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泸西:小香葱变身致富增收大产业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08-29 点击数:

【千问解读】

进入严冬的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虽然没有北方的银装素裹,但也依然寒气袭人。

2022年1月21日上午9点,笔者来到尚美嘉蔬菜公司一望无际的小香葱基地,一派繁忙有序的劳动场景让人倍感振奋。

王红莲正与村民们一起紧张地忙碌着

来自该县向阳乡的王红莲,正与村民们一起紧张地忙碌着。

她告诉笔者,今天在地里已经劳作3小时了。

春节来临,全国各地正是需要小香葱的时候,得赶紧把地里的香葱拔起来。

据来自重庆市的香葱收购负责人扬志勇介绍,泸西县的小香葱作为一种单品蔬菜,13万亩的种植面积稳居全国第一位,产品销往广东、重庆、湖南等全国14个省(市、区)。

泸西县蔬菜站站长赵洪坤说,独特的气候条件和资源优势,让泸西县小香葱在全国占据绝对的市场优势,成为全县农民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据介绍,香葱产业直接带动泸西县5万余名群众家门口就业,年人均务工收入达1.5万元,其中有4300户脱贫户到基地务工,户均增收4万余元。

2021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219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位居红河州13县市前列。

坚持龙头带动,确保增收稳定

泸西县最高海拔2459米、最低海拔821米,年平均气温15.2℃,昼夜温差大,水利资源丰富,特别适合小香葱生长,一年可种植4—5茬,基本实现常年种植。

这样,弥补了其他热区6—10月份难以种植小香葱的空白,市场潜力大。

当然,得出这个结论并付诸实践,经历了一个相对不易的过程。

泸西县原来主要种植白菜、菜花等常规叶菜,由于市场饱和,缺乏竞争力,不宜大规模推广。

为避免增产不增收,切实帮助乡亲们找到一条持续增收致富的路子,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的云南天露高原果蔬有限公司创始人赵家清,先后到昆明、通海甚至广东走访调研,最后选定小香葱落户泸西县。

他先后从贵州、四川和云南玉溪等地引进20多个品种,在中枢镇立岗村、阿勒村开始试种,不到2个月,试验田里的红葱、白葱长势喜人,香气扑鼻,而且葱质厚重。

实验的成功,让他信心倍增,并聘请华南农业大学教授担任顾问,公司基地种植面积也扩大到700亩。

泸西县一望无际的小香葱基地

为了不断增强企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实力,在泸西县党委、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2014年开始一定规模的土地流转,并通过水电路的联通,营造招商引资的良好环境。

县政府出台政策对土地流转租赁金实施调控,每亩1500元,每3年递增100元,合理维护双方权益。

同时,一体化推进水田路建设,建设农村公路2128公里、田间干道300余公里,水利化程度也达到68%,其中坝区98%。

通过多方不懈努力,顺利引进广东深圳农产品集团股份公司。

这样一来,云南天露高原果蔬有限公司融资的问题得到进一步缓解,注册资金由原来的518万元扩大到1000多万元,更为重要的是销售市场取得重大突破。

据了解,深圳日消费蔬菜9000吨,而且主要依靠外地供应。

深圳农产品集团股份公司进驻泸西县,带来更大规模的种植,对化肥、农药实现了标准化控制。

这样,既满足了深圳人民蔬菜消费需求,又保证了食品安全。

目前,云南天露高原果蔬有限公司种植基地扩展到8000亩。

星星之火,呈现燎原之势。

在政府和公司的共同推动下,泸西县小香葱种植面积发展到现在的13万亩,占全县蔬菜种植面积19.5万亩的67%,其中中枢镇4.5万亩、金马镇5万亩、白水镇2万亩。

目前,泸西县先后培育和引进省州重点农业龙头企业8户,培育专业合作社45个,实现了产业的聚集和裂变,把小香葱发展成为惠及千家万户、覆盖全国市场的大产业。

培育新型农民,提升增收能力

种植小香葱对泸西县的老百姓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因为,以前没有人种植过。

为了公司发展的需要,也为了提升群众的增收能力,泸西县着力提升当地群众种植小香葱的技术水平。

云南天露高原果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范长田,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从广东深圳农产品集团股份公司办公室主任的任上派来泸西县。

