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镓、锗、锑等出口管制已超一年,对美打击效果如何?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12-05 点击数:

【千问解读】

针对美国对华一系列打压遏制行为,中方反击了。

12月3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加强相关军民两用物项。

根据公告,中方决定禁止两用物项对美国军事用户或军事用途出口,严控、、的对美国出口,并实施更严格的最终用户和最终用途审查。

中方警告,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组织和个人,不得向美国的组织和个人提供原产于中国的相关两用物项,若违反上述规定,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去年7月,商务部等部门此前就曾对镓、锗、锑、超硬材料、石墨等相关两用物项实行过出口管制措施,只不过当时表示不针对特定国家和地区。

而此次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则在应询时明确,加强对美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是中国政府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履行国际义务所采取的必要措施。

也就是说,中国对上述关键材料的出口管制已经实行了一年多时间,而今年几种金属的出口量也已经大幅下降。

美国尽管对此有所准备,但其本土生产的进度并不乐观。

出口管制已在奏效

商务部发言人指出,近年来,美方泛化国家安全概念,将经贸科技问题政治化、武器化,滥用出口管制措施,无端限制有关产品对华出口,并将多家中国企业列入制裁清单进行打压遏制,严重破坏国际贸易规则,严重损害企业正当合法权益,严重破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发言人强调,中方将继续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变化,确保出口管制政策的有效实施。

根据美国相关机构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的镓储量占全球68%左右,镓产量则占全球镓产量比重超过90%。

而锗的全球已探明储量为8600吨,美国、中国分别拥有45%和41%,但近10年来,中国累计供应了全球68.5%的锗。

另外,中国的石墨产量也占了全球约77%。

同时,2023年中国锑矿产量约占全球48%,锑冶炼约占全球71%,同样是全球锑产业的重要供给方。

对此,市场认为,镓、锗、锑等都为中国主要供应的两用物项,或将成为反制美国利器。

12月4日收盘时,沪指下跌0.42%,创业板指下跌1.43%,深证成指跌1.02%,但镓、锗、锑、超硬材料概念股逆市活跃,其中,驰宏锌锗领涨4.58%,中矿资源上涨2.39%、湖南黄金上涨2.35%,港股的中国石墨则甚至一度飙涨超过50%。

而自10月以来,光智科技、有研新材、黄河旋风、云南锗业的股价涨幅居前,均超50%。

事实上,自从去年7月的出口管制实施以来,对全球市场的影响已经显现。

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24年1-10月,我国镓的出口量显著减少。

具体来说,1-10月我国镓的出口量为156吨,相比2023年同期的357吨减少了近一半‌。

锗的出口量为136吨,相比2023年同期的278吨同样减少了近一半‌。

锑‌的情况有所不同。

2024年1-10月,我国锑的出口量为27805吨,相比2023年同期的26985吨略有增加。

其中,出口美国的部分为9405.51吨,主要集中在8月和9月‌,这或许显示出美国强烈的提前囤货需求。

但是从价格上看,标普全球数据显示,今年7月锑价格已经翻了一番,到8月6日创下历史纪录,达到每吨22750美元。

截至11月15日,其价格已经达到每吨25000美元,年内涨幅达到212%。

与之类似,从2023年7月3日镓锗出口管制发文至2024年8月15日,中国白银网公布的镓平均价从1685元/千克涨至2585元/千克,涨幅达53.4%;而根据安泰科数据,锗锭价格受到红外以及军工方面需求好转影响,叠加原料供应紧张,双重利好下从9650元/千克涨至15850元/千克,涨幅高达64.2%。

美国虽然能够囤货,但在价格上要付出昂贵代价。

美国自产进度慢,军工产业将严重受限

以锑为例,锑对于美军的弹药、通讯设备、夜视仪等制造至关重要。

美国金属技术新闻网

镓(Ga)具有高导电性、中等导热性和液态低毒等特性,是生产砷化镓、氮化镓、磷化镓及铜铟镓硒的必要原料。

这些材料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半导体发光元件、集成电路、晶体管、射频器件、功能合成材料以及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等领域。

