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和狄仁杰是什么关系?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8-18 点击数:
简介:虽然在正史中狄仁杰并不是什么神探,但他跟武则天的关系的确不一般,两人因为立嗣的事情还起过争执。

狄仁杰是一位忠臣,虽然看到武则天称帝也很无奈,但始终没有萌生叛变之心。

而武则天对于狄仁杰的感情就比较复杂了,大家总喜欢把武则天和狄仁杰捆绑在一块,特别是在武则天当了皇帝以后对于狄仁杰的情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武则天的男宠很多,但在重臣里狄仁杰

【千问解读】

虽然在正史中狄仁杰并不是什么神探,但他跟武则天的关系的确不一般,两人因为立嗣的事情还起过争执。

狄仁杰是一位忠臣,虽然看到武则天称帝也很无奈,但始终没有萌生叛变之心。

而武则天对于狄仁杰的感情就比较复杂了,大家总喜欢把武则天和狄仁杰捆绑在一块,特别是在武则天当了皇帝以后对于狄仁杰的情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武则天的男宠很多,但在重臣里狄仁杰可能是第一位。

武则天和狄仁杰是什么关系?

都说古代是男权社会,然而,狄仁杰常常觉得自己活在一个女权时代。

不信你看,女皇武则天以及她的女儿太平公主、首席秘书上官婉儿、儿媳妇韦氏,哪一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在这个女权时代,纯爷们如何才能受重用?

方法有许多。

可以做女皇武则天的男宠,比如二张兄弟。

(张昌宗、张易之)

也可以做一个酷吏,成天告密,比如索元礼、周兴、来俊臣等。

还可以做宫廷诗人,写几句马屁诗就能升官发财,比如宋之问。

狄仁杰呢?他想做英雄。

英雄不走寻常路,当然更不会走歧路。

01

狄仁杰走的是正儿八经的科举之路。

狄仁杰小时候读书很用功。

有次家里闹命案,县吏上门盘问。

大家都去凑热闹,唯独狄仁杰自顾自地看书。

县吏见状,好奇地问:“小朋友,你怎么不去汇报情况?”

狄仁杰人小口气大:“我正同书中的圣贤神交,那有空理你们这些俗吏?”(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偶俗吏语耶?)

凭着这股学习冲劲,28岁那年,狄仁杰一举考中明经。

有谚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这意思是,30岁考上明经,已算晚矣;50岁考中进士,犹未迟也。

Anyway,狄仁杰考试能力还可以,但绝对称不上学霸。

不过,事实往往证明,工作经验远比一纸文凭更重要。

明经及第后,狄仁杰的第一份工作是汴州判佐,相当于汴州刺史(最高长官)的行政文秘。

狄仁杰赴任之后,卷起袖子加油干。

职场上难免遇人不淑,狄仁杰就遇到了小人,遭到诬告。

在当时,朝廷每隔几年就会派京官到地方上考察干部。

这种起到纪检监察作用的京官,有个特殊称谓——黜陟使(chù zhì shǐ)。

这一年,黜陟使是工部尚书阎立本。

阎立本不仅是大官,还是大画家,其代表作《步辇图》如今还在故宫博物院高悬着呢。

阎立本也是建筑设计师,一手设计了大明宫。

多亏小人的诬告,让阎立本盯紧了狄仁杰。

这一盯,阎立本发现狄仁杰压根不存在什么枉法问题!而且是个人才!

回京以后,阎立本向唐高宗汇报工作,赞狄仁杰是“沧海遗珠”。

这样的人才,朝廷得使劲用啊!狄仁杰遂受命为并州法曹参军。

02

并州是“龙兴之所”,当年唐高祖李渊起兵于此。

并州也是狄仁杰的老家。

当他路过并登临太行山时,看到山腰飘过一朵云,视线模糊了:“吾亲所居,在此云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狄仁杰不仅对至亲孝顺,对朋友的父母也关怀备至。

比如有一次,朝廷采购马匹,出塞买马的重任落到了并州兵曹参军郑崇质的头上。

而郑崇质有个年逾80岁的母亲,瘫痪了。

倘若郑崇质出塞,谁来照顾?

狄仁杰就对郑崇质说:“你家老母身患重病,怎忍心让她拖着病躯的同时,还要牵挂塞外的儿子呢?”

