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有哪些?他有着怎么样的创作风格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29 点击数:
简介:1927年后 二十世纪20—30年代末写了大量不同体裁、内容的作品。

卫国战争开始不久所创作的第七交响曲以强烈对立的音乐形象,表现了苏联人民与法西斯的搏战,在国内

【千问解读】

1927年后 二十世纪20—30年代末写了大量不同体裁、内容的作品。

卫国战争开始不久所创作的第七交响曲以强烈对立的音乐形象,表现了苏联人民与法西斯的搏战,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他曾用常规的艺术手段表现革命和建设的新题材,音乐明亮、清新,受到了普遍赞扬。

1957、1962年先后因《第十交响曲》和《第十三交响曲》的问世而引起过争论,1960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60—1968年任俄罗斯联邦作曲家协会理事会第一书记;曾任苏联第6~9届最高苏维埃代表;1965年获艺术科学博士学位。

共创作约150部作品,代表作品有:第一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七(列宁格勒)交响曲、第十交响曲、第十一交响曲(1905年)、第十三交响曲;清唱剧《森林之歌》、康塔塔《阳光照耀着我们祖国》;无伴奏合唱《十首诗》;声乐套曲《犹太民间诗选》;歌剧《卡捷琳娜·伊兹迈洛娃》(即《姆钦斯克县的白夫人》);管弦乐《节日序曲》;轻歌剧《莫斯科的李花村》;钢琴五重奏及大量电影音乐等。

肖斯塔科维奇曾经荣获苏联人民演员称号(1954),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1966),还曾经被授予苏联国家奖章(1941、1942、1946、1950、1952、1968),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国家奖(1974),西贝柳斯奖以及国际和平奖(1954);此外,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大学和科学院都曾授予他荣誉称号。

探索时期 20年代 后半期~30年代初,是肖斯塔科维奇在创作题材和艺术风格上进行紧张探索的时期。

他广泛借鉴俄国和西方现代音乐流派的艺术经验,写出了各种体裁的作品。

他试图以新风格、新技法表现革命变革的新主题。

《第二交响曲》(《献给十月》,1927)、《第三交响曲》(《五一》,1931)就是这方面的例证。

前者采用了线条对位(13个独立声部的喧嚣结合),试图表现人民大众从黑暗、愚昧走向觉醒、斗争、胜利的历程;后者试图描写街头、广场群众集会的情景。

但是在这两部作品中,主观的创作意图与客观艺术效果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

1927~1932年间,肖斯塔科维奇创作了大量的戏剧音乐:两部歌剧、两部舞剧、五部话剧配乐以及四部电影音乐。

在一些作品中,他一向热衷的讽刺性、怪诞性题材和风格得到进一步发展。

他的第1部歌剧《鼻子》(1927~1928)以怪诞的手法再现了H.B.果戈理原著的幻想形象,对趾高气扬而又心灵空虚丑恶的旧俄官员加以讽刺。

当时苏联舆论对此歌剧毁多于誉,它在首演后即湮没无闻,30多年后(1970)才重新上演得到肯定。

舞剧《》(1927~1930)和《螺丝钉》(1930~1931),都是通过芭蕾反映当代生活的尝试。

后者也是突出漫画式笔法,勾勒出现实中各式反面人物的脸谱。

他的某些电影音乐也对的小市民庸俗趣味进行了。

1930~1932年,肖斯塔科维奇根据俄国作家H.C.列斯科夫的同名小说写作了歌剧《姆岑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又名《卡捷琳娜·伊兹迈洛娃》),这是标志肖斯塔科维奇艺术上臻于成熟的作品之一。

剧情描写一个商人的妻子出于对爱情自由的追求而杀人犯罪、并惨遭毁灭的故事。

作者称这部歌剧为“讽刺悲剧”,他企图把自己创作中两个重要的方面──悲剧性和揭露性讽刺熔于一炉。

歌剧于1934年1月在列宁格勒首演,并随即在欧美许多剧院上演。

1936年1月28日苏联《真理报》发表《混乱代替音乐》的专论,全盘否定了这部作品,致使歌剧辍演20余载,直至1963年才再度与观众见面。

1936年2月6日《真理报》又发表编辑部文章《舞剧的虚伪》,对肖斯塔科维奇的芭蕾舞剧《清澈的小溪》(1934)加以否定。

这是一部轻松愉快的性音乐作品,作者创作企图是“寻求观众和演员都喜闻乐见、简洁明了的语言”。

《真理报》的一再指责使肖斯塔科维奇从此不再从事歌剧和舞剧音乐的写作。

肖斯塔科维奇在30年代的器乐创作以三部交响曲最为重要。

《第四交响曲》(1935~1936)是他的第一部哲理性悲剧交响曲,表明他的交响创作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由于社会气氛的严峻,作者不得不取消这部作品的公演,它的首次演出是25年后举行的。

