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具一格的黑龙江饮食:冰果
【千问解读】
1 别具一格的黑龙江饮食:冰果
由于黑龙江地处中国东北部,气候较为寒冷。所以黑龙江人民根据气候特征制作出了代表他们自己独特的食物,而冰果就是其中之一。
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黑龙江文化吧!冰果有冻梨、冻柿子、冻苹果、冻海棠等,品种很多。
每年冬季,家家户户都要买上几十斤,甚至成筐,冻在外面。
茶余饭后,或亲友来访,吃上几个。
冻后的水果因其组织成分发生了变化,故味道独特。
冻果中味道最美的要属冻梨。
冻梨外表黝黑,硬如铁蛋,一咬一道白印,不懂冻梨吃法的人还真吃不了它。
吃冻梨要先把它放入凉水中暖,刚入水的梨还会在表皮上结一层厚厚的冰,但用不多时即可化开变软。
化好的梨一咬一口水,酸甜津凉,吃后顿时感到身心为之一爽。
特别酒后能吃上个冰梨,既解酒,又助消化。
冰点。
哈尔滨的冰点可谓全国首创,独占鳌头,花样品种很多。
有单用牛奶加工的,有加上可可制成的双色冰点。
大冰点如同生日蛋糕,上面用奶油挤塑成各种花卉图案。
冬吃冰点是哈尔滨人特有的偏好,一次就能吃几个、十几个冰糕,胃口之大令人咋舌。
冷饮厅内温暖如春,食客盈门,生意兴隆,全家老少围坐一桌,痛快地美餐一顿。
当你走在街上,还不时看到头裹棉帽,身穿皮大衣,戴着棉手套,拿着冰棍在街上吃的人,其神态那样悠然轻松,令外地人觉得不可思议。
冻饺子。
春节前,家家都要通宵包很多饺子,放在外面冻起来。
冻实的饺子,当当作响,互不粘连,把它们用大面袋装好,随吃随煮,百吃不厌。
由于哈尔滨家家都有一个室外的天然“大冰箱”,这样,一次辛苦就可免除每日操劳做饭之苦。
冻豆腐。
黑龙江盛产大豆,豆腐成了哈尔滨人冬季的主要副食品之一。
他们从商店买回整板的鲜嫩豆腐,送到外面冻上。
其目的不光是为了好贮存,而且要吃它的风味。
冻豆腐已不同于鲜豆腐,里面已成蜂窝状,与肉、鸡或各种蔬菜一起烧制,汤的味道就可吸收进去,吃起来松软有滋昧,如南方的烤麸一样。
又大又甜的冰糖葫芦是哈尔滨的一大特产,红红的山楂在熔香甜可口的冰糖葫芦。
远远看去象一串红红的玛瑙。
您可能还喜欢:端午节吃什么,端午节各地饮食文化粤菜菜名的文化内涵人间美味:舌尖上的苏菜文化苏菜的文化溯源及菜系介绍
2 别具一格的蒙古族草原文化
蒙古人属于游牧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与传奇色彩的民族。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蒙古族形成了许多自己独特的文化,草原文化就是其中的一种,蒙古族独特的草原文化又包含些什么特点呢?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蒙古族文化吧!一、概况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
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蒙古族人民一直游牧、生息于南起长城、北抵大漠、东达兴安岭、西越贺兰山的这片苍茫大地上。
每当提起她的名字,人们便会想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古歌谣,眼前便会呈现出蓝天白云、碧野红花、羊群斑斑、肉乳飘香的广阔无垠的草原,浮现出这个“马背上的民族”曾经叱咤风云、纵横欧亚、英勇善战、气吞山河的伟岸雄姿!蒙古族是中国人口较多、分布十分广阔的少数民族之一。
根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现有人口480多万人。
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多分布在辽宁、吉林、河北、黑龙江、新疆、青海、河南、四川、贵州、北京、云南等地。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按地区划分为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和东北部方言)。
蒙古文属拼音文字类型,初创于成吉思汗时代。
现行蒙古文有29个字母,其中表示元音的5个,表示辅音的24个。
拼写时以词为单位上下连书,行款从左向右。
蒙古族起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
