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吃黑米升糖吗 糖尿病吃粗粮好吗
【千问解读】
糖尿病患者主要是因为血糖含量高,所以要控制糖分的摄入。
日常生活中最容易摄入糖分的就是主食一类了。
糖尿病无法根治,只能通过控制饮食来保持血糖正常,医生一般会推荐吃一些粗粮。
但粗粮也不是可以随便吃的,一起来看看吧。
其实吃食物一般都会有血糖上升的情况,但是不同的食物升糖指数不同,升糖指数代表着使用后血糖升高的程度。
黑米的升糖指数为55,属于中升糖指数食物,比大米要低很多,大米升糖指数为87。
黑米因为有更丰富的膳食纤维,这些纤维成分可以放慢食物的消化,限制肠道内的糖的吸收,所以也更容易控制餐后血糖升高的速度和幅度。
糖尿病人食用黑米建议以混合米烹饪,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在黑米中加一些白米、燕麦或豆类食品,不仅可以丰富其营养结构,还能进一步降低食物对血糖的影响;而对于肠胃不太好的患者,则可以通过黑米+白米的方式,在控制血糖的同时减轻部分消化负担。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粗杂粮最重要的是其膳食纤维素的含量比较丰富,特别是可溶性的膳食纤维,有助于调节血糖。
所以糖尿病患者在食物的选择上,尽量增加粗杂粮的比例,至少要占整个饮食的1/3。
推荐糖友可以“粗细搭配”,把白米饭换做粗粮饭、杂粮饭,例如混合黑米、紫米、糙米的饭,也可以用薯类、淀粉类瓜果代替主食,这样都是不错选择。
更推荐粗粮、杂粮饭,比起薯类、淀粉类瓜果来说它们对血糖的控制更稳定,因为它们糖分含量更低,膳食纤维含量更高。
注意,每餐的主食摄入量在100~150g(做熟之后的重量)就足够了,大概可以换做一小碗(10cm直径的碗)的米饭量。
如果其他菜肴里有富含淀粉的,那么主食的摄入量应当再相应减少。
小米、黑米、红米、紫米、黑米、糙米等等,是质粗的糙米类食物,它们相比精白大米来说其中的膳食纤维含量保留更多,质粗,矿物质含量更为丰富,虽然口感不太好,嚼起来会更费力,不过对于稳定餐后血糖是更好的选择。
燕麦、荞麦、青稞、藜麦等食物也属于谷物类,不过它们的质地更粗硬,一般会磨成粉末,或压制成麦片做成食材,用它们代替精细面粉作为粗粮面是很好的选择。
但要注意一点,即使它们优于细粮,但我们还是应当适量摄入。
【有理有据】糖尿病一般能活多少年,相对少活多少年?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慢性终身疾病。
那么得了糖尿病一般能活多少年?相对少活多少年? 这个问题分两种情况考虑: 1.合理控制,保持本源健康的生活方式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九十岁一百岁甚至活得更久,因为比一般人更早地关注健康。
2.不控制寿命一定不长。
第一种情况:只要保持本源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健康的观念、保持良好的心态、每天适量的运动、听医生的合理的用药、每晚充足的睡眠时间、保证健康的饮食,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甚至比正常人更长寿。
但是很多人都接近第二种情况: 糖尿病患者血糖如果控制的特别不好,患者可能会很快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种,比如说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有得几年就会出现。
因糖尿病引起双目失明者占4%,其致盲率比正常人高10~20倍;糖尿病病人坏疽和截肢比例比一般人高出20倍;糖尿病病人并发肾功能衰竭的比一般肾病患者多17倍;糖尿病病人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高达50%以上;糖尿病病人因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低血糖,乳酸中毒死亡率高达50%. 并发症所引起病人致死致残率高。
而且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增加家庭及社会的医疗开支与负担。
通俗来讲就是如果控制的特别不好,快的几年就会出现并发症,到时候花钱特别多,活的也不舒服。
。
。
。
话虽然吓人,但是数据是来自《中国临床医生》《中华医学研究与实践》等处刊登的论文,大体是可信的。
而且此处讲的是控制的特别不好的人。
基本就是吃、喝、玩、乐、还经常熬夜、又不看医生、不体检,的情况。
一般人可以参考,英国医学杂志所说的:糖尿病能使人们的预期寿命缩短5~10年。
【数据具体来源看底部】 黄列军, 曹莜芬. 糖尿病的主要危害是什么?[J]. 中国临床医生, 2001, 29(1). 琳达(译), 蒋书可(译). 与1型糖尿病八十年为“伴”——看看老外如何与糖尿病“和谐相处”[J]. 糖尿病天地:教育刊, 2011. 佚名. 我们还要为糖尿病付出多少代价?[J]. 糖尿病之友, 2004(9):57-57. 王吉星. 为什么美国的糖尿病人能长寿[J]. 科学养生, 2003(12):48-48. 赵松林, 韩东梅. 控制好糖尿病争取多活几年[J]. 糖尿病之友, 2018(9):67-67. 罗毕照, 邹绍钱摘. 糖尿病人也能长寿[J]. 健康文摘, 2007, 000(004):43-43. 聂秀玲, 陆美琪, 胡传峰. 2型糖尿病并发症患者生活质量危险因素分析[J]. 中华医学研究与实践, 2004, 002(004):38-40. Sally, Marshall, Allan,等.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预防和早期发现[J]. 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 2006(6):349-355.
