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宗室封爵制度与明朝有何不同?

1.明朝的封爵 明朝的封爵分宗室和功臣外戚两种。
之初,定制袭封: 亲王嫡长子年十岁立王世子,
【千问解读】
1.明朝的封爵 明朝的封爵分宗室和功臣外戚两种。
之初,定制袭封: 亲王嫡长子年十岁立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均视一品; 诸子年十岁,则封为郡王; 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均视二品; 诸子则授镇国将军,从一品; 孙辅国将军,从二品; 曾孙奉国将军,从二品; 四世孙镇国中尉;从四品; 五世孙辅国中尉,从五品; 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从六品。
初亲王岁禄定为五万石,后定减亲王岁禄为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将军三百石,奉国将军二百石。
另有大量赐田,有的亲王竟至数千上万顷。
明朝又阅前朝之制,列爵五等以封功臣外戚,后革子、男,只留公、侯、伯三等,并定制:“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
”爵分两种,一是只授终身(不世),二是可以世袭(世),世与不世,以军功大小而定,均给诰券。
除有军功者外,可得爵号的还有曲阜后裔衍圣公及驸马都尉、外戚等因恩泽受封者,但只是给诰而不给券。
与前朝不同的是,明朝的公、侯、伯只有爵号和食禄,井无封邑。
2.清朝的封爵 清初(后金时),尚处于爵职不分的状态,至最后的完善也有一个过程。
天命五年(1620年),“论功序爵,列总兵之品三等,副(将)参(将)游击亦如之,其牛录额真俱为备御,每牛录下设千总四员”。
天聪八年(1634年),改称五备御之总兵官为一等公,一二三等总兵它为一二三等昂邦章京,一二三等副将为—二三等梅勒章京,一二等参将为一二等甲喇章京,游击为三等甲喇章京,备御为牛录章京。
元年,加封公、侯、伯世爵,不久更昂邦章京为精奇尼哈番,梅勒章京为阿思哈尼哈番,甲喇章京为阿达哈哈番,牛录章京为拜他喇布勒哈番,以及拖沙喇哈番。
元午(1736午),又比照汉称,定精奇尼哈番为子爵,阿思哈尼哈番为男爵,哈达哈哈番为轻车都尉.拜他喇布勒哈番为骑都尉,拖沙喇哈番为云骑尉。
乾隆十六年(1751年),定世袭七品官为恩骑尉从而确立了二十七等世爵制: 公 分一至三等,超品 侯 分一等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二等侯.超品; 伯 分一等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伯,超品; 子 分一等子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子,正一品; 男 分一等男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男,正二品; 轻车都尉,分—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轻车都尉,正三品; 骑都尉,分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及骑都尉二等,正四品; 云骑尉,正五品; 恩骑尉,正七品。
爵位的承袭有两种,一种叫世袭罔替,所得爵位可世代承袭,由朝廷受予诰命,属于特典之列。
通常的世爵均定有承袭次数,—般是每—代减一等,袭次既尽,世爵也就取消。
世爵俸禄为:一等公岁支俸银700两,二等公685两,三等公660两,一等侯又一云骑尉635两,一等侯610两,二等侯585两,三等侯560两,一等伯又一云骑尉535两,一等伯510两,二等伯485两,三等伯460两,一等子又一云骑尉435两,一等子410两,二等子385两,三等子360两,一等男又一云骑尉335两,一等男310两,二等男285两,三等男260两,一等轻车都尉又一云骑尉235两,一等轻车都尉210两,二等轻车都尉185两,三等轻车都尉160两,骑都尉又一云骑尉135两,骑都尉110两,云骑尉85两,恩骑尉45两。
还有不列等的闲散公255两,闲散侯230两,伯品级官205两,子品级官180两,男品级官155两,轻车都尉品级官130两,骑都尉品级官105两,云骑尉品级官80两。
凡在京世爵,每俸银1两,兼支给米1斛。
以上世爵主要用于封功臣及外戚。
宗室皇亲另有制度,分和硕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多罗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若除去世子、长子外共十二级。
一般爵位均为降级世袭,即子嗣承袭父爵要降一级。
如果承袭者本人无甚功勋,不能晋级。
少数特许可世袭罔替,如清初的八家“”:礼亲王、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和硕承泽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和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八家以及后世的乾隆时封的怡贤亲王、时封的恭亲王、时封醇亲王、庆亲王四家。
顺治元年,始定诸王、贝子、贝勒、公俸禄。
摄政王3万两,辅政王1.5万两,亲王1万两,郡王5千两,贝勒2500两,贝子1250两,镇国公、辅国公625两;顺治七年又加给禄米。
后几经调整,最后确定为: 亲王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 世子岁俸银6千两,禄米6千斛; 郡王岁俸银5千两,禄米5千斛; 长子岁俸银3千两,禄米3千斛; 贝勒岁俸银2500两,禄米2500斛; 贝子岁俸银1300两,禄米1300斛; 镇国公岁俸银700两,禄米700斛; 辅国公岁俸银500两,禄米500斛; 一等镇国将军岁俸银410两,禄米410斛; 二等镇国将军岁俸银385两,禄米385斛; 三等镇国将军岁俸银360两,禄米360斛; 一等辅国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335两,禄米335斛; 一等辅国将军岁俸银310两,禄米310斛; 二等辅国将军岁俸银285两,禄米285斛; 三等辅国将军岁俸银260两,禄米260斛; 一等奉国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235两,禄米235斛; 一等奉国将军岁俸银210两,禄米210斛; 二等奉国将军岁俸银185两,禄米185斛; 三等奉国将军岁俸银160两,禄米160斛; 奉恩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135两,禄米135斛; 奉恩将军岁俸银110两,禄米110斛。
随机文章“海禁令 和“迁海令盘点中国十大天坑,夺得多项天坑世界之最(最深/最大/最多)运20大型运输机数量猜测,未来100架造价20亿元无花果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增强大抗力预防癌症(腹泻者禁食)你知道为什么老虎狮子不吃大熊猫?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李白是胡人还是汉人?他和李唐宗室有什么血缘关系吗?
