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蔡书院和宋朝谢良佐有什么关系?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5 点击数:

【千问解读】

书院——起源于、兴盛于,是中国古代教育史、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组织形式,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唐中叶到清末,历代名贤杰士以书院为桥梁,传道济世、兼容并蓄、传播思想、自由讲学,经历千年之久的办学历史,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办学形式、教授方法、管理制度等教育模式,使的传统私学趋于成熟和完善。

1901年清政府下诏“变法”实行“新政”之后,书院或改制成学堂、或被废止。

这个曾代表着中国古代教育辉煌与骄傲的名字逐渐淹没于历史尘埃之中。

但是,书院历经千年而蕴积的教育、思想光环并没有随之终结而影响至今。

上蔡书院虽非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但在中国古代教育史,特别是河南古代教育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上蔡书院发展历史 相传,人类始祖画卦于蔡河之滨,遂名其地为蔡。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其弟叔度于蔡,由此建立了古蔡国。

上蔡是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齐鲁文化、秦文化的交汇、融合、碰撞之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古蔡文化,孕育了一代代圣贤名流、英雄豪杰。

孔门七十二贤,蔡占其六。

程门四子,蔡有一士。

被后世尊为“小篆鼻祖”的秦丞相,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为统一文字作出了重要贡献。

号称“通明相”的西汉丞相、高陵侯,宰相,西汉著名文士桓宽,廉吏李逊学、刘光国,循吏张沐,书法家程元章等都是上蔡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上蔡书院,正是位于这方文化厚土。

据《上蔡县志》记载,上蔡书院原为谢良佐读书处。

南宋建为谢显道祠。

宋、元即其地建书院。

后毁于兵。

明正统五年(1440)知县贺威重建为祠。

明成化十年(1476)提学佥事吴伯通重修,十五年知府钱铖置田30亩以供祀事。

弘治十一年(1498)知府张子麟增建讲堂书屋,延师授徒,名显道书院。

吕柟撰有《上蔡谢显道书院记》。

嘉靖三十六年(1557)知县纪经纶增建书舍,额曰“景哲”,聚士读书。

四十五年(1617)知县郎兆玉修祠,于堂西隅隙地创建精舍10楹,复书院旧制,集徒授业。

明末毁。

清十年(1653)知县赵昌期重建祠堂三间。

五年(1666)知县周源修二门三间。

十年学宪庄朝生捐银十两,刻石记于祠。

二十七年知县杨庭望改建于西门内路北,二十八年落成。

建有讲堂、教养堂、敬业堂、书屋、斋舍、射圃、庖厨仓库,共63间,大门之上高书“上蔡书院”,为河南巡抚闫兴邦亲笔所题。

延贡生舒逢吉为经师,又捐置学田以供廪饩。

三十三年(1907)改为县立师范传习所。

据说,上蔡书院建成之后,引起了当朝康熙的圣顾,一次南巡的路上,在河南巡抚闫兴邦的陪同下,来到上蔡书院。

经过对上蔡书院的观览和聆听,对上蔡书院的建筑、设计、讲经效果都大为赞赏。

为表彰上蔡书院对于传承理学、培养人才的贡献,康熙帝遂提笔御书“学达性天”四字,制成匾额悬挂于上蔡书院讲堂之上。

特别是清初著名理学家、方志学家,世称“上蔡夫子”张沐主讲上蔡书院之后,他理学高深、讲贯经籍、治学严谨、育才有方,得到推崇,上蔡书院一时传扬中州,弟子甚众。

据《上蔡县志》记载,从康熙二十九年(1690),上蔡书院建成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上蔡书院培养诸生数千人,先后考中进士7人,文举34人,武举22人,贡生300多名。

其中不乏程元章、杨正修、杨植等人出仕,被国家重用。

谢良佐与上蔡书院 提到上蔡书院,不得不提的是北宋著名理学家,上蔡学派创始人,后人称其为谢上蔡或上蔡先生的谢良佐。

谢良佐(1050~1103),字显道,理学大家,元丰八年(1085),进士及第,曾任河南渑池、湖北应城知县。

师从程颢、程颐,与游酢、杨时、吕大林同为“程门四子”,被推为“洛学之魁”,是理学向南方传播的主要人物。

著有《论语说》、《谢上蔡语录》,开“三教合一”先河,在中国古代理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为其门人,在谢良佐学说基础上另创“汉上学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谢良佐于公元1078年拜程颢为师。

