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屯田制是哪位建立的?具体什么意思

长期的战争,导致人口锐减,民不聊生,社会生产力
【千问解读】
长期的战争,导致人口锐减,民不聊生,社会生产力骤降,急需修生养息,恢复发展。
不过,长期的农民战争使得明军数量非常庞大,军费支出巨大,加上明王朝建立在基础上的,边疆隐患一时难以解决。
北部元朝残余势力和瓦剌经常骚扰边境,南方又有“”叛乱,明廷不得不在南北方同时驻扎大批军队。
但是,明朝政府财政一时难以支撑庞大的后勤军需供给,以及漫长的运输线。
而海运又存在风险,常常船毁人亡。
于是,为减轻朝廷负担,决定在各地军事驻地进行屯田。
据《实录》载:洪武二十九年“广西布政使言,新设南丹等卫,岁用军晌二十余万,有所征不能供,帝命置屯田,稗军士耕种”,“三十年,令左都督杨文屯田辽东,而罢海运”。
屯田分军屯和商屯两种。
军屯始于明朝建立不久,朱元璋命军士屯田自给,要求卫所军卒,有的负责戍守,有的从事屯垦。
据《食货志》载,一般情况下,军屯区守城与屯种比例为“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
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不过这又因地而异。
按规定每军受田五十亩为一分,由国家拨给耕牛、农具,屯田军卒则要向国家缴纳税粮,称为“屯田籽粒”。
税粮开始是每亩交一斗,时定为一斗二升。
明朝建立之初,各卫所屯田总数达89万余顷,永乐元年(1403年)国家得屯田籽粒2345万余石,而同年官民田税粮为3129万石,共计全国税粮5475万余石,屯田籽粒占总税粮的43%,可见明初军屯收效甚大。
军屯是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巩固地方统治,足食足兵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同时,由于军屯过程是一种有组织计划的区域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而商屯,指的是商人在边地雇人屯田。
按《明史食货志》载:“明初,募盐商于各边开中,谓之商屯。
迨弘治中,叶淇变法,而开中始坏。
诸淮商悉撤业归,西北商亦多徙家于淮,边地为墟,米石直银五两,而边储枵然矣。
”“明土田之制,凡二等:曰官田,曰民田。
……军、民、商屯田,通谓之官田。
” 可知,为解决边防线上的军粮供应,明朝政府规定商人将粮食运到边防的粮仓,按路途远近,运送数量也可大可小。
商人完成定量粮食后,就可从政府换取一小引(200斤)的盐引(买卖凭证),贩盐获利,称为“开中法”。
为获得更多利润,盐商雇人在边地就近屯田,将屯田所得纳仓换盐引。
于是,商屯快速发展起来。
但是到宣德(1426—1435年)后,随着明王朝政治的日趋腐败,加上各种因素的干扰,开中法难以正常实施,商屯也逐渐衰落。
弘治五年(1492年),叶淇上疏请废除开中制度,盐商不再输粮,而到运司纳银换取盐引,再由太仓将银分派各边。
在此之前,开中法已弊病丛生,官僚地主肆意侵占屯田,卫所军官压迫和剥削士卒,无论军屯还是商屯,都逐渐被破坏。
屯田的废弛,影响最直接的就是军粮的欠缺。
为支付巨额军费开支,明朝政府不得不增加田赋,所谓“加派”。
自(1573—1620年)末年到十二年(1639年),以辽饷、剿饷、练饷为名的加派,增赋计有1695万两。
沉重的剥削,逼得广大农民根本无法生存下去,于是他们只能铤而走险,发动起义,明朝最后就是亡在农民大起义的打击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356分左右的二本民办大学推荐:历史类3所,物理类7所
圆梦小编将在下文展示全国各个高考省份:356分可以上的二本民办大学名单,历史类有3所,物理类有7所。
一、历史类356分左右的二本民办大学历史类356分,在全国各个高考省份能上的二本民办大学名单不一样,请2025年历史类356分的考生,在下表直接找到自己的高考省份进行查阅。
