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病入膏肓讲的是什么样的故事?指的是什么病?

一般常年卧病在床的老人,会在临终之前和儿女们说:“我已病入膏肓,你们可迅速安排后事,千
【千问解读】
一般常年卧病在床的老人,会在临终之前和儿女们说:“我已病入膏肓,你们可迅速安排后事,千万不要悲伤。
” 一旦病入膏肓,就代表这个人无药可救,很快就会去世。
然而,病入膏肓中的“膏肓”,具体的是指人体哪个部位? 《左传·成公十年》记载过这样一则故事:晋景公姬獳听信奸臣谗言,无辜杀害忠臣赵盾的后代,赵同全族(孤儿原型)。
杀害赵括全族之后的两年,晋景公梦见一只厉鬼,披头散发,前来向自己索命。
从此,晋景公身患重病,他赶忙派人前往秦国求医。
派遣名医缓,来到为晋景公治病。
晋景公对缓这么说道:“我前不久梦见两个童子,其中一个童子说,缓是医术高明的大夫,他来治病,恐怕会伤害到我们。
另一个童子回答道:“我们躲避在肓之上,膏之下,虽有良医,也不能把我们怎样。
” 后来,缓为晋景公详细诊断后,对他说道:“大王你这病已无可救药,病灶已达到膏肓之上,即使采用针灸、药物治疗,也无法将其去除。
” 听到缓这么说,晋景公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便派人备上厚礼,送缓返回秦国。
六月丙午日时,晋景公还没吃上新麦,便跌入厕所,溺于粪池中而死。
从此,病入膏肓这个词语便流传开来,多用来形容这个人已无药可救,很快就会大限将至。
虽然《左传》是正统历史典籍,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可病入膏肓中的“膏肓”,是人为杜撰的,还是真实存在的人体某个器官部位或者是穴位呢? 《灵枢》记载,膏肓属于人体第43个穴位,其学名叫做“膏肓俞”,位于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紧邻背俞穴(后背肩胛骨旁)。
除《灵枢》之外,《素问》也曾记载过膏肓的具体位置。
《灵枢·五癃津液别》:“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
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
” 《素问·腹中论》曰:“帝曰:‘人有身体髀股箭皆肿,环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
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齐下,故环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涪之病。
’ 按照医书介绍,由于膏,肓是包裹心脏(其他脏器)的重要软组织。
膏源于饮食,会包括覆盖人体脏器。
与骨髓、体液融合之后,渗入到皮下,成为肓。
按照中医学说,膏能积蓄能量,保护脏器,肓可以转变成能量,温养内脏。
一旦病入膏肓,意味着病邪侵入到人体最后一道防线,针灸、火攻、服药等方法,也无法完全去除病灶,这就是典型的无可救药。
再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河蟹肥,每年10月底至11月上旬是螃蟹成熟的季节。
我们都清楚,公螃蟹腹部两边白色的固体叫做“蟹膏”,母螃蟹的卵黄便是“蟹黄”。
蟹膏和蟹黄是一只螃蟹中,最为精华的部分。
大家可以这么理解,膏是属于公螃蟹体内白色的蟹膏,还没有和体液融合。
融合之后的膏成为液体,就成为肓。
蟹膏和蟹黄都是螃蟹身上产物,其营养价值差不太多,膏肓也同样如此。
当然,这个例子并不恰当,可大致是那么回事。
后世专家是这么认为,时期,上至诸侯王军,下至黎民百姓,他们遇上些疑难杂症时,总是会将其归咎于鬼神之说。