然后,狄仁杰又对直属领导蔺仁基提要求,表示自己愿意代替郑崇质出塞买马。

“怀英(狄仁杰字),此去路遥遥,途中强盗出没,你可考虑清楚了。

但狄仁杰表示自己就是要体验“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塞外风光,坚持要去。

蔺仁基拗不过他,只得同意。

事后,蔺仁基感慨:“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

武则天和狄仁杰是什么关系?

03

公元675年,狄仁杰升任大理寺丞。

大理寺,相当于最高人民法院。

狄仁杰入职大理寺不久后,就创造了断案的吉尼斯纪录,史载“周岁断滞狱一万八千人”。

啥叫“滞狱”呢?唐代司法机关效率低,很多犯人因为案件得不到及时审理,而终日挤在暗无天日的牢房里。

案件越积越多,就叫“滞狱”。

狄仁杰入职大理寺不久后,积案一扫而空。

一年下来断的案子,竟涉及18000人,且无人喊冤。

按照每起涉案人数3人来计算,平均下来,狄仁杰每天断案至少16起。

工作强度何其大!

以至于当朝宰相刘仁轨评估政绩时,看到狄仁杰的“中上”(B+)时,起初有些怀疑。

毕竟狄仁杰只是个新人,刘仁轨觉得其中有猫腻,随手又打了个“下”(C)。

大理寺卿(大理寺最高长官)张文瓘一看,这怎么行啊!狄仁杰是咱大理寺的模范标兵,给模范标兵评C,好比给其他人的工作热情泼冷水啊!

张文瓘赶紧找到刘仁轨,并把狄仁杰的“神断本领”以及“工作狂精神”告知对方。

刘仁轨听罢,把狄仁杰的成绩改为了“上下”(A-)。

04

任职大理寺丞期间,狄仁杰还因为秉公执法,差点儿得罪皇帝。

事情是这样,两位将军打猎归途中,想要生火炙肉。

恰好看到一片枯树林,两位将军想也没想就砍倒几株。

这一砍,闹出大事了。

原来两位将军误入昭陵,而这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

唐高宗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跑到朕的老爸坟头来烧烤,朕能不生气吗?

唐高宗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你们胆敢砍昭陵的树,朕也要砍了你们的头!

狄仁杰就劝谏唐高宗:“罪不致死,当免官。

正在气头上的唐高宗不听劝,好在狄仁杰坚持不懈,唐高宗终于动了恻隐之心,免去死罪。

事后,唐高宗感慨:“卿能守法,朕有法官。

狄仁杰也因为这事儿,晋升为侍御史,负责纠察百官。

在其位,谋其政。

狄仁杰当上侍御史以后,开始打老虎、拍苍蝇。

司农卿韦弘机怂恿皇帝大兴土木,从中渔利。

弹劾!

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宠而骄,胡作非为。

弹劾!

公元680年,唐高宗、武则天要前往并州汾阳宫巡幸一番。

并州都督府上表请求朝廷拨款修建一条专用通道,理由是原来的道路归妒女管辖,妒女不喜穿华丽衣服的人通过。

狄仁杰读到后,差点笑出声来。

他对唐高宗和武则天说:“天子出行,那是受上苍护佑的。

风伯雨师为之清道,小小妒女胆敢出来挡道呢?”(天子之行,千乘万骑,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妒女之害耶?)

唐高宗和武则天听了后,觉得在理,便下令终止修路工程。

事后,唐高宗对武则天感慨道:“狄仁杰,伟丈夫!”(真大丈夫矣!)

武则天和狄仁杰是什么关系?

05

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

次年,狄仁杰受命为宰相。

“宰相必起于州部”,此话不假。

从30岁左右出道,到62岁当上宰相,狄仁杰奋斗了三十多年,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基层工作。

武则天刚当上皇帝那会儿,事必躬亲。

居然连太学生请假这种小事,也要亲自发布敕书。

狄仁杰一看,这怎么行啊!武则天是皇帝,又不是班主任,这种小事大可不必亲自过问。

于是,他上书劝谏武则天:“太学生请假这种小事,陛下都要发布敕书。

天下那么多事情,陛下能一一发布敕书解决吗?”(若天子为之发敕,则天下之事几敕可尽乎!)