例如,在河北高考历史类356分左右的二本民办大学有1所,包含河北东方学院等学校。
在黑龙江高考,历史类356分能上的二本民办大学有:南昌工学院等学校。
在江西高考,历史类356分能上的二本民办大学有:青岛黄海学院等学校。
高考省份学校名称2024分数2024位次河北河北东方学院356136885黑龙江南昌工学院第003组35635877江西青岛黄海学院第102组356121818二、物理类356分左右的二本民办大学物理类356分左右的二本民办大学,在全国各个高考省市一共有7所。
其中,在河北高考物理类录取分数线为356分的二本民办大学有3所,分别是文华学院、西安明德理工学院、西安信息职业大学等学校。
在湖南高考物理类356分左右的二本民办大学有武汉学院等学校。
高考省份学校名称2024分数2024位次河北文华学院356325535河北西安明德理工学院356325535河北西安信息职业大学356325535湖南武汉学院第105组356255737广东张家界学院502组356370302广东西安汽车职业大学501组356370267重庆四川文化艺术学院356119458
李中梓:字士材,号念莪,又号尽凡,明朝医学家
他父亲是十七年(1589年)进士,故中梓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幼年时擅长文学、兵法,因屡试不第,加之体弱多病,乃弃仕途而学医。
他悉心钻研医学名家的著作,深得其中精要,对中草药物的药性进行反复研究,并用于临床实践,在实践中创立了自己的医学理论,成为一代名医。
曾祖李府,字一乐,为抗击倭寇而捐躯。
李中梓伯父尚雅字伯安,号鹤汇,负异才,供弟尚兖读书。
父尚兖,字补之,号震瀛,1589年中进士,曾任职兵部和吏部。
兄中立,字士强,又字正宇,号念山,曾任浙江按察,四川主考,卿右评事。
兄中植,号念曾,系著名学者,兼通医药。
侄延,原名彦贞,字我生,后改辰山。
又字期叔,亦曰寒村,号漫庵。
师事中梓,着有《补撰药品化议》(一作《辨药指南》)14卷、《医学口诀》、《脉诀汇辨》10卷、《痘疹全书》。
李氏少年博览群书,青年时曾应科举,后因痛感两亲子被庸医药误致死及自己早岁多病,转而习医。
—生对中医理论研究十分重视,兼取众家之长。
其论述医理,颇能深入浅出。
所著诸书,多能通俗易懂,最为初学、登堂入室之捷径,这在当时可称是一套最完整的中医教材。
因而在吴中医界广为传诵,成为明清间江南一大医家与宗师,在中医学的普及方面作出较大贡献。
李中梓在医疗上注重脾肾治理。
江苏金坛有一名医王宇泰,年已八十,患脾泄,根据一般医理,泄病宜补,岂知愈补病势愈重。
他便求教于中梓,中梓问明病源后对他说:“你体肥多痰,愈补愈滞,病当然不会好了,应反其常规,用迅利药物涤之。
”王听后称赞说:“当世之医,唯你我两人,你开方子,我服药,有何疑哉!”中梓于是用巴豆霜给老医生服用,果然泄下许多痰涎,病也好了。
他注重实践,决不墨守成规,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对各种疑难杂症很有研究,时人称之为神医。
有个叫鲁藩的人,得了一种怪病,在盛暑的大热天,虽将门窗紧闭,床上悬挂帐帷,身上又盖上三条貂皮被,还不断地喊冷。
李中梓观察病情后,诊断为“伏热病”。
古人用“冷水灌顶法”治疗,中梓略为变通一下,改服石膏三斛汤。
他开了三帖药,第一帖吃了,病人去掉貂皮被;第二帖吃了,病人去掉帐帷;第三帖吃了,病人叫打开门窗,只见他大汗淋漓,热气腾腾,毛病全好了。
还有个的人,也得了一种怪病,发病时,伴有高热,在胡言乱语中,竟能说出室外所发生的事情,,经李中梓观察后,诊断为“离魂”病。
施药后,高热消退,呓语中止,恢复了清醒状态,以后病症消失。
随机文章名将狄青被《杨家将》黑成了大反派,必须为他正名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揭秘月球背面为什么去不了,纳粹余孽欲求基地/外星人的采矿场海上屠夫鹰击-83反舰导弹,威力最强的近程反舰导弹做梦是平行世界的入口,做梦进入另一平行世界/不同空间的自己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