《第五交响曲》(1937)也是一部哲理性悲剧交响曲,它典型地反映了那个时代苏联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比《第四交响曲》具有更高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魅力。

《第六交响曲》(1939)的构思是从悲哀的思考与回忆过渡到生活的欢乐,但它的艺术成就并未立即得到承认。

肖斯塔科维奇还写了另一些器乐作品。

如《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1932~1933)、《第一钢琴协奏曲》(1933)、《第一弦乐四重奏》(《春天》,1938)等。

这几部作品的风格与他的歌剧、交响乐迥然不同,而与他的舞剧音乐属于同一格调。

这一时期的最后一部大型作品是《钢琴五重奏》(1940),这是他唯一的一部规模宏大、感情和谐、不包含悲剧性冲突的器乐作品。

卫国战争时期 肖斯塔科维奇 在卫国战争期间的重要作品是两部交响曲。

《第七交响曲》(1941)是在战争爆发后约一个月开始写作的,仅用三个多月便完成,大部分总谱是在战火纷飞的被围困的列宁格勒写出的,它是题献给这座英雄城的。

这部交响曲是第一部反映卫国战争的大型作品,是交响乐迅速反映重大社会事件的突出范例,极大地鼓舞了苏联人民的抗敌意志。

它的形象、内容既反映卫国战争这一特定事件,明确而具体;同时又超越了此一特定事件的范围,对光明、理性与黑暗、野蛮的斗争作了高度概括。

《第八交响曲》(1943)是肖斯塔科维奇的一部悲剧交响乐。

作者说他“试图表现人民的体验,反映战争的可怖悲剧”。

它立即在欧美各国受到重视,但苏联音乐界对它相当冷淡,多年后这部交响曲才被承认。

战后20年 战后,他的第一部大型作品是《第九交响曲》(1945)。

与一般人的期望相反,它并不是一部欢庆胜利的凯旋交响曲,而是具有古典主义的和抒情喜剧的色彩,其中也包含了若干悼念的篇页。

完成于1947~1948年间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内容比较深刻,演技艰深,但未能立即得到公演。

1948年1月联共(布)中央发起对苏联作曲家中所谓形式主义倾向的批判,使这部作品的首演推迟了七年。

在这次批判运动中,肖斯塔科维奇又首当其冲。

他的第六、第八、第九交响曲都被称为“形式主义作品”,并从演出曲目中消失。

从1948年起,肖斯塔科维奇写作了大量的声乐作品。

在音乐语言和风格方面,仍然突出了他一向固有的深刻性与平易性并存的特点。

最突出的是清唱剧《森林之歌》(1949)表现了苏联人民改造大自然的宏伟事业,歌曲形式与其他声乐形式相穿插,雄伟性与抒情性相结合,是一部不同于以往同类体裁的新型清唱剧。

其他如无伴奏混声合唱套曲《十首诗》(以革命诗人的诗为词、以革命歌曲的音调为基础)、管弦乐《节日序曲》(1954)《第二钢琴协奏曲》(1957),以及电影音乐如《易北河会师》(1948)、《攻克柏林》(1949)、《难忘的1919年》(1951)、《牛虻》(1955)等也都属于平易性作品。

