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尾儿是什么东西?大清官员竟因能吃到此美味而为荣

【千问解读】
身着银貂裘的少女,殷勤唱着“小契丹”。
红彤彤的烛光映照下,盛在金盘中的鹿尾,吸引了所有人的关注。
在,鹿尾已不单单是道菜,更成为了皇室炫耀武力的标志,成为皇室的必须,成为臣子身份与荣耀的象征。
大嚼鹿尾之后,满堂宾客皆尽欢。
鹿尾虽很早就受到珍视,但古籍中所载不多。
南梁刘孝仪在款待北魏使者崔劼、李骞时,曾发出长叹:“邺中鹿尾,乃酒殽之最。
”崔劼则回复云:“生鱼熊掌,所称赞;鸡跖猩唇,所崇尚。
鹿尾如此奇味,竟不载书藉。
”刘孝仪则云:“如此或是古今所好不同。
” 在,鹿尾是边疆地区进献的贡品,就曾进献鹿尾酱给。
一次文人墨客大聚于洛阳金谷亭,席上就有鹿尾。
酒酣之时,众人共赋席上食物,受命作鹿尾赋。
赋云:“以斯尾之有用,而杀身于此堂。
”由鹿尾之美,反而招致杀身之祸,真是匹鹿无罪,怀尾其罪。
不过在,不论是稗史札记,还是诗词之中,均罕见鹿尾的记载,餐桌上也少了这道佳肴。
与中原王朝比较起来,游牧民族更偏好于鹿尾。
在辽国、金国、的历史上,多见鹿尾的记录。
辽太平十一年(1031),病逝,十六岁的辽兴宗即位。
褥斤把持政权,自称“法天皇”,临朝听政,儿子辽兴宗被架空。
重熙三年(1034)五月,辽兴宗听闻法天皇太后要废掉自己,就提前发动,率军入宫,囚禁法天皇太后。
重熙七年春,辽兴宗亲自奉迎皇太后,“居大安宫,侍养益谨。
猎金山,进鹿尾茸。
”不过进献鹿尾之类,只是表面文章,母子二人实积怨极深。
辽兴宗对她很是畏惧,出入必与其保持十数里距离,以防不测。
金泰和五年(1205),金国以仆散揆为宣抚河南军民使。
仆散揆至汴,操练将士,军中士气大振。
金章宗对仆散揆是信任备至,钦赐自己打猎获得的鹿尾给他。
元代名医郑景贤(号龙冈居士),很得赏识。
郑景贤与是莫逆之交,二人不时互相馈赠,其中多有鹿尾。
某年成吉思汗打猎于秋山,赏给郑景贤的鹿尾,被转赠给了耶律楚材。
“龙冈托以鹿尾,可入药,得数十枚,悉以遗余。
”耶律楚材喜宴饮,酒席上多用鹿尾。
友人的馈赠一多,他在诗歌中也矫情起来:“今年鹿尾不直钱。
”。
在元代,鹿尾是上层社会的常见菜肴。
“春薤旋浇浓鹿尾”,鲜美的春薤,浇在刚烹制出来的鹿尾上,诱的人口水四溢。
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还记载了一道鹿尾的腌制方法:“刀剃去尾根上毛,剔去骨,用盐一钱,芜荑半钱,填尾内杖夹,风吹干。
”这腌鹿尾,想来口味也不输给春薤浇鹿尾。
到了,基本上没有鹿尾的消费与咏诗。
至于鹿尾的全盛期,则是清代。
在清代,赏给臣子的礼物中,有无鹿尾,成为臣子是否得宠的标志。
朝中群臣,迎来送往,书信字画之外,若没有了鹿尾互赠,都显示不出庙堂的贵气。
在翰林院过穷日子之时,一根鹿尾,就能让他振作。
【给忠心老臣的礼物】 入关之前,鹿尾是贵族们生活中的日常之物。
入关之后,鹿尾成为东北进贡的大头。
盛京将军每年冬至后进贡御膳用鹿尾,至立春日止。
以十六年(1890)为例,此年冬,盛京乌拉打牲总管的进贡物中就有“生熟鹿尾二十余条”,此外还有乳油、黄油、鹿筋、鹿肉干、蜂蜜等物。
亲征塞外时,盛京将军通过驿站将各种物品尾随送来。
