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之狱事件简介,崔浩究竟做了什么被灭族

【千问解读】
北魏初年,大臣崔浩当政。
崔浩不顾汉族地主与鲜卑贵族之间的矛盾,试图按照汉族的世家大族的传统思想,整理、分别和规定氏族的高下,由是遭到鲜卑贵族的不满;此外崔浩又因主持编纂国史,无所避讳,直书了拓跋氏一些不愿人知的早期历史,因而得罪了太武帝,于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被杀。
崔浩宗族以及其姻亲、高门士族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也因此株连,并受族诛。
北方士族的实力由是受到沉重打击。
崔浩,字伯渊,小名桃简,清河郡东武城(今山东武城县)人。
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官至司徒,参与军国大计,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起了积极作用。
后人称颂为“南北朝第一流军事谋略家”。
崔浩出身北方高门士族,和范阳高门卢玄是表兄弟。
连姻皆士族。
他的七世祖崔林,曹魏时官拜司空,封安阳亭侯。
曾祖崔悦,为后赵的司徒右长史。
祖父崔潜,为后燕黄门侍郎。
其父,号称冀州神童,北魏初累官至吏部尚书、大人,赐爵白马公. 早年经历 而崔浩比他父亲更有才华, 《魏书·崔浩列传》说他:“少好文学,博览经史。
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关综,研精义理,时人莫及” ,少年时他广泛地阅读了儒学和史学著作,对于天文、阴阳和诸子百家的著作,也无不涉猎。
在精心研讨各家宗旨和深刻含义方面,当时没人能和他相比。
长相如美貌妇人,自比。
20岁时,就担任了通直郎的官职,不久升为著作郎。
魏道武帝见崔浩擅长书法,常把他安排在自己的身边。
拓跋珪到晚年时,病重多疑,精神失常。
史书记载“初,帝服寒食散,自太医令阴羌死后,药数动发,至此逾甚。
而灾变屡见,忧懑不安,或数日不食,或不寝达旦。
归咎群下,喜怒乖常,谓百僚左右人不可信,虑如天文之占,或有肘腋之虞。
追思既往成败得失,终日竟夜独语不止,若旁有鬼物对扬者。
朝臣至前,追其旧恶皆见杀害,其余或以颜色变动,或以喘息不调,或以行步乖节,或以言辞失措,帝皆以为怀恶在心,变见于外,乃手自殴击,死者皆陈天安殿前。
于是朝野人情各怀危惧。
有司懈怠,莫相督摄;百工偷劫,盗贼公行,巷里之间人为希少”( 《魏书·太祖纪》 )。
拓跋珪成了名符其实的孤家寡人。
北魏政局,岌岌可危。
内廷许多亲近的人,都因为细小的过失而受到惩处,于是大家无不逃避躲藏,以避免眼下的不测之祸。
此时,唯独崔浩恭敬殷勤,慎守职事,不稍懈怠,有时整日不归家。
崔宏也小心谨慎,既不得罪,又不献媚取宠,故父子安然,得以免祸。
永兴元年(409年),拓跋珪被其子拓跋绍杀死,明元帝初即位,拜崔浩为博士祭酒,赐爵武城子,常为明元帝讲授经书。
每当去郊外祭祀天地,父乘坐轩轺车,时人羡慕不已。
明元帝好阴阳术数,神瑞元年(414年)时,听了崔浩讲《易经》 、 《洪范·五行传》 ,非常赞诩。
命崔浩占卜吉凶,参考天文,解决疑惑问题。
崔浩把天道与人事结合起来,加以综合考察,举其大要,用来占卜各种灾祥变异,多有应验。
从此,崔浩得宠,“恒与军国大谋,甚为宠密”(《魏书·崔浩列传》)。
驳迁都 神瑞二年(415年),魏国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连年霜旱,秋谷歉收,发生粮荒。
云中、代郡很多百姓饿死。
九月,太史令王亮、苏坦对明元帝说:“平城连年霜旱,有人观天象说,必有大难,我们不如把国都从平城迁至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
”明元帝向群臣咨询意见,崔浩和特进周澹对明元帝说:“以臣之见,国家迁都于邺,虽可暂时解救今秋之饥,但并非长久之策。
东州(太行山以东各州)之人,一向认为魏国地大物博,人口、牲畜众多。
现在如果迁都,东部各州分配不了多少人,而且让鲜卑人和汉人杂居各地,处于荒野山林之中,,疾病流行,会使人们意志沮丧。