在他的努力下,一同邀请来的还有广东高要市的香葱种植大户陈建强、吴永基等14人。

他们首先从示范种植抓起。

从2014年到现在,已经在泸西县待了9年多的时间,每个人的种植基地也从40多亩扩大到100多亩。

据陈建强介绍,周边的群众通过到基地务工,学到了技术,拓宽了思路,掌握了标准,特别是对化肥、农药的控制,有了很强的环保意识,并自觉主动地开始使用农家肥料。

洗葱厂生产线

通过政府推动和公司带动,在泸西县当地培养出一批种植能手和技术人才。

仅2021年,县蔬菜站组织的培训就达到20余次,培训600多人次。

目前,全县种植大户已超过1000户,还有不少技术能手。

脱贫户陈林波,作为金马镇新坝村的一名年轻小伙,头脑灵活,思路开阔。

通过参加培训和基地务工,很快掌握了施肥、打药等管理技术,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技术骨干,并被泸西县一家农业技术服务公司聘请为技术员,每月工资9000元。

不仅高质量脱贫,而且建盖了新房。

年轻人锻炼提高大,一些不能外出务工的老年人和妇女也得到了实惠。

中枢镇大兴村的脱贫户张鹏建,60多岁了,每个月还能在公司基地里务工20天,一月下来纯收入2000多元。

金马镇嘉乐村的脱贫户张小梅,前几年患病不能干重活。

现在,手术痊愈后,两口子一起到公司基地务工,一年收入超过6万元。

家里盖起了新房,张小梅还连续两届被当选为县政协委员。

来自广东高要市的吴永基高兴地介绍说,他从广东到泸西县这几年,见证了一些村子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

由于群众学到了技术,也有了更多的务工机会,家家都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建起了钢筋水泥小楼房,八成以上的家庭开起了小轿车,许多农户还有了10万元以上的存款。

融合产业链条,深化增收渠道

在泸西县,小香葱的种植,直接带动了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

全县38万农户中,有近10万人在香葱基地务工,直接推动餐饮业走进了田间地头。

由于水田路的一体化推进,城里的小餐馆把盒饭和饮食直接送到了在地里务工的群众手中,既增加了餐馆的收益,也保证了务工群众的基本生活。

目前,全县专业服务香葱产业的植保服务队、劳务派遣公司、物流运输车队、香葱经纪人、餐饮服务等行业应运而生,实现了从单一农业生产向二三产业拓展的转变。

笔者(右)在云南尚美嘉香葱交易有限公司调研

产业的融合发展,更为明显的还由于冷链物流的需要,体现在洗葱厂、制冰厂和冷库的建设上。

目前,全县共建设冷库130座、库容5.5万余立方米,泡沫包装箱厂2家、日产5万只,制冰厂12家、日产冰2500吨,洗葱厂23家、生产线206条。

据云南尚美嘉香葱交易有限公司厂长余超俊介绍,洗葱厂每天正常用工120人,还不包括装车的40人。

13人组成一条洗葱生产线,由公司统一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

目前,洗葱厂的工人都有2年以上的务工经历。

公司每天洗葱80吨左右,每人每天可洗1吨香葱,每吨兑付工资230元。

这样一来,工人每天的工资都在230元以上。

泸西县小香葱产品销往全国14个省(市、区)

作为泸西县本地土生土地成长起来的宏达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宏彬,种植主打产品也从葡萄转为香葱。

公司种植面积由4年前的74亩发展到现在的100多亩。

在政府支持50万元补贴的基础上,公司还自建了冷库,办起了洗葱厂,并在黑龙江、湖南长沙等地打开了自己的销售市场。

公司每2天要派出一辆车外送香葱1200件,每件14公斤。

目前,公司常年聘请务工人员在100人左右。

(作者:李熙 作者单位:红河州乡村振兴局)

来源:云南乡村振兴

原标题:《云南泸西:小香葱变身致富增收大产业》

云南中医药中等专业学校3+2高职助力学生职业进展

简介:云南中医药中等专业学校3+2高职模式助力职业发展云南中医药中等专业学校的3+2高职模式,作为近年来逐渐流行的职业教育路径,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既能学习中医基础知识又能接受高职专业教育的机会。

这种模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为他们将来进入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今天的社会,很多年轻人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充满了期待,但也面临着如何选择合适的路径的问题。

云南中医药中等专业学校3+2高职的模式,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3+2模式:让中医药专业教育更加多元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在传统的职业教育体系中,许多学校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际操作的机会。

而云南中医药中等专业学校的3+2模式则极大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在高职阶段,学生将有更多机会进入到临床实践中,参与到中医诊所或相关工作岗位的实习,提前适应工作环境,提升实践技能。

这种“边学边做”的模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中,从而提升其职业素养和能力。

有助于职业发展,提升就业竞争力随着社会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单纯的学历已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云南中医药中等专业学校3+2高职模式通过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通过三年的中等专业学习和两年的高职培养,学生不仅能够获得中医药专业的系统知识,还能够掌握一技之长,在就业市场中更具吸引力。