肖斯塔科维奇这一时期创作的主要体裁仍是交响乐。

《第十交响曲》(1953)继续了由《第四交响曲》发端的哲理悲剧交响曲的路线。

作者指出,反侵略和反暴政的苏维埃人道主义是它的基本主题。

对这部作品的评价曾在苏联音乐界引起尖锐的分歧。

之后,肖斯塔科维奇转向了另一种类型和题材的交响乐──革命史诗型标题交响乐。

《第十一交响曲》(1905年》,1957);合唱套曲──《十首诗》一脉相承,描写了俄国第一次革命的历史画面。

作者首次在自己的交响曲中大量引用外来旋律,把广泛流传的几首革命歌曲运用在各乐章中,以加强时代的真实感和形象联想的明确性。

《第十二交响曲》(《1917年》,1961)继续了前者的思想与风格,但艺术功力却逊色得多。

在此之后,肖斯塔科维奇的创作意念又转向了新的方面──从当代和古代取材的声乐-器乐交响乐。

《第十三交响曲》(1962)以苏联诗人E.A.叶夫图申科的五首诗为各乐章的唱词,接近清唱剧体裁,但音乐的布局和发展与他以往的纯器乐交响乐隐隐相联。

作品以尖锐有力的笔锋针砭时弊,因而在苏联的首演遇到了阻力。

管弦乐声乐曲《斯捷潘·拉辛的死刑》(1964)也以叶夫图申科的诗为唱词,描写俄国17世纪农民起义领袖拉辛的悲剧结局。

这是肖斯塔科维奇的非歌剧作品中最歌剧化的作品,它综合了作者过去的许多创作经验,揭开了声乐-器乐交响乐新的一页。

最后10年 肖斯塔科维奇 虽然疾病缠身,但仍创作了27部作品,其中的大半为多乐章的套曲。

他仍采用政治性题材,如为纪念格勒战役的英雄们所作的《哀悼和胜利前奏曲》(1967)交响诗《十月》(1967)、8首男声合唱叙事歌《忠诚》(1970)等。

但他更为倾向的却是人生哲理的题材,悲哀、孤独、死亡的主题增加了,音乐语言更加复杂化,风格也有新的发展。

《第十四交响曲》(1969)以4个不同时代和国家的诗人(大多为象征派)的诗为唱词,为女高音和男低音独唱及室内乐队而作,由大小不等的11个乐章组成。

这部悲剧性作品以死亡为内容中心,同时鞭笞邪恶、暴政,赞颂艺术家的人格和艺术创造的不朽。

《第十五交响曲》(1971)是他在这一体裁领域中的最后一部作品,对人生旅程的回顾与思考是它的构思基础。

《第二大提琴协奏曲》(1966)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创作,同样是一部悲剧型的交响性作品。

在肖斯塔科维奇的晚期作品中,室内乐是一个突出的创作领域。

他写出了各具特色的七部声乐套曲。

如以A.A.勃洛克的诗谱曲的《浪漫曲七首》(1967),在形式内容、艺术风格上都很有独创性的《玛丽娜·茨维塔耶娃诗歌六首》(1971),以米开朗琪罗的诗谱曲的《组曲》(1974)等。

肖斯塔科维奇在后几年写作了他全部弦乐四重奏的三分之一,即第11~15首。

它们的构思各有特点,但总的说与他最后两部交响曲及声乐套曲有内在联系。

他逝世前一个月完成的绝笔之作,是《中提琴与钢琴奏鸣曲》(1975)。

随机文章庾信哀江南赋序的典故中国古代的重要战役霍金五大预言是什么,2050年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恐怖阿帕奇战斗机杀伤力惊人,海湾战争中摧毁500辆坦克墨菲定律和吸引力法则,怎么对付墨菲定律(调整心态/需内心强大)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历史上的草包将军,打了一辈子败仗却被“封神”

中国上下五千年,有着悠长的历史,有些人位高权重,但是却因为能力有限,做出了一些让人感觉很无奈的事情。

今天小编给大家聊一聊,历史上最大的草包将军,看看他有着什么样的“英雄事迹”呢? 今天我们要聊的是西汉的一位将军,他们的名字叫李广利。

可能大家听过百战百胜的将军,但是百战百败的将军绝对是很少见的。

然而这位末期的军事统帅李广利却完成了这一罕见的军事记录,竟然打了一辈子败仗,这样的神操作实数难得,让人“心服口服”。

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的长兄,是昌邑哀王的舅舅,李广利和,相比,简直一个天生一个地下。