四方人士知道了真实情况,也易产生蔑视和欺侮鲜卑族人的念头。
同时,北方的柔然等部族也会乘机而入。
那时,云中、平城就有沦为敌手之患,那时想回师援救,因中隔恒山代土,恐怕也来不及。
如果暂不迁都,即使山东发生变乱,也可轻骑南出,耀武扬威,人们不知虚实,必然望尘畏服。
这正是国家威制中原的长远方略。
再说,到明春牧草生发、乳酪充足,兼有苹果,足以接济来秋。
如果再有一个好的夏收,形势就可变好了。
“明元帝拓跋嗣听了这一番高论,觉得很有道理,可又很不放心地问崔浩:“假如挨不到来秋,或者来秋庄稼不熟,将又如何是好?”崔浩献计说:“你可以把那些最穷的民户,下到各州去就食,如果来秋仍然庄稼歉收,就再想别的办法。
但切切不可迁都!”明元帝拓跋嗣听从了崔浩的劝告,于是挑选了一批最穷困的民户,下到各州去就食,即山东定、相、冀3 州,令汉民每户出租米50石来养活这些穷户。
明元帝纳其言,于是挑选部分贫困户分赴定、相、冀三州就食,由当地开仓赈恤。
第二年秋天,收成很好,百足,人心安定,国家度过了难关。
明元帝很高兴,赐给二人各一妾,御衣一套,绢五十匹、绵五十斤。
隔岸观火 泰常元年(416)八月,东晋太尉北伐后秦,水陆并进。
晋军,后秦连连败退。
泰常二年(417)三月,刘裕率水军自淮、泗入清河,准备逆黄河西上,为顺利进军关中,刘裕派人假道于魏。
明元帝召集群臣商讨对策,北魏满朝公卿大臣群起反对,认为刘裕此举比定图魏,应该出兵阻止刘裕军队沿河西上。
只有崔浩崔浩站出来反对说:‘目前柔然不断向我侵扰,国内缺粮,我们不宜出兵迎敌。
如果向南出兵,则北寇进击;如果出兵救北方,则东方又面临危险。
因此,不如借道刘裕,纵其入关,然后堵塞其归路。
这样就像卞庄打虎,专等两虎咬斗之后再动手,就可以一举两得’。
明元帝还是担心中了刘裕之计,最终没有同意崔浩的建议,派司徒长孙嵩带领步骑十万人驻于黄河以北,并派出数千骑兵于黄河北岸跟随与监视刘裕军的西上。
刘裕进军受阻,遂于四月以车兵弓弩兵及长矛兵等组成“却月阵”,魏军以3万骑进攻,大败而归,阿薄干等被斩。
明元帝闻魏军惨败,后悔不迭,恨不能用崔浩之计。
等到刘裕兵临潼关时,明元帝又问计于崔浩,崔浩回复说“后秦皇帝一死,二子交战,众叛亲离。
刘裕乘其危前去攻打,兵精将勇,以我看来,必胜无疑。
”,他又预料刘裕不会久留关中,将来必会篡晋,而‘夏国国破家覆,孤子一身,依附于,受姚氏封荫。
但却不思报恩,而,纯是小人,虽能横行一时,但最终要灭亡的。
关中比定为陛下所得’,他分析北魏自己的情况时说“我们兵马虽强盛,但没有、那样的将领。
长孙嵩虽有治国才干,但无带兵进攻的能力,不是刘裕的对手,而且我们西有夏国,北有柔然,这两个敌人还存在着,我认为等待一下,看一看形势再动,也晚不了。
”这一次,明元帝拓跋嗣完全赞同崔浩的策略。
历史也完全证明了崔浩的预见。
破夏 泰常八年 (423)十一月,拓跋焘(佛狸)即位,是为北魏太武帝。
拓跋焘即位后,面临一个重大决策:先灭夏还是先伐柔然?鲜卑将领们一致主张打柔然,原因很简单,他们贪的是可以俘获大量人畜,他们怕的是夏国国都统万城坚固难攻。
崔浩却没有那么短视:“柔然来的时候,像飞鸟一样霎时集结;去的时候,也像野兽一样霎时逃散。
用大军追赶,一定无法追上,如果用少量的军队追赶,又无法把他们制服。
赫土地不过一千里,政治残暴,刑法酷烈,得不到上天保护和人民的拥护,应当先讨伐。
” 正好几个月后,死了,其诸子争权,拓跋焘亲率大军进击统万城,这次虽没有攻占统万,但消灭了夏国主力,赫连氏只有守孤城等死的份了。
第二年,拓跋焘再攻统万,这次崔浩献计说:‘我们如果十几万大军全部抵达夏都统万城下,夏王一定害怕,就更不敢出城作战了。
我们应采取‘以强示弱’的策略,只派一支精锐骑兵,把辎重留下,这样夏王赫连昌就不会害怕了,很可能出城与我们交战,想趁机消灭我们的小部队。
这样,我们与之决战,一战而胜,统万城唾手可得。
’于是拓跋焘决定留下辎重,率领轻骑兵三万人,加速先行进发。
到达统万城后,拓跋焘将大军分别埋伏在深谷之中,只派少数部队来到统万城下。
可是赫连昌不上当,于是崔浩献计,让军队撤退,让将士向西大肆劫掠居民,还故意让犯死罪的士卒逃走报信。
于是赫连昌终于上当,以为‘北魏军的粮草已经用尽,军中士卒每天只吃菜,而辎重补给还在后方,步兵也未能赶到。
‘于是引兵追击,诱敌出洞的计谋终于成功。