康熙帝特意指示:“朕此处各种食物皆有,只要送鹿尾、鹿舌各五十,鳜鱼、鲫鱼等少许即可。
野雉亦勿送来,此地多而且肥。
”新疆伊犁原也进贡鹿肉、鹿尾,后被帝下令停止。
新疆鹿尾停止进贡,让诗人大发感慨:丰腴鹿尾,由是“无缘近御厨”。
清代定制,岁暮时,诸王公大臣皆有赏赐。
查慎行记载:“前三日,内廷日直诸臣,人赐全鹿一只,风羊二只,兔八只,野鸡八只,鹿尾四枚,关东大鱼八尾,黄封酒二坛,此年例也。
”除夕前一日。
查慎行得赏鹿尾等物后,作诗云:“山海奇珍鼎味充,上尊罗列岁时同”。
对于受宠信的重臣,清廷常以鹿尾作为赏赐。
如康熙帝的宠臣高士奇所载:“前时见天颜喜,鹿尾、熊蹯赐独多。
鹿尾、熊蹯,东方佳味,官厨以此为贵。
”康熙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康熙帝赏赐已致仕的老臣张英,羊、酒、鲜鱼、鹿尾等物,交付张英之子,翰林院编修臣张廷瓒代收。
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帝南巡,张英至秦淮恭迎。
是冬复赐羊、酒、鲜鱼、鹿尾等物,仍由张廷瓒领取。
康熙三十八年正月三日,于成龙抵彭城阅河。
是年春,康熙巡视河工,照例于成龙应在山东北界迎接。
康熙帝特意指示:“河工关系紧要,他可以不必来迎接。
他已到济宁,就是接着朕的一样,着他星速回去。
”又谕:“朕赐他的东西,尽多先将鹿尾带去,赏他吃。
朕到再加赏赐。
”康熙帝到了南方后,于成龙前去迎接,康熙帝于舟中赐御膳,“又赐鹿尾、糟雉,各一匣”。
登基后,也以鹿尾赏赐亲信臣子。
如雍正五年正月十七日,正在云南任职的鄂尔泰被赏给:“苹果、文旦、甜橙、广橘、福橘三箱,哈密瓜二个,鹿尾、鹿肉、树鸡、关东鱼四篓,汤羊一支。
”雍正六年正月初十日,又将赏赐给鄂尔泰的物品,由驿站一路运到云南,其中有“苹果、广橙共一篓,文旦、朱橘共一篓,哈蜜瓜二篓,鹿尾十支,鹿肉六方,汤羊一支,树鸡六支,细鳞鱼四尾。
”鄂尔泰年谱中记载,他先后七次被赏赐鹿尾,且多次被赏给十根。
朝时,鹿尾也是赏赐时的必备物品。
如乾隆三十六年春正月,费扬古奏,在塞外生擒噶尔丹之子塞卜腾巴尔珠尔等。
乾隆帝,当即赐鹿尾、关东鱼。
谕曰:“尔独居边塞,不得在朕左右,故以疏示,并问尔无恙。
即如与尔相见也。
”乾隆朝末期,、和琳领兵在前方作战,获得大胜,“着赏福康安、和琳,干果二匣、鹿尾十个”。
对于赏赐来的鹿尾,臣子可以独享,也可以邀请他人分享,或转赠他人。
鹿尾成为清代上流社会宴席上的重头戏,鹿尾一出,满堂色欣动食指。
清代吃鹿尾时,还有个别出心裁的游戏。
吃完尾巴上的肉后,在座众人“当共嚼其骨也”。
【鹿尾为何受到欢迎】 鹿尾之所以受到清代君臣追捧,原因较多。
其一,鹿在中国古代,历来被视为瑞兽,且鹿谐音“禄”,更蕴含着吉祥意义。
逢年节时,鹿尾被皇室用作赏赐之物,寓意福禄。
如张玉书深得康熙信任,其老母生病,请假三月回去奉养。
康熙帝亲自书写《金刚经》五部赐给其母,又命将鹿尾送给其母,预意吉祥。
其二,鹿尾被视为具有药补功能,滋阴补肾,与海狗鞭、熊胆、虎骨等物并列。
清代人认为,鲜鹿尾如嫩肝,碎切煮粥,清而不腻,香有别韵,“大补虚损”。
名将赵良栋年老卧病在床时,康熙帝派人前去问候,又赐以人参、鹿尾,给其调养身体。
清代朱珪在《知足斋集》中载,鹿尾极好,能通督脉,调元养神。
