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和王实之韵送郑伯昌》原文及赏析

【千问解读】
《满江红·和王实之韵送郑伯昌》原文及赏析1
满江红·和王实之韵送郑伯昌 朝代:宋代 作者:刘克庄 原文: 怪雨盲风,留不住江边行色。烦问讯、冥鸿高士,钓鳌词客。
千百年传吾辈语,二三子系斯文脉。
听王郎一曲玉箫声,凄金石。
晞发处,怡山碧;垂钓处,沧溟白。
笑而今拙宦,他年遗直。
只愿常留相见面,未宜轻屈平生膝。
有狂谈欲吐且休休,惊邻壁。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词,但写法脱俗。
它既洋溢着个人情谊,又寄托了宏大的抱负,在擅写离情别绪的宋词中别具一格。
王实之、郑伯昌,和作者是福建同乡,都有救国志向,因坚持正直操守而罢职闲居家乡。
这时郑伯昌被征召做京城附近地方官。
此词乃作者送行时和王实之韵所作的词。
词的开端气魄宏大,好像用一架广镜头的照相机,摄下了在江边知音话别的特定场面。
纵然江水横阔,风狂雨骤,却还是留不住行人。
“怪雨盲风”四字,起句突兀,雄浑悲壮。
作者与郑伯昌之间依依惜别的情感,已鲜明的烘托出来了。
友人之间依依惜别的情感,已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郑伯昌一向刚直不阿,此行当然不是追名逐利,结交显宦俗吏,因此托他带口讯问候那些不受网罗的高士和才气豪放的诗坛奇杰。
作者以高飞的鸿雁来形容才士的高绝尘俗,十分贴切生动。
“钓鳌词客”用《列子·汤问》典,喻指志士仁人的豪放胸襟和惊天动地的壮举。
作者与郑伯昌、王实之等人,当然都属于这样的高士豪客了。
借这样的典故,作者及其友人的高远的行止,就含蓄道出了,这样避免了浅露。
他们的放言高论,虽然不合于世,甚至抵触忌讳,但他们深信可以流传千载而不朽。
词中用孔子困于匡时说的“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的话,有力地印证上述看法。
接着,作者笔锋宕开,又回到了江边送别的特定场景:“听王郎一曲玉箫声,凄金石”,极写王实之吹起玉箫乐声激越。
如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诗所谓的“苦调凄金石”。
离别毕竟是痛苦的。
箫声送客,意气慷慨,迥然不同于“儿女沾巾”的俗套,写来别具一格,正与作者博大的胸襟相激荡。
下片峰回路转,在读者面前再现出一幅高人逸士的逍遥图。
洗净头发,于家乡的青山之阳,垂钓于白茫茫的海边。
在作者笔下,这一切似乎将人的心灵都给淘净了。
几句描写作者与友人闲居时期洒脱放浪的情趣,更衬托出他们高洁的志向和行止。
晞发,语出屈原《九歌·少司命》:“日希女发合阳之阿。
”唐朝宋之问《酬李丹徒见赠之作》有“以予惭拙宦,期子遇良媒”这句,宋之问惭为“拙宦”,是自谦,而且看重功名;刘克庄将“惭”改为“笑”,一个“笑”字,仕途功名,灰飞烟灭。
词人兀傲清高,对青史留名有着十足的信心,因而也就不屑于一时的升迁得失了。
一个“笑”字,真是画龙点睛的妙笔! 然而郑伯昌现在又要出山起用了,临别珍重赠言,心情的矛盾和起伏达到了高潮。
“只愿常留相见面,未宜轻屈平生膝”,两句情恳意切,笔调凝重,读来令人感动。
“狂谈欲吐”句,表达了彼此“壮图雄心”,不吐不快的意愿。
但是,这只能被人视作惊世怪谈,动辄得咎。
还是不再谈论吧!英雄好汉,竟然只能如此欲言还罢,作者的'郁勃心情,对黑暗政治的批判,都喷薄而出。
词章中现实与理想尖锐冲突的结尾与顶着怪雨盲风出发的开头,前后照映,正是“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辛弃疾《鹧鸪天·送人》)。
一曲激昂慷慨的壮歌,奔腾激涌,至此戛然而止,神韵悠悠,让人回味不尽。
《满江红·和王实之韵送郑伯昌》原文及赏析2
满江红·和王实之韵送郑伯昌 怪雨盲风,留不住江边行色。烦问讯、冥鸿高士,钓鳌词客。
千百年传吾辈语,二三子系斯文脉。
听王郎一曲玉箫声,凄金石。
晞发处,怡山碧;垂钓处,沧溟白。
笑而今拙宦,他年遗直。
