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发黄吃了或诱发癌症 教你保存妙招

</p><p>正常的大米色白味清香,煮熟后晶莹剔透,散发着诱人香气,但是,也有一种大米经常吃没准就能要发癌症了哦。
</p><p> 大米发黄吃了或诱发癌症 在两种情况下,大米会
【千问解读】
大米发黄吃了或诱发癌症 教你保存妙招
大米是每天必不可少的主食之一,能够为人体提供大部分的热量和营养元素,因而被称为五谷之首。
正常的大米色白味清香,煮熟后晶莹剔透,散发着诱人香气,但是,也有一种大米经常吃没准就能要发癌症了哦。
大米发黄吃了或诱发癌症
在两种情况下,大米会发黄。
一种是由于大米自身水分含量高,在储存过程中容易被岛青霉、桔青霉、黄绿青霉等霉菌污染,之后,霉菌在适合条件下大量生殖并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大米变黄,这种大米又被称为黄变米。
黄变米带有多种毒素,可引起肝脏病变,有些还能引起肾脏和神经损害,具有强烈的致癌作用。
此外,稻谷收割后因阴雨未能及时干燥,湿谷堆在一起储存,也会引起稻谷发黄。
这种变黄的稻米碾出来的米也呈黄色,被称为黄粒米。
黄粒米一般不带毒,但营养价值和品质都比白米差,而且在适宜的条件下也易污染霉菌。
识辨黄大米的常识
1、颜色:米粒暗淡无光,表面呈黄色,或有白道沟腹,发脆,易断。
2、气味:有霉味,硬度低。
3、品尝:蒸煮后黏度小,食用时口味寡淡,有霉味,口感粗糙。
大米的保存方法
买大米最好做到少量多次,存放在干燥通风处。
在北方,大米一般可存放3~6个月,在南方存放则最好别超3个月。
家庭用米缸储藏大米时,先将容器充分干燥,再装进大米,盖好盖。
量小时可用可乐瓶装,放在干燥、通风处,幸免高温、光照。
保存大米不是件容易事儿。
一不小心就会让大米发霉、生虫,本来这个难题通过普通的塑料瓶就能解决。
把家中的塑料瓶收集起来,用水冲洗干净,晾干。
如果需要装的大米比较多,可选用大容量的瓶子。
大米装进瓶子之前,必须确保大米是干燥的,放入后赶紧拧紧盖子。
这样做不但整齐省地方,,还能幸免大米生虫和发霉。
除了大米,红豆、紫米、小米等粮食也可以按照这个方法保存。
如果能接受花椒的味道,也可以用纱布包一些花椒粒,放入装米的塑料瓶里,然后把盖子盖严。
花椒有驱虫作用,使粮食保存效果更好。
清朝养廉银制度到底是什么样的 一年的钱大概可以买多少大米呢
养廉银的来源有地方火耗、赋税,因此视各地富庶与否,养廉银数额均有不同。
一般来说,养廉银通常为薪水的10倍到100倍。
例如,弯弯地区巡抚刘铭传的年薪为155两,养廉银则达一万两。
而台湾总兵年俸67两,军事加给144两,而养廉银则为1500两。
清代养廉银制度实际上设立在雍正、乾隆两朝。
先期只发放给地方官,后期,京官也开始发放养廉银。
清代官员的俸禄,承袭明制实行低俸制度。
京官正从一品俸银180两,依照品级而递减。
养廉银发放的形式主要是饭银,名目多样,如铜批银,也称为铜批饭银,是饭银的一种,时间较为固定,基本每两个月发放一次,全年共6次。
其余的有头卯、二卯、三卯等饭银,从其字面意义上理解,就是因当差而发放的津贴。
各类饭银就是以不同名目发放的养廉银。
除饭银外,官员还会有一些灰色收入,京官还有地方官员的孝敬。
可以说,官员一年得到的银子远比俸禄要多得多。
清朝时期,一两银子的购买力是很大的,康熙到乾隆年间,最优质的大米价格在10文钱左右一升,1两银子是1000文。
根据《清会典》记载,清朝时的1升相当于现在的1.5斤,也就是说,一两银子在康熙到乾隆年间能买150斤最优质的大米。
十五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玉米、高粱、谷子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清朝时期一石相当于现在的156.45斤。
换算下来,光绪年间的一两银子可以购买107斤左右的粮食。
清朝官员的收入如下: 一品官、年俸180两,禄米180斛,养廉银16000两 二品官、年俸155两,禄米155斛,养廉银13000两 三品官、年俸130两,禄米130斛,养廉银6000两 四品官、年俸105两,禄米105斛,养廉银3700两 五品官、年俸80两,禄米80斛,养廉银2400两 六品官、年俸60两,禄米60斛,养廉银1250两 七品官、年俸45两,禄米45斛,养廉银1200两 以最低级别的7品官员的收入,45+1200=1245两(禄米不算),在能买18万多斤大米,即使在清末的光绪年间也能买13万多斤粮食。
清朝康乾盛世年间,一个农民家庭一年的生活大概5两银子(当时大米是不可能顿顿吃的,也吃不起),大概能买750斤大米,到了清朝末年,人民生活就更苦了。
相比之下,官员的收入是非常高的,没有养廉银子,官员都能衣食无忧,生活富足,加上俸禄10倍以上的养廉银子,即使是清官,在当时也可以称得上富豪了,之辈那就更是富可敌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渤海国被灭真的是因为一口大米吗 根本就没有的事
