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富硒茶属于什么茶?

湖北省恩施市是富硒区,硒储量居世界第一,被誉为“世界硒都”;生产的茶叶无污染,富含人体必需的硒。
茶叶的平均硒含量为1.068ppm,远高于其他茶叶,因此被称为“富硒茶”。
富硒茶可分为“绿林翠丰”、“伍家台青针”、“恩施尤鲁”、“武东龚宇”和“极叶山野生茶”,其中“恩施尤鲁茶”最为著名。
wWW。
SoJiE.Cn 恩施富硒茶属于哪种茶? 硒对人
【千问解读】
恩施富硒茶属于绿茶。
湖北省恩施市是富硒区,硒储量居世界第一,被誉为“世界硒都”;生产的茶叶无污染,富含人体必需的硒。
茶叶的平均硒含量为1.068ppm,远高于其他茶叶,因此被称为“富硒茶”。
富硒茶可分为“绿林翠丰”、“伍家台青针”、“恩施尤鲁”、“武东龚宇”和“极叶山野生茶”,其中“恩施尤鲁茶”最为著名。
SoJiE.Cn
恩施富硒茶属于哪种茶?
硒对人体的重要生理功能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科学家的重视,每个国家都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了硒营养的推荐摄入量。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人体每日需要量为60 ~ 120微克(单位ug,1000ug=1mg)。
美国成年男女每日硒摄入量(RDI)分别为70微克/天和55微克/天,而英国为75微克/天和60微克/天,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成人摄入量为50 ~ 200微克/天
我国非富硒茶区茶叶的平均硒含量为0.15毫克/千克。
2004年,我国正式颁布了富硒茶标准,将富硒茶的硒含量设定为0.25mg/kg至4.00mg/kg,而恩施富硒茶的平均硒含量为1.068ppm(1ppm可以理解为1mg/kg)。
恩施富硒茶以恩施尤鲁茶为例。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分析,干茶含硒3.47 mg/kg,茶汤含硒0.01-0.52 mg/kg,符合人体对0.3-5.0 ppm富硒茶的消费要求,深受茶人特别是日本人的喜爱。
因此,长期每天饮用500毫升富硒茶是人体补充有机硒的最佳方式,具有抗癌、抗高血压、抗衰老的作用。
恩施拥有茶园10.1万亩,其中57%为无性系茶园,居湖北省首位,被省农业厅授予“湖北省第一个良种茶园城市”。
目前,全市茶叶年产量3256吨,产值7051万元。
恩施富硒茶特别在芭蕉侗族乡,现有茶园面积6万亩,已建成“全省第一个无性系改良茶园乡”。
恩施尤鲁,产于此乡,历史悠久,闻名中外。
1991年被评为湖北省优质产品,《中国名茶》年有记录。
近年来,“龙潭翠凤”、“金星余浩”、“炒绿茶”等产品也得到了开发,并多次获得“E茶杯”评比金奖。
朱棣称帝后折腾不属于杨广 明朝为什么没有二世就灭亡了
朱棣折腾程度不输于,明代为什么没二世而亡? 导语:虽然朱棣是明代的第三位,但是他并不是第二位皇帝的儿子,相反,他是第二位皇帝的叔叔。
也就是说,朱棣上位的方式并不光明,或者是说,朱棣是通过了特殊的“手段”——。
与其说他是明代的第三位皇帝,倒不如说朱棣其实就是明代的第二位皇帝,毕竟建文帝在位时间太短,也没有什么功勋。
相比较而言,朱棣在位的功勋就非常的多了,不仅如此,他更是开创了一个盛世。
在朱棣在位期间完成了许多浩荡的历史性工程,其中就包含迁都北京,七下西洋以及派兵五次征战蒙古等等。
当然,对于他的这些做法,后代的人评价不一,有人觉得朱棣是一个拥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也有人认为它就是一个穷兵黩武之人。
不过在中国古代,很少有二代皇帝这么能折腾,除了朱棣之外,其实还有一位二代皇帝也这么折腾,就比如隋炀帝杨广。
杨广在位期间,他曾经迁都洛阳,更是修建京杭大运河,不仅如此,还曾经西征吐谷浑,可以说非常能折腾了。
虽然这两个人都是能折腾的皇帝,但是这两个人的下场却并不相同。
明成祖朱棣在后面创下了明代的发展的巅峰——“”,而后来明代更是延续了200多年。
但是隋炀帝杨广就不一样了,他因为穷兵黩武,所以直接的导致了农民起义,最终二世而亡。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两个皇帝截然不同的后果呢?其实可以从许多方面来分析背后的原因,就比如在财政上,当时任用的财政专家是夏元吉,夏元吉对于国库开支能省则省,所以给明代后来的帝王留下了一笔财富。
要了解国库丰盈程度往往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真实实力,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金钱也能养住大军,如若不然,那么整个统治都会。
那么夏元吉又是怎么做的呢? 其实夏元吉在朱元璋时期就已经展现出自己的能力了,而在朱棣继位之后,他更是成为了,专门负责明代的财政。
而与此同时,朱棣在迁都、征战时期,后勤保障工作更是由夏元吉负责。
要了解,朱棣的这些举动都非常“烧钱”,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给财政造成的压力是非常大的。
面对这样的情形,夏元吉非常聪慧,他不仅处理好了后勤事务,就是让政权运作的非常顺遂。
当然,夏元吉并不是只做一个户部尚书,因为他还治理洪水。