其中,氮化镓还是最具代表性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之一,在高速电子器件和高效能电子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

砷化镓则广泛应用于光纤通信、军事雷达、电子战系统等领域。

锗(Ge)则具有良好的红外透过性能,在半导体、航空航天、核物理探测、光纤通讯、红外光学、太阳能电池、化学催化剂和生物医学等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

特别是硅锗,作为一种重要的半导体应变材料,能够显著提高晶体管的速度,被用于高速芯片制造。

在军事领域,锗更是不可或缺。

它被用于制造单兵便携式红外成像系统,以及坦克、舰船、飞机、导弹等武器平台所用的红外热像仪。

这些设备在现代战争中帮助军队在复杂环境中,实现精准打击和隐蔽行动。

锑(Sb)是一种类金属元素,但因其军工属性早已被视为关键矿物。

锑的化合物可被用作制造阻燃剂,在军服外层涂上锑,除了提供防火保护,还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红外探测。

而在军事装备能源系统里的铅酸电池组中添加锑,可以显著增强电池的性能和寿命。

锑还在炸药、子弹和弹片的硬化铅、弹药底漆、示踪弹药、穿甲弹、照明弹甚至核武器等的制造中被广泛应用。

近年来,受国际地缘局势升温影响,锑的价格水涨船高,进一步凸显了其在现代军事领域的重要性。

锑,资料图。

哥伦比亚大学全球能源政策中心关键矿物专家汤姆·莫伦豪特 (Tom Moerenhout) 表示,锑“确实是国防的核心”。

至于超硬材料,则是指硬度特别高的材料,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以及光伏与电子信息等领域里解决各种高难材料加工难题时,以金刚石为代表的超硬材料及制品必不可少。

同时,它也是石油勘探与矿山开采、机床机械与汽车制造、轨道交通、核电、国防军工与航空航天重大工程以及光伏与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不可或缺的高功能材料。

而石墨则是碳的一种同素异形体,具有导电、抗腐蚀等功能,石墨复合体是电动车电池的重要组成材料,也用于制造火箭、导弹等电路板,以及核反应炉。

然而,美国在镓、锗、锑和石墨方面都高度依赖外国进口。

从产品价值上来看,这些关键矿物因体量原因,价格随交易双方出现较大浮动。

港媒引述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11月发布的研究调查指出,如果中国仅将镓和锗的出口全面禁止,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就可能会减少34亿美元。

该报告主要作者纳萨尔(Nedal Nassar)警告,“失去获取关键矿物的渠道,即便这些矿物只占产品价值的一小部分,但也可能给整个美国经济造成重大损失。

从生产角度来看,镓、锗、锑这些矿物很少以纯天然形式存在,多为其他金属冶炼的伴生产物,如果单独生产这些矿物将会面临成本高昂、技术复杂、能源密集且污染严重的问题。

不过,中国在此方面却拥有独特的优势。

比如锗就与褐煤伴生,中国自身本来对褐煤就存在大量开采的需求,高效低成本的开采直接造成锗的生产成本很低。

这些关键矿物对美国国防意义重大。

根据《经济学人》统计的13种被用于军工“战争关键矿物”,中国占据了其中8种50%以上的产量,除镓、锗、锑外还包括钨、钒、稀土、铟、钛等。

其中,钨具有所有金属中最高的熔点,对弹头制造非常重要;钛的强度与钢相当但重量轻45%,F-35战机中就有20%为钛合金;稀土被广泛用于高性能磁铁制造;钒因为其金属抗疲劳特性而存在于战机机身;柔软的铟则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一直用于飞机发动机的轴承涂层。

2023年13种关键战争矿物产量,其中8种的50%由中国供应。

观察者网制图

而在剩余的另外5种关键矿物中,如被用于加固飞机的喷气口钢材的铌,虽然中国没有产能,其90%都由巴西生产,但这些巴西铌最终却都被中国买走。

钽产能最大的是非洲国家刚果,而刚果却面临着国内局势稳定问题。

这些对美国国防来说都是一系列不确定因素。

对此,美媒也普遍担忧,中方是否会逐步加强其他关键矿物的出口管制。

而美国佩尔佩图阿资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切里(Jon Cherry)就大肆渲染称,中国正在试图将这些矿物“武器化”。