时期,李是,皇家出身的人自然,但是古代也有“赐姓”一说,对于拥有大功劳的臣子赐予国姓,表示一份嘉奖。
只不过,毕竟姓的来源太多,会有很多有着国姓但未必与皇室有关系的人。
李白也姓李,他自己也认为自己和李唐是有关系的,那么,李白究竟与李唐王室有没有什么血缘上的关系呢? 李白是我国唐代乃至我国全部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变幻莫测、气象万千。
时而如危耸的险峰,时而如清丽的芙蓉。
李白的诗篇广为流传,而李白本人也充满了传奇色彩,尤其是他的出身,更是成了专家探求的问题。
那么,李白是胡人还是汉人?他到底与李家王室有没有关系呢? 李白自认为与李唐王室关系很密切,他曾经给唐太宗的曾孙吴王李祗写过三首诗,名为《寄上吴王三首》,里面有“小子忝枝叶,亦攀丹桂丛”,意思是他是李唐王室这颗大树上的枝杈。
那么,李白与李唐王室到底有没有关系呢? 大至德二年(757年),李白因参加永王幕府,被捕入浔阳狱,八、九月间,经宣慰大使崔涣和御史中丞宋若思的营救出狱,十月左右病卧于宿松山。
此时,正逢宰相张镐率军东征睢阳(在今河南境内),平定安史叛军,李白就写了《赠张相镐》诗二首给他。
在第二首中,李白叙述了自己祖先的功业: 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
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
苦战竟不侯,富年颇惆怅。
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
英烈遗厥孙,百代神犹王。
在这首诗中,李白认定自己是汉代飞将军李广的二十五代孙。
当年李广全身心投入抗击匈奴的事业中,身经大小七十余次战斗,气概象秋风一样劲壮,其谋略为人惊叹,其功绩为人景仰,可是由于意外的挫折没有能够得到封侯,让后人无不痛惜。
他英武的气概与壮越的情怀留传给了他的子孙,直至百代之后还旺盛地保持着。
而李唐王室也认为他们是李广的后裔。
当年飞将军李广的后代有一支定居陇西成纪,这也就是唐代郡望中赫赫有名的陇西。
这样看来,李白与李唐王室关系确实相当密切了。
不过,许多专家指出,当时望族势力强大,地位崇高,许多人虚假地冒充著姓,当然不排除李唐王室有假冒的嫌疑。
但是李唐王室能够利用手中的职权,使自己的血统合法化,而李白这一族却未能跻身其中。
天宝元年,下诏让后裔中的绛郡、姑蔵、敦煌、武阳四支编入宗正寺,正式认可他们为,但号称李广十六世孙李暠之后的李白一族却被排除在外。
后来不少专家认为,当年李白一家从西域回来,为了抵御当地人的歧视而假冒是李暠之后。
至于李白一家是否假冒陇西李氏,还待考察,不过,他们来自西域的说法,却是已经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了。
据有关碑铭记载,李白的父亲名为李客,为什么起这样奇怪的名字呢?有关专家认为,“客”并非他父亲的本名,而是因为其来自西域,所以被人称为“胡客”,也就是外乡人的意思。
李白的族叔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介绍李白的身世时,好像也证实了这一说法。
李白一家在神龙初年来到四川,“复指李树而伯阳”。
所谓“复指李树”,可能意味着李白一家在西域已经不用“李”姓,回到四川后才回复本姓,也可能暗示李白一家本来与“李”姓毫无关联,正如李耳一样,很偶然地选择了这样一个姓氏。
在葛洪《神仙传》记载:老子的母亲在李树旁生下了他。
老子一出生就能说话,指着李树说要“以此为姓”。
倘若是后者,那么李白一族就与皇室没有任何牵连了。
“”的称号,据说也体现了李白对西域若明若暗的思念情愫。
“青莲”语出自西竺,梵语称作优钵罗花,清净香洁,不染纤尘,的自号可能源于此意。
这就是说,“青莲居士”的称号确实寄寓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但诗人思念的可能不是五岁后的那个家乡,而是出生之地西域——西竺之地,它在古人眼中也属于西域。
又有专家指出,李白之所以对西域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是因为他有着胡人血统。
在《李翰林集序》描写李白:“眸子炯然,哆如饿虎。
”头大目深,似乎有着胡人的身体特征。
与古书中所说的 “碧眼胡僧”的样子差不多。
有人进一步从李白一家的人名字作分析,发现这些名字也指向西域。
李白有位妹妹名叫月圆,日出与东,月生于西。
李白的父亲给女儿取这样的名字,就意味着她的来历。
李白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小名为明月奴。
“明月奴”,按照今天说法,就是“西方来的小家伙”。
这么一说,李白确是带有胡人血统无疑。
但是,上述关于李白的身世的说法,都不够圆满,真成了历史难以解开的谜了。
不过,这些似乎不是很重要,不论他是否有胡人血统,是否与皇室同宗,我们只要读着他朗朗上口的诗句,体会其中美妙的意境就够了。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朝姑侄四女嫁一夫,最后什么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