卫青和霍去病两位统帅横扫漠北,所到之处所向披靡,将草原野狼打的嗷嗷叫。

有了卫青和霍去病大军有横扫千里的实力,于是汉武帝渐渐的依赖上了,他认为只有外戚才能真正的领兵打仗,于是李广利就开始了他一步升天的将军生涯。

李广利在卫青去世之后接替了大将军的位置,当时的李广利享受的是卫青打下的疆土,形势一片大好。

不管是匈奴还是西域,都已经战战兢兢,强大的有着强大的军力和财力,可以说想打哪里就打哪里。

到时李广利确实没有领兵打仗的天赋,自从李广利出场,差一点将将整个汉朝都拱手让出。

二征大宛,李广利率领6万大军出塞,结果的是,虽然最终大宛还是投降了,但是汉军的损失却高达六分之五。

但是这样的战绩也并没有改变汉武帝的想法,竟然还敢让李广利三征战匈奴,当时的汉武帝对李广利还是满满的信心,希望李广利能将匈奴一网打尽。

一战匈奴的时候,李广利率领3万大军大战右贤王,当时被匈奴的人重重包围,差点长埋于此。

不禁让小编想起了霍去病当年的威风凛凛。

二战匈奴的时候,汉武帝动了真格的,将21万大军交给了李广利,和匈奴单于10万大军在内蒙古展开了大战,双方开始了拉锯战,这种情况李广利立即宣布撤军,汉军被一路打一路退,经过后方部队的浴血奋战,总算是将部队带回来了。

三战匈奴的时候,李广利率领7万精兵,在内蒙古再次和匈奴开战,这次就没有前两次幸运了。

开始假意失败,节节败退,之后来个“包饺子”,汉朝7万大军,李广利随之也投降与匈奴。

三征匈奴让汉朝的实际大打折扣,精兵可谓是十不存一,汉武帝开始暂停了对匈奴的战争,但是老话说的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汉朝没有因为李广利的失败而终结整个朝代。

这就是历史上最“完蛋”的统帅,没有一次彻头彻尾的胜利,他的名字叫李广利。

重用李广利也是汉武帝最大的决策,真不知道这样的无能之辈为什么能手握西汉军权数十年,可能他是的大舅哥吧。

随机文章葡萄牙马德拉丰沙尔机场,跑道建在70米高立柱上解析宇宙之外的恐怖世界,多个平行世界相同的自己猛禽f22战斗机速度2410公里/小时,多次坠毁被叫停(疑设计缺陷)爱因斯坦对鬼的解释,脑电波就是人类的鬼魂/脑电波轮回假说如厕遇马桶爆炸事件,女子如厕遇马桶爆炸/险些丢掉性命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蒙古统第一次世界大战争对历史的影响分别有哪些是怎么回事?有关于该战争的评价是什么样的

正面影响 的大统一,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它结束了唐末以来(宋辽金夏)国内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六百多年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它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元朝的统一,还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发展;从的历史发展角度来看,统一的过程就是蒙古族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程。

元朝的大统一,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人民大量迁居到边疆地区,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开发了边疆经济。

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杂居,加强了民族融合。

以来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方定居。

元朝时更有大量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入中国。

他们与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了对硫球(台湾)的管辖。

元朝是世界历史上疆域最广阔的王朝,国力最强盛的王朝。

从疆域的广阔度来说,连后来第二大的也不能和元朝相提并论。

《·地理志》言元朝的疆域是:“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

面积相当于如今中国疆土的两倍。

全国划分为和十个行中书省,以及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地区。

大元统一全国后的疆域是:北到俄罗斯、西伯利亚,越过贝加尔湖,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中亚(咸海以西,察合台汗国也是元朝一部分),东北至外兴安岭、鄂霍次克海,总面积超过2200万平方千米。

全国划分为由中书省所直接管辖的首都附近的腹里地区(即今河北、山东、山西及内蒙古部分地区)、由宣政院(初名总制院)所管辖的地区(今西藏),以及10个行中书省(分别为陕西、辽阳、甘肃、河南、四川、云南、湖广、江浙、江西、岭北行中书省)。

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不仅在中华文化史上发挥了承上下的作用,而且在诸多领域出现了新的飞跃,推进了中国多元一体文化的发展进程,开创了中国各民族文化全面交流融合的新局面,对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元朝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空前繁荣,使不同地区、国家和地区间的经济文化双向交流加速。