《左传》这段对病入膏肓的记载,便能深刻地反映出,中医慢慢对“医术”和“巫术”有了详细的认识与了解,这也为今后推动科学、医学等方面的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上这些,就是对病入膏肓这个成语与膏肓具体指的是人体哪个器官的详细介绍。
最后,我们再从旁延伸,古人所说的病入膏肓,真的全指身体上的疾病吗? 唐末著名诗人罗隐,一生屡试不第。
30岁那年,罗隐再一次落榜,心情十分郁闷,写了首七律《投所思》,其中有一句:“雕琢只应劳郢匠,膏肓终恐误秦医。
” 罗隐引用晋景公病入膏肓的典故,以此讥讽当权者碌碌无为,官场环境黑暗,有才之人得不到重用,反倒是那些奸佞小人,为虎作伥。
如此看来,病入膏肓并不单单指的是人体疾病。
每逢朝代末期,天下就会大乱,社会制度颠倒,奢靡之风日益猖獗。
所谓的“清流”,不去想如何匡扶社稷江山,反而一门心思的追逐功名利禄。
而那些坚守道义,身怀救世理想的人才却被埋没,更敌不过现实残酷。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罗隐的这首诗,向后人原原本本诉说了末年,那个腐朽又最终无可救药的时代。
也就是说,病入膏肓原本多指一个人身患重病,很快就会去世。
可在文人的笔下,病入膏肓还代表盛世表面下的腐朽。
当选拔人才制度被贵族门阀所把持,朝堂上的皇帝又被眼前繁华的假象蒙住双眼,那便证明,这个朝代即将走到尽头。
膏肓,原是可以保护人体器官的重要组织,后来发生了恶变。
即使是在世,也难以拯救。
故此来说,病入膏肓并不简简单单指的是生病。
总之,这个成语大多还是代表着贬义。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这是罗隐一生中最著名的代表作,既然都已病入膏肓,那还在乎什么荣华富贵?不如过好现在,不畏将来,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也无所谓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无妄之灾这个成语和黄歇有什么关系是怎么回事?他都做了什么事情
这一个成语其实里面后面的故事还是挺有意思的,介绍的主人公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儿子做上大王,将已经怀孕的妻子送给了不能生孩子的皇上。
本来以为可以讨好皇上,结果没想到却惨遭满门屠杀。
因为在皇上看来如果这个孩子要是留下来作为自己儿子的话,那么他以前的家庭必须不能存在。
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咱们的男主人公叫做黄歇,他当时是楚国的一个普通大臣,同时也是一位忠臣。
当时楚国并不是很强大,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就将大王的儿子送到国外当作担保人,结果楚王年迈快要不行的时候,太子在秦国却不能回来。
于是黄歇便想尽一切办法,都用他所有的人脉关系想办法将太子给接了回来,并且辅佐太子登基做了。
他的地位也就从一个普通的小官员瞬间上升到了国家重要大臣的层次。
正是因为他当初帮助太子回国有着很大的功劳,所以等到新楚王上任之后,对他也是特别的尊重,他在整个国家里面的地位可以说是仅次于皇上的。
可是这个新楚王也遇到了一个很头疼的问题,就是他自己根本生不出来孩子。
黄歇知道这个消息之后也是很是着急,找尽了各地的名医偏方但是始终没有帮皇上治愈。
现在大王年轻还好若是年迈。
朝堂之中岂不是再一次会出现混乱? 当时黄歇整日为这个事情发愁,后来他的小舅子听说这件事情之后,就去找黄歇。
他说既然皇上不能够生育,你为什么不把我的妹妹送给皇上呢?因为现在她已经有了身孕,大王自然也就需要一个儿子,所以如果现在将他的妹妹送过去之后,是非常好的一种选择。
刚开始黄歇也觉得这件事情简直就在胡闹,不过后来仔细斟酌之后也觉得可以。
最后就选择将自己的妻子送给他大王。
