逮捕通知书注意事项(家属签逮捕证时要注意)
【千问解读】
刑事侦查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哪些目录:
一、了解嫌疑人涉嫌的罪名及准备相关法律规定
1.向侦查机关了解嫌疑人涉嫌的罪名和案件有关情况
1)向侦查机关提交委托书与律师事务所函
2)向侦查机关了解委托人涉嫌的罪名及案情
3)在特殊案件中向侦查机关提出会见犯罪嫌疑人的要求
2.涉案法律法规的准备
二、会见犯罪嫌疑人了解案情
1.会见应携带的文件和证件
2.了解案情与提供法律咨询
3.向嫌疑人介绍自己
4.向嫌疑人了解案件情况
5.为嫌疑人提供法律咨询
6.其他工作
(1)确认授权委托书
(2)制作会见笔录
(3)适当传递亲情
7.会见中的注意事项
8.与犯罪嫌疑人通信
三、侦查阶段的调查取证
1.调查取证的主要事项
1)犯罪嫌疑人不在现场的证据
2)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证据
2.调查取证的风险防范
四、为犯罪嫌疑人申请变更强制措施
1.为被羁押的人申请取保候审
1)申请取保候审的理由
2)申请取保候审的方式
2.为被逮捕的嫌疑人申辩没有羁押的必要性
3.申请变更强制措施的注意事项
五、代理申诉和控告
1.代理申诉
2.代理控告
六、侦查阶段的辩护意见
1.侦查阶段辩护意见的特点
2.提交证据式辩护
3.法律论述式辩护
正文:
律师一般是在犯罪嫌疑人被拘留或逮捕后不久,受犯罪嫌疑人家属的代为委托,担任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的辩护人。
此时,犯罪嫌疑人家属能够提供的可能就只是一份拘留通知书或逮捕通知书,有时甚至只是电话通知。
除涉嫌的罪名之外,他们也许再不能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案件信息。
因此,接受委托后,尽快地介人到刑事诉讼中开展工作,是律师从事刑事诉讼业务的第一步。
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在刑事诉讼的各个阶段都拥有知情权、辩护权、人格尊严和人身安全等诉讼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但是犯罪嫌疑人一般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且在案件侦查过程中被采取强制措施,对于被指控犯罪的性质犯罪成立要件以及可能判处的刑罚可能不知道,对于在案件侦查中他(她)所享有的诉讼权利可能不了解,更不知道如何行使这些权利,对于施加其身的违法行为难以申诉和控告。
因此,为维护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利和合法权益,法律赋予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委托辩护律师的权利,以帮助犯罪嫌疑人依法行使自己的诉讼权利和合法权益。
律师在刑事案件的侦查阶段以辩护人的身份介入刑事诉讼程序的法律依据有:《律师法》第33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受委托的律师凭律师执业证书、律师事务所证明和委托书或者法律援助公函,有权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并了解有关案件情况。
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被监听。
”
《刑事诉讼法》第34条第1款规定:“犯罪嫌疑人自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有权委托辩护人;在侦查期间,只能委托律师作为辩护人。
被告人有权随时委托辩护人。
”第38条规定:“辩护律师在侦查期间可以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帮助:代理申诉、控告:申请变更强制措施向侦查机关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和案件有关情况,提出意见。
”第39条规定:“辩护律师可以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会见和通信。
...辩护律师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了解案件有关情况,提供法律咨询等....护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被监听..第88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可以询问证人等诉讼参与人,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辩护律师提出要求的,应当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
”第161条规定:“在案件侦查终结前,辩护律师提出要求的,侦查机关应当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并记录在案。
辩护律师提出书面意见的,应当附卷。
”以及一些其他规定。
丈夫服刑多久自动离婚无论丈夫服刑多久,都不会自动离婚。