只愿常留相见面,未宜轻屈平生膝。
有狂谈欲吐且休休,惊邻壁。
古诗简介 《满江红·和王实之韵送郑伯昌》是南宋词人刘克庄的词作,这是一首送别词,上片既写实景,亦含隐射;既怨自然界风雨无常,亦恨政坛上风云多变。
下片承“凄金石”之悲凉意绪,转写分别后作者自己的打算,并表达了对友人的期望。
该词既洋溢着个人情谊,又寄托了宏大的抱负,在擅写离情别绪的宋词中别具一格。
翻译/译文 变幻莫测无常雨,南北东西不定风。
风风雨雨留不住,江畔行客色匆匆。
劳烦你捎个口信,捎给那鸿雁般高翔的志士;劳烦你转达问候,问候那海滨钓鳌的诗翁。
千百年后,人们会传诵我辈今朝的话语;诸君数人,维系着国家民族的文化传统。
听见王郎这一曲动人的箫声,连无情的金石也凄然变容。
在我披散头发,沐浴阳光之处,秀丽的怡山耸着几道青峰,在我垂下钓丝,享受宁静之时,无边的沧海白雾蒙蒙。
别笑话我今日仕途坎坷,也许后世能洞察我抗直的初衷。
但愿诸君常相见,但愿诸君人长久。
轻易屈服不应当,平生紧要是操守。
胸中愤懑起狂涛,一吐为快雷霆吼。
隔墙有耳且莫谈,为求免祸休开口。
注释 ①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系唐教坊曲。
双调九十三字,仄韵。
一般多用入声韵,为苏、辛派词人所爱用,南宋后始有平韵体。
②冥鸿:高飞的鸿雁,形容才士高绝尘俗。
③钓鳌(áo)词客:化用《列子·汤问》典故,喻指志士仁人的豪放胸襟和惊天动地的壮举。
④晞(xī)发:洗净晒干头发。
出自屈原《九歌·少司命》“晞女发兮阳之阿”,形容闲居时期洒脱放浪的情趣。
⑤沧溟:大海。
⑥遗直:指直道而行,有古之遗风。
《左传》昭公十四年: “仲尼日:叔向,古之遗直也。
”注: “言叔向之直,有古人遗风。
” 创作背景 王实之、郑伯昌,均是作者的好友。
三人是福建同乡,都有救国匡时的志向,因坚持正直操守而罢职闲居家乡。
淳祐八年(1248)三月,郑伯昌被征召至朝廷为官,他坚辞不起,改派为“近畿”(京城附近)地方官。
此词乃作者于送行时和王实之韵之作。
赏析/鉴赏 词之开篇气象宏大,作者借狂风骤雨、江面迷离之势烘托友人此去风雨兼程的坚定以及送别之际惺惺相惜的依依离情。
“怪雨盲风”,不仅是对送别场面的具体描写,也是影射当时动荡、晦暗的政治环境。
“烦问讯、冥鸿高士,钓鳌词客”言明临行前词人对友人的信任与嘱托。
友人与词人志存高远、不肯趋炎附势,自然广为结交高洁之士,所要拜访问讯的也是那些不为世俗所容的奇才高士。
“千百年传吾辈语,二三子系斯文脉”,作者化用孔子困于匡时“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之语,进一步赞颂友人的高才雄略,并指明其任重而道远的济世使命。
上片末两句重述离别的现实场景。
词人极言王实之所奏的箫声荡气回肠,与首句风雨之声相呼应,营建起肃杀中见意气飞扬的沉雄壮阔之境。
惜别情感,无须泪水点染、反以凄动金石的箫声烘托,词人与友人的报国之心已然跃然纸上。
“晞发处,怡山碧;垂钓处,沧溟白。
”词人回忆与友人贬谪赋闲期间醉心山水、睥睨天下的逍遥乐事。
在青山碧水间濯洗头发,在白浪苍茫间静心垂钓,词人与友人在山水间求得内心的平和与宁静,对把持朝政的拙官愚吏不过是置之一哂而已。
引屈原《九歌·少司命》中“日希女发合阳之阿,更显词人与友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刚正不阿。
“笑而今拙宦,他年遗直”上承词人回忆、下启劝勉之辞。
词人在此着一“笑”字,颇有睥睨天下、超然物外之意。
功名只如粪土,何妨化外逍遥,词人坚信那些庸庸碌碌的“拙宦”必将在历史长河的淘洗中被遗忘,而像自己和友人这样忠心为国、德才兼备的贤良终将名垂青史。
临行在即,词人终于道出心中的期许与担忧,全词也由此步入高潮。
“只愿常留相见面,未宜轻屈平生膝。
有狂谈欲吐且休休,惊邻壁。
”词人一方面期望友人保持气节,不轻易摧眉折腰、一味迎合世俗趣味;另一方面又担心友人的豪言壮语招致小人忌恨惹来杀身之祸。
