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的尿税是什么?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2-24 点击数:
简介:很多人一定也是第一次听说这个词“尿税”,我们的生活中有无数种税,除了那些正规的税之外,还有诸如智商税这种用来调侃的话,可是怎么也想象不到,在古罗马,居然还有尿税。

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税,是谁发明的,又是怎么征收的?为什么要制定尿税,尿在当时难道还有什么不可思议的作用吗

【千问解读】

很多人一定也是第一次听说这个词“尿税”,我们的生活中有无数种税,除了那些正规的税之外,还有诸如智商税这种用来调侃的话,可是怎么也想象不到,在古罗马,居然还有尿税。

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税,是谁发明的,又是怎么征收的?为什么要制定尿税,尿在当时难道还有什么不可思议的作用吗?

古罗马的尿税是什么?


“金钱永不臭”这句名言出自罗马皇帝维斯帕先(Vespasian)之口。

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很简单:钱怎么赚到的并不重要,因为钱的价值始终不变。

这句话是如何产生的呢?得知真相后,你或许会大吃一惊。

据史料记载,维斯帕先在位时急需充实国库,因而能征什么税则征什么税。

他甚至还对从公厕收集来的人尿征税。

不过究竟是如何征的呢?这句名言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公元68年,尼禄皇帝自杀,由奥古斯都(Augustus)建立的朱利诺-克劳狄(Julio-Claudian)王朝陡然消逝。

当年是奥古斯都终结了罗马共和国,开创了罗马帝国。

尼禄没有子女尚存,也没有指定的继承人,自他去世后便无人掌权。

不出所料,权势显赫的罗马政治家和将军们开始瞅准时机,争夺皇位。

历史学家将公元68至69年称作“四帝之年”,当时有四个强大的罗马人同时自称是皇帝。

内战由此爆发,四个男人短期内相继统治了罗马,他们分别是伽尔巴(Galba)、奥托(Otho)、维特里乌斯(Vitellius)和维斯帕先。

击败了最后一位夺权者后,维斯帕先登上皇位,建立了弗拉维王朝,其子提图斯(Titus)及多米提安(Domitian)先后继承了王位。

古罗马的尿税是什么?


和之前的皇帝不同,提图斯·弗拉维乌斯·维斯帕西安努斯(Titus Flavius Vespasianus,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维斯帕先)的出身并不高贵。

他参过军,主要凭借自己的才能在军队中步步高升。

古罗马历史学家苏埃托尼乌斯(Suetonius)称,维斯帕先从未忘本:每逢宗教节日,他总会用祖母的小银杯饮酒,且不允许任何人重修他从小居住的乡村小屋。

出身卑微的维斯帕先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问题:内战不断再加上尼禄骄奢淫逸,帝国国库几乎弹尽粮绝。

维斯帕先的父亲是税务员,从某种程度上说,他消除财政困境的方法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即在全国范围内增税。

历史学家卡修斯·迪奥(Cassius Dio)指出,尽管埃及亚历山大城的居民曾大力支持维斯帕先征战,但他仍对其征收了重税。

迪奥称:“首先,他用各种手段从民众那里搜刮了大量的金钱,没有漏掉任何人,无论金额多么微不足道,无论是否会受到谴责,他都竭尽所能榨干了所有宗教人士及普通民众的金钱。

但维斯帕先仍未满足。

他开始引入闻所未闻的新税收——其中一项是对从公厕收集的人尿征税。

古罗马的尿税是什么?


虽然前皇帝尼禄是首位实行尿税的人,但不久后他便废除了这项税收。

公元70年,维斯帕先再度恢复征收尿税。

这是助他敛财的关键。

但他为何要征尿税呢?尿有什么实用之处?为何有人想买它?“金钱永不臭”和尿税又有什么关系呢?

事实证明,人尿在古罗马有很多用途。

首先,人们多用尿洗脏衣服。

印有维斯帕先头像的硬币的正反面。

图源:维基共享资源

古罗马的“漂布工”靠洗衣为生,但却没有肥皂。

他们洗脏衣服时,最常使用的东西是尿液。

这是因为尿液中含有尿素,大约24小时后,尿素会转化为氨。

氨能强力清除罗马长袍上的污垢与油脂,且能使白衣更白,彩衣更鲜亮。

正如科学作家莫希·库马尔(Mohi Kumar)所言:“氨是有效的清洁剂,能中和微酸性的污垢和油脂。

尽管早期的欧洲人知道肥皂,但许多洗衣工更喜欢用尿液中的氨去除衣物上的顽固污渍。

古罗马的尿税是什么?


但这不是尿液唯一的用途。

除了是优秀的清洁剂以外,制革工人还用它来生产皮革。

他们通常会把兽皮浸泡在尿液中使其脱毛,然后把粪便——对,就是粪便——擦到皮革上使其软化。

这些特性意味着尿液也可被用于纺织业,譬如漂白羊毛。

但这些还不是尿液最奇葩的用途。

许多罗马人甚至会用尿美白牙齿,辅助制作临时的牙膏,事实上,世界各地有许多国家都有这种操作。

因此尿液在古罗马属于热门商品。

那么维斯帕先是如何征尿税的呢?

