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墡:曾有两次机会登上皇位,为什么都拒绝了?

最牛的皇叔,除了造反成功,抢了侄儿皇位的,就数他的襄王朱瞻墡了。
朱棣就不说了,作为
【千问解读】
最牛的皇叔,除了造反成功,抢了侄儿皇位的,就数他的襄王朱瞻墡了。
朱棣就不说了,作为建文帝的皇叔,被侄子给逼反了,而且还造反成功,把建文帝拱下了台,自己坐了龙椅。
朱瞻墡与爷爷朱棣不同,他一生有两次机会皇位就砸他头上,朱瞻墡硬是拒绝,没要。
牛人只有牛逼之处,朱瞻墡离皇位如此之近,却一生受到的敬重,没有受到任何迫害,这在大明一朝是相当的不一般。
朱瞻墡是的第五个儿子,也是嫡子,他与后来的大明皇帝是一母同胞,亲兄弟。
朱瞻墡与兄长朱瞻基关系非常好,好到啥程度,朱瞻基作为太子监国南京,北京的大事小情都由兄弟朱瞻墡给哥哥朱瞻基通风报信,小众史书有种说法,远在南京的朱瞻基能够迅速地得知明仁宗朱高炽驾崩的消息,就是因为有朱瞻墡在京城给朱瞻基及时汇报的结果。
朱高炽驾崩,太子朱瞻基又远在南京,大明朝此时皇权形成了真空状态,虽然大局有朱瞻基的母亲,掌管大局,可是她毕竟是个女人,上不得台面。
此时的北京城暗流汹涌,明仁宗的两个兄弟朱高煦和朱高燧都在暗中活动,特别是朱高煦,在他认为自己早就是皇帝人选,他哥明仁宗朱高炽是抢了他的皇位。
局势很紧张,怎么办? 张氏曾经想过将自己的另外一个亲儿子朱瞻墡立为皇帝,只要做皇帝的是自己的亲儿子,哪个儿可以,更关键的是,朱瞻墡的能力也非常的强,为人行事勤俭温恭,政务能力更是得到了长足的锻炼。
张氏有这个想法,但是朱瞻墡却明确地拒绝了,皇位是哥哥朱瞻基的,兄弟最多帮他照看照看。
照看也行,太后张氏就令朱瞻墡监国,等太子朱瞻基回北京。
有了朱瞻墡的监国,大明朝局逐渐稳定下来,朱高煦、朱高燧哥俩也无机可乘,过了十多天,朱瞻基回到了北京,继位登基了。
朱瞻墡完美的将这段权力真空期守住,顺利地交接给了哥哥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对自己的这位亲弟弟不但信任有加,更是委以重任,在继位之初,朱瞻基令朱瞻墡不得就藩长沙,就在北京辅佐朝政。
当朱瞻基逐渐掌控了朝局后,朱瞻墡急流勇退,屡次上疏明宣宗,请求回到藩地,朱瞻基虽然不舍,但是祖宗家法在,他也只能让朱瞻墡回到了藩地长沙。
这是“牛王爷”朱瞻墡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到那把龙椅,没有想到的是后面还有两次。
朱瞻基活得不长久,三十多岁就死了,只当了十年的皇帝,他死的时候,太子才9岁,这小子能把字儿认全就不错了,别说当什么皇帝。
太后是,不过太后的头上还有个 太后,那就是朱瞻墡的亲妈张氏,太皇太后张氏还在世呢。
继位之君只有9岁,虽然朱瞻基死前给他留下了“三杨”为班底的最强内阁,但是他们毕竟是外人,必须要有个自家人在身边保驾护航。
太皇太后又想到了自己的亲儿子——襄王朱瞻墡,自己的老儿子不是监过一次国吗?有经验,就让他再次进京监一次。
这事儿就这么定了,太皇太后张氏和太后孙氏都下旨让襄王朱瞻墡进京,朱瞻墡当然也只能了。
襄王朱瞻墡到了京城,把监国这事儿干得很好,但是他却没有干多久就回到了长沙,原因很简单,朱瞻墡看到了明宣宗朱瞻基给儿子朱祁镇留下的内阁的确很强大,内阁的几位大臣既能干又贤明,这国不需要他来监了。
于是,朱瞻墡就再次回到了藩地,这也他人生中第二次监国,行使着皇帝的权力。
朱瞻墡以为,没有第三次了,可是他又想错了,后来还有一次。