据13世纪蒙古族的传说,大约距今2700多年,蒙古部落被别的游牧部落击败,仅剩两男两女,遁入额尔古涅——昆,生息繁衍。
后来人多地狭,意欲出山,于是做风箱化铁溶山,开辟通道,全体迁徙出来。
以后,每于除夕之夜,成吉思汗族人要把少许的铁烧红,放到砧子上锤打,以示不忘祖先故事。
“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见唐代。
“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
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了。
蒙古族是一个勤劳、智慧而又思想开放、善于学习、勇于探索的民族。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他们不断总结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实践经验,同时学习、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逐步了解、掌握、积累了大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产生了许多发明创造和历史、文学、艺术成果,涌现了众多的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为充实和丰富祖国光辉灿烂的科技文化宝库,做出了重要贡献。
您可能还喜欢:回族的礼仪文化你了解吗?惟妙惟肖的蒙古族剪纸文化霸气高傲的回族武术文化古色古香的蒙古族餐具文化
3 别具一格的山东柳琴
我国的戏曲文化高度发达,同时也带动了戏曲周边的产物发展,就拿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山东柳琴来说,它的出现就是为了柳琴戏,泗州戏等地方戏曲的伴奏。久而久之柳琴也成了山东文化中特别的一个。
柳琴的历史柳琴原是流行于鲁、皖、苏一带的民间乐器,用作柳琴戏、泗洲戏等地方戏曲的伴奏及弹奏简单歌曲,发音响亮宏大,音色高亢刚劲,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现已发展为独奏乐器,并常用于民族乐队中的高音乐器。
最早的柳琴,构造较简单,只有两条丝弦,7个用高粱秆做成的品位,音域很窄,仅有一个半八度,还不便转调。
当时的琴体较大,演奏时有一竹筒套在食指上,用拇指捏紧,靠手腕甩动而拨弦发音,演奏形式别具一格。
后以竹套质脆易裂,使用挖空的牛角圆筒代替。
1958年底,第一代新型柳琴--三弦柳琴诞生了。
三弦柳琴由原来的两根弦变成了三根弦,音柱也由7个增加到24个。
跟土琵琶相比,新型柳琴扩大了音域,方便了转调,音色也由闷噪变得明亮起来。
70年代,出现了第二代新柳琴型柳琴--四弦高音柳琴。
第二代新型柳琴除了在琴弦和音柱的数量上又有所增加外,最主要的变化是用竹子代替了高粱秆,用钢丝代替了丝弦。
这些改革大大改善了柳琴各方面的性能,丰富了表现力。
从而使柳琴结束了200余年来仅仅作为伴奏乐器的历史,走上了独奏乐器的发展道路。
如今,柳琴在中国音乐表演的领域里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
在民族乐队中,柳琴是弹拨类乐器组的高音乐器,有独特的声响效果,常常演奏高音区重要的主旋律。
由于它的音色不易被其他乐器所掩盖和融合,有时还担任技巧性很高的华彩段落的演奏。
另外,柳琴还具有西洋乐器曼陀林的音响效果,与西洋乐队合作,别有风味。
柳琴的演奏特点柳琴常用来演奏高音区的主旋律,还具有曼陀林的音响效果。
在民乐队中,柳琴是弹拨乐器的高音乐器,其音响效果独特,不易被其它乐器所掩盖,常用来演奏高音区的主旋律,有时也演奏华丽、技巧性高的华彩乐段。
它既适于演奏欢快、对比强烈、节奏鲜明、富有弹性和活泼的曲调,也适于演奏优美、抒情的旋律,在乐队中能与琵琶、阮、筝和二胡等乐器和谐默契地合作。
柳琴还具有西洋乐器曼陀林的音响效果,它与西洋乐队合作时更别有风味,在音色上也能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在民间乐队——常州丝弦中,柳琴能与主奏的笛子密切配合,起到陪衬、增强对比和装饰作用。
在器乐合奏中,有时它还处于领奏地位,能很好地调节音色变化。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