佩尔佩图阿公司是一家金、银、锑矿探采公司,目前正在尝试恢复爱达荷州的一个废弃辉锑金矿,该矿山曾在战争时期为美国生产过锑。

自2022年以来,美国国防部已向该公司拨款5960万美元,美国进出口银行 (EXIM) 也提供了18亿美元的贷款,项目预计于2028年投产,届时该公司会成为美国唯一的锑矿供应商。

美国爱达荷州辉锑金矿。

佩尔佩图阿公司

与此同时,美国国防部还在德克萨斯州投资建设稀土提纯设施,该设施计划于 2025 年投入使用。

此外,美国防部还有一系列在《国防生产法》框架下的投资,包括北卡罗来纳州金斯山锂矿复产、阿拉斯加石墨供应项目、明尼苏达州的镍钴矿项目勘探、亚利桑那州电池级锰生产项目等。

即便如此,2022年,经过通胀校正后的美国的关键矿物储藏价值,仅为1952年冷战前期的2.5%。

全球最大的政治风险咨询公司欧亚公司因此判断,到2030年,美国国防仍将受到关键战争矿物供应紧张的问题。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出口大国明朝为什么被淘汰出局?有何历史真相

明初长期实行“海禁”,从制度层面打压和抑制对外贸易的发展。

但到中后期,随着政策的调整和产品价格方面的优势,瓷器、纺织品、茶叶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走向世界,使明朝成为“出口大国”,带来了巨大的贸易顺差,但这却没有使其真正富强起来,也没能改变其国运。

出口大国明朝的开创者来自社会最底层,他没有多少文化,却是个很有本事的人,不仅建立了一个朝代,而且有一套自己的治国方略,把一片废墟上建立的这个王朝治理得很不错,经济得到了恢复,人口大量增加,社会趋于稳定,史称“洪武之治”。

他的继任者们延续了这些主要经济政策,先后开创了、和弘治中兴等所谓“盛世”。

朱元璋是贫民出身,自祖辈起就过着拖欠官府税款、四处躲债的生活,能踏踏实实当一名佃户都算是梦想,所以对土地有着深深的敬畏,在他看来只要能顺利收上来税,让农民承担一定徭役,对一个朝廷来说也就足够了。

所以朱元璋的经济政策很保守,特别强调重农抑商,发展小自耕农,打击工商业者,不允许发展对外贸易,规定“尺板不得出海”。

同时期的欧洲正经历着一场巨变,资本主义开始萌发,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向欧洲,造成了物价迅速上涨,货币贬值,投机活跃,发生了所谓的价格革命。

而另一边,在自给自足式的小农经济和实物征税的经济格局下,明朝拥有大量劳动力资源和低廉的物价,所盛产的茶叶、纺织品、瓷器等在国际市场上有极强的竞争力,世界各地都迫切需要中国商品。

这时,小农经济的局限性也让明朝的财政出现了困难,朝廷迫切需要开辟新财源。

在这种情况下,隆庆元年(1567年)下令开关,允许民间“远贩东西二洋”。

明朝的这次“对外开放”迅速带来了对外贸易的繁荣,中国商品不仅实用而且价格很低,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以丝绸为例,在欧洲,中国同类商品的价格仅是本地产品的50%甚至1/3,在北美洲的墨西哥,中国产品的价格仅是西班牙产品的1/3,在南美洲的秘鲁,这比价甚至达到了令人惊讶的1/9。

一时间,世界各地的商人纷纷涌向中国,疯狂采购中国商品,据史料记载,1621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曾以4盾/磅的价格在中国采购生丝,运到欧洲就卖到了16.8盾/磅,毛利率高达320%。