首先,从公厕的下水道系统中收集尿液。

【译者注:罗马当时有强大的下水道系统——马克西姆下水道 (the Cloaca Maxima),是由伊达拉里亚人留给罗马人的古代世界最为宏伟的下水道。

虽然我们不太清楚古罗马人收集尿液的具体细节,但学者们认为,首先要从各个厕所收集尿液,再将其倒入公共的大桶。

据此我们推论,整个罗马的公共大桶都会被尿液填满,洗衣工会逐一收集它们。

历史学家也无法肯定是否只有洗衣工、制革工人或其他使用尿液的人才须缴纳尿液税,还是说这是一种普遍的税收。

古罗马的尿税是什么?


尿液量多、实用,这意味着对其征税可以敛取巨额资金。

虽说尿税确实帮助维斯帕先充实了国库,但有些人却反对征尿税。

维斯帕先的长子、后来的皇帝提图斯就公开表达了他的厌恶。

罗马历史学家迪奥和苏埃托尼乌斯称,提图斯向父亲抱怨不该征收尿税时,维斯帕先让他闻了一堆硬币,并问他这些硬币是否有臭味。

提图斯说不臭之后,其父亲戏谑地说:“这些可都‘源于’尿。

父子俩的这次对话催生了拉丁俗语Pecunia non olet。

它的意思正是“金钱不臭”。

维斯帕先的意思是,虽然尿税所征的尿有臭味,但由此敛取得的国库资金却没有臭气。

因此,征尿税非常值得。

从那时起,这句俗语就被用来宣传这样的观点:金钱的价值不受其来源的污染。

除了催生了俗语、充实了国库以外,维斯帕先的尿税还对现代欧洲语言体系产生了某些影响。

最明显的例子是——在意大利,老式的公共便池被叫做“Vespasianos(维斯帕先)”。

在法国,它们叫“vespasiennes”。

尽管这些词语的由来令人忍俊不禁,但我们确实得承认维斯帕先的尿税起了作用。

据史料记载,他给帝国继承人留下了大笔财富。

清朝皇子的等级制度是什么样的 真的和电视剧演的那般吗

还不知道:皇子等级划分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著名作家二月河的小说《王朝》及改编的电视剧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小编想聊的就是关于清朝官员的朝服问题。

事实上,清朝时期官员的衣服或者帽有细微的区别,不仅仅在官员中存在如此的情况,在阿哥中他们的朝服也是不一样的,这与他们在朝中的地位不一样,虽然都是皇上的儿子,但是阿哥们的地位却有着天壤之别,一个阿哥的地位和重视程度也不一样,电视剧《雍正王朝》中众位阿哥们的朝服就是如此不尽相同,尤其是十三阿哥,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点是等级制度。

十三阿哥在雍正时期已经被封为亲王,关于等级,在清朝时期,阿哥们通常地位分为四个等级,最低的等级可以被称为贝子,再往上一级是贝勒,再往上可以有郡王和亲王,能够做到亲王这个地步的自然会拥有设计更高级一点的朝服,而相对等级较低的每一个等级都会有不同的纹饰花样来区别。

在等级森严的清朝时期对于这些纹饰花样的要求还是有严格把控的,像这些皇亲贵胄所穿的朝服花样平民是不能够使用的。

第二点是颜色问题。

关于十三阿哥经常穿石青色的朝服这一点,其实是电视剧导演给他们设定出来的。

事实上,这一点其实并不太符合清朝时期的规定,我们在电视剧中可能会看到十三阿哥穿的与别人的颜色都不一样,这样的设置这只是电视剧的导演来告诉我们,十三阿哥其实是和四阿哥也就是后来的都是亲王,所站的队伍是一致的,十三阿哥是与四阿哥成为一个派系,而另外的八阿哥的派系则是另一个颜色,用于人们好来区分这么多阿哥之间的队伍派系。

其实这样乱于篡改古代朝服规制的电视剧对现代人来说有很大的困扰,对于一些不太知道古代常识的人们来说具有很大的误导性,也让人们更以为其实在古代时期我国的朝服制度就是如此的不严谨,甚至可以私自改变。

所以在颜色方面十三阿哥的朝服并不是独具一色,电视剧中的设定更不要加以当真。

在这一个关于颜色的问题上,还是希望电视剧的导演能够以史实为主,以《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为反面教材,其实每个级别阿哥上朝的朝服颜色是一致的,并没有所谓的之说。

尊重历史,还原历史也是一个有素质有文化修养导演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误导观众告诉大家十三阿哥具有独特性,为了自己方便区分派系而给与他重新设定一套朝服,观众的眼睛被蒙蔽其实很容易影响人们对这个人物真正的认识。

希望大家能够尊重历史,不要以个人臆想左右既定的过去,尊重历史,也是尊重曾经的文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朝时期的养老制度究竟是什么样的 明朝又是如何处置对老人犯罪的人

还不知道:养老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无论是封建社会还是现代社会,人们始终离不开一个话题,那就是“养老”问题。