如此矛盾的心情,正是词人对险恶世道的绝望、南宋江山的精忠以及对友人的深厚情谊这三重情感的交织,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在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一群有才情、有抱负的文人壮志难酬、满腹辛酸的曲折心事。
全词内容饱满,不仅有对送别场面的描写,也有对往事的追忆,更有对友人的临行赠言。
词中成功地塑造了词人与两位友人的鲜明形象,传达出南宋豪放派文人的一腔忧愤。
名家点评 复旦大学教授顾易生《古诗分类鉴赏系列3友谊篇:海内存知己》:这是一首送别词,可是在刘克庄笔下却一扫“榜徨歧路,儿女沾巾”的俗态,既洋溢着个人情谊,更歌颂了高尚的志向,寄托了宏大的抱负,在以诉说离情别绪擅场的宋词中别具一格。
塞北风雪中的豪情:高适《别董大》的千古绝唱
43岁的与董庭兰在破败的茅屋中相对而坐,案头两碗浊酒已见底。
这位曾名震长安的琴师因房琯被贬而流落江湖,而高适也仍在仕途困顿中徘徊。
这场跨越阶级的相遇,在凛冽寒风中催生了中国文学史上最壮阔的送别诗篇——《别董大》。
一、的送别图景 开篇“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以工笔勾勒出塞北冬日的苍茫。
黄云蔽日并非艺术夸张,实为高适对西北沙尘天气的真实写照——这种遮天蔽日的景象,恰似两人此刻被时代尘沙掩埋的命运。
北风裹挟着雪片,将南飞的大雁吹得,雁阵的凌乱暗喻着人生际遇的无常。
诗人用“曛”字精准捕捉了日暮时分的昏黄,既呼应董大如落日余晖般的境遇,又为全诗定下苍凉基调。
这种环境描写绝非简单的场景铺陈。
高适早年游历幽州时,曾目睹铁骑踏碎边关月色的惨烈;此刻风雪中的雁阵,让他想起塞外将士在中戍边的艰辛。
这种将个人际遇与家国情怀交织的笔法,使诗歌突破了传统送别诗的。
二、困境中的精神共鸣 高适与董庭兰的相遇堪称“天涯沦落人”的典范。
这位琴师虽技艺冠绝长安,却因不擅迎合权贵而流落民间。
史载董庭兰尤擅七弦琴,在盛唐胡乐盛行的时代,他的演奏堪称“”。
高适在诗中隐去这些细节,转而用“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言,既是对友人才华的绝对信任,更是对世俗偏见的无声反击。
此时的两人都处于人生低谷:高适刚辞去封丘县尉的卑微官职,董庭兰则因房琯案失去靠山。
但诗人没有沉溺于自怜,反以“莫愁前路无知己”的豁达,将个人际遇升华为对友人的精神激励。
这种在逆境中相互砥砺的友情,恰似寒冬中相互取暖的旅人,展现出盛唐文人特有的精神气度。
三、豪迈语调下的精神突围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转折堪称神来之笔。
前两句的压抑氛围在此陡然逆转,如同乌云裂开缝隙透出的阳光。
诗人用“天下”二字将友人的知名度无限放大,这种夸张手法既是对董大艺术成就的礼赞,更是对世俗标准的挑战——在真正的才华面前,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云烟。
这种豪迈背后,藏着高适对自我价值的深刻认知。
他虽未在诗中明言,但二十年前在蓟北从军的经历,让他坚信“男儿本自重横行”的信念。
此刻劝慰友人的话语,何尝不是对自身命运的宣言?当世人皆醉于盛世幻象时,这对落魄文人用诗歌完成了对时代的精神突围。
四、超越时空的精神遗产 《别董大》的艺术价值远超普通送别诗。
其开创的“以壮景写悲情”手法,成为后世边塞诗的重要范式。
龄“青海长云暗雪山”的苍茫,“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奇幻,皆可追溯至此诗的影响。
更可贵的是,高适将个人际遇升华为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在命运的风雪中,真正的君子当如大雁般傲然前行。
这种精神遗产在千年后依然闪耀。
当在赤壁江头写下“”,当在带湖边高歌“男儿到死心如铁”,我们都能听到《别董大》的回声。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诗意不在雕梁画栋间,而在命运的风雪中坚守的傲骨。