中国商品在国际贸易市场上一时间,尽管缺少这方面的准确统计数据,但从随后白银向中国净流入的速度和数量判断,明朝已毫无争议地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国。

白银帝国对于一个小自耕农为主体的农业帝国而言,进口需求远不如出口那么强劲,这样就产生了巨大的贸易顺差。

放到现在,贸易顺差可以换来外汇,比如美元,而在那时贸易顺差换来的是当时国际流行的硬通货——白银。

白银作为货币在中国也有一定历史,曾发行过“银币”,但在中期以前白银一直都不是主要流通货币,顶多是一种辅币,更多是作为储备之用,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并不盛产白银。

现在中国虽然是世界八大产银国之一,但近代之前中国勘探出的银矿资源一直稀缺,且矿石品位不高,含银量多在1%以下,与秘鲁波托西银矿的50%、西班牙银矿的25%无法同日而语。

据有关资料显示,到明清之际中国年产白银仅10万-20万两,在世界白银总产量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秦代以后“铜钱”一直是主要流通货币,出现了纸质货币“交子”,明代也有类似的纸币,称为“宝钞”,但由于管理不严、发行混乱,“宝钞”贬值很快,被百姓弃用。

在这种情况下,白银在货币体系中的地位迅速提高,改革推行“一条鞭法”,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改实物税为货币税,结算的货币不是“宝钞”也不是铜钱,而是白银,白银这种中国无法大量出产的贵金属成为明朝的主要货币。

大量商品出口换回来的是大批白银,明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白银最大的流入地。

面对疯狂涌入的白银,明朝政府的货币管理也十分滞后,当时世界各国的金银比价都在1∶10以上,而明朝由民间自发形成的比价约在1∶5.5-7之间,存在着投机的空间,许多外国商人于是把白银运往中国换购黄金,经过这种“套汇”手段轻易赚取了超额利润。

据《剑桥中国明代史》,当时美洲白银总产量的1/2-1/3输向了中国,1571-1821年间美洲有4亿比索的白银输入马尼拉,其中大部分最终转到了中国。

据何芳川《澳门与葡萄牙大商帆》,仅1631年经菲律宾输往澳门的白银就在1400万两,这个数字已经相当惊人了,因为明朝鼎盛时一年的财政收入还不到500万两。

德国著名学者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提出,当时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1/2流向了中国,总数多达数亿两,明朝成了的“白银帝国”。

但明朝的其他经济政策未能及时跟进,“重农抑商”仍是国本,明朝此时仍然是一个农业占绝对统治的国家,没能实现经济转型。

在对外贸易方面,主导权其实也不在朝廷,而在外商以及本地的“买办”商人那里,大量廉价商品换回的白银也多积攒在商人们的手中。

通货紧缩伴随着大量商品和劳动成果的输出,白银这种货币迅速涌入,对市场来说接下来要发生的事似乎很容易判断,那就是通货膨胀。

但奇怪的是,通货膨胀并未发生。

明朝“对外开放”后的“CPI”不仅长期不高,甚至有些低迷。

据彭威《中国货币史》,十五世纪初期明朝的米价为2-3钱/石,十五世纪后半期有所上涨,达到5钱/石左右,此后一直到十七世纪的100多年里米价一直维持在这种超稳定状态。

物价不涨对百姓来说当然是好事,但100多年不涨似乎也有问题。

从很多记载可以看出,物价没涨的原因主要是百姓收入水平不高,内需不足。

明人靳学颜在《讲求财用疏》中说:“司计者日夜忧烦,遑遑以匮乏为虑者,岂布帛五谷不足之谓哉?谓银两不足耳。

”明人王锡爵在给友人的信中说:“今日所以年荒而米贱者,由于银贵。

”白银不是越来越多吗?为什么会出现“银贵”的怪事?这正是上面说的,白银虽然不少,但掌握在少数富商的手中,由于贸易结构单一,生产丝绸、茶叶、瓷器这些商品不需要拿出大量资金扩大再生产,所以商人们喜欢把手中的银子囤积起来,形成了巨大的“白银储备”,由于没进入消费领域,所以没有引发通货膨胀。