糖尿病人降血糖不难,5个黄金法则搞明白,血糖越来越好!
其计算公式是:BMI=体重 kg/[身高 m]的平方。
中国人的体质指数在18.5-23.9之间为正常,24-28之间为超重,>28为肥胖。
中国男性正常腰围应在85cm内,80-85cm之间为超重85cm及其以上为肥胖女性的腰围则应控制在80cm以内,75-80cm之间为超重80cm及其以上为肥胖。
体重和腰围增加通常意味着体内脂肪量增多,特别是腹部脂肪的积累。
体重的增加,往往又成为糖尿病管理和胰岛素抵抗恶化的温床。
腰围,这个看似简单的身体指标,却如同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身体内部的健康状态。
当腰围逐渐膨胀,那些潜伏的慢性并发症就如同伺机而动的猛兽,开始一步步侵蚀我们的健康。
它们不仅增加了身体的不适,更使得糖尿病的管理变得愈发棘手和复杂。
因此,我们必须警惕超加工食品的摄入,它们或许美味诱人,但背后的健康隐患却不容忽视。
让我们以更加审慎的态度对待饮食,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守护我们的身体,远离疾病的侵袭。
二、糖尿病人吃饭,越杂越好,五色食物最利于血糖糖友们的饮食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需要丰富多彩的色彩来点缀。
为了让这幅画卷更加绚烂,我们建议糖友们每天摄取的食物种类不少于12种,且每周的种类数应达到25种以上,当然,这其中的烹调油和调味品并不计入其中。
若按一日三餐来划分,早餐就像是一天中的晨曦,应当摄入至少2~3种食物,为身体注入活力;午餐则如同正午的阳光,需摄入4~5种食物,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能量;晚餐则似傍晚的余晖,同样需要4~5种食物,让身体在夜晚也能得到充分的滋养;而零食,则像是点缀在画卷上的小花,1~2种便足以增添几分趣味。
这样的饮食安排,不仅能让糖友们的身体得到全面的营养补充,还能让味蕾在每一种食物中都能领略到不同的风味,仿佛是在品味人生的多彩多姿。
让我们一同为糖友们的饮食添上一抹亮色,让健康与美味并存,让生活更加精彩纷呈。
01红色食物:如同大地孕育的珍宝,牛肉那饱满的肉质如同秋天的麦田,蕴藏着浓厚的营养与醇厚的口感;羊肉则如雪花般洁白无瑕,带着一丝丝诱人的膻香,让人回味无穷;猪肉则宛如细腻的丝绒,肥瘦相间,口感滑嫩,令人陶醉。
在蔬菜的王国里,猪肝是那深邃的宝石,富含营养,滋味鲜美;胡萝卜则如阳光下的火炬,鲜艳夺目,甘甜可口;红甜椒则像是羞涩的少女,红扑扑的脸颊,甜而不腻;西红柿宛如夏日的火焰,热情奔放,酸甜适中,让人欲罢不能。
水果的乐园中,西瓜是那清凉的绿洲,汁多肉甜,让人在炎炎夏日中感受到一丝丝的凉意;草莓则像是小小的红灯笼,娇艳欲滴,酸甜可口;樱桃则宛如晶莹剔透的宝石,甜美中带着一丝丝的酸涩,让人回味无穷。
而那红豆,则如同相思的泪滴,一颗颗晶莹剔透,寓意着深深的爱意与思念。
这些食材,各有千秋,相互辉映,共同演绎着一场舌尖上的盛宴。
02橙黄色食物:如玉米、小米、南瓜、柠檬、菠萝、木瓜、橙子、柑橘…03白色食物:如冬瓜、白萝卜、竹笋、茭白、鱼肉、鸡蛋、牛奶、大米、薏米、面粉…04绿色食物:如菠菜、空心菜、芥蓝、茼蒿、小油菜、西蓝花、青椒、丝瓜、黄瓜、苦瓜、芦笋、猕猴桃…05紫黑色食物如海带、紫菜、香菇、木耳、黑米、黑芝麻、黑豆、海苔…三、吃饭时间对,血糖稳得住在临床实践中,我们时常会邂逅这样一群特殊的糖友。
他们因工作忙碌,常常推迟至深夜才得以用餐,且晚餐又常是丰盛至极,一旦饱腹,便急不可耐地躺下休息。
这样的生活习惯,不仅导致他们晚餐后的血糖骤升,更在无形中影响了次日清晨的空腹血糖水平。
