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6种蔬菜含钙量高,不妨多吃
【千问解读】
苋菜

苋菜,苋菜的别名很多,红苋菜、红菜。
苋菜营养价值丰富,富含多种矿物质,大人小孩都适合食用。
6月正是吃苋菜的季节,苋菜还有祛湿的作用,非常适合夏季食用。
做法:清炒苋菜,苋菜做汤,凉拌苋菜,苋菜包子,苋菜饺子等
温馨提示:苋菜含有草酸比较多,需要焯水才能食用。
木耳菜

木耳菜又名落葵豆腐菜,直角叶等
作用:木耳菜的营养价值很高,富含丰富的钙,铁还有胡萝卜素,丰富的VC,能促进更好身体地吸收。
食用方法:清炒木耳,凉拌,做汤;
温馨提示:肠胃功能差的,月经期间禁止食用。
毛豆
毛豆就是还没有晒干的黄豆,毛豆不仅钙含量高,毛豆中的钾含量也很高,夏天常吃可以缓解疲劳,增加食欲等。
食用方法: 煮毛豆,凉拌毛豆,毛豆煮汤等。
红薯叶
红薯叶它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元素含量极高、铁3.94毫克/公斤,钙74.4毫克/公斤。
红薯叶在在所有薯类钙含量居首位。
食用方法: 可以做饼,凉拌红薯叶,蒜蓉红薯叶,清炒红薯叶等等。
芥兰
芥兰主产区在广东,广西,南方一带。
芥兰维生素C含量非常高,100克含有51.3~68.8毫克,钙含量也非常丰富。
好处:清热去火,预防便秘,天气炎热不想吃饭,来一份凉拌芥兰还能增加食欲。
食用方法:清炒芥兰,可以做汤;
芹菜

芹菜在生活中并不陌生,一年四季都适合食用。
芹菜含有较高的钙,铁等,其中铁的含量是西红柿的20倍左右。
大人小孩都非常适合。
同时芹菜膳食纤维比较丰富,还能预防便秘。
食用方法:熏干炒芹菜,凉拌芹菜花生米,芹菜馅包子,芹菜馅饺子等
本文来源:北京青年报官网
为什么说刘备是道貌岸然之辈 看看称王称帝这两件事就知道了
北宋以植木为塞当作边防 这条防线作用到底有多大
不过好在在燕山山脉之南的150——200公里处,是今天河北的阜平、满城、容城、霸州到天津市区一线,这里密布着的巨马河、易水、潞水、滹沱河、黄河等大大河流以及沟渠、河泊、陂泽还可以构起一条的防线。
为何要这么说呢?因为“塘虽有限敌之名,而无御寇之实”,河泊水少的时候,敌人可以徒步涉水,而到了冬季水面结冰后也与平地无异,因此单单靠河流、湖泊、坑塘来当作抵御敌人的防线,就有些太单薄了。
于是就有人提议要“植木为塞”,意思就是除了以河流、湖泊抵御敌人之外,还要在边界上密植榆、柳、桑、枣,形成树木“城塞”用来辅助防御。
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七月,政建议在边界栽植榆柳桑枣,并且延伸东接海,西至西山,形成严密防御网。
其实在此之前,北宋国内已经对植树巩固防线的作用有了初步的认识和较大动作。
比如在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十一月,曾下令河北缘边官道两旁及时种植榆柳。
七年(1014年)六月,下诏奖励河北缘边安抚司于沿边军城种柳莳麻,以备边用。
九年(1016年)九月,真宗对辅臣们出示《北面榆柳图》,提到种植数目已超过三百万株,可以代替“鹿角”用来防守。
同时雄州李允则下令安抚司在辖境内所有的空地上全部种上榆树,榆树充满塞下,一方面可以阻隔敌骑,另一方面提供建筑房屋材料。
定州北境则是“榆柳植者以亿计”。
种植的树木已经“中通一径,仅能容一骑”,随着树木生长,这些树木“日益繁茂,合抱之木交络翳塞”,从而形成茂密的森林地带,以拒契丹。
宋辽两国边界从保州以西至西山山麓这一段因为地势较高,没有湖泊、池塘阻碍,最容易被敌人的骑兵冲破。
仁宗皇祐四年(1049年)十月,下令在该处广植林木,用来遏阻契丹兵马南下。
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十一月,大臣们议论河朔地平,又特别指出从保州以西至满城(河北保定满城县)二百里之间,无险可恃,请求植榆为塞,他日倚为阻固。
朝廷专门派员考察后,就展开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作。
除了在边境上植木为塞之外,在重要军事要地城墙四周也遍植树木,一者以为防卫,二者储备用材。
现在城市边上田地里密植的树木 但是,“植木为塞”之策虽然有限制敌军行动的一面,但这个计策负面影响也是不小。
首先就是可以提供契丹入侵时的隐蔽环境,并且还能给其提供加工攻城器具的材料。
在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十月,契丹大军攻打的时候就地取材,“昼夜攻城,击鼓伐木之声闻于四面,大设攻具”。
二是会让契丹怀疑宋人在加强武备,致使宋辽关系紧张。
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九月,因知雄州祐补种城下柳树,契丹边吏以为宋人欲生事,率领骑兵前来盗伐,引起宋廷向契丹抗议。
三是契丹百界盗伐林木,造成彼此之间冲突。
四是会成为亡命之徒藏身之处,形成治安问题。
比如当时保州等处所栽植榆柳,藏匿的一些亡命军士有时候会袭击驻守士兵。
发生在宋、辽边境线上的某次战争 因此从总的情况来看,北宋对于契丹采取的“植木为塞”防御措施可谓是利弊参半,虽然有限敌的优点,但相对也提供契丹入侵良好掩蔽环境和制造材料来源;同时或使契丹怀疑宋人企图,或使双方百姓越界盗伐林木,容易导致两国关系紧张及冲突;并且成为本身亡命军士藏匿之处,造成地方不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