”对于老年人来说,鲜鹿尾还可以细熬成鹿尾粥进补。
其三,鹿尾被重视的一个原因在于,清室如同辽、金、蒙古一样,都重视马上骑射功夫。
入关之后,清皇室通过定期举行木兰秋狝,以示不忘骑射功夫,同时寓兵于狩。
木兰秋合围,旷野狍鹿走,康熙帝在木兰秋狝中就颇有斩获,“哨获之鹿凡数百”。
“一骑飞来如电掣,黄封鹿尾进鲜来。
”驱驰之间,皇帝亲手猎鹿,再割下鹿尾,赏给大臣,其中意义,。
康熙三十二年秋七月,康熙帝猎得鹿尾、鹿脯等物颇多。
此时正值盛暑,康熙帝将猎获的鹿尾,亲手腌晒成鹿尾干,进献给皇太后。
对于这些鹿尾,康熙帝很是关注,写信问皇太后道:“未知到日,其味何如?蒙加餐否?”皇帝亲自猎到的鹿尾,要赏给亲信大臣,以示皇上的宠信。
其四,鹿尾烹制后,味道鲜美,是一种上等食材。
尹继善品尝天下美味,认为天下美味,当以鹿尾为第一。
袁枚曾尝过极大鹿尾,用菜叶包了蒸熟,味道果然不同,“其最佳处在尾上一道浆耳”。
《醒园录》中记录了一个“食鹿尾法”。
此物当乘新鲜,不可久放,以致油干肉硬,则味道不佳。
烹制时,先用凉水洗净,新布裹密,用线扎紧,下滚汤煮一袋烟功夫,取起褪毛,整理干净后,放在磁盘内,配以清酱、醋酒、姜蒜等,蒸至熟烂,切片吃之。
还有一法,先用豆腐皮或盐酸菜包裹鹿尾,外用小绳子或钱串,扎得极紧,下水煮一二滚,取起去毛整理干净,安放在磁盘内蒸熟片吃。
[清代鹿尾列入八珍】 《列仙传》中即有“八珍促寿”之说。
汉代郑玄《周礼疏》中云“八珍之中有炮豚”,“炮豚者,爓去毛而炮之者”。
“周礼八珍,其一肝膋是也”。
早期八珍,并不是什么山珍海味,只是寻常炮豚、炮羊之类而已。
此后八珍多被用来指王侯将相桌上的珍稀食物,或指代神仙酒宴上的名菜,或者指八种不同的烹调方法。
宋代吕希哲《杂记》中认为八珍是龙肝、凤髓、豹胎、鲤尾、熊掌、猩唇、鶚炙、酥酪蝉,其中也无鹿尾。
元代陶宗仪《辍耕录》列出八珍,其中有野骆蹄、鹿唇等,并无鹿尾。
明代《》中,玉皇大帝招待如来时,“安排龙肝、凤髓、玉液、蟠桃”,也不见鹿尾。
到了清代,鹿尾与熊掌、驼峰等物,被视为八珍。
此菜一出,万菜黯然。
《阅微草堂笔记》中载:“八珍惟熊掌、鹿尾常见,驼峰出塞外,已罕见矣。
猩唇则仅闻其名。
”清代小说《再生缘》中描绘了皇家宴席盛况时,也开始有了鹿尾:“席上边,江瑶柱,熊掌驼峰与鹿尾。
” 八珍之中,很多只是传说,或很难一见,于是鹿尾大行其道,是为“长安口腹矜豪侈,古之熊掌今鹿尾”。
康熙朝时,姚文然曾担任过刑部尚书,初到京师安顿下来后,给家中去信报平安。
姚文然在信中大谈鹿尾,“此中甚重鹿尾,味果佳。
”姚文然是安徽桐城人,在老家从来没有吃过鹿尾,到了京师后,方才知道人间竟有此种美味。
为了让家人也能尝鲜,姚文然高价购了十数尾,用盐腌制好了,托人带回老家给家人尝鲜,“未知何如,且试一尝之可耳”。
从皇室到官场,对鹿尾的追捧,导致了鹿尾价昂。
一条鹿尾的价格,超过了一头整鹿的价格。
“鹿尾京师极贵,价值白金五六两不等,他处全鹿,不能敌京师一鹿之尾也。
”汪淑《水曹清暇录》中载:“近时宴席不甚重熊掌、猩唇,而独贵鹿尾。
”安徽全椒人吴鼒,嘉庆四年进士。
吴鼒在京师为官时,想吃鹿尾,只是价高难觅,托了同年帮忙,方才购得。
吴鼒得意地作诗道:“裙腰草浅踏宜缓,鹿尾价髙求不悭。
” 嘉庆年间,梁章钜曾担任过军机章京,在皇帝身边,冬季时常能得啖鹿尾,大饱口福。