目前离婚方式只有两种,一种是协议离婚,另一种是诉讼离婚,没有所谓的自动离婚,夫妻双方都愿意离婚的,可以选择协议离婚,去服刑地的婚姻登记机构办理离婚手续,领取离婚证,服刑人员可以由监狱的警察带去民政部门,有些地方的民政部门也可以去监狱办理离婚登记;有一方当事人不愿意离婚,或者服刑人员无法到婚姻登记机构离婚的,可以选择诉讼离婚,由人民法院依法作出判决。
当事人选择诉讼离婚的,应当向自己住所地的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人民法院立案后,会让监狱的人转交诉讼文书,在开庭时,也会让监狱的警察带着服刑人员到庭参加诉讼,人民法院确认感情破裂的,调解无效后,会出具离婚判决书,解除双方的婚姻关系。
以下是对与服刑人员离婚遵循的一般规定:
1、与服刑人员协议离婚
一方与服刑人员自愿离婚,并对子女抚养、财产分割等事项达成协议并签订了离婚协议书,就可以到户籍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登记离婚,但是由于服刑人员身份的特殊性,服刑人员一般需要向监狱申请离监办理并由管教干警陪同或者由监狱协调婚姻登记机关到监狱办理离婚登记。
2、与服刑人员诉讼离婚
由于夫妻一方被判处有期徒刑是法官判决准予离婚的一种重要的法律依据,因此在通常情况下,夫妻一方与服刑人员离婚的诉讼请求通常都能得到法院的支持。
服刑人员诉讼离婚时,需要看离婚诉讼是由服刑人员提出的,还是由服刑人员配偶提出的。
1、服刑人员提出离婚
如果是服刑人员提出离婚诉讼的,按照“原告就被告”的一般管辖原则,服刑人员应当向其配偶住所地的人民法院起诉离婚。
2、服刑人员配偶提出离婚
下列民事诉讼,都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原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原告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1)对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居住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
(2)对下落不明或者宣告失踪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
(3)对被劳动教养的人提起的诉讼;
(4)对被监禁的人提起的诉讼。
也就是说,如果服刑人员的配偶提出离婚诉讼的,那么应该向原告(即服刑人员配偶自己)住所地的法院起诉。
法律这么规定的原因在于,服刑人员被关押的地方往往与其配偶居住的地方不同,为了方便服刑人员配偶履行诉讼程序,减少其负担,因此其可以向自己住所地的法院起诉离婚。
丈夫坐牢期间,妻子离婚的注意事项:
1、在起诉立案时,妻子需要提供丈夫在监狱服刑的相关证据,如公安出具的逮捕通知书、拘留通知书、法院判决书等,并且还要将丈夫的服刑监狱地址以及联系方式一并提供给法院,方便法院后续联系送达,以及开庭安排。
2、一方在监狱服刑的情况下,向法院起诉离婚,一般是在对方服刑的监狱所在地安排开庭,如果监狱的设备条件允许,也可以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进行开庭,就不需要专门到监狱现场开庭。
3、对方在监狱服刑的情况下,如果对方不同意离婚,法院不是一定就会判决准予离婚的,起诉的一方还是需要按照一般的离婚诉讼程序,提交证明双方感情破裂的相关证据,证实双方已经没有感情,满足判决离婚的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二十二条
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在两个以上人民法院辖区的,各该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七十六条
夫妻双方自愿离婚的,应当签订书面离婚协议,并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登记。
离婚协议应当载明双方自愿离婚的意思表示和对子女抚养、财产以及债务处理等事项协商一致的意见。
第一千零七十七条
自婚姻登记机关收到离婚登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任何一方不愿意离婚的,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撤回离婚登记申请。
前款规定期限届满后三十日内,双方应当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发给离婚证;未申请的,视为撤回离婚登记申请。
第一千零七十八条
婚姻登记机关查明双方确实是自愿离婚,并已经对子女抚养、财产以及债务处理等事项协商一致的,予以登记,发给离婚证。
第一千零七十九条
夫妻一方要求离婚的,可以由有关组织进行调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果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一)重婚或者与他人同居;
(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
(五)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