因此,我衷心建议各位糖友,晚餐的时间最好不要晚于傍晚七点。
同时,晚餐也不宜过量,以免给身体带来过重的负担。
而在享用晚餐之后,适当的运动是不可或缺的。
散步等轻度活动,既能促进消化,又能帮助身体消耗多余的热量,避免热量在体内积聚。
若是在晚餐后立即躺下休息,那么热量便会在体内悄无声息地积聚,导致体重逐渐增加。
长此以往,血糖和血脂水平也会随之上升,给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隐患。
所以,为了我们的健康,请务必注意晚餐的时间和饮食量,并在餐后进行适当的运动。
四、食物本身不会降糖,选择升血糖慢的食物就好尽管糖尿病的管理离不开精心安排的饮食,然而我们必须明白,世上并无直接降糖的食物存在。
各种食物在提升血糖的速度上有所差异,有的如疾驰的骏马,有的则似悠闲的蜗牛。
我们常说,饮食之道在于广博,摄入的食物种类越丰富,它们在肠道中的旅行就越显曲折,从而令血糖升高的速度相较于单一食物来得更为平缓。
因此,我们在享用美食时,切忌只钟情于某一类食物,即便是那些被誉为血糖指数较低的佳肴,也应适度品尝,以免过量。
毕竟,任何一种食物都难以独当一面,保障我们身体的营养均衡。
让餐桌上的色彩更加斑斓,让我们的饮食更为丰富多彩,这便是通往健康之路的智慧之选。
均衡饮食应包含丰富的膳食纤维(来自全谷物、蔬菜、水果和豆类)、适量优质蛋白质(如鱼、瘦肉、豆制品)及健康脂肪(如橄榄油、坚果),同时限制添加糖、精制碳水化合物和饱和脂肪的摄入。
五、糖尿病人吃饭,要控制量血糖才好控糖饮食,实则是一场与过度饮食的较量,是一场对饮食自律的修炼。
有些糖友误以为糖尿病饮食便是饥饿疗法,实则谬之千里。
我们追求的,并非单纯的节食之苦,而是养成一种健康而均衡的饮食习惯。
对于糖友来说,控制进食的热量,确保每日摄入的总热量不越雷池一步,这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饮食并非一场严格的禁令,糖友也并非与美食绝缘。
只不过,在面对琳琅满目的美食时,我们需要更加审慎与自律。
有些食物,只需浅尝辄止,便能满足味蕾的渴望;而有些食物,则可以适量享用,不必过分拘泥于数量的限制。
控糖饮食,既是一种科学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对自我健康的珍视与呵护。
让我们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对待饮食,让健康与美味并行不悖,共同谱写生活的美好篇章。
控糖饮食所追求的,便是那份恰到好处的热量与均衡的营养,宛如一首和谐的乐章,我们称之为吃的刚好。
这不仅是对食物数量的把控,更是对食物质量的尊重。
为了避开餐后血糖迅速飙升的漩涡,我们在享受美食时,应当如品茗般放慢节奏,细细品味,而非狼吞虎咽,急于求成。
吃饭时,宜细嚼慢咽,让每一口食物都在舌尖上绽放其独特的风味,让味蕾充分感受其甘甜与鲜美。
这不仅有助于消化,更能让我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保持血糖的平稳。
每餐的用餐时间,宜控制在20至30分钟之间,让食物在口中充分咀嚼,与唾液混合,形成易于消化的食糜。
这样,我们不仅能更好地吸收食物中的营养,还能避免餐后血糖的急剧上升,达到控糖饮食的理想效果。
总之,控糖饮食并非严苛的节食,而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只要我们掌握了合适的热量和均衡的营养,再配以细嚼慢咽的用餐习惯,便能轻松享受美食,同时保持血糖的稳定。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