内需严重不足,物价长期低迷,反而促成了通货紧缩。

明朝后期,菲律宾和日本两个重要白银输出地因为各自原因突然大幅减少了流出,造成明朝这个“白银帝国”出现了“钱荒”,就连朝廷的军费和日常支出也遇到了困难,此时崇祯已经继位,他是个充满忧患、试图发愤革新的皇帝,但管理经济是个外行,面对严重的通货紧缩,他给出了两剂猛药——开源、节流,正是这两招,把摇摇欲坠的明朝彻底推向了覆灭。

在“开源”方面,崇祯提出加大税收,与本来就贫苦不堪的普通百姓争利;在“节流”方面,他带头提倡节约,穿缝补过的衣服,吃粗茶淡饭,裁撤冗员,压缩朝廷经费。

这些措施表面看多少缓解了一些财政困难,但由此产生了更大的负面作用,税收增加后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而非常时期的撤员、降薪,又进一步动摇了统治的根基。

崇祯元年(1628年),远在大西北的一个朝廷最基层的驿站里一名驿卒接到通知,他被裁员了,原因是朝廷财政困难,到处在压缩编制。

这个驿卒就此失了业,开始在社会上闯荡,经过多次碰壁后他参加了农民起义军,16年后他成为最大一支农民起义队伍的首领,率部攻入北京,结束了明朝的统治,他就是。

面对起义军围城,还想放手一搏,但他面临着一个最棘手的问题——国库里没钱了。

为了筹钱,崇祯下令变卖了很多御用之物,包括自己吃的人参;他还放下天子的尊严向大臣们借钱,但除了几个慷慨“捐款”外大部分官员都表示自己很穷,没钱。

城破,崇祯上吊自杀,李自成率部进入北京,通过“酷索”的办法向侯门、宦官、百官、商贾搜钱,短时间里居然得到白银7000万两,相当于朝廷20年的财政收入!纵观明朝灭亡的过程,说它亡于通货紧缩可能有些偏颇,但严重的经济问题确实是导致其灭亡的根本原因。

它虽然是世界头号“出口大国”,但大量廉价商品换回的只是一些貌似“值钱”的白银,这些白银被少数人囤积起来,既没有转化为投资也没有转化为内需,反而成为包袱和累赘。

李自成得到了7000万两白银,面对这么多“钱”他大概也想不出来如何花,能做的只是化成银板往老家运而已,而这些“钱”也没能帮助他坐住江山。

崇祯原本还有别的办法挽救危局。

鼎立时蜀汉、孙吴都很弱小,经济更加脆弱,但、很“聪明”,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个办法:货币贬值。

当时用的是铜钱,也照样能贬,一个办法是减轻铜的重量,他们最后铸的铜钱像纸一样薄;另一个办法是干脆指定铜钱的面值,所谓“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就是一枚铜钱指定其当作500枚、1000枚去花。

对崇祯来说,这个办法未必能解决根本问题,但至少可以为内部革新和军事斗争赢得时间,比“开源节流”显然更高明,但他却没有这么做。

不是他不够聪明,而是明朝政府默认了银本位制,论斤称两的白银是主要流通货币,明朝政府等于丧失了货币发行权,或许可以在最后关头拿来拯救这个王朝的一条路也断了。

随机文章隋恭帝杨侑,杨侑是谁的儿子揭秘1999年地球恶魔脸事件,云层组成恶魔脸覆盖半个地球(总统吓尿)释放恶臭的红笼头菌能吃吗,红笼头菌有毒吗/有毒不建议食用达芬奇在历史上消失2年,穿越到未来/传说达芬奇是外星人世界上最强的龙卷风 , 中国最大的龙卷风/江苏一天被龙卷风侵袭23次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解析:2.5亿年前全球90%物种灭绝之谜