这一次就是后,亲侄儿朱祁镇在的怂恿下,居然甩50万大军北讨瓦剌,在土木堡被包了饺子,50万大军没了,朝中重臣死得差不多了,连皇帝朱祁镇都被俘虏了。
大明朝顿时陷入了命悬一线的地步,太皇太后张氏已经死了,能够有威望说话的是太后孙氏,这孙氏到底不如婆婆张氏,慌乱中就想到这局面得有人出来控制,而且必须是朱家人,朱祁镇留下的儿子就算了,还没几岁呢。
孙氏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曾经两次监国的小叔子朱瞻墡,皇叔能力强,威望高,又有监国的经验,要不就把皇位让给他,毕竟这个时候大明朝极有可能亡的。
孙氏就派人心急火燎地给远在长沙的襄王朱瞻墡送了两样东西:诏书和金符。
诏书是令其入京当皇帝;金符,那就是信物啊。
不过,这大明朝最牛皇叔又干了所有人想不到的事儿,砸脑袋上的皇位硬是不要,他把金符供奉了起来,把诏书收了起来,并上疏给太后孙氏,说当皇帝这事儿吧,就交给朱祁镇的弟弟,这侄儿不错,能行;辅佐大臣就让来干,京城的危机能解,大明的社稷能保。
不得不说老王爷朱瞻墡眼光准,魄力大,让了皇位不说,还推荐了最强“二人组”。
太后孙氏对朱瞻墡的建议言听计从,就让峸王朱祁钰火速登基稳定大局,提拔于谦组织。
有了朱祁钰和大明第一忠臣于谦,大明朝亡不了。
不要以为朱瞻墡的故事就结束了,牛逼的事情还在后面。
峸王朱祁钰登基当了皇帝,的确干得比哥哥朱祁镇要强很多,但是他却没有皇叔朱瞻墡的那个胸怀。
其实,在太后孙氏,皇叔朱瞻墡的心里,你朱祁钰就是个临时工,还真拿自己当皇帝了,虽然有扶大厦不倒之功,却没有正统继位的身份。
景泰帝朱祁钰不这么看,皇帝既然我当上了,那我就是正统,爷爷的爹朱棣也不是正统啊,还不一样当了皇帝。
朱祁钰和朱棣就不一样,一个是凭本事抢来的,一个是别人丢给你的,性质不一样。
朱祁钰想让皇位在自己的子孙后代永世传承,就动了歪脑筋,把原太子,也就是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给废了,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
这事儿办得,连远在长沙的襄王朱瞻墡就看不下去了,上疏给皇帝朱祁钰,这事干不得啊,再说了,你哥朱祁镇已经回来了,没人让你把皇位还给哥哥,但你也不能直接断了人家朱祁镇的正统传承啊。
朱祁钰哪听得进去,是皇帝,想咋干咋干。
这事儿办得相当的令人心寒,特别是在讲究传承有序,正统大宗的明朝初期,被囚禁在南宫的明英宗朱祁镇心里不乐意了,老子不当皇帝可以,谁让自己当了俘虏呢,你把老子的儿子都废了,这不是摆明的是要动我正统大宗的地位吗。
朱祁镇虽然愤怒,却没有办法,不过在、、等政治投机客的操作下,朱祁镇还是完美的复辟了。
复辟后的朱祁镇就开始清算了,于谦跑不掉,谁让当初拥立了峸王朱祁钰呢?杀,不过当初拥立朱祁钰的还有远在长沙的襄王朱瞻墡。
怎么办?杀?不敢,那就心里恨上了。
可是没多久,再次登基后的朱祁镇不但不恨皇叔朱瞻墡,还对其感恩戴德,首先他找到了当时朱瞻墡上疏孙太后的奏疏,上面明确地拒绝了自己继位当皇帝的诏令,其次他还上疏景泰帝朱祁钰,不要贸然废太子朱见深,最后朱祁镇还从孙太后那里得知朱瞻墡不但拒绝了皇位,还努力的将皇位留在他这一支正统内。
朱祁镇眼泪都下来了,老皇叔到底是自己的亲叔啊,自己咋能恨他呢,心里对朱瞻墡的不愉快烟消云散,还屡次下旨,让朱瞻墡前往京城来看望自己。
朱瞻墡为人磊落,也屡次进京,每次朱祁镇都是侄子的身份会见、宴请朱瞻墡,而每次朱瞻墡要离京,朱祁镇都亲自送到城外,还是听取皇叔给自己的诸多交代。
在,王爷做到这份儿上,那不是一般的牛。