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双方又分居满一年,一方再次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
检察院办案程序8月5号通知家属逮捕,要多长时间才能到法院。检察院只是受理、审查、侦察案件,待案件侦查总结,出具《侦查终结报告》,才决定是否提起公诉,以至到法院审判步骤。
具体到达时间,受检察院审查、侦察环节影响,无法提供详细时间。
检察院办案程序:
受理案件:
第一条
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刑事案件的范围,应当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八条第二款的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案件管辖范围的分工执行。
第二条
人民检察院受理案件的来源:
1、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控告和检举的;
2、个人控告和检举的;
3、党委、人大常委、上级人民检察院交办的;
4、有关机关移送的;
5、犯罪人自首的;
6、人民检察院自己发现的。
第三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向人民检察院控告、检举犯罪、用书面形式提出。
个人向人民检察院控告、检举犯罪,可以用书面形式,也可以口头提出。
检察人员接受口头控告、检举时,应将控告、检举写成笔录,经控告、检举人确认无误后,由控告、检举人签名或盖章,同时向控告、检举人讲明诬告应负的法律责任。
控告、检举人如果不愿意公开自己的姓名,在侦查期间,应当为他保守秘密。
第四条
犯罪人坦白、自首可以用书面形式或口头陈述。
对口头自首的,检察人员应作好笔录,记明犯罪的具体事实(包括时间、地点、情节、手段、后果等),经自首人核对无误后,签名或盖章。
记录人亦应在笔录上签名。
第五条
对于个人的控告、检举、犯罪人的自首和其他单位移送的案件都应当接受,其中不属于人民检察院管辖范围的,应当及时移送主管机关处理,并通知控告、检举单位或控告、检举人。
对必须采取紧急措施的,应当先采取紧急措施,然后移送。
审查立案:
第六条
人民检察院对于控告、检举、自首、移送、交办和自已发现的违法犯罪材料,应当及时进行审查,并分别情况,进行处理。
1、经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即填写《立案请示报告》,经检察长批准或检察委员会决定,制作《立案决定书》。
按照案件管理制度的规定及时报上级人民检察院备案。
上级人民检察院认为不应当立案的,应用书面形式及时通知下级人民检察院予以撤销。
下级人民检察院有不同意见时,可以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复议。
复议结果应及时通知下级人民检察院执行。
《立案决定书》内容包括:被告人姓名、性别、年龄、籍贯、文化程度、工作单位、职务、案由和案件来源、主要犯罪事实、决定立案的根据等。
2、经审查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具有刑事诉讼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情形之一不予立案的,经科、处长或检察长批准后,应制作《不立案通知书》,将不立案的原因和理由通知控告、检举单位或控告、检举人.控告、检举单位或控告、检举人不服,可以申请复议,复议的结果,应当通知控告、检举单位或控告、检举人。
3、经审查认为控告、检举的犯罪事实不清、需要补充材料才能确定立案或不立案的,可以通知控告、检举单位补充材料,人民检察院也可以派人直接调查,或者配合有关部门联合调查,对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立案侦查;认为犯罪情节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移送有关部门处理。
并通知原控告、检举单位或个人。
第七条
对于有关部门随案移交的调查材料,必须认真审查核实,经主办案件的检察员认定签字,才可作证据使用。
第八条
县处级以上干部、知名人士犯罪需要立案侦查的,按干部管理权限的规定,由相应的人民检察院向有关部门通报。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或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犯罪,需要立案侦查的,应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相应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报。
第九条
受案后,对于需要勘验现场的案件,应迅速组织力量勘验,以发现和收取犯罪痕迹和证据。
实施侦查:
第十条
立案侦查的案件,应当制定侦查计划,经主管科、处长或检察长批准后实施.侦查计划的内容包括:应查明的问题和追查的线索、侦查的方法、步骤、措施、时间、注意事项、参与侦查人员的职责分工等。
第十一条
从事侦查工作的人员,凭人民检察院的证明文件向有关单位和人员收集、调取证据。
对于不能调取的证据,可以拍照、复制。
第十二条
对不需要拘留、逮捕的被告人,可以传唤到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检察院指定的地点进行讯问,也可以到被告人所在单位或住处进行。
