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令·中秋》原文及赏析2篇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4 点击数:
简介:《折桂令·中秋》原文及赏析2篇《折桂令·中秋》原文及赏析1  折桂令·中秋  元朝 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

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

【千问解读】

《折桂令·中秋》原文及赏析2篇

《折桂令·中秋》原文及赏析1

  折桂令·中秋  元朝 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

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折桂令·中秋》译文  那一轮悬挂高空的明镜,是谁打磨的呢?它照遍了整个山河。

秋天的露珠清凉凄清,水洗过般的明净夜空里,银河平静无波。

此夜的月光,较平常更盛,人可以清晰无碍地看到,桂树的影子在舞动。

我不由得引吭高歌,问嫦娥仙子,在这美好的夜晚,何不纵情一醉?  《折桂令·中秋》注释  折桂令:此调又名《百字折桂令》、《天香引》、《秋风一枝》、《蟾宫曲》。

此调为元人小令曲名。

  飞镜:比喻中秋之月。

  玉露泠泠:月光清凉、凄清的样子。

  银汉:天河。

  桂:指传说中月中的桂树。

  婆娑:形容桂树的影子舞动。

  嫦娥:传说中月官里的仙女。

  恹恹:精神萎靡的样子。

  《折桂令·中秋》赏析  月亮因其朦胧、晦暗、可阐释性强,历来是文人墨客们乐于歌颂的对象。

这一看上去单调、简明的意象,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也蕴涵着不同的意义和形象。

清夜良辰,对月兴叹,文学家们往往会敏锐地觉察到月亮的圆缺不定,同时感到自身的渺小。

这时,不同的境遇和心态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抒发。

这首双调《折桂令·中秋》即是一首借月抒情之作。

  这首散曲作者着力描绘了中秋之夜月光格外的澄澈空灵。

通过对澄澈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异常清幽宁静的意境与氛围,最后才以对嫦娥发问的形式,抒发了中秋之夜,意欲一醉方休的情致。

而其结构则是触景生情,前半写景,后半抒情,转、合融一,用典不露痕迹。

凡此皆别具一格。

  首句“一轮飞镜谁磨”即是写月。

天空中这一轮飞镜般的'明月,是谁将它打磨得这般圆滑清亮?比喻和语言虽简单,但不失优雅。

这一句反问好像作者在宁静的夜晚,独自一人与月相望后,发出的轻声探问。

  “照彻乾坤,印透山河”,明亮的月光仿佛照彻了乾坤大地,印透了大好河山。

这句紧承上句反问而来,写“飞镜”的实际效果,也是作者直观感受的延伸。

张养浩没有直视月亮的光芒,而是描绘它遍洒在大地、河川、山林上之后的效果。

月光与日光不同,不会给人强烈、充满穿透力的印象。

月光是阴柔、幽媚之美的代表,“照彻”“印透”是月光无孔不人的渗透、无声无息的轻抚。

  “玉露泠冷,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四句,写秋夜里清澈透亮的白露,被此时特有的中秋明月映衬得更加洁白、优美。

透明的清白色遍洒在整个秋夜的天空里,洗净了平日银河波浪般的星光。

中秋之夜的月,较平常更盛,所以说“比常夜清光更多”。

月光通透、明达,照在了庭院中的桂树上。

澹澹清夜,树影婆娑,明月清光,相与无碍,共同构成了一幅幽静、空灵的图画。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最后四句又是反问。

作者引吭高歌,对月起舞,只想问问那月中的嫦娥,这般良夜美景,如此动人心弦,此时此地,何不纵情一醉?这四句表现作者月夜赏景中澎湃的情感。

嫦娥是明月的代表,也是美丽和孤独的象征。

  张养浩自叹不如嫦娥一样,可以长生长在,看尽世间浮华。

但他可以亲身体验人间苦辣酸甜,因此又比嫦娥幸福。

这种现世世界的情感与自然世界的永恒之间的矛盾,又一次激起了作者无限悲伤的情绪,所以说“不醉如何”。

  总体来说,《折桂令》一曲所描写的月亮既不同于“秦时明月汉时关”,又不同于“月有阴晴圆缺”,更不同于“对影成三人”,但又确确实实继承了先辈文人对月这一意象的阐释,独具空灵、幽远的艺术特色。

  《折桂令·中秋》创作背景  蒙元王朝建立后,官场黑暗腐败,张养浩为官廉正,主张清除吏弊,改革政局,虽处位不低,终因直言敢谏两次获罪遭贬,以致晚年在山林过了较长一段隐居生活。