中国的火药、指南针、传入阿拉伯和欧洲,推进了这些地区的文明进程。

阿拉伯的医学、天文学、农业技术,欧洲的数学、金属工艺,南亚的雕塑艺术等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蒙古军西征给被征服各国的经济、文化造成破坏。

客观上对东西方交往也起一定促进作用。

继唐宋时期穆斯林“蕃客”之后,伴随蒙古帝国的崛起和西征,中亚地区大批不同族群的穆斯林被征发、迁移到中国,又在元朝统一中原的战争中被分散于,长城内外;另外还有许多随着中西交通的畅通而陆续到来的穆斯林商人,他们“擅水陆利,天下名城巨邑,必居其津要,专其膏腴”。

负面影响 对中国 元朝统治者入主中原后,实行屠城与劫掠的政策,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生产力遭到巨大的破坏。

蒙古对金的战争造成了普遍的破坏、杀戮和社会混乱。

他们用蹂躏乡村孤立大城市的手法,意味着城市和农村居民都要遭受严重伤亡和穷困。

蒙古也进行重新建立毁坏的设施、恢复农业和复兴社会与教育事业的尝试。

但这些努力只是局部性质的,从来没有得到蒙古统治当局的积极支持。

这种情况直到最后灭亡与13世纪30年代初期和中期改革时才得到重大改善。

除了军事征兵外,广大的汉人还被迫为蒙古君主提供各种各样的物品和劳役。

时代之前,没有迹象表明,在蒙古国家包括中国北部在内的定居地区存在着统一的赋税征收制度。

并且元朝继续保持原有的游牧体制,汉化不明显,阻碍了政治和文化的继续发展。

并且元朝实行民族等级政策和民族压迫政策,人分四等,汉人南人为最下层居民,在统治者上层社会。

他们排斥汉文化,没有使汉文化在上流社会传承下来,所以说元朝一定程度上是破坏了汉族文化。

对外国 蒙古兵多用诈术,不惜为种种然诺,诱敌开城。

城民之过于轻信,开城乞降者,蒙古兵则尽屠之。

虽先发重誓,许城民不死,亦然。

凡大城皆不免于破坏,居民虽自动乞降,出城迎求蒙古兵之悲悯者,仍不免于被屠。

盖蒙古不欲后路有居民,而使其后顾之忧也。

此辈不重视人命,仅见有立时之卤获,与其畜群之牧地而已。

蒙古兵在远征之中,每年休养士马数月。

然于进至屯驻地以前,必先躏其四围之地甚远,俾能自保,然而饱栽所掠之物,休兵于其地。

役使所俘之多数俘虏,是皆因年幼貌美而获免之男女也。

此辈不幸之人,命运较死于蒙古兵锋镝之下者,更为可悯,体无完衣,饥饿疲弱,待遇如同最贱之牲畜。

军中之幼妇万千,习于亚洲人之奢侈,遵守东方风俗及回教法律,生长于深闺之中者,曾见其亲属被杀,自身被虏,而随此种貌丑行恶之蛮人,以供其玩具之用。

相关评价 :()起于漠北,凡达达、回回、诸番君长尽平定之,太祖之孙以仁德著称,为世祖,混一天下,九夷八蛮、海外番国归于一统。

吕思勉:自成吉思汗崛起至世祖灭宋,共历112年,而蒙古的武功,臻于极盛。

其人的勇于战斗;征服各地方后,亦颇长于统治;如不干涉各国的信教自由,即其一端。

自有足称。

但其大部分成功的原因,则仍在此时别些大国,都适值衰颓,而乏抵抗的能力,其中尤其主要的,就是中国和大食帝国;又有一部分人,反为其所用,如蒙古西征时附从的诸部族便是;所以我说他是适直天幸。

张帆: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

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

就是说,在元朝以前“小中国”是常态,元朝之后“大中国”变成了常态。

随机文章为何晏婴把孔子从齐国斗走,却得到孔子的盛赞?揭晏子嘴遍列国、连老板都敢呛的超狂事迹清最后一位公主活到2004年临终前说出溥仪不敢说的话英国前卫级核潜艇撞法国潜艇,英国潜艇被撞瘫痪现在中国有喷火塔克吗,中国需要喷火坦克吗(功能被取代/缺点众多)盘点我的世界隐瞒了什么,众多游戏秘籍和神秘事件(让人细思极恐)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有哪些?他有着怎么样的创作风格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