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吏列传序》司马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千问解读】
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酷吏列传序》司马迁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作品简介 《酷吏列传序》记述前期以酷刑峻法为统治工具,以凶狠残暴著称的十几个官吏的史实。
特别对汉武帝时代的十个酷吏,即宁成、周阳由、赵禹、张汤、义纵、王温舒、尹齐、杨仆、减宣、杜周等,作了集中而概括的描写。
作品原文 酷吏列传序 孔子曰①:“导之以政②,齐之以刑③,民免而无耻④。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⑤。
”老氏称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⑦;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⑧。
”“法令滋章⑨,盗贼多有。
”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⑩!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11)。
昔天下之网尝密矣(11)然奸伪萌起(13),其极也(14),上下相遁(15),至于不振(16)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17),非武健严酷(18),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19)!言道德者,溺其职矣(20)。
故曰“听讼,吾犹人也(21),必也使无讼乎。
”“下士闻道大笑之(22)”。
非虚言也。
汉兴,破觚而为圜(23),斫雕而为朴(24),网漏于吞舟之鱼(25),而吏治(26),不至于奸,黎民艾安(27)。
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28)。
作品注释 以下所引的几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篇。
②导:引导。
《论语》作“道”,通“导”。
政:政令。
③齐:整齐。
此为约束之意。
④免:免于死罪。
⑤格:革。
此言百姓革除坏毛病而走上正路。
按程树德《论语集释》引黄式三语曰:“格、革,音义并同,当训为革。
” ⑥老氏:指老子李耳。
以下引文前四句出自《老子》第三十八章,后二句出自《老子》第五十七章。
⑦上德:具有高尚道德的人。
不德: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
按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上德的人,因任自然,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
”是以:因此。
有德:实际上是有德的。
⑧下德:道德低下的人。
不失德:竟谓执守形式上的德。
无德:没有实际的德。
⑨滋章:越发严酷。
章,通“彰”,此为森严酷烈的意思。
⑩信哉:可信啊。
是言:这些话。
(11)具:工具。
制治:管理政治。
清:政治清明。
浊:政治污浊。
(12)昔:从前。
此指秦朝。
网:法网。
(13)奸伪:奸邪欺诈。
萌起:不断产生。
(14)极:极点,指情况最严重之时。
(15)遁:欺瞒。
(16)振:振作。
(17)救火扬沸:意谓无济于事。
按“救火”是负薪救火。
“扬沸”。
是扬汤(热水)止沸(热水)。
(18)武健:强健有力。
严酷:指严厉的法令。
(19)恶:何。
(20)溺其职:丧失其职。
(21)听讼:判案。
按此三句出自《论语·颜渊》篇。
吾:孔丘自称。
犹人:与别人相等。
(22)下士:愚蠢浅陋的人。
按此句出自《老子》第四十一章。
(23)觚(gū,姑):古代有梭角的酒器。
圜(yuán,元):通“圆”。
按这句喻汉代的法制较秦代有重大变化。
(24)斫(zhuó,浊):砍削。
雕:指雕刻的花纹。
朴(pǔ,仆):本。
此指本来的状态。
此句说汉代法律重视本质,不重形式。
(25)吞舟之鱼:指大鱼。
此句言汉法宽疏。
(26)吏治:官吏的治绩。
:纯厚盛美。
(27)艾(yì,义)安:太平无事。
艾,通“乂”。
(28)彼:指宽厚。
此:指酷刑。
原文 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
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矣。
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下士闻道大笑之”。
非虚言也。
汉兴,破觚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不至于奸,黎民艾安。
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
作品译文 孔子说:“用政令来引导百姓,用刑法来整治百姓,百姓虽能免于犯罪,但无羞耻之心。
用道德教导百姓,用礼教来统一他们的言行,百姓们就既懂得羞耻又能使人心归服。
”老子说:“最有道德的人,从不标榜自己有德,因此才真正具有道德;道德低下的人标榜自己没有离失道德,所以他并不真正具有道德。
法令愈加严酷,盗贼就愈多。
”太史公说:这些说得都对!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工具,但不是治理好坏的本源。
从前在秦朝时国家的.法网很严密,但是奸诈欺伪的事经常发生,最为严重的时候,上下互相推诿责任,以致于国家无法振兴。
在当时,官吏用法治,就好像抱薪救火、扬汤止沸一样无济于事;倘不采取强硬严酷的手段,如何能胜任其职而心情愉快呢?在此种情况下,一味讲道德的人便要失职了。
所以孔子说:“审理案件我和别人一样,所不同的是一定要使案件不再发生!”老子说:“下愚之人听人讲起道德就大笑。
”这不是假话。
汉朝初年,修改严厉的刑法,改为宽松的刑法,废除法律繁杂之文,改为简约朴实的条文,法网宽得能漏掉吞舟的大鱼,而官吏的政绩却很显著,使得百姓不再有奸邪的行为,百姓平安无事。
由此看来,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道德,而不是严酷的刑法。
作品赏析 司马迁亲身受过酷吏的残害。
本文是《酷吏列传》的序,表明了司马迁反对严刑峻法,实行德政的主张。
这篇序言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用孔子、老子的话,阐明了道义的重要作用。
第二层从“太史公曰”到“非虚言也”,作者充分肯定了孔子、老子的观点,并进一步发展了自己反对严刑峻法的主张。
第三层从“汉兴”到结尾,用汉初刑法宽简、风气淳厚、百姓平安的事实,从正面证明德治的重要性。
这篇序文的结构很严谨,尤其是前后呼应,善于运用对比手法。
文章一开头先引用孔子和老子的话,提出论点,然后用暴秦的事实来论证这一论点。
接着再一次引用孔子和老子的话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最后以汉初的事例正面论证自已的观点,得出“在彼不在此”的结论。
汉初的事例与秦亡的史实,形成鲜明对比,暗中又与武帝时的弊政形成对比,还与篇首孔子、老子的观点相呼应。
全文论点与论据紧密配合,层层深入。
太史公是不赞成用严刑峻法和酷吏来治国的,于是他在开篇就引用了孔子的话。