这是一篇熔铸前人诗句、巧妙地以景抒情的佳构,前有姚燧以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为吕书潜赋》作底子写出情思迥异的《黑漆弩》,张养浩则复将辛词加以翻演,写出了这篇咏中秋的《折桂令》。

《折桂令·中秋》原文及赏析2

  折桂令·中秋  朝代:元代  作者:张养浩  原文: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

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注释:  ①飞镜:比喻中秋之月。

  ②玉露泠泠:月光清凉、凄清的样子。

冷冷,清凉之貌也。

  ③银汉:天河。

  ④恹恹:无精打采的样子。

  简析:  这首散曲抒发的是中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着力描写的是月光的澄彻,通过对澄彻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一种异常宁静的境界氛围。

“一轮……山河”起首一句,排空而入,造语奇崛。

中秋之夜,月亮格外圆满明净,给人一种新奇之感。

以“飞镜”作比,使人产生一种不知是从何处突然飞来挂到天上的联想。

而“谁磨”一问,更造成一种月光明亮无比的情势。

正因月光亮得出奇,才引起作者发此惊问。

下面两句,转入对月光的具体描写,但作者没有进行正面描绘,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表现月光的明亮。

天地人间,山川原野,都被照耀得如同白昼,“彻”、“透”两字,形象地表现了月光照耀的程度。

“玉露……无波”两句,又从另一侧面来写,只是它比前两句写得更加空灵。

作者从玉露着眼,写玉露将秋空洗得“银汉无波”。

那莹洁如玉的秋露,正是皓月映照下的特有产物。

“比常夜……婆娑”,秋光如洗,月色较往常更为明净。

纵使如此,也并没有妨碍月中桂树展现其优美洒落的身影。

这是对前面的一个总结,同时又从明月本身来进行描写。

前人曾有“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的诗句,这里却一反其意,用“桂影婆娑”的清晰影像来反衬月光的澄彻。

通过多侧面多层次的反复渲染,烘托出一种明月如水,清幽静谧的氛围。

面对此情此境,作者不禁情从中来,他引吭高歌,并向月中的嫦娥发问:在这美好宁静的月夜,怎能不举杯痛饮,一醉方休呢?  同样写月,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主题会有不同的观察角度和不同的写法。

李白的《月下独酌》抒发的是世无知音的寂寞之感,他笔下的月既不解饮,又不懂情,无知而冷漠。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抒发的是坎坷路途中的落寞情怀,他想象中的月宫是“高处不胜寒”,强调的是“月有阴晴圆缺”。

张养浩的这首散曲抒发的则是中秋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着力描写的是月光的澄彻,通过对澄彻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一种异常宁静的境界氛围。

李白、苏轼等人的咏月名作都是将明月与人事紧紧交织在一起来写,忽景忽情,情景交融。

这首散曲却与此不同。

它把主要笔墨都用在了对明月的描写上,只是最后才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点出作者内心的感受。

这种先景后情、情因景生的写法似乎已经成了常规,写不好,往往会落入俗套。

其关键在于景要切,情要真,两者融合得自然。

这首散曲成功的奥秘也就在这里。

塞北风雪中的豪情:高适《别董大》的千古绝唱

公元747年冬,睢阳城外北风呼啸,漫天黄沙遮蔽天日。

43岁的与董庭兰在破败的茅屋中相对而坐,案头两碗浊酒已见底。

这位曾名震长安的琴师因房琯被贬而流落江湖,而高适也仍在仕途困顿中徘徊。

这场跨越阶级的相遇,在凛冽寒风中催生了中国文学史上最壮阔的送别诗篇——《别董大》。

一、的送别图景 开篇“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以工笔勾勒出塞北冬日的苍茫。

黄云蔽日并非艺术夸张,实为高适对西北沙尘天气的真实写照——这种遮天蔽日的景象,恰似两人此刻被时代尘沙掩埋的命运。

北风裹挟着雪片,将南飞的大雁吹得,雁阵的凌乱暗喻着人生际遇的无常。

诗人用“曛”字精准捕捉了日暮时分的昏黄,既呼应董大如落日余晖般的境遇,又为全诗定下苍凉基调。

这种环境描写绝非简单的场景铺陈。

高适早年游历幽州时,曾目睹铁骑踏碎边关月色的惨烈;此刻风雪中的雁阵,让他想起塞外将士在中戍边的艰辛。

这种将个人际遇与家国情怀交织的笔法,使诗歌突破了传统送别诗的。

二、困境中的精神共鸣 高适与董庭兰的相遇堪称“天涯沦落人”的典范。

这位琴师虽技艺冠绝长安,却因不擅迎合权贵而流落民间。

史载董庭兰尤擅七弦琴,在盛唐胡乐盛行的时代,他的演奏堪称“”。

高适在诗中隐去这些细节,转而用“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言,既是对友人才华的绝对信任,更是对世俗偏见的无声反击。