当时,29岁的谢良佐已经很有名气了。

他为了在学问上取得一番成就,专程到河南扶沟向时任扶沟知县的程颢求教学问。

他初见程颢,程颢待以客人之礼,但谢良佐却说:“我是来拜师问学的,愿做先生的弟子。

”程颢就把他安排到一个小屋居住。

那间屋子非常简陋,房顶漏雨,四壁透风。

时值,北风怒吼,大雪纷飞,谢良佐晚上没有蜡烛照明,白天没有炭火取暖,饭也吃不饱,但他对此毫不在意。

在的艰苦环境中,他苦思勤学一个多月,大有收获。

他这段尊师重教的故事被后人传为佳话,凝结为“程门度雪”。

谢良佐严于律己,修身甚谨。

他每天写日记,对所做之事经常反思,日常言行皆用礼仪约束,如有违背就自己惩罚自己。

他说:“要克制自己,必须从本性最难克服的地方克服。

”他认为修身的最大障碍在于“矜”,刚愎自用、自欺欺人的心态,骄傲自大的气势,皆是由“矜”引起的。

他与程颐分别一年后相见,程颐问他:“一年来有益?”他回答道:“唯去得一‘矜’字。

”程颐高兴地说:“这足以证明你的用功,你已经学会独立思考了。

”“良佐去矜”成为千古佳话,被收入《中华典故》。

他的许多修身名言被后人奉为“座右铭”,如“人须先立志,立志则有根本”,“莫为英雄之态,而有大人之器;莫为一身之谋,而有天下之志;莫为终身之计,而有后世之虑”等。

谢良佐良好的天赋,的探索,加上名师指导,使他成为富有创造性、注重实践、具有大家风范的哲学家。

他探索“二程”学说之真谛,多有发明;收徒讲学,形成具有个人特点的学派,从而创立了上蔡学派,是心学的奠基人,湖湘学派的鼻祖,在的发展史上具有桥梁作用,其引禅入儒学风对当时和后世颇有影响。

谢良佐一生做过河南渑池、湖北应城知县。

他“化民以德,期于无讼”,“始建学庙,讲肄儒术”,爱民如子,口碑载道。

由于谢良佐及其传人苦心孤诣的经营,应城竟成为襄郢地区“首善之地”。

其逝世后,谥号“文肃”,清以“宋儒谢良佐,学究天人、道宗洙泗、程门领袖、后学津梁”、“学冠同列、继往开来、厥公尤伟”而从祀孔庙。

南宋嘉定三年(1210)台州知府以上蔡先生谢良佐遭党禁未解而卒,请祀良佐于州学,兴办学校,择谕以教,使幼有所学。

景定三年(1262)于临海东湖建上蔡书院,这是台州最早的官府办书院。

自以来,历代应城县令或为谢良佐立嗣,名曰“谢公祠”,或以谢良佐的名义修书院,名曰“上蔡书院”。

据《续文献通》考,元代全国有著名书院41所,上蔡书院是其中之一。

后明清重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改书院为学堂,实施“新教育”,书院遂废。

“上蔡八景”之一的“景贤书声”即与上蔡书院相关。

古蔡城南门曰“景贤门”。

其外为景贤关,关内有谢良佐祠,宋元时期为上蔡书院。

其祠坐北朝南,亭台楼阁,松柏掩映,占地20多亩。

传说上蔡知县郎兆玉,一日夜闻书声,信步循声至谢夫子祠,但见夫子塑像,书声顿息,复出,书声又起。

郎兆玉甚为惊奇,遂筹资将夫子祠重修一新。

其祠后来成为河南“崇阳”、“洛阳”、“卫辉”、“上蔡”四大书院之一。

也正如宋朝诗人金履祥有诗所云: 生平杖履未东湖,喜自师门见画图。

堤贯横桥分半水,规方盈尺已全模。

衣冠上蔡存遗绪,弦诵濂溪可合符。

此地先生开道脉,尚迟从往我非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多尔衮和孝庄太后到底有没有私情?

和到底有没有私情?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孝庄皇太后出生在蒙古的科尔沁草原,是博尔济吉特氏,名叫布木布泰,意思是“天降贵人”,她出生于明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初八日,于天命十年(1625年)嫁给第八子为侧福晋。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后,封孝庄为永福宫庄妃,三年后,生皇九子福临,就是后来的帝。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驾崩,顺治帝即位,与其姑孝端文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

顺治八年(1651年),孝庄被上徽号曰昭圣皇太后,帝即位后尊她为太皇太后。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崩逝,享年七十五岁,葬昭西陵,上谥,、累加谥,最终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圣文皇后。

孝庄太后的历史贡献主要是,在皇太极暴卒之后,后金的政权内部为了争夺汗位,几股势力剑拔弩张,随时要爆发一场激烈的内战,如果内战爆发,后金政权就会迅速瓦解。

当时的和多尔衮,都是手握重兵的实权人物,这场汗位的争夺战就主要涉及到这两股势力,如果双方发生火并,必然会使后金政权元气大伤。

皇太极死的时候,正是历史转折的关键之年1643年,次年攻破北京。

如果这个时候,后金内部发生大的火并,那么当时的历史走向必然会改变,政府的大敌后金就不足为惧了,只要集中精力对付李自成就行了。

就算李自成还能攻破北京,那么明朝也不会那么快灭亡,明朝很有可能利用剿灭李自成,之后,进一步消灭后金,那么明朝会迎来历史性的中兴,所以没有孝庄的话,多尔衮不但当不了,可能连性命都难保。