即使后来明英宗朱祁镇死了,儿子朱见深继位,他对自己的这位皇叔祖也是敬重有加,时不时地要问候,请教,甚至是在朱瞻墡七十多岁死了,朱见深居然废朝三日,以示哀悼。
襄王朱瞻墡的一生简直可以说是传奇,屡次监国,屡次拒绝皇位,但是又做到了不受历任皇帝的猜忌,而是还历受尊崇,恪守臣道就是他最大的法宝。
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有非分之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一生当过两次帝王,结果却被老婆毒死
一生的传奇经历让人佩服不已,不过下场却很惨,从皇子到太子,又从太子到,被废之后成为了庐陵王,随后又转行做太子,复位之后被老婆毒死,可谓是经历非凡。
唐中宗开始被封为周王,后又改成英王,因为他的两个哥哥先后被立太子之后有相继被废除,于是太子就落到李显的头上了。
去世之后,李显继位。
但是继位之后的李显开始为所欲为,将高宗的遗照忘得“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处分。
”但是李显自作主张,打算利用韦后的力量对抗武则天,于是遭到了武则天的废除,这时候的李显距离登基还不足两个月的时间。
废除的李显被贬为庐陵王,在均州和方舟软禁了十几年,只有一人陪伴,两人可谓是尝尽了人间的艰辛。
当时的唐中宗非常害怕武则天,就算是武则天派来的使臣都能唐中宗心惊胆战。
韦氏不停的安慰他,是福是祸都要接受,这么长时间了不一定就是赐死,不用如此慌张。
在韦氏的安慰和鼓励下,才使得这个庐陵王,曾经的两个月帝王平静的生活下来。
时间久了,唐中宗渐渐的找回了自信,发誓一定要再次成为一国之君。
武则天经过长期对李显的观察,又经历了外部的压力,于是将李显重新立为太子。
6年后,李唐大臣发动宫廷政变,迫使武则天退位,传位给唐中宗,复大唐国号。
李显就这样,重新得到了皇位,此时的李显非常信任和他一起患难与共的韦氏,让她一起参与朝政,不顾所有的反对,破例将韦氏的父亲封王,而且他的女儿也参与朝政。
此时的李显只知道玩乐,朝政已经仅仅的落入了韦后等人手中,宰相张柬之发现了端倪,为了避免武则天的悲剧上演,于是劝阻李显除掉等人,结果却被武三思构陷,被贬之后的张柬之被刺客刺杀身亡。
安乐公主也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一心想成为第二个武则天,暗中废除韦后的亲生儿子,封自己为皇太女。
李重俊并没有束手就擒,联合大将军李多祚发动宫廷政变,杀死武三思父子,又打入宫中,想杀死韦后和安乐公主。
但是军力悬殊,双双被诛杀。
韦后借这个机会诬陷宰相魏元忠与太子共同造反,将其赶出京城,此事的朝政已经完全掌握在韦氏等人手中,而且韦氏已经看不惯李显,渐渐的萌生杀机。
有官员密报告韦氏干预朝政,韦后怕唐中宗追究此事,而安乐公主也希望母后暂时,自己当真正意义上的皇太女,效仿武则天。
于是母女二人便设计将唐中宗李显毒死。
唐中宗享年55岁,李显死后很短时间,和共同发动政变夺回江山。
随机文章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著名艺术家米开朗基罗密码,壁画中隐藏着各种人体器官法国凯旋级核潜艇造价300亿,能瞬间毁灭俄罗斯土耳其现木乃伊引争议,到底是猫还是史前神秘生物咖啡店幻觉使你的眼睛欺骗你,盘点能让人产生错觉的图片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五京制是什么意思?曾有哪些国家使用这个制度?