此时的两人都处于人生低谷:高适刚辞去封丘县尉的卑微官职,董庭兰则因房琯案失去靠山。

但诗人没有沉溺于自怜,反以“莫愁前路无知己”的豁达,将个人际遇升华为对友人的精神激励。

这种在逆境中相互砥砺的友情,恰似寒冬中相互取暖的旅人,展现出盛唐文人特有的精神气度。

三、豪迈语调下的精神突围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转折堪称神来之笔。

前两句的压抑氛围在此陡然逆转,如同乌云裂开缝隙透出的阳光。

诗人用“天下”二字将友人的知名度无限放大,这种夸张手法既是对董大艺术成就的礼赞,更是对世俗标准的挑战——在真正的才华面前,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云烟。

这种豪迈背后,藏着高适对自我价值的深刻认知。

他虽未在诗中明言,但二十年前在蓟北从军的经历,让他坚信“男儿本自重横行”的信念。

此刻劝慰友人的话语,何尝不是对自身命运的宣言?当世人皆醉于盛世幻象时,这对落魄文人用诗歌完成了对时代的精神突围。

四、超越时空的精神遗产 《别董大》的艺术价值远超普通送别诗。

其开创的“以壮景写悲情”手法,成为后世边塞诗的重要范式。

龄“青海长云暗雪山”的苍茫,“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奇幻,皆可追溯至此诗的影响。

更可贵的是,高适将个人际遇升华为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在命运的风雪中,真正的君子当如大雁般傲然前行。

这种精神遗产在千年后依然闪耀。

当在赤壁江头写下“”,当在带湖边高歌“男儿到死心如铁”,我们都能听到《别董大》的回声。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诗意不在雕梁画栋间,而在命运的风雪中坚守的傲骨。

在睢阳城外的风雪中,高适用诗歌完成了对友情的最高礼赞。

这首诞生于困境中的绝唱,既是对董庭兰的临别赠言,更是写给所有逆境中人的精神宣言。

当黄云散尽、白雪消融,唯有那穿越千年的豪情,仍在天地间回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山海运职业学院

《唐山海运职业学院》摘要:唐山海运职业学院是一所以培养海洋运输类专业人才为主的高等职业学院。

学院以其优质的教学资源和专业的师资队伍而闻名,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学院注重实践教学,致力于培养具备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人才。

学院的优势在于丰富的课程设置和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的实训机会。

学费相对较低,符合大多数学生的经济情况。

招生条件相对宽松,为有志于从事海洋运输行业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入学机会。

学院的教育质量一直备受肯定,被认为是国内海运教育领域的佼佼者之一。

报名方式简便,学生可以通过学院官网或线下报名点进行报名。

唐山海运职业学院简介唐山海运职业学院是位于中国河北省唐山市的一所全日制高等职业学院,学院成立于1980年,2003年正式成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

学院有着优质的教学资源和专业的师资队伍,致力于培养海洋运输类专业的高素质人才。

唐山海运职业学院的优势学院注重实践教学,通过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和实训机会。

学院还积极引进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和设备,建设了现代化的教学实验室和实训基地。

这些措施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实际操作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

唐山海运职业学院学费相较于其他高等职业学院,唐山海运职业学院的学费相对较低。

学院注重教育公平,为广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条件。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经济状况选择不同的缴费方式,确保自己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唐山海运职业学院招生条件唐山海运职业学院的招生条件相对宽松,主要要求报考学生需具备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力,并须通过相关的入学考试。

学院鼓励有志于从事海洋运输行业的学生报考,欢迎对海洋运输感兴趣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学生加入。

唐山海运职业学院怎么样唐山海运职业学院一直以来都备受肯定。

学院的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率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学院强调实践教学,培养的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够适应海洋运输行业的需求。

因此,学院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广受欢迎。

唐山海运职业学院报名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唐山海运职业学院的官方网站进行在线报名,提供个人信息、学术成绩等相关材料即可。

同时,学院还设有报名点,学生可以前往报名点咨询并填写报名表格。

报名方式简便灵活,为学生提供了方便。

加入收藏
               

《折桂令·中秋》原文及赏析2篇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