对在押的被告人,应填写《提押证》,前往看守所进行讯问,或者提到人民检察院讯问。
在讯问被告人时,办案人员不得少于二人。
第十三条
传唤被告人,应使用《传讯通知书》。
经过传唤无故不到的,经科、处长批准,可以拘传。
拘传要出示人民检察院的《拘传证》。
第十四条
讯问被告人前应作好充分准备,熟悉案情和适用的法律条款,作出讯问计划。
讯问时既让被告人陈述有罪情节,也允许被告人作无罪辩解,并可以结合案情进行必要的政策、法律教育。
第十五条
讯问被告人,要作好讯问笔录(可以录音、录象)。
讯问笔录应交被告人核对,对于没有阅读能力的应当向他宣读。
如笔录有差错、遗漏,应当允许被告人更正或者补充,经核对无误后,由被告人逐页在笔录上签名(盖章)或者捺指印。
讯问人员和记录人员亦在笔录末页上 签名。
如果被告人拒绝签名(盖章)或捺指印的,应在笔录上注明,被告人可以自行书写供词,检察人员也可以让被告人书写供词。
第十六条
询问证人,应个别进行。
询问前,应告知证人要如实地提供证据、证言和有意作伪证或者隐匿罪证应负的法律责任。
询问时,办案人员不得少于二人。
询问证人和被害人要作好询问笔录,询问笔录应交被询问人核对,对于没有阅读能力的应当向他宣读。
如笔录有差错、遗漏,应允许被询问人更正或补充,经核对无误后,由被询问人签名或盖章。
询问人和记录人员亦应在笔录末页签名。
第十七条
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应告知他有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权利。
第十八条
为了发现和搜索犯罪证据,对与犯罪有关的场所、物品、人身、尸体等应当在检察人员主持下进行勘验、检查,人民检察院可以指派或者聘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进行,也可以请公安机关协助,共同进行,检察人员主持或参与勘验、检查工作,必须持有人民检察机关的证明文 件。
被告人如拒绝检查,检察人员认为有必要时,可以强制检查。
现场勘查必须邀请两名与案件无关、为人公正的公民作见证人。
公安司法人员不能充当见证人。
第十九条
侦查中,如有必要由受害人、被告人、证人对某些物品、文件、尸体或参与犯罪的人进行辨认的时候,经科、处长或检察长批准可以进行辨认。
在组织对人的辨认时,应将被辨认的对象混杂在三个以上年龄、衣着、体貌等特征大致相似的人当中,进行辨认。
辨认应当分别进行。
在辨认前,应详细询问辨认人,要其陈述被辨认的人或物有哪些突出的特征。
不能让辨认人事前看到所要辨认的对象,在辨认过程中,检察人员不能对辨认者给予任何暗示。
第二十条
勘验、检查、辨认的情况,应当写成笔录,由参加勘验、检查、辨认的人和见证人、检察人员签名或者盖章。
第二十一条
为了查明案情,需要解决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的时候,应当指派或聘请有专门知识并和本案无利害关系的人员进行鉴定。
第二十二条
聘请鉴定人应先由人民检察院写出《聘请书》,通过鉴定人所在机关、团体聘请。
进行鉴定前,应向鉴定人送达所需鉴定的文件、物品、痕迹、帐薄、凭证以及有关材料,并提出要求鉴定解决的问题。
鉴定后应写出鉴定结论,由鉴定人签名或盖章。
用作证据的鉴定结论如果被告人提出申请,可以补充鉴定或者重新鉴定。
第二十三条
为了确定案件中某种事实情节的存在或者不存在,在必要的时候,经检察长批准,可以进行侦查实验。
但要禁止一切足以造成危险、侮辱人格或有伤风化的行为。
侦查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要全面、详细、准确地记录下来。
参加实验的人应在笔录上签字或盖章。
第二十四条
为了收集犯罪证据,检察人员可以对被告人以及可能隐藏罪证的人的身体、物品、住处和其他有关的地方进行搜查,搜查时应出示《搜查证》,并有见证人在场。
《搜查证》应由检察长签发。
在执行拘留、逮捕时,遇有紧急情况,不另用搜查证也可以进行搜查。
第二十五条
检查和搜查妇女的身体,应由女工作人员进行,检查身体,必要时也可由医师进行。
第二十六条
搜查的情况应当写成笔录,由检察人员、被搜查人或者家属和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
如果被搜查人在逃或者他的家属拒绝签名、盖章,应当在笔录上注明。
第二十七条
对于扣押的物品和文件,应当会同在场见证人和被扣押物品持有人查点清楚,并当场开列清单一式两份,由检察人员、见证人、被搜查人或其家属签名或者盖章,一份交被搜查人或其家属,一份附卷备查。
第二十八条
需要扣押被告人的邮件、电报或者冻结被告人银行存款的时候,应经检察长批准,填写《决定扣押邮件、电报通知书》、《停止支付储蓄存款通知书》,分别通知邮电部门和银行执行。
第二十九条
对于已决定扣押的邮件、电报和冻结的存款,如不需要继续“扣押”或者“冻结”的时候,应当按原审批手续填写《停止扣押邮件、电报通知书》或《解除停止支付储蓄存款通知书》,分别通知有关部门,停止扣押或者解除冻结。
第三十条
对于扣押的物品、文件、邮件、电报,应妥善保存,不得动用、调换或毁损。
经查明确实与案件无关的,应当迅速退还原主或者原邮电部门。
第三十一条
检察工作人员遇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
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要求检察人员回避。
对驳回申请回避的决定,当事人可以申请复议一次。