渤海五京制首见于1044年修的《新唐书》,然而其具体设置年代缺载。
五京制对后世首都建置制度上影响深远,前后历经唐(含渤海)、辽、金,自8世纪中叶起至13世纪,长达400多年。
但据《战国策·燕策一》“孟轲谓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王因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伐燕”以及《齐策一》“齐车之良,五家之兵”等记载。
战国时齐国也应该有过五都制。
概述 五京制,一般指辽金两代分设多个首都管理国家的制度。
除了辽金之外,唐代、渤海国、新罗也曾有类似的或名义上的五京。
辽五京置留守,留守行府尹事。
金五京留守兼本府尹及本路兵马都总管。
史料记载 《》中五京并称共35次,其中两次是渤海五京,余者均为辽代五京;而且其中五京常于“二帐”、“十二宫”并称。
检索全部二十五史,出现五京这一语汇的有《旧唐书》卷三十八唐“五京”,《新唐书》卷二一九“渤海五京”,《金史》卷一的“渤海五京”、卷二四中的“金五京”(“袭辽制,建五京”)。
沿革 中国自西周以来就实行复都制,周武王灭商后为了控制东方而设立雒邑。
五京的设置,最早源于唐朝中期,唐朝于618年以长安为京师,657年以河南府为东都,时为制。
690年,以太原府为北都,至742年,以京师为西京,改东都为东京,改北都为北京。
757年12月置凤翔府,号为西京,与南京成都府,中京京兆府,东京河南府,北京太原府合为五京,至此,唐五京正式确立,762年以后,罢凤翔府京名。
在东北的渤海国也设立了五京制,但渤海没有给后世留存下自己的文献典籍,渤海纪事始见于中国正史《旧唐书》及《新唐书》,此后,有关渤海国的史实陆续散见于历代的各种文献,其中包括日本与朝鲜的史籍。
在《辽史》中记述了渤海国的灭亡。
辽初以龙眉宫为上京临潢府,始建于918年。
至928年以东平郡为南京,至938年得,改幽州为南京析津府;改东平郡为东京辽阳府。
1009年,在原奚族地区的七金山土河之滨,仿造故唐“神都”洛阳的建制建立都城,号中京大定府。
1044年以云州为西京大同府,至此辽同时并设五京,直至1125年覆亡。
金初接受了的五京建制,沿袭其号,1138年以其兴起之地为上京会宁府,改原来辽上京临潢府为北京,加上都城汴京开封府,这时有七京。
不久,削去辽上京临潢府的京号,1153年迁都燕京,又削去上京会宁府的京号;改辽南京析津府为中都大兴府,即为中京;改中京大定府为北京大定府;改宋汴京开封府为南京开封府,重新确立了金五京建制,直至1173年又重新恢复会宁府为上京,直到金覆灭,一直有六京之制。
随机文章花郎花童简介揭秘1999年地球恶魔脸事件,云层组成恶魔脸覆盖半个地球(总统吓尿)从地球上看木星好吓人,温度3万度磁场是地球14倍照兵马俑为什么不吉利,和兵马俑合影不吉利/秦始皇陪葬品为什么犹太人那么聪明,被压迫一千年通过智慧活下去(崇拜知识)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