等到后来黄歇将这个想法告诉了楚王,楚王当时综合考虑了一下,也只能同意了,如果他要是真没有孩子的话,那么楚国内部肯定会出现纷争最后,也会亡国。
所以迫于这种无奈,只能够将这个女子给收下。
但是等到黄歇将妻子送过去之后,楚王就将他们一家人都给杀了。
原因非常简单,既然这个孩子已经是楚王的了,所以自然也就不可以有其他的家人存在。
后来大家都评论,他这个人是有点自作聪明,才给家人找来的灾难,故此称为“无妄之灾”,并且流传至今! 随机文章明朝最有影响力的臣子有哪些?解析人工智能是什么意思,人工智能的利弊(未来可能毁灭人类)揭秘雪崩怎么自救,赶紧像雪崩的两侧逃生/寻找障碍物躲避雪崩世界上重要的十大海峡,土耳其海峡仅第八/具极高军事战略意义柯伊伯带和小行星带的区别,柯伊伯带天体比小行星带多(质量小)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不敢越雷池一步”中的雷池在什么地方?这个成语是如何来的
多指保守、拘泥;或让敌人胆寒,不敢进犯。
也有作"不得越雷池一步"。
我们老说“不敢越雷池一步”,但雷池到底在哪? 水有源,木有根。
“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出处很多人都不知道,更别说知道“雷池”在哪了。
其实这个成语出自《·庾亮传》,原文记载为: “亮并不听,而报温峤书曰:‘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
” 而在这个故事背景里的“雷池”就是在今天得安徽望江县南,池水源自大雷水,东入长江。
这个故事说的是: 东晋成帝时,庾亮但任中书令,执掌朝政。
他为了防备西部边境的敌人侵犯,推荐温峤到江州(今江西九江)做官,加强防务。
温峤上任不久,庾亮就得到了历阳太守苏峻企图谋反的消息报告。
原来这苏峻召唤了一批亡命之徒,早就蠢蠢欲动了。
谁知庾亮自作聪明,想骗苏峻离开历阳,到京都建康(今江苏南京)来做大司农。
大臣们一开始都以为这办法不妥,温峤也写过信给庾亮劝阻,但庾亮偏偏不听。
苏峻果然非但不愿到京都去,反而由此看出朝廷对自己起了疑心。
心想被动还不如主动,于是就找人造起反来了,直接发兵攻向京都。
温峤得知苏峻反叛后,立即号召部下将士,秣马厉兵,打算从水路进入建康,护卫都 [不敢越雷池一步] 不敢越雷池一步城。
但是庾亮对于苏峻叛兵估计不足,写信给温峤说:“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
” (意思是我担心西镜的敌人更甚于苏峻叛兵,你务必留在原地,不要越过雷池到京都来)庾亮叫温峤“无过雷池一步”,在战略上是错误的,这在战略上犯了轻视敌人的毛病。
果然苏峻攻势凶猛,很快就逼近建康,庾亮虽然指挥晋军迎战,仍被被杀得落花流水,京都没有意外地失陷了。
心怀内疚的庾亮决定投奔温峤,好在温峤并不责怪,还请他守卫白石的营垒,自己则加紧操练水军,准备与苏峻叛军。
苏峻这边派了一万步兵,从四面包围白石,夜以继日拼命攻打,丝毫不给庾亮喘息的机会。
加上他手下只有两千人,渐渐地就出现了颓败、支持不住的迹象。
这时心里一肚子憋屈的庾亮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地挥刀猛冲。
晋军受到激励,愈战愈勇大鼓士气,最后竟然杀退了叛军。
庾亮见叛军败退,大喝一声,率晋军冲出营垒,紧紧追击,并斩杀了数百名敌人,获得大胜。
最后,庾亮、温峤等人合力围剿苏峻,平定叛乱,弥补了因“无过雷池一步”战略错误而造成的损失。
没有点的脑子和本事的人混迹官场迟早得把小命给交代了。
随机文章有关明武宗的陵墓月球上发现上亿年飞船,预示十多亿年前外星文明造访地球美国黑鹰战斗机简介,最先进海军直升机(531万美元一架)考飞机驾照要多少钱,仅需12万元就可拿到飞机驾照(年薪过25万元)NASA和spacex火星计划对比,NASA将在2033年实现人类登陆火星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