在浙西发洪水的时候,朱棣更是直接派出了夏元吉,别看夏元吉主要负责财政,他在洪水平息的时候也立下了功劳,用最短的时间解决了祸患。
不仅如此,在朱棣出巡的时候,夏元吉更是兼顾其他政务。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夏元吉受到朱棣的重视。
在当时因为多次取得了胜利,所以朱棣非常头疼,这么多士兵应该如何对他们论功行赏。
针对这种情况,夏元吉说,只要奖赏那些战功特别突出的,不必全部奖赏,果然这种处理方法让所有人都非常的满意。
其实之所以朱棣非常能够折腾,但是明代却依旧繁荣发展,就是因为他有一个很好的财政大臣。
也正是因为夏元吉的存在,所以才保证了国库的正常运转。
反观隋炀帝杨广,他却没有一个能够帮助她处理后勤工作的大臣,在后来隋朝果然二世而亡。
当然,不管是明成祖朱棣还是隋炀帝杨广,他们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也不仅仅是因为这一个原因,虽然财政是一切的基础,但其实他们的政权变化还受到其他情况的影响,就比如隋炀帝杨广还是一个尤其好色的人,但明成祖朱棣则不然。
结语:要了解历史原本就是变化多端的,对于后来人来说,揣测一个朝代困难是非常大的,而我们只能通过当时的一些真实历史情况来进行揣测,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接近于历史。
不过这两个朝代之所以有着这么大的不同,这些与用人、与财政都是脱离不了关系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时候社会中哪些人属于下九流 关于下九流的说法有哪些
后来,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中改了一下,变成这样: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授课的儒师) 这两个说法,都是把“儒”放在第九位,只不过一个放在“娼”的后面,一个放在“民”的后面,这也是“臭老九”这个词的来历。
元朝对人进行等级划分,一直被后世大肆批驳。
不过,这种划分,不过是因为把“儒”放在第九位罢了。
其他朝代,都把“儒”放在很高的地位。
但是,虽然放在很高的地位,却并不表明其它朝代的人没有等级。
实际上,等级划分,比元朝还细,有“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这样的分层,所体现出的人与人的差别,同样的巨大。
那么,在古代社会中,哪些人属于下九流呢? 关于下九流的说法有很多种。
第一种说法:一戏子、二推、三王八、四龟、五剃头、六擦背、七娼、八盗、九吹灰。
第二种说法:一巫、二娼、三大神、四梆、五剃头、六吹手、七戏子、八叫街、九卖糖。
第三种说法:一师爷、二衙差、三升秤、四媒婆、五走卒、六时妖、七盗、八窃、九娼。
当然了,还有其它一些说法。
不过,所有这些说法,总结起来,被归入下九流的人,都有以下一些特征。
(孟子) 一、劳力者。
古代社会一直比较轻视“劳力者”。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是孟子曾提出的著名论断。
在这个论断里,直接把劳动人民放在下等的地位,而把统治者放在上等的地位。
自然,所有的劳动人民,就成了“下九流”。
上面提到的“下九流”分类中,比如剃头、擦背、吹手、衙役、梆、卖糖、升秤等等,无一例外不是劳动人民。
二、欺骗者。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下九流”中的人物,我们会发现,列入“下九流”的人中,有很多属于“欺骗者”。
比如“盗”“窃”这样的人,属于,用暴力或者欺骗手段,窃取别人的劳动成果。
比如“巫”“大神”这种职业,则是利用“鬼神”来说事。
古人虽然相信鬼神,但是,究竟“巫”“大神”的话,是真正传达鬼神的意思,还是他自己假借鬼神之口说话,其实谁也不知道。
如果他是假借鬼神之口说话,那么,他明显就是欺骗者。
所以,古代对“巫”这种人是很警惕的。
古代也发生过多次禁巫的事情,对于用“巫蛊之术”害人的,更是会严厉打击。
再比如叫街(也就是乞丐)、师爷、媒婆、龟、娼等等,这一些职业,虽然也付出了一定的劳动,但是他们的劳动只能算是使了“巧力”。
也就是说,不是通过诚实劳动得来的,因此也算是一种“欺骗”。
(张仪剧照) 三、道德低下者。
古代非常重视道德,常常把道德排在第一位。
比如师爷、媒婆这些。
古代对依靠“说话”来做事情的这些人,都有一种偏见。
时期的纵横家,就是依靠“说话”来做事情的,而他们实际上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坏影响。
比如张仪欺骗,欺骗等等,显示出其道德的低下。
而师爷、媒婆这一类,也有可能出现夸大、不实的言论,社会因此把他们判入道德低下者行列。
再比如龟、娼、盗、窃这一类,他们所做的事情,确实也是道德低下的工作,无可争议。
不过,整个古代社会一方面允许龟、娼这一类人存在,并不取缔他们。
另一方面,又从道德上对他们做一个低下的判断,这也算是古代皇权社会的一种怪胎吧。
更值得玩味的,是《左传》中的一句话:“君子劳心,小人劳力。
” “劳力”的劳动人民,直接就被判为小人,判为道德低下者。
“劳心”的统治者,直接被判为“君子”,判为道德高尚的人。
统治者的这种霸道,已经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地步。
(参考资料:《左传》《孟子》《陔余丛考》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