“公元698年,女为了吃上渤海国出产的有美容功效的神奇大米,发兵攻打渤海国,用了7年的时间,硬是将渤海国变成了渤海郡……” 这就是网络上盛传的“一口米饭引发的战争”。
在很多网友看来,这是一场很能显示唐朝强大的战争。
然而,我只能遗憾地告诉大家,根本没有这回事。
一、战争发生在696年,起因不是因为神奇大米 所谓渤海国,是一个以靺鞨族为主体的政权,管辖的主体范围相当于今天中国东北地区。
武则天时期,唐朝与渤海国(准确地说,是靺鞨人)之间只发生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发生在696年。
战争的起因,也不是因为什么神奇大米。
在唐朝初期以来,中国东北地区生活着许多部落,除了靺鞨人之外,还有契丹人、奚人、人等,他们都接受唐朝营州都督的管辖。
696年初,契丹发生了饥荒,许多老百姓的生活陷入了困苦之中。
营州都督赵文翙向来刚愎自用,没有进行赈灾,还像以往那样对部落首领奚落、侮辱。
这引起了契丹人的强烈不满。
696年5月,契丹首领李尽忠联合妻兄孙万荣发起叛乱,攻陷了营州,杀死了赵文翙。
史称“营州之乱”。
很快,靺鞨人也出于对唐朝的不满,在首领乞四比羽、乞乞仲象的率领下,参与了“营州之乱”。
6月,武则天派遣左鹰扬卫将军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左威卫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仁节等28名将领,率领大军平定“营州之乱”。
对于这场战争,武则天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因而陆续将侄儿、武攸宜,从懿宗等子弟派到前线建功立业,为以后立为嗣君铺平道路。
搞笑的是,武则天还给叛军首领改了名字,将李尽忠改为李尽灭,将孙万荣改为孙万斩,似乎这样一来,敌人就不战而败了。
二、战争打得很辛苦,唐朝军队伤亡惨重 从数量上来说,唐朝前后出动了数十万大军,叛军只有几万人。
从武器上来说,唐朝军队的武器更加精良,叛军武器非常简陋。
因此,唐朝军队对叛军呈压倒性优势,胜利似乎是手到擒来的事情。
然而,当战争打响后,唐朝军队,伤亡惨重,打得非常辛苦。
696年8月,曹仁师、张玄遇、麻仁节等率部与叛军作战时,因为过于自信,上了叛军的当,被叛军埋伏截击,在中。
连主帅曹仁师、张玄遇、麻仁节都被叛军抓获。
第二年(697年)春天,武则天派遣清边道总管王孝杰、左羽林将军苏宏晖率领17万大军征伐叛军。
相同的一幕又发生了,3月12日,双方又在东硖石谷打了一仗,唐军惨败,主帅王孝杰战死沙场,仅有苏宏晖率部分唐军逃跑。
自己约的战,含泪也要打完啊。
于是,武则天继续增兵。
当年4月,武则天命令宰相娄师德为清边道副大总管,右武威卫将军沙吒忠义为前军总管,领兵20万奔赴前线。
娄师德是文官出身,却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曾经在与吐蕃作战时八战八捷,后又多年镇守边疆。
这次,娄师德与叛军作战时,联合了汗国的默啜可汗,南北夹击叛军,最终将孙万荣击败(此前李尽忠已经病死)。
孙万荣在败退时被部下所杀。
武则天耗费了极大的代价,终于平息了叛乱。
值得一提的是,武则天在这场战争中派出了多名武氏子弟,可他们在战争中表现得实在太滥了,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让武则天很失望。
武则天不得不在的策划下,将庐陵王秘密召回都城,立为皇太子,为将政权还给埋下了伏笔。
三、渤海国成立于698年,武则天对其无可奈何 在“营州之乱”中,靺鞨首领乞四比羽、乞乞仲象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战争中,武则天打算对叛军进行分化,对乞四比羽、乞乞仲象进行招抚,分别封他们为“许国公”和“震国公”,并赦免他们参加叛乱的罪行。
但是,乞四比羽、乞乞仲象明确表示拒绝。
后来,乞四比羽战死,乞乞仲象在逃亡时病死。
故事并没有结束。
乞乞仲象有一个儿子,叫大祚荣。
大祚荣在父亲去世后,率领靺鞨部落撤退到天门岭(今辉发河与浑江的分水岭)一带时,将紧追不舍的唐军予以重创,唐军主将李楷固仅以身免。
698年,突厥默啜可汗与唐朝反目成仇,攻占了妫州、檀州、定州、赵州等地,将中原通往东北的通道封锁。
大祚荣趁机在东北一带建立了渤海国,自称“震国王”——这个名字应该与武则天封给他父亲的“震国公”有关。
渤海国成立后,武则天对这个新生的政权无可奈何,没有任何表示。
至于网络文章所称的“渤海国变成渤海郡”,这件事是真的,但首先,这件事并不是由武则天完成的,它发生于713年,那时候武则天早已病逝了。
其次,也不是唐朝军队征伐的结果,而是多次招抚、示好的结果。
武则天病逝后,李显、都采取笼络的政策,给予大祚荣优厚的待遇。
713年,李隆基将大祚荣册封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
大祚荣表示臣服,不再称国,渤海国这才变成了渤海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