后来外放到江苏做官时,每得鹿尾,梁章钜不让厨师烹制,而让其夫人操刀薄切,下厨烹调,足见珍视。
十五年,梁章钜升任广西巡抚后,虽去京师万里,不过由于公文往来,差弁可携带鹿尾至桂林,与幕客共尝之。
就在桂林吃鹿尾,梁章钜曾赋诗云:“寒夜何人还细切,春明此味最难忘”,被桂林人传为名句。
梁章钜致仕返乡之后,不能得食鹿尾,大发感慨:“徒劳梦想而已”。
顾春是重臣鄂尔泰的曾孙女,幼年时家中遭遇变故,被收养。
顾春工诗词,善书画,为八旗女词人之冠,当日与并列,为男女二词人。
顾春成年后嫁给乾隆曾孙作侧室,也能一尝鹿尾。
她在《食鹿尾》中写道:“海上仙山鹿食苹,也随方贡入神京。
晚餐共饱一条尾,即有乡心逐物生。
”顾春故乡在关外,尝了鹿尾之后,遐想曾祖父鄂尔泰时家族的辉煌,又生出对故乡的思念之心。
在清代,翰林、军机章京虽然位微,却有着许多一般官员所没有的荣耀,能得赏鹿尾也是其中之一。
嘉庆末年,杭州人吴清鹏在翰林院时,大发牢骚“翰林职冷无酬酢,岁晩飞书得米迟。
”此时友人冒着风雪,送来鹿尾,顿时心情变好,大赞朋友:“厚禄故交殊不少,如君真有古人思”。
谭宗浚是广东南海人,素来不曾吃过鹿尾。
十三年(1874),谭宗浚考得一甲第二名进士,入了翰林院。
谭宗浚是饕餮之徒,曾创设谭家菜,为当时好吃之徒所周知。
美食家谭宗浚,第一次吃鹿尾后,大为倾倒,在《初食鹿尾》中写道:“朝来食指徐徐动,想有奇珍五鼎烹。
喜见腥肥蒸鹿脯,不辞烂醉倒鹅觥。
” 到了清末,鹿尾仍然是珍稀之物。
许起《珊瑚舌雕谈初笔》中记载,某次在上海,因事到洋行中。
洋行总管林秋崖安排燕会,挽留吃饭。
席中菜肴极为丰盛,无非是山珍海味,席上众人都是吃惯了大餐的,均没有特别感觉。
当林秋崖小心翼翼地捧了个银盘上来,介绍盘中乃是鹿尾,宴席方才进入高潮。
林秋崖介绍,这道鹿尾,乃是托人从京师御膳房中所购来的,事先已煮熟。
今天一早刚以轮船运到,在座诸位,可是大有口福矣。
至清室逊位后,鹿尾失去了其政治寓意,不过鹿尾仍然价高,能得尝者,都为上层社会。
平民百姓,精心煮上几根猪尾,这味道约莫也不会输给八珍之一的鹿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朝推出的迁海令指的是什么是怎么回事?和顺治朝海禁令分别在什么地方
自宋明以来,中国沿海地区的航海贸易相当发达,极大地推动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科技文化进步。
而清朝的迁海令却使得数百年来的航海成就。
迁海令又名迁界令,是中国清朝政府为对付明朝遗臣郑成功在台湾的郑氏王朝,以断绝中国大陆沿海居民对其之接济的政策。
自宋明以来,中国沿海地区的航海贸易相当发达,极大地推动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科技文化进步。
而清朝的迁海令却使得数百年来的航海成就毁于一旦,沿海地区千里无鸡鸣,航海贸易一落千丈,迟迟都不能恢复。
这一后果直接导致了近代以来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中国航海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最终让西方的军舰横行于中国海上。
