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诗的《望驿台》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扑地花 一作:铺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思
【千问解读】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诗的《望驿台》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扑地花 一作:铺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思念和诗 白居易的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望驿台》白居易 古诗翻译及注释翻译靖安宅里,天天面对着窗前的碧柳,凝眸念远;《望驿台》白居易 古诗前,春意阑珊,花儿纷纷飘落到地面。
两处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尽;此时,家里人思念着出门在外的亲人,出门在外的人一样也思念着家中的亲人。
注释⑴《望驿台》白居易 古诗:在今四川广元。
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
⑵当窗柳:意即怀人。
唐人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
⑶扑地:遍地。
⑷春光:一作“春风”。
⑸居人:家中的人。
诗中指元稹的妻子。
客:出门在外的人。
指元稹。
《望驿台》白居易 古诗赏析这是白居易应和好友元稹的诗。
首句“靖安宅里当窗柳”,元稹住宅在长安靖安里,他的夫人韦丛当时就住在那里,诗人写元稹的住宅,诗句就自然联系到元稹的妻子。
“当窗柳”意即怀人。
唐人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这是取柳丝柔长不断,以寓彼此情愫不绝之意。
这诗句里,表现出韦丛天天守着窗前碧柳、凝眸念远的情景,她对丈夫的怀念之情很深。
次句“《望驿台》白居易 古诗前扑地花”是写元稹。
元稹当时在四川广元,春意阑珊,落红满地。
元稹一人独处驿邸,见落花而念家中如花之人。
这一句巧用比喻,富于联想,也饶有诗情。
三句“两处春光同日尽”,更是好句。
“尽”字如利刀割水,效果强烈,它含有春光尽矣、人在天涯的感伤情绪。
“春光”不单指春天,而兼有美好的时光、美好的希望的意思。
“春光同日尽”,也就是两人预期的欢聚落空了。
这样,就自然导出了“居人思客客思家”。
本来,思念决不只是限在这一天,但这一日既是春尽日,这种思念之情便更加重了。
一种相思,两处离愁,感情的暗线把千里之外的两颗心紧紧联系起来了。
诗的中心是一个“思”字。
全诗紧扣思字,含蓄地、层层深入地展开。
首句“当窗柳”,传出闺中绮思,次用“扑地花”,写出驿旅苦思。
这两句都通过形象以传情,不言思而思字灼然可见。
三句推进一层,写出了三月三十日这个特定时日由希望转入失望的刻骨相思。
但仍然没有直接点出,只用“春光尽”三字来写,很有含蓄之妙。
四句更推进一层,含蓄变成了爆发,直点“思”字,而且迭用两个思字,将前三句都绾合起来,点明诗旨,收束得很有力量。
此诗诗格与原作一样,采用“平起仄收”式,但又与原诗不同,开篇便用对句,而且对仗工稳,不仅具有形式整饬之美,也加强了表达力量。
因为,在内容上,这两句同时写双方,用了对句,就表现出双方感情同等深挚,相思同样缠绵,形式与内容和谐一致,相得益彰。
又由于用对局开篇,用散句收尾,章法于严谨中有变化,也就增加了诗的声情之美。
《望驿台》白居易 古诗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元和四年(809年)三月,元稹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东川按狱,往来鞍马间,写下《使东川》一组绝句。
元稹组诗中的《使东川》云:“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白居易 古诗。
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这是元稹在元和四年三月的最后一天,为思念妻子韦丛而作。
元稹夫人韦丛住长安靖安里。
结句“不曾春尽不归来”,是诗人的揣测之辞。
他料想妻子以春尽为期,等他重聚,而现在竟无法实现,表达了极其怅惘之情。
稍后,白居易写了十二首和诗,《《望驿台》白居易 古诗》便是其中一首。
白居易名句推荐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作者:白居易:出自《杨柳枝二首》乡国真堪恋,光阴可合轻。
作者:白居易:出自《洛桥寒食日作十韵》三年遇寒食,尽在洛阳城。
作者:白居易:出自《洛桥寒食日作十韵》上苑风烟好,中桥道路平。
作者:白居易:出自《洛桥寒食日作十韵》晨兴好拥向阳坐,晚出宜披踏雪行。
作者:白居易:出自《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同为懒慢园林客,共对萧条雨雪天。
作者:白居易:出自《雪夜小饮赠梦得》彭蠡湖天晚,桃花水气春。
作者:白居易:出自《彭蠡湖晚归》小酌酒巡销永夜,大开口笑送残年。
作者:白居易:出自《雪夜小饮赠梦得》鸟飞千白点,日没半红轮。
作者:白居易:出自《彭蠡湖晚归》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作者:白居易:出自《寒闺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