天降贵人在这个时候出场了,孝庄斡旋于多尔衮、豪格几股势力之间,最后使各方达成了妥协,推举了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福临当皇帝,这就是,也是第一个入关称帝的后金可汗,因为孝庄太后的出色的外交能力,挽救了一场危局。

后世对她和多尔衮之间的感情很感兴趣,官修正史却一字不提,这更引起人们的兴趣了,于是传出了各种说法,主要是三类:一是孝庄嫁给多尔衮,以此为代价换取多尔衮在汗位争夺战中的妥协;二是,孝庄和多尔衮保持正常的皇嫂和小叔子的关系;第三,孝庄和多尔衮同居了。

这三种说法都有问题,都有支持者。

但是,作为草原民族,人家干什么事情都是很洒脱的,不会受封建礼法约束的,所以他们两个人结婚也不是不可能,只是不叫外人知道罢了,官修史书一字不提也就行了。

任你民间传的沸沸扬扬,当事人矢口否认就行了,再说多尔衮过了没几年就死了,死无对证谁也没办法,孝庄太后和多尔衮都是草原上长大的,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头脑里的条条框框少,做事更是率性纯真,对外界的各种议论也都是根本不在乎。

当时后金军队正在和明朝军队作战,他们怎么可能承认敌人的价值观?而且后金军队在中原地区推行,那就是用他们的价值观来改造人,所以说他们是不可能在乎民间的传闻的。

至于内部,也都不当回事,孝庄的姑姑也嫁给皇太极了,这也没啥,所以,后金的价值观和中原地区的不一样,后人认为他们在这些事情上会,那是错误的,倒是后代的皇帝觉得这是不合礼法,才加以掩盖。

不过,这些人已经高度汉化了,没有了草原民族的粗犷彪悍和的精神了,反而显得小家子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隋文帝杨坚和唐太宗李世民的关系是怎么回事?隋文帝杨坚和他的关系分析

和的关系,众所周知唐高祖李渊和杨坚的皇后是一对姐妹,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其实李渊就是杨坚的外甥哦,那么身为李渊儿子的李世民和杨坚又是什么关系呢?下面就让小编来详细介绍下吧,不清楚的可以进来看看。

杨坚和李世民的关系 李渊他妈,也就是李世民的奶奶,是的二女儿。

而独孤信的大女儿,嫁给了杨坚,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

也就是说,杨坚是李世民的舅老爷,算是李世民的舅舅,但是都已经出了3代,按照今天的法律,属于远亲,都是可以结婚的。

当时,由于孩子多,这个亲戚就更远了。

堂兄弟、表兄弟如果不常走,都不是特别亲。

李世民和杨坚有血缘关系吗 杨广与唐高祖李渊的外祖父都是独孤信。

独孤信一生共有六子七女,六子俱任官职。

1.长女嫁明帝(为儿子),为敬皇后,有子——周宣帝。

2.四女嫁唐世祖李炳,被追封为元贞皇后,有子——唐高祖 3.七女嫁隋文帝杨坚,为文皇后,有子——隋炀帝 够BT吧。

所以这三朝的首层亲戚关系,就是这三朝都有是独孤信的女婿和外孙。

抛开独孤世家,他们三朝两两间都还互有的亲戚关系 1.北周-----隋 抛开独孤皇后,另外杨家是北周的外戚,这是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的。

就不多说了。

杨坚的女儿嫁给了,后来到宣帝的儿子(也就是杨坚的外孙)即位时,杨坚就把国家给夺了,改周为隋。

2.北周-----唐 抛开独孤皇后,另外宇文泰的长女,也就是北周明帝和武帝的姐姐,襄阳长公主,嫁给了神武公窦毅,他俩后来生了个女儿,就嫁给了李渊,后来此女被封为,也就是李世民的亲母。

所以,李家当时也是北周外戚(确切是窦家,但是后来窦家都依靠李家,也就这么看了) 3.隋------唐 一般人都知道由于有独孤皇后的关系,李渊是杨坚的外甥,但是,抛开这层关系李渊的妹妹,有女,乃隋炀帝的妃子,也就是说李渊的外甥女是杨广的妻子(当然不是正妻,但李渊靠这层关系也是外戚啊)。

有人可能注意到:李渊和杨广应该是同辈的,怎么李渊的外甥女嫁杨广呢!呵呵,请注意帝王纳妃子,往往不看辈分的。

随机文章令妃有何「特别之处」?让乾隆第一次临幸时嗨到不行在杨家将演义中的萧天佐怎么死的?卡桑德简介宋朝与日本的交流?不是袁世凯!李鸿章临终前举荐「他」 葬送了大清帝国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上蔡书院和宋朝谢良佐有什么关系?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