武则天从谏如流,从此,小事都交由相关部门处理,她自己只负责决断大事。

06

武则天刚坐上龙椅,根基未稳,需要一些特殊手腕来维护皇权。

比如设置“铜匦(guǐ)”,类似举报箱。

它有四个口,分别叫“延恩”、“招谏”、“申冤”、“通玄”,告密者把举报信从口中投入。

铜匦只有一把钥匙,握在武则天手中。

这个具有科技含量的铜匦,发明者叫鱼保家。

讽刺的是,鱼保家发明的铜匦,却把他送上了死路。

有位叫索元礼的胡人,向铜匦里面投了举报信,举报鱼保家曾经是徐敬业叛军中的武器大师。

鱼保家也确实为叛军发明过刀车和弩车。

起初,鱼保家死不承认,但索元礼整人有一套。

在狱中受尽折磨以后,鱼保家终于认罪伏诛,索元礼也因此升官发财。

索元礼的成功,引来了眼红,比如周兴和来俊臣。

这两位后来都成了臭名昭著的酷吏,其中尤以来俊臣为甚。

来俊臣,成语“请君入瓮”的缔造者。

通过这一毒招,坑死了同事周兴。

来俊臣穷尽毕生所学,撰写了酷吏的教科书——《罗织经》,据说周兴读到后,自叹技不如人。

来俊臣的衙门——丽景门推事院,从来都是“竖着进去,横着出来”。

面对这样一位凶残至极的酷吏,即便英明若狄仁杰,也难防暗箭。

狄仁杰等七位良臣,一夕之间,竟全部沦为阶下囚,罪名是谋逆。

当时在朝为官的陈子昂,也就是写“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那位大诗人,冒死进谏,恳请武则天明察此事。

武则天表示我不听,我不听。

对于来俊臣来说,这就够了。

接下来,来俊臣只要动用拿手的酷刑,就能屈打成招,逼迫受害者承认无中生有的罪名。

不过,面对狄仁杰,来俊臣心里也没底。

毕竟狄仁杰的英名播九州,来俊臣早有所耳闻。

万万没想到的是,印象里铁骨铮铮的狄仁杰,竟然直接认罪了:“大周革命,万物维新,唐朝旧臣,甘从诛戮。

反是实。

狄仁杰是懦夫?非也。

留得性命在,不怕没机会翻盘。

来俊臣手下有个叫王德寿的酷吏,见狄仁杰是软柿子,又怂恿他当“污点证人”,逼他诬告另一个大臣。

“按我说的去做,你可以出狱,我可以升官,岂非两全其美?”

悲愤之下,狄仁杰高呼:“皇天后土,使仁杰为此乎!”然后站起来“以首触柱,血流沫面”。

自黑可以,让我黑人,门都没有!

武则天和狄仁杰是什么关系?

07

那么,狄仁杰就此放弃了?非也。

之前的认罪,既是为了免受酷刑,也是为了麻痹来俊臣。

所以,狄仁杰竟然能够从酷吏眼皮子底下送出毛衣,而他的儿子拆开衣缝一看,里头果然有封血书。

血书的内容是申冤,这封血书很快被送到武则天那儿。

几经辗转,武则天弄清狄仁杰等人是蒙冤的,便下令免除狄仁杰等7人死罪,全部流放,狄仁杰被贬为彭泽县令。

众所周知,陶渊明曾担任过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

或许这是武则天故意安排的,对狄仁杰的为人,或多或少也算是种肯定吧。

08

朝廷没有闲置狄仁杰太久。

公元697年,狄仁杰被召回京,官复宰相。

同一年,来俊臣走上了黄泉路。

老子曰:天欲其亡,必令其狂。

神欲使之灭亡,必先使之疯狂。

来俊臣是被自己作死的。

他先是觊觎部落酋长的婢女美色,然后构陷酋长,企图霸占婢女。

几个部落酋长联合起来向武则天申冤,甚至以刀划面,表示愤慨。

虽然这些举动很过分,但武则天还能忍耐。

令武则天不能忍的是,来俊臣你可以给别人挖坑,但不可以给我的至亲挖坑。

来俊臣不知道哪根筋搭错,竟然一口气告了皇子李旦、太平公主、武氏诸王,也包括武则天的男宠二张兄弟。

这个“超级被告团”,反过来参来俊臣一本。

来俊臣即刻下狱,不久就被处死。

来俊臣之死,意味着酷吏制度的终结。

朝堂上出现了新气象,武则天也终于做到了“亲贤臣,远小人”。

最后那些年,武则天对狄仁杰的信任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武则天总是一口一个“狄卿”,一口一个“国老”,凡大小事,都与狄仁杰商量决断。