检察人员的回避由检察长决定;检察长的回避由同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决定。
对侦查人员的回避作出决定前,侦查人员不能停止对案件的侦查。
强制措施:
第三十二条
人民检察院在侦查中可以使用五种强制措施,即: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
第三十三条
人民检察院在侦查过程中,对于犯罪分子犯罪后企图行凶、自杀、逃跑以及有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等情况,确实需要先行拘留的,填写《呈请拘留审批表》经检察长决定后,填写《拘留人犯通知书》通知公安机关填发《拘留证》并执行,必要时人民检察院可派员协助。
并按照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十四条
逮捕人犯,应当严格按照刑事诉讼法第四十条的规定执行。
逮捕人犯应填写《逮捕人犯审批表》,经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决定,并签发《决定逮捕通知书》通知公安机关填发《逮捕证》并执行,必要时人民检察院可派员协助。
同时报上级人民检察院备案。
上级人民检察院发现错捕,应通知下级人民检察院纠正。
应当逮捕的被告人如果在逃,可提请公安机关发布通缉令,采取有效措施追捕归案。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干部和知名人士犯罪需要逮捕的,由相应的人民检察院按干部管理权限的规定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后审查决定。
与有关部门意见有分岐的,报告上级人民检察院决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或地方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犯罪需要逮捕的,应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相应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许可。
人民检察院认为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不同意逮捕意见有错误的时候,可以要求复议。
如属现行犯被拘留,决定拘留的机关必须立即报请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第三十六条
人民检察院对于已拘留、逮捕的被告人,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进行讯问。
除有碍侦查或者无法通知的情形以外,应当把拘留、逮捕的原因和羁押的处所在二十四小时内通知被拘留、逮捕人家属或者所在单位。
第三十七条
对被告人需要采取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时,应经检察长批准。
取保候审,应填写《取保候审决定书》,由保证人出具《保证书》。
监视居住,应制作《监视居住决定书》,并填写《监视居住委托书》,由当地公安派出所执行,或者交由受委托的当地政府部门、被告人所在单位执行。
对被监视居住的,应根据案件和被告人的具体情况,指定不得离开的区域。
以上两种决定书都应向被告人宣读,并让被告人签名或者盖章。
第三十八条
对已经采取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的,如果需要撤销时,应经检察长批准,发出《撤销取保候审通知书》或《撤销监视居住通知书》,通知保证人、当地公安派出所、受委托的单位、被告人;需要逮捕的,应及时办理逮捕手续,予以逮捕。
第三十九条
对于被羁押的正在受侦查的被告人,不能在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期限内办结,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办法对社会没有危险性的,经检察长批准,可以变更强制措施,改为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
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期间,不计入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办案期限,但是不能中断对案件的侦查。
解除羁押时,应制作《决定释放通知书》通知公安机关执行。
经上级人民检察院决定逮捕的人犯,需要变更或撤销强制措施的,应请示原决定逮捕的上级人民检察院决定。
第四十条
已逮捕的被告人,在侦查中的羁押期限不得超过两个月。
案情复杂、期限届满不能终结的案件,应在羁押期限届满七天前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延长一个月。
重大的犯罪集团案件和流窜作案的、交通十分不便的边远地区的重大复杂案件,在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的侦查羁押期限内不能办结的,应在羁押期限届满十五天前提出申请报告,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可以延长二个月;在侦查期间,发现被告人另有与原来立案的性质不同的罪行,可以经检察长批准补充侦查,重新计算羁押期限。