在睢阳城外的风雪中,高适用诗歌完成了对友情的最高礼赞。
这首诞生于困境中的绝唱,既是对董庭兰的临别赠言,更是写给所有逆境中人的精神宣言。
当黄云散尽、白雪消融,唯有那穿越千年的豪情,仍在天地间回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塞北风雪中的豪情:高适《别董大》的千古绝唱
43岁的与董庭兰在破败的茅屋中相对而坐,案头两碗浊酒已见底。
这位曾名震长安的琴师因房琯被贬而流落江湖,而高适也仍在仕途困顿中徘徊。
这场跨越阶级的相遇,在凛冽寒风中催生了中国文学史上最壮阔的送别诗篇——《别董大》。
一、的送别图景 开篇“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以工笔勾勒出塞北冬日的苍茫。
黄云蔽日并非艺术夸张,实为高适对西北沙尘天气的真实写照——这种遮天蔽日的景象,恰似两人此刻被时代尘沙掩埋的命运。
北风裹挟着雪片,将南飞的大雁吹得,雁阵的凌乱暗喻着人生际遇的无常。
诗人用“曛”字精准捕捉了日暮时分的昏黄,既呼应董大如落日余晖般的境遇,又为全诗定下苍凉基调。
这种环境描写绝非简单的场景铺陈。
高适早年游历幽州时,曾目睹铁骑踏碎边关月色的惨烈;此刻风雪中的雁阵,让他想起塞外将士在中戍边的艰辛。
这种将个人际遇与家国情怀交织的笔法,使诗歌突破了传统送别诗的。
二、困境中的精神共鸣 高适与董庭兰的相遇堪称“天涯沦落人”的典范。
这位琴师虽技艺冠绝长安,却因不擅迎合权贵而流落民间。
史载董庭兰尤擅七弦琴,在盛唐胡乐盛行的时代,他的演奏堪称“”。
高适在诗中隐去这些细节,转而用“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言,既是对友人才华的绝对信任,更是对世俗偏见的无声反击。
此时的两人都处于人生低谷:高适刚辞去封丘县尉的卑微官职,董庭兰则因房琯案失去靠山。
但诗人没有沉溺于自怜,反以“莫愁前路无知己”的豁达,将个人际遇升华为对友人的精神激励。
这种在逆境中相互砥砺的友情,恰似寒冬中相互取暖的旅人,展现出盛唐文人特有的精神气度。
三、豪迈语调下的精神突围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转折堪称神来之笔。
前两句的压抑氛围在此陡然逆转,如同乌云裂开缝隙透出的阳光。
诗人用“天下”二字将友人的知名度无限放大,这种夸张手法既是对董大艺术成就的礼赞,更是对世俗标准的挑战——在真正的才华面前,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云烟。
这种豪迈背后,藏着高适对自我价值的深刻认知。
他虽未在诗中明言,但二十年前在蓟北从军的经历,让他坚信“男儿本自重横行”的信念。
此刻劝慰友人的话语,何尝不是对自身命运的宣言?当世人皆醉于盛世幻象时,这对落魄文人用诗歌完成了对时代的精神突围。
四、超越时空的精神遗产 《别董大》的艺术价值远超普通送别诗。
其开创的“以壮景写悲情”手法,成为后世边塞诗的重要范式。
龄“青海长云暗雪山”的苍茫,“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奇幻,皆可追溯至此诗的影响。
更可贵的是,高适将个人际遇升华为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在命运的风雪中,真正的君子当如大雁般傲然前行。
这种精神遗产在千年后依然闪耀。
当在赤壁江头写下“”,当在带湖边高歌“男儿到死心如铁”,我们都能听到《别董大》的回声。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诗意不在雕梁画栋间,而在命运的风雪中坚守的傲骨。
在睢阳城外的风雪中,高适用诗歌完成了对友情的最高礼赞。
这首诞生于困境中的绝唱,既是对董庭兰的临别赠言,更是写给所有逆境中人的精神宣言。
当黄云散尽、白雪消融,唯有那穿越千年的豪情,仍在天地间回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