所有宰相中,唯有狄仁杰可以不用在中书省坐班,唯有狄仁杰在任何场合面圣可免跪。

狄仁杰也没有愧对武则天的这份信任,他兢兢业业,举贤不避亲仇。

当年,契丹猛将李楷固投降,狄仁杰力保李楷固不死。

而狄仁杰此举,无意间为大唐续命了一个半世纪。

因为李楷固有个外甥,大大的有名,叫李光弼,是日后与郭子仪合力荡平安史之乱的猛人。

狄仁杰不仅仅给大唐预留了将星,还给大唐培养了张柬之、姚崇、宋璟等一批治世能臣。

(仁杰所荐进……皆为中兴名臣)

时人赞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09

公元700年的光棍节,狄仁杰仙逝。

武则天大呼:“朝堂空也!”并下令退朝三日,以寄哀思。

三百年后,大文豪范仲淹不远千里来到彭泽县的狄仁杰祠堂前,并心怀崇敬地写下了《唐狄梁公碑》。

范仲淹还写过一篇《严先生祠堂记》,其中有句,用于狄公身上,同样合适: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自考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综合评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简称“自考”)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81年创立以来,始终以“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为核心模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开放式高等教育制度‌。

其法律地位在1988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和1998年《高等教育法》中得到明确,被定义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制度之一‌。

自考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面向全体公民开放,不受年龄、性别、民族、学历等限制,真正体现了终身教育理念‌。

自考的权威性与普通高等教育等同,毕业证书由主考院校与省级自考委联合颁发,国家承认学历,学信网终身可查‌。

其灵活的学习方式(如自学、网络助学、全日制助学)和“宽进严出”的特点,既降低了工学矛盾,又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自考已形成专科、本科等多层次学历体系,覆盖数百个专业,每年吸引数百万考生参与,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应用型人才‌。

自考基本问题解析一、自考的定义与历史沿革自考全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以学历考试为主的国家级高等教育形式,考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分科考试积累学分,最终取得学历证书‌。

该制度诞生于1981年,1988年国务院颁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后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1998年《高等教育法》进一步将其确立为法定教育制度‌。

截至2025年,全国自考累计培养毕业生超过3000万人,年均报考人数突破500万‌。

二、自考的核心性质与法律地位‌性质定位‌‌国家主导性‌:考试命题、组织、评分均由省级以上教育考试机构统一管理‌。

‌社会开放性‌:无入学考试,报考者仅需满足公民身份即可参与‌。

‌质量严控性‌:实行“教考分离”原则,主考院校负责助学但不参与命题阅卷,确保考核公正性‌。

‌法律效力‌自考学历与普通高校学历同属国民教育序列,具备同等法律效力,可用于公务员考试、职称评定、考研留学等‌。

本科毕业生符合条件者可申请学士学位,学位证书由主考院校授予,与全日制学位具有同等含金量‌。

三、报考条件与流程‌项目‌‌具体要求‌‌基本资格‌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含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无年龄、学历、地域限制‌‌特殊群体‌劳改、劳教人员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可报考‌‌本科前置条件‌申请本科毕业时需提供专科及以上学历证明(可通过专本套读实现同步提升)‌‌报名时间‌各省差异显著,多数地区每年4月、10月开考,报名提前2-3个月开放‌四、学习形式与考试体系‌学习模式‌‌完全自学‌:考生自主购买教材备考,成本最低但通过率波动较大(约30%-40%)‌。

‌社会助学‌:通过培训机构或高校继续教育学院获得辅导,通过率提升至50%-60%‌。

‌全日制助学‌:在校脱产学习,适合应届毕业生,通过率可达70%以上‌。

‌考试形式与题型‌‌考试频次‌:多数省份每年4月、10月举行统考,部分专业增设1月、7月校考‌。

‌题型分布‌:‌题型‌‌分值占比‌‌考察重点‌‌解题策略‌单项选择题20%-30%基础知识记忆与辨析优先排除明显错误选项,结合题干关键词锁定答案‌多项选择题15%-25%综合理解与细节把握关注并列知识点,避免片面选择;不确定时宁缺毋滥‌名词解释10%-15%专业术语掌握程度提炼核心定义,避免冗长描述;可用同义词替换教材原文‌简答题20%-30%知识体系整合与逻辑表达分点作答,每点首句概括要点,后续展开说明‌论述题15%-25%理论联系实际与批判性思维构建“总-分-总”结构,结合案例或政策增强说服力‌五、毕业与学位申请条件‌毕业要求‌完成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含实践考核),单科成绩60分‌。