而且,随着中医行业的蓬勃发展,拥有实践经验的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也更容易找到理想的岗位。

跨越学历与技能的鸿沟,提升综合素质对于许多学生来说,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和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如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3+2高职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机会。

在理论学习上,学生可以积累扎实的知识基础;在实践中,学生不仅能够通过实习提升技能,还能通过各种活动提升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综合素质的提升,都是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必不可少的能力。

拓宽职业发展路径,实现多元化就业云南中医药中等专业学校的3+2高职模式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单一行业。

随着中医药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与中医相关的行业开始涌现,比如中医养生、老年人护理等。

学生不仅能够从事中医的传统职业,还可以在养生、美容、康复等领域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对于一些学员来说,这种多元化的职业发展路径使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提升了个人的就业灵活性和职业选择空间。

社会需求与职业发展相契合,满足行业缺口随着社会对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视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中医药行业的需求逐年增长。

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传统的中医药服务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

云南中医药中等专业学校的3+2高职模式,正是针对这一市场需求所设计,培养出了一批既懂中医理论又掌握实操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这些学生毕业后,不仅能够在当地的中医机构找到工作,还能够进入到更广泛的行业中,填补当前行业中对专业人才的缺口。

云南中医药中等专业学校的3+2高职模式,结合了中医药行业的特色和社会的职业需求,既让学生获得了系统的知识,又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

这一模式不仅满足了学生在职业发展中的实际需求,也提升了他们的综合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顺利迈入职场。

通过这种创新的教育模式,学生们的职业未来变得更加广阔与多元化,职业生涯也因此充满了更多可能。

1933年清华入学考卷被发现是怎么回事?试题题型“短小精悍”

近日,湖南省芷江自治县档案馆在对教育类档案进行抢救性修复时,发现了一套公元1933年的国立清华大学入学考试卷。

相对于现在的高考试卷,当时的考题无论是题型还是页数都“短小精悍”,却十分考验学生的知识功底。

国立清华大学是现北京清华大学和台湾清华大学的前身。

这张原始的入学考试试卷中真实地记录着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有国文、本国历史地理(又分历史之部、地理之部)、代数几何平面三角、高中代数解析几何、高中物理学、高中化学、高中生物学、世界历史地理(历史之部、地理之部)等。

试卷为右侧线装,对折式双面印刷,共6页,纸张已发黄,四周稍有磨损,但字迹十分清晰,保存基本完好。

比起如今多样化的考题,83年前的考生在国文科目上只要回答三大类题目:标点、订误、写作。

其中,标点题选取的是郑薰《赠巩畴》诗序中的第一段。

全文无标点,让考生自己去断句,考查考生的句读能力。

当年的作文题,比起如今的高考作文命题,显得更为简练和开放。

这道题只给出了5个简单的词语“苦热”“晓行”“灯”“路”“夜”,要求考生选择其中一个写作,文言文白话文均可。

长沙市麓山国际实验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宋向荣表示,这道题虽然看似简单,其实非常考验考生的功力。

考生的文笔和情怀,一篇作文就能看得出来。

考卷的数学题分为“代数几何平面三角”和“高中代数解析几何”两大类,题型较为丰富,包含了不少具有现实意义的情景题。

比如有一道题就是这样出的:由高百尺之灯塔,测得恰塔东经过之船之俯角为45,经一小时后,船恰行至塔之正南,是时自塔顶测船得俯角30,问船之速率为若干。

又比如三个等同之圆,其半径皆等于1,相切于P、Q、R三点。

求P、Q、R间之中空面积。

英语考卷命名为FRESHMAN ENGLISH(大学新生英语)。

考题共有三大题:填空题、简答题、作文题。

填空题考查的是考生对英语介词的使用,要求考生填写20个句子中缺失的介词,每题2分。

简答题的题目为“用100个单词左右的段落来描述你早上起床之后通常要做些什么事情”。

作文题要求考生用大约150个单词的英文短文复述《志演义》中任意一个片段。

专家表示,虽然只有150个单词,但考虑到当时的教育水平,并不容易。

同时考生也要对《三国志演义》有一定认识,否则并不容易作答。

芷江侗族自治县档案局副局长吴希元说:“档案馆下一步将对档案原文进行数字化。

” 随机文章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故里在哪?王安石的墓地在哪?英国700年前的圣比兹木乃伊,蜂蜡密封尸体出土宛如活人世界十大恐怖核事故,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事故遇难者5000(还将持续)盘点二战十大废柴武器,600毫米的卡尔臼炮摧毁一栋楼(重达124吨)鸑鷟是什么神兽,凤凰中最厉害的物种/《扶摇》背后的大boss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云南泸西:小香葱变身致富增收大产业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