理核心:人们往往难以认清事物的全貌,是因为身处其中,视角受限。
2创作背景苏轼在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途中,经过九江,与友人同游庐山。
庐山的瑰丽景色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于是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题西林壁》作为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凝聚了苏轼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感悟。
以下表格详细列举了《题西林壁》的相关信息:信息点内容诗作名称题西林壁作者苏轼创作时间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五月间创作地点庐山诗作类型哲理写景诗主要哲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3诗作版本《题西林壁》存在多个版本,其中较为流传的有两个版本。
版本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版本二则在第二句上略有差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看山总不同。
”但无论哪个版本,都传达了相同的哲理思想。
4诗作影响《题西林壁》以其独特的哲理和生动的描绘,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启示人们要跳出自身局限,以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事物,才能认清其本质。
这种思想对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题西林壁》不仅是一首优美的写景诗,更是一首富含哲理的佳作。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