养老起源于末期,夏商两代继承之,但西周才在制度上臻于完善。

《礼记·王制》中说:“凡养老,有以燕礼,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脩而兼用之。

”《周礼·地官·大司徒》中也说道:“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

” 在现代社会,国家福利体系比较完善,老人们可以去敬老院养老、领取政府补助等。

那么,在封建社会,人们是如何处理老人问题的呢?为了安置老人,政府具体做了哪些措施? 今天,我们来详细地讲一讲明朝时期,老人的赡养问题。

首先,我们要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老年人? 老年人,按照国际规定,65周岁以上的人确定为老年。

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2条规定:老年人的年龄起点标准是60周岁,即凡年满60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属于老年人。

然而,根据明朝史书的记载,只要人到了十六岁,那么,就意味着这个人成年了。

成年后的人就可以组建自己的家庭、生养孩子,可以参军打仗、缴纳税赋。

到了八十岁和八十岁以上的人,则视为老年人。

根据明朝法令: “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每个月可以领三斗酒、五斤肉。

” “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则在前者的基础上,额外领取帛布一趸。

” 众所周知,由于古代流行近亲联姻,所以,古人的寿命一般不长,五、六十岁就可以视为高龄。

因此,有人认为明朝对待老人的政策不好,并且,可以说是苛刻。

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出身于贫苦人家,他深刻地体会到民间疾苦。

因此,在建立明朝以后,他对老人的照顾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比较好的。

洪武十九年,朱元璋颁布法令: “凡是应天、凤阳城八十岁以上的人均册封为社士。

” “九十岁及其以上者封为乡士。

” “其余地区八十岁以上者则封为里士。

” 洪武十六年时,朝廷再次明文规定: “每年正月十五、正月初一,各地区必须为老人举办两次宴席。

” 除此之外,官府必须对贫困老人作出额外补助: “若是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没有产业,那么,他们每个月可以去官府领取五斗米、五斤肉和三斗酒。

” “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在此基础上每年再额外领取一匹布帛和五斤肉。

” 而对于那些比较富有、有能力供养老人的家庭,官府可以酌情不予补助。

但是,在法令施行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富人和贫民之间产生心理落差,官府一视同仁,均给予补助, 后来,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所提高,国库充裕,所以,皇帝们不断改进该政策。

比如,登基后,颁发了这样一条法令: “年龄在八十岁及其以上的百姓,可以到有司领取两匹绢、两匹布帛、一斗酒和十斤肉。

” 此外,袭位后,颁布诏令: “无论是士兵还是平民,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只要达到八十岁,就可以到有司领取一匹绢、一斤棉、十石米和十斤肉。

” “九十岁以上的人则可以双倍领取。

” 六年后,朱祁镇修改了这一政策: “七十岁以上的百姓每年可以领取十瓶酒和十斤肉。

” “八十岁以上的人在前者的基础上,额外领取两斤棉和两斤布。

” 之后,到了十一年,朝廷下令: “八十岁以上的人每年可以领取两斤锦和两匹布。

” 然而,明朝如何处置对老人犯罪的人呢?自古以来,总有人虐待或者弃养父母。

针对这种情况,明律规定: “凡是不孝顺或弃养父母的人,均杖罚八十大板。

” “虐待父母者,处以死刑。

” “诬陷或辱骂父母者,判以死刑或处以绞刑。

” 那么,怎样的人才算是不孝顺父母的人呢? 根据明朝有关史书的记载,以下行为均为不孝顺父母的表现: 一、不服从父母的训导,顶撞父母; 二、自己大鱼大肉,父母却粗茶淡饭; 三、自己穿上好的绢布,父母却穿破烂的棉布; 四、自己出门坐轿子或者骑马,父母却只能步行; 五、只顾自己享乐,不顾父母劳苦。

那么,若是老人没有子女,该由谁来抚养老人呢?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没有生养儿子,只有女儿,那么,则由他们的女婿或侄子来承担老人的赡养问题。

如果,连女婿或侄没有,那么,就由国家出面赡养老人。

此外,明朝时期,如何对待老人的犯罪问题呢? 根据明朝法律规定: “如果,年龄在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或残疾人随意诬陷他人,那么,就得按律处置,流放边境。

” “如果,年龄在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因为犯了罪被判处流放,那么,老人可以免于刑罚,改由他们的子孙代为受罚。

” “七十岁以上的人,因为犯了罪被判以流放,那么,改刑为坐牢。

” “八十岁以上的人犯了偷盗或故意伤人罪,均收入大牢。

” “八十九岁的人犯了死罪,到了九十岁的时候才被人告发,那么,不再计较此人以往的过错。

” “九十岁以上的人犯了死罪,那么,就免了他们的刑罚。

” 现今,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日益加重,中国的老年人越来越多,所占人口比例也越来越高。

截至2014年底,我国8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2400多万,失能、半失能老人近4000万人。

随着数量的不断增加,老年人面临着养老、医疗以及精神赡养等诸多社会问题,值得各界关注。

参考资料: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本纪第九》、《明鉴纲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古罗马的尿税是什么?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