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答辩,成绩合格‌。

思想品德经单位或社区鉴定合格‌。

‌学位申请附加条件‌本科段平均分70分(部分院校要求65分)‌。

通过学位英语考试或公共英语三级(PETS-3)‌。

毕业论文成绩达到良及以上‌。

深度对比分析表1:自考与其他学历教育形式对比‌维度‌‌自考‌‌成人高考‌‌普通统招‌入学门槛无入学考试需通过全国统考高考统一录取学习自由度完全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固定学期制(函授/业余)全日制在校学习考试权威性国家统一命题校考与统考结合校内课程考核学制无固定年限(最快1.5年)2.5-5年专科3年/本科4-5年社会认可度仅次于统招中等最高表2:大自考与小自考区别‌对比项‌‌大自考(社会型)‌‌小自考(应用型)‌主考机构省教育考试院高校继续教育学院考试科目全部统考(12-18门)统考+校考(统考6-8门)学习费用仅报考费(约50元/科)年均4000-8000元助学费用毕业周期3-5年1.5-2年适合人群自律性强、时间充裕者在职人员、快速取证需求者表3:自考专科与本科课程结构对比‌层次‌‌总学分要求‌‌公共基础课占比‌‌专业核心课占比‌‌实践考核要求‌专科70-80学分30%-40%50%-60%部分专业含1-2门实操考核本科130-150学分20%-30%60%-70%必含毕业论文(设计)自考发展现状与挑战截至2025年,全国自考开考专业超过500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12大学科门类‌。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超60%省份实现全程线上报名、成绩查询及毕业申请‌。

但自考仍面临社会助学资源分布不均、部分专业课程更新滞后等挑战,未来需进一步强化质量监控体系,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是什么导致于谦被杀,又为什么说他的死决定了明朝气数将尽

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特殊的时代,可以说这个朝代的大部分时期是极为黑暗的。

似乎中国历朝历代的腐朽之处都被他所继承 ,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昏庸、、贪污腐化、严刑峻法······ 明朝中期发生了一件事,对于后人影响巨大,甚至可以说是决定了大明的气数将尽。

这件事就是被杀,于谦死了,一个一心为国,于危难之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忠臣死了。

他的死对于整个官场来说,实在是一场“大地震”,此后的明朝虽然维持了一百多年,但实在是苟延残喘。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于谦的死,又为什么说是他的死决定了大明气数将尽呢? 图1 于谦侧身像 我们把时间定格在明英宗时期,当时发生了一件令大明蒙羞的事件,即“”。

即位后,在司礼监大王振的怂恿下,由于指挥不当,致使五十万大军覆没殆尽。

于是,王振被群情激奋地军士打死,就连皇帝也成了俘虏。

这时候,国内是群龙无首,该怎么办呢?一些大臣听到这个消息后惊慌失措、,一些则主张南迁。

真是“国危思良相”,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时任兵部侍郎的于谦站了出来,,认为“国不可一日无君”。

于是,孙下了道懿旨,立英宗之弟为皇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并立英宗之子为太子。

就这样,朱祁钰即位,也就是宗,代宗升于谦为,予以重任。

也就在这个时候,已经,于谦毫不慌张,指挥众人,经过一系列殊死的抵抗,终于挡住了也先的进攻。

在这次中,明军斩首万余,九万多瓦剌兵溃散逃亡,使得也先狼狈撤兵。

也先败退后,加之内部出现了矛盾,便决定议和,并愿归还英宗皇帝。

这可真是个难题,英宗回来了该如何妥善安置呢?尽管代宗皇帝内心一万个不情愿,但拗不过众臣,于是便与也先议和,将英宗迎了回来。

英宗迎回来后,代宗将其安置在南宫,派人严密监控,杜绝和外界的联系,与阶下囚的生活无异。

英宗也早已死了心,安于现状。

图2 朱见深(1447年—1487年),即 过了几年,代宗废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

可是,天不遂人愿,朱见济命浅福薄,不久便暴病而亡。

太子一死,立储风波又起,众臣皆主张复立朱见深为太子,于谦也持此意见。

但代宗迟迟不表决心,众人也就不敢再提。

这时,出现了三个人,、、,他们在代宗朝并不受重用,于是决定铤而走险,让英宗复辟,自己也就有了拥立之功。

在他们的秘密谋划下,英宗皇帝被迎回了金銮殿。

当群臣看到太上皇变成了皇帝后,面面相觑,却无人敢反对。

这就是发生在明朝中期的一件重大政变,史称“”。

这个时候,代宗皇帝正好在病危中,英宗不顾其死活,执意将其迁往西山,几天后便驾崩了,享年二十九岁。

关于代宗的死,坊间有种种说法,或认为受刺激而死,或认为被英宗所谋杀。

真相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在这件事情的背后,我们看到了皇室之间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说了这么多,都是为于谦做铺垫。

