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联刘抗曹是谁提出来的?
【千问解读】
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我们都知道赤壁之战在其中的影响,在这一场战役之后,孙曹刘三方鼎足的局势就形成了,因此,赤壁之战是奠定三足鼎立的一场战役。
不过在这之前,刘备孙权两方的结盟,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不少波折。
在孙权阵营,有人向他提出要联合刘备共同抵抗曹操,这与当时很多东吴大臣的想法都是相反的。
这个人是谁,他是怎样说服孙权的呢?
1.鲁肃其人
在《三国演义)里,鲁肃是一个忠厚而略显平庸的人物。
他只是诸葛亮和周瑜的陪村,其实这不符合历史的真实,真实的鲁肃是一个很有战略眼光的大政治家。
在赤壁之战中,作为大政治家鲁肃的オ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
公元208年,曹操在消灭袁绍、平定乌丸、统一北方以后,踌躇满志地挥师南下,试图一举统一全国。
曹操南下的首要目标是荆州。
荆州处于长江中游,和东吴接壤,曹操占据了它便可顺流而下,所以荆州得失直接关系到东吴的安危。
在曹操挥师南下的时候,荆州牧刘表刚刚病死,其子刘琮继任。
当时的荆州,局面混乱,人心惶惶。
2.鲁肃提出联刘抗曹
在这关键的时刻,鲁肃向孙权提出了“联刘抗曹”的政治主张他先分析荆州的地理环境及其与东吴唇齿相依的关系,继而提出“联刘抗曹”方针。
为了了解荆州的情况,并说服刘备抗击曹军,他建议孙权,让他以吊丧名义去荆州慰问刘表的两个儿子和军中主要将领,并说服刘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孙权非常费同鲁肃对判州形势的分析,并派他代表东吴出使州。
鲁肃马不停蹄,日夜兼程地赶到荆州,此时荆州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刘琼已经投降了曹军,刘备正“惶遽奔走,欲南渡江”。
面对新的情况,鲁肃当机立断,急忙赶抄近路,在当阳长阪(今湖北当阳东北)与刘备相遇,他向刘备转达了孙权联刘抗曹的主张,要求刘备与孙权同心并力,共拒曹军。
鲁肃的建议与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提出的“结好孙权”的战略完全符合。
孙刘双方很快达成了组成联合战线的协议。
关于孙刘联盟,人们多归之于诸葛亮的功劳。
确实,诸葛亮东吴之行对孙刘联盟起了很大作用,但在孙刘联盟过程中,鲁肃所起的作用恐怕更大于诸葛亮。
从孙、刘两家的力量对比来看,东吴在面临曹操大军压境之际局面虽然岌岌可危,但至少还占据江东一大片土地,进退尚有回旋余地。
而刘备则势单力薄,身后无立锥之地,正准备仓皇南逃。
诸葛亮之所以能顺利地说服孙权建立起孙刘联盟共同抗击曹军,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鲁肃对孙权的影响。
鲁肃更大的作用是駁斥了东吴投降派迎降曹操的滥调,坚定了孙权抗战到底的决心。
曹操不战而得荆州之后,又想用武力迫使东吴投降。
他给孙权下了战表,把二十余万军队说成八十多万,并扬言要和孙权决一雌雄。
孙权拿了曹操的战表与群臣商议,以张昭为首的主降派“皆劝权迎之”。
他们认为曹操占据荆州,有了水军,可以水陆俱下,面东吴则失去凭借长江天险抗拒曹军的优势,更何况孙、曹两方力量众寡悬殊,所以只有投降才是上策。
3.鲁肃如何说服孙权
在朝野上下一片投降的喧嚣声中,唯有鲁肃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一言不发。
在孙权起身更衣时,他抓住机会追上孙权,孙权知道他有话说,便握住他的手让他说,鲁肃这才郑重地向孙权吐露了自己的肺腑之言: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
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
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将军迎操,欲安所归?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鲁肃从孙权的切身利益出发,指出了投降曹操的不可行,坚定了孙权抗击曹操的决心。
大计决定以后,鲁肃又针对满朝大臣投降派居多的状况,劝说孙权从郗阳召回周瑜,在鲁肃和周瑜的努力下,东吴积极地进行备战工作,全国上下充满了抗战气氛。
终于,在赤壁之战中,周瑜在刘备的协助下,取得了决战的胜利。
不可一世的曹操丢盔弃甲,狼狈逃归。
这次战役莫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对孙刘联盟,合力抗曹,王夫之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鲁(肃)葛(诸葛亮)定交,合力以与操争存亡,一时之大计无有出于此者。
”孙刘联盟的发起者是鲁肃和诸葛亮。
赤壁之战大败曹军,鲁肃之功不可没。
所以,赤壁战后,鲁肃从前线凯旋时,孙权特地“持鞍下马”,向他表示敬意。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