改变管辖的侦查、起诉案件,从改变后的办案机关收到案件之日起计算办案期限。
对被告人作精神病鉴定的期间不计入办案期限。
凡延长羁押期限,都必须按规定办理延长羁押期限手续。
侦查终结
第四十一条
对于已侦查终结的案件,应由承办人写出《侦查终结报告》,提出提起公诉、或免予起诉或者撤销案件的意见,对于共同犯罪案件中不构成犯罪的被告人,应提出不起诉处理意见。
经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审查决定后,分别制作《起诉书》、《免予起诉决定书》、《不起诉决定书》《撤销案件决定书》并按照规定报上级人民检察院备案。
第四十二条
提起公诉的案件,应当是刑事诉讼法第一百条规定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
第四十三条
免予起诉的案件,应当是已经构成犯罪,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案件。
对于免予起诉案件的赃款赃物、违禁品、作案工具等,须经检察长批准后予以收缴,并填写收缴赃款、赃物清单和《没收决定书》一式两份,一份交被告人,一份存档,并在《免予起诉决定书》的附注栏内注明。
对被告人免予起诉决定后,应将免予起诉决定书送交被告人及其所在单位。
如其在押,应当立即通知公安机关释放。
免予起诉案件的附带民事诉讼,可以对被告人予以训诫或者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并监督当事者双方达成协议。
在执行协议中发生的纠纷,当事人可以自诉到人民法院审理。
第四十四条
对决定撤销的案件,应填写《撤销案件决定书》,分别交被告人所在单位,报上级人民检察院备案、存档,有通知被告人必要的,可交被告人一份。
如被告人在押,应当立即通知公安机关释放。
第四十五条
已经侦查终结的案件,准备起诉的时间不得超过一个月;重大复杂的案件,可以延长半个月。
第四十六条
起诉以后,由人民法院退回补充侦查的案件,应当在一个月内补充侦查完毕。
第四十七条
对于控告、检举材料,经审查认为被告人不需要作刑事处罚或决定免诉、撤销案件或不予起诉,需要移送有关机关处理的;以及查处案件中发现发案单位在工作和管理方面存在漏洞或问题的,应向有关机关发出《检察建议书》,并请他们将研究处理结果告诉人民检察院。
扩展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检察院发现并且认为有犯罪行为时,应当依照司法程序立案侦查,或者指令公安机关进行侦查。
侦查终结,人民检察院认为必须对被告人追究刑事责任时,应当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认为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时,应当将原案撤销。
对于任何公民的逮捕,除法院决定的以外,必须经人民检察院批准。
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要求起诉的案件,应当进行审查,决定起诉、免予起诉或者不起诉。
对于主要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可以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
人民检察院发现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有违法情况时,应当通知公安机关予以纠正。
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移送的案件所作的不批准逮捕的决定、不起诉或者免予起诉的决定,公安机关认为有错误时,可以要求人民检察院复议,并且可以要求上级人民检察院复核。
上级人民检察院应当及时作出决定,通知下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执行。
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案件,由检察长或者检察官以国家公诉人的身份出席法庭,支持公诉,并且监督审判活动是否合法。
人民检察院起诉的案件,人民法院认为主要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者有违法情况时,可以退回人民检察院补充侦查,或者通知人民检察院予以纠正。
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于本级人民法院第一审案件的判决和裁定,认为有错误时,应当按照上诉程序提出抗诉。
最高人民检察院对于各级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于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确有错误,应当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
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审理的案件,人民检察院必须派人出席法庭。
人民检察院发现刑事判决、裁定的执行有违法情况时,应当通知执行机关予以纠正。
检察院发现监狱、看守所、劳动改造机关的活动有违法情况时,依法通知主管机关予以纠正。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