代宗一死,也意味着于谦的命运将不大妙,他当初可是力主拥立代宗皇帝的。

英宗即位后的第一件事竟然是为王振立碑,并派人逮捕兵部尚书于谦。

拥立他的石亨、曹吉祥、徐有贞三人,也终于如愿以偿,皆一一封官进爵。

面对这种现象,你也许会异常愤恨,可是这种“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事情在历史上早已屡见不鲜。

图3 夺门之变 于谦被逮捕入狱后,众人都心知肚明他是被冤枉的,可又无可奈何。

英宗要想杀他也不容易,总得找个像样的理由。

于是在石亨、曹吉祥、徐有贞这三人的蛊惑下,以“意欲”谋逆之罪将于谦处以极刑,史称“二字狱”。

你也许会疑惑,这不是和一样吗?对,简直是如出一辙,岳飞也是“忠而被谤”,一心一意保大山,却以“莫须有”的罪名惨死风波亭,死前直呼“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所谓的“意欲”即是指于谦伙同黄竑更立太子和欲迎立襄王子。

英宗也心知肚明,于谦保卫了大明江山,“于谦实有功”于朝廷,正在犹豫不决时,徐有贞进言:“不杀于谦,夺门不正”。

于是,于谦就这样惨死。

据《》记载:于谦“死之日,阴霾四合,北风呼啸,天下冤之”。

老百知道于谦是被冤枉的,于是编了童谣传唱:“京都老米贵,哪里得饭广(范广)。

鹭鸶水上走,何处觅鱼嗛(于谦)。

”我们需要记住这一年,景泰八年,也就是公元1457年,距离大明灭亡(1644)还有整整一百八十七年。

也许你会说,大明还存在了这么长时间,可见于谦的死和这没有太大关系吧? 图4 朱祁镇(1427—1464),即明英宗 不,绝对有关系。

我们分析一下于谦死后的大明局势就知道了。

于谦死后,英宗又当了几年皇帝,可是依然没有什么作为。

他的儿子朱见深即位后,设立,宠信,朝局好像更糟。

后来弘治皇帝即位,有过短暂的“中兴”,但也免不了的命运。

更不用说,玩世不恭,游戏人间,“望之不似人君”。

稍后即位的,整天修道,渴望长生。

其子隆庆帝更是只当过短暂的六年皇帝。

稍后的皇帝,早年还有过改革,但张居正一死,就开始放纵,沉溺于“酒色财气”。

之后即位的,不足一月而亡。

后来即位,但他沉溺于木匠,宠信,政局更为黑暗。

最后的亡国皇帝,一心想要扭转大明江河日落的局面,但气数已尽,非他一力能为。

只能在最后,不得不吊死在煤山,留下无限的感慨:“朕凉德藐躬,上天干咎,然皆诸臣误朕。

” 图5 (1357—1402年7月25日) 思想家李塨的分析可谓鞭辟入里,“明之末也,朝庙无一可倚之臣,天下无复办事之官。

”那么,这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是因为在明代,整个知识分子的集体沦陷,没有了责任担当意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这个局面是由开的,首先在于篡改《》,将之请出孔庙,其次兴起“”,使得文人噤若寒蝉。

后来,又杀方孝孺,并诛十族,对知识分子的内心造成极大恐慌。

到了明英宗时,杀了于谦,一心为国,却落得如此下场,更加剧了的畏祸心理。

这就可以解释,到了崇祯时期,外有边患,内有起义,这些朝廷官员还在贪污,中饱私囊。

带头捐献,苦苦哀求,众臣还是紧紧守住自己的钱袋子。

究其原因,是因为士大夫没有了责任担当意识。

而这又是谁造成的呢?我们只能说“灭秦者秦也”,在于谦被杀的时候,就已经昭示了这一天的结局。

随机文章马谡死前大喊「8个字」!诸葛亮听后痛哭流涕清朝最初国号是金 为何后来竟改成了清?真相令人跌破眼镜中国和美国的科技差距,中国正缩短和美国的科技差距(引美嫉妒)乾陵地宫打开了吗,中国挖墓技术太菜/乾陵至今未打开揭秘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就连霍金都不看好人工智能的未来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武则天和狄仁杰是什么关系?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