太史公认为,法令刑法只不过是治理国家的一个工具,并不是把国家治理得好的根源! 出处简介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字子长,一说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编撰的《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
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因此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
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汉书·艺文志》还著录赋八篇,均已散失,唯《艺文类聚》卷30引征《悲士不遇赋》的片段和有名的《报任安书》(即《报任少卿书》)。
《孟子》十句名言警句 经典名言赏析解释
其实孟子在孔子的儒家学术上有着不同的延伸和扩展,孟子在当时的环境下敢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是一个非常大胆的举动,不过这句话孟子是对君王说的,如果是对百姓说可能孟子就活不了了。
孟子希望每个诸侯国的国君都能实行仁政,但这个“仁“要求太高,而且有些太理想化,但这种高标准应该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这次就为大家准备了《孟子》十句名言警句和解释,一起来看看吧。
《孟子》十句经典励志名言,每一句话都深入人心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下》。
在忧患中能够得以生存,因为沉迷享乐,便会走向灭亡。
“生这句话是千古不变的名言,告诫我们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有所戒备,才能够走的更长远。
二、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上》。
徒:仅仅;除此以外没有别的。
君主仅仅有一份善心不足以用来治国理政,也实现不了仁政;只是订立了法律没有执行措施,法律也不会自行实施。
这句话指出只有好的出发点、只有书面上的法律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行政和执法的人员,以及一整套行政和执法的措施。
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下》。
拥有道义、施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失去道义、不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的人少到了极点,连亲戚都会叛离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全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这句话是说是否施行仁义是能否得到人心的关键。
四、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上》。
孟子说:“有预想不到的赞美,也有过分要求的诋毁。
”五、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滕文公下》。
品德低下的人,从来没有能够教育别人的。
为人师者,必须品德高尚,因为教育者必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如果心术不正,就不可能成为别人信奉的楷模。
社会生活也是如此,如果自己行为不轨,怎么能要求别人呢?六、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下》。
孟子说:“君王因无缘无故的滥杀士人,则卿大夫便会离去;君主无缘无故的滥杀百姓;那么士人便可以移居到别的地方了。
”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下》。
天时:指节气、气候以及阴晴寒暑的变化。
地利:土地生产的财富,亦指战略上的有利地势。
人和:指人际关系融洽,即得人心。
依靠天气,不如依靠有利的地势;依靠有利的地势,不如依靠人心的支持、拥护。
此句重点在于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正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
八、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上》。
孟子说:“一个人的毛病,在于自满得意,喜欢当别人的老师。
”九、人皆可以为尧舜。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下》。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伟大的人。
我们在内心中永远要保持高度的自信,要拥有舍我其谁的勇气,因为成功的机会属于每个人,只要你不屈不挠十、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语出战国·孟轲《孟子·滕文公上》。
圣人又对于百姓吃饱穿暖了而缺乏教养感到忧虑,就派契为司徒,以怎样来处理人与人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来教导百姓:父子之间要亲爱,君臣之间要有礼义,夫妇之间要有男女的区别,长幼之间要有上下尊卑的秩序,朋友之间要有信用。
这句话指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五种关系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即“五伦”。
应有的道德规范。
窦材:宋代医家,真定人,曾任官职,著有《扁鹊心书》
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曾任官职,著有《心书》,书中所录麻醉方药,为我国麻醉学。
窦材,南宋人,生卒年代不详。
据《扁鹊心书》窦氏绍兴十六年自序“苦志五十余年,悟得救人秘法,已十余年矣”,窦氏大约生于公元1070年。
祖籍真定(今河北正定)。
《中国医籍提要》及《中医大辞典》均载其祖籍为山阴(今浙江绍兴)。
考十年《畿辅通志》卷一百三十五《艺文略》三:“窦材,真定人”,又《扁鹊心书·进医书表》:“臣河朔真定之寒士”,据此窦氏祖籍当为真定。
窦氏早年曾任开州巡检,后迁武翼郎,一说曾任太医。
《扁鹊心书》3卷,附“神方”1卷。
窦材受道家思想影响,积数十年经验,著成《扁鹊心书》3卷,附“神方”1卷。
窦氏主张扶阳以灸法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
常从肾脾入手注重灸法,并创造睡圣散以减轻艾灸时的痛苦。
他非常强调阳气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重要作用,认为阳气的盛衰是人体生长衰老的根本,阳气的有无是人体生死存亡的关键。
随机文章英国历史:旅行者的强盗祸害春申君:芈月的青梅竹马欧洲第一位女皇帝—拜占庭帝国的圣伊琳娜揭秘外星人存在终于被证实,金星/玛雅文明成为外星人存在的证据蜘蛛神后罗丝前世今生,精灵的命运女神堕落成任性女王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