朝海禁令和迁海令的区别 《禁海令》和《迁海令》都是针对当时台湾郑氏政权的行动.禁止对台湾贸易进而令台湾得不到生活、军事等物资的补充.《迁海令》是《禁海令》的延伸,《禁海令》内容只是从派兵把守沿岸,严查走私;而《迁海令》是将所有的沿岸居民迁入内陆,彻底断绝走私。
顺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颁布了《禁海令》.严格禁止商民船只私自入海,不允许用大陆的产品、货物进行海上贸易,有违禁者,不论官民,俱行正法,货物充公,违令者之财产奖给告发之人;负责执行该禁令的文武各官失查或不追缉,从重治罪;保甲不告发的,即行处死;沿海可停泊舟船的地方,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海;如有从海上登岸者,失职的防守官员以军法从事,督抚议罪。
而迁界之事在《实录》中有详细记载,顺治十七年(1660年)六月,清军厦门战役失利之后不久,浙江监察御史季振宜旧事重提,又上书分析征伐郑军的形势,建议在禁海的基础上实行迁界.他认为,东南之地本是天下最为富庶之地,全国的赋税大半出于东南,但近年来由于郑军成为闽、浙、江南三省之重患,朝廷屡次用兵,以至各地饱受战火蹂躏,民生凋敝.要想从根本上扫平郑成功,朝廷须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造船,不习水战的子弟还须冒风波之险前去征战.因此,季振宜建议:闽、浙、江南等地应首先注重防御,而后才行征剿之策.防御之法应以断绝郑军物资来源为主,福建的漳州、泉州、兴化、福州,浙江的温州、台州、宁波、杭州、嘉兴,江南的崇明、江阴、通州、镇江等处,应由督抚镇、都统、章京等官员驻防,各率精兵,严密防守,可使三省之兵声讯相通,互相支援,如此一来,郑军无处可补给,只能。
顺治对此建议十分重视,传旨“此奏内事情关系重大,着议政王、贝勒、大臣会同详察议奏.”顺治十八年(1661)八月,清廷下达《迁海令》,以保证《禁海令》的施行.《迁海令》亦称《迁界令》,是《禁海令》的扩大和补充,是更为严厉的政令,具体内容是:将福建、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六省沿海及各岛屿的居民内迁三十至五十里,居民官兵全部迁移到界线以内,在沿海一带形成一个无人区;沿海滨向内若干里界线由各地官兵划出,并严令军民人等不得私出境外,违者处斩.顺治十八年(1661年),《迁界令》开始实行,清政府勒令东南沿海五省滨海三十里的边民迁离故土,并沿内迁三十里处开挖两丈、两丈余宽的壕沟,临沟筑起四尺余厚、八尺余高的城墙,每五里设一个炮台、二个烟墩、三十里屯兵.秦汉时期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修筑在草原与田园之间的“长城”,如今修筑到了内陆与海洋之间。
随机文章奥卡姆剃刀定律的出处,英格兰修士提出的理论引发文艺复兴疾病恶魔别西卜,地狱的宰相古希腊人严重的苍蝇之王石头鱼有毒为什么能吃,让人致命的毒在哪里/怎么祛除南极为什么比北极冷,海拔更高/热量交换少/平均气温低20℃以上科学推动社会进步,人类十大世界重大科学发现(颠覆人的三观)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春秋时期:巴国十几万百姓去哪儿了?