2.5亿年前的二叠纪-三叠纪时期,地球上90%的物种灭绝,是何原因引发地球环境大灾难呢?网络配图 由德国地学研究中心的地球动力学建模人员、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的地球化学家、德国斯普朗克研究所和俄罗斯科学院的研究人员组成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对西伯利亚地盾(Siberian traps)火山大爆发和地球史上规模最大的生物大灭绝的关系发表研究报告表达了新看法。

研究报告发表在在最近一期的《自然》杂志上。

大火成岩区(large igneous provinces)是指在地球表面堆积的大量火山岩,它由一个体积巨大的、连续的、以富镁、铁岩石占优势的喷出岩及其伴生的侵入岩组成,是一种全球现象。

它包括大陆溢流玄武岩和伴生的侵入岩、火山边缘玄武岩,大洋高原、海岭、群和洋盆溢流玄武岩。

通常在一百万年的地质时期里,大火成岩区喷发大量岩浆,覆盖面积达几十万平方千米,高度达4千米。

西伯利亚地盾被认为是陆地上最大的大火成岩区。

一个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是,大火成岩区是由于45亿年前热地幔柱熔化和喷发形成的。

巨大的蘑菇状地幔物质从地幔底部上升到岩石圈(地球坚硬的外壳),热地幔柱有很大的浮力,容易引起距离它上面几千米高的岩石圈隆起,但这种隆起不会经常发生。

此外,研究人员估计大火成岩区的岩浆排气不至于引发气候危机。

研究小组建立了一个数值模式和新的地球化学数据,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现在可以得到解答。

研究小组认为,西伯利亚地幔柱包含了约15%的可循环再造的海洋地壳,该地壳很久以前就被俯冲到地幔深处,然后,通过热地幔柱,带回地球的岩石圈。

这种可循环再造的海洋地壳以榴辉岩的形式存在于地幔柱中,一种非常致密的岩石使热地幔柱的浮力减小。

网络配图 出于这个原因,地幔柱的相互撞击使岩石圈微微地隆起。

可循环再造的地壳物质在比正常地幔物质橄榄岩低得多的温度下熔化,因此地幔柱产生异常大量的岩浆,在几十万年的时间内温度慢慢升高,发生化学和物理变化,直到足以摧毁西伯利亚厚厚的岩石圈。

在这个过程中,地壳的循环再造,丰富的挥发性物质冲出地表,如二氧化碳和卤族元素气体,其中碳和氯混合的致命气体喷入大气中引发大规模动物灭绝。

2.5亿年前的物种灭绝很可能是由于西伯利亚地盾火山炽热岩浆喷发造成。

西伯利亚地盾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

西伯利亚地盾的形成时间,介于二叠纪与三叠纪之间,约2.51亿年前到2.5亿年前,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的时期相符合,那也正是地球最暖的时期。

西伯利亚地盾火山爆发持续约一百万年,是过去5亿年来,已知最大型的火山爆发之一。

西伯利亚地盾火山喷出的岩浆面积高达7百万平方公里,接近澳大利亚的面积。

西伯利亚地盾火山可能已向空中喷射多达100万亿吨的碳(人类每年排放到大气中的碳约为80亿吨),这足以造成全球气候灾难。

网络配图 研究人员认为,西伯利亚地盾火山连锁爆发引发煤炭燃烧,造成地球变暖,火山灰中含有的有毒物质逐渐渗入到陆地和水中,导致生物中毒而死,造成地球早期历史中生物大规模灭绝。

这一研究成果对持续30年的小行星碰撞恐龙灭绝论提出了挑战。

历史悲剧会再次重演吗?不同于2.5亿年前,如今的全球变暖是人类活动排放大量温室气体造成的。

当全球变暖的进程一天天加剧,气候灾变逐步发生,许多动物失去了栖息地,无处可去,觅食困难,面临灭绝的危险。

据统计,20世纪有110个种和亚种的哺乳动物以及139种和亚种的鸟类在地球上消失了。

目前,世界上已有593种鸟、400多种兽、209种两栖爬行动物和20000多种高等植物濒临灭绝。

所以再次呼吁,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中国镓、锗、锑等出口管制已超一年,对美打击效果如何?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