我们一直称四川盆地一带为巴蜀,就是因为在先秦时代哪里存在这两个国家,巴国和蜀国。
巴国是一个曾经创下过辉煌青铜器文明的奴隶制国家,在被后来的秦国击败并吞并之后,巴文化消失直至湮灭。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一个曾经极其辉煌的文明,怎么会消失的那么突然,那么彻底呢? 从巴国的历史形象和今天出土的文物来看,和中原文化有极大的差别,很容易让人们误解巴国文化是少数民族。
但实际上,巴国人是地地道道的华夏族。
巴人不但和是同一脉系,而且还参加了的联盟军,并且是前锋部队。
巴国的国号,也是在武王伐纣之后,跟中原诸侯国一起分封的,是第四等的子爵国,跟一个级别。
巴人文化是为数不多的起源于长江流域的华夏文化,曾经与当地“盐水女神”为代表的某个神秘的社会争夺盐矿。
经过空日持久的战争,最终巴人获得了胜利,控制食盐之后,变诞生了“盐巴”和“巴盐”两个词汇。
他们依靠这一自然资源,建立了属于自己的部族,尤其是在获得周王朝的分封之后,便发展出了极为发达的文明。
随着春秋时代的到来,巴国由于夹在秦国和楚国两大强国中间,艰难的生存,由于巴蜀两国不但有珍贵的食盐资源,而且物产丰富,是列国诸侯中的粮食产量大国。
所以不断的被秦楚两国觊觎蚕食,国土面积不断缩小,直到战国中期被秦国彻底吞并。
其先进的文明随着巴国的覆灭突然消失,十几万巴国人竟也不知所踪,千百年来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大谜团。
有一种说法是巴国的人口被全部坑杀,就像后来他们在当中坑杀40万赵军一样。
不过我不是很认同这种说法,巴国的实力远远不足以和秦国抗衡,完全没必要通过屠杀人口来削弱。
再者,是一个大争之世,人口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战争资源,平白无故的杀掉这么多巴国人口,且不说丧失了这么多兵源,天府之国的农田要依靠谁来耕种呢? 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巴国在覆灭之后,除了战死的之外全都大规模迁徙了。
在商洛地区存在的神秘洞窟似乎能够解释这一假说。
在陕西商洛,存在着九百多个神秘的洞窟,全部都依山面水。
要进入洞穴,必须得穿过湍急的河流,进入那些呈长方形、四壁平平、明显是人工修建的洞穴。
按照这个路数,简直就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记载的桃花源。
更加明显的是,在洞窟中出土的文物和相关符号,跟三峡巴国出土的文物和符号惊人的相似,几乎就可以确定,商洛洞窟就是巴国人为了躲避战乱而躲藏的地点。
甚至可以大胆的猜测,桃花源可能是真实存在的,桃花源里躲避秦国战乱,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可能就是巴国人。
另外还有一些人认为,巴国人并没有被屠杀,也没有逃离家园,而是留在了巴国故地,只是不再称呼自己为巴国人了。
由于秦国的法家制度,能够很迅速的使人们进入规范化,巴国人在秦国的驯化之下,没过多久就变成了地道的秦国人,忘记了自己原来的属性。
总而言之吧,我是不相信一个曾经拥有高度发达文明的族群,会平白无故的突然消失。
隐居也好,改头换面也罢,总之还是生活在这片他们热爱的土地上,经过常年的演变,融入到这个庞大而伟大的华夏族群当中。
随机文章北魏献文帝拓跋弘: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秦始皇是成功的皇帝吗?AGM—129隐身巡航导弹,史上最强的核巡航导弹(造价673万美元)揭秘史前利莫里亚文明之谜,不重物质修炼精神成神(乌托邦文明)揭秘中国国花是什么花,牡丹VS梅花谁才是(两败俱伤菊花也来凑热闹)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