魏,夏两军决战之时,突遇风雨,飞沙蔽天,魏军逆风,不利作战,拓跋焘也马失前蹄,险些被俘,宦官赵倪,精于占卜术,他对太武帝拓跋焘说:“如今风雨是从敌人头上袭来,我们逆风,敌人顺风,这表明天不助我。
更何况我们的将士饥渴交加,希望陛下暂时避开他们的锋芒,等以后再寻找时机。
’此时千钧一发,稍有迟疑,全军溃败。
崔浩挺身而出,厉声喝止说:“这是什么话!我们千里而来,自有制胜的策略。
敌人贪图眼前的胜利,不会停止追击,也没有后继部队。
我们应该埋伏一支精兵,适时出击,向他们发起突然的进攻。
刮风下雨,乃自然现象,怎么可以认定是天不助我?!”。
于是拓跋焘重新部署,全力反攻,夏军终于撑不住,全军崩溃。
夏主赫连昌来不及跑进城,于是便逃奔上邦。
用来‘统一万邦’的天下第一城到了几乎没有人防守的地步,北魏终于进入统万城。
征柔然 破统万城之后,拓跋焘为摆脱北面柔然与南朝宋腹背受敌的威胁,决意集中力量打击柔然。
公卿大臣们担心宋军乘机北进,竭力劝阻,只有太常崔浩极力赞成,他很有把握地说:‘现在刘宋自刘裕去世后,元气一直未恢复,对我构不成直接威胁。
我们统一北方的大业,首先应对北方的强国夏国、蠕蠕(柔然)下手。
夏国现在已被我打败,大伤元气,气数已尽,灭亡夏国已是时间问题了。
蠕蠕气焰嚣张,,常口吐狂言,我还未真正重创它,所以必须调集精兵,趁蠕蠕骄横轻敌的时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蠕蠕境内,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到时一定能获全胜!” 于是群臣推举太史令张渊、徐辩出面劝阻。
张渊年轻的时候,由于曾经劝阻过,不可以南伐,苻坚不肯接受,结果大败而名噪一时。
拓跋焘命令当庭辩论。
张渊的理由是:当年是已己年,属于‘三阴之岁’,‘太白在西方’,故不能举兵,否则必定失败。
崔浩针锋相对,有一番‘五行生克’的高论。
“阳是恩德,阴是刑杀,所以出现日食时,君主要积德,出现月食的时候,要注意刑罚。
帝王使用刑法,对犯罪的人则绑缚肆市处决,对于犯大罪的敌国,就应该使用甲兵消灭它们。
今天出兵讨伐有罪之国,正是加强刑罚。
我观察天象,近年以来月亮运行遮盖昴星,到现在仍然如此。
这表明,三年之内天子将大破旄头星之国。
柔然、高车都是旄头星的部众,希望陛下不要犹豫。
”张渊等人羞愧难言,辩解说:“柔然,是远荒外不确定的东西。
我们得到他们的土地,也不能耕种收获粮食,得到他们的百姓也不能当做臣民驱使。
而且他们疾速往来,行动没有规律,很难攻取并彻底制服,有什么事如此急迫,要动员大队人马去讨伐他们?” 崔浩说:“张渊、徐辩如果谈论天文,还是他们的本职,至于说到人间的事情和当前的形势,恐怕不是他们能确切了解的。
这是以来的老生常谈,用在今天,完全不切实际。
为什么呢?柔然本来是我们国家北方的藩属,后来背叛而去。
今天我们要谋杀叛贼元凶,收回善良的百姓,使他们能够为我国效力,不是毫无用处的。
世上的人都信服张渊、徐辩深通天文,预知成功或失败。
那么,我倒想问问他们,在统万城没有攻破之前有没有溃败的征兆?如果不知道,是没有能力;如果知道了却不说,是对皇上不忠。
”当时前夏主赫连昌在座,张渊等人自以无先言,惭不能对。
太武帝非常高兴,对大臣们说:“吾意决矣。
亡国之臣,不可与谋,信矣哉” 为了打消太武帝拓跋焘最后的疑虑,崔浩又进言:‘今日君臣,非刘裕时可比,他们如果敢来,譬如小马小牛斗虎狼,有何畏惧?’‘如今夏季,柔然的习惯分散放牧,秋天牲畜肥壮,方才集中,天寒时南下掳夺,现在出其不意,大举袭击,必定成功,只怕诸将不肯深入,不能全胜’他口若悬河,舌战群臣,终于令佛狸彻底打消了疑虑,决计大举讨伐柔然。
这次远征,根据崔浩的“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谋略,果然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柔然主力溃败,提出和亲。
从此不再是北魏的主要威胁。
也正如崔浩的担心,当魏军进到琢琊山,诸将怕有伏兵,劝佛狸停止进军,七月,魏军班师。
后来得到情报,再前进两天,就可以把残部消灭光。
佛狸后悔不已。
灭北谅 432年拓跋焘又灭了北燕,在统一北方的道路上,只剩下西北角的北谅苟延残喘。
439年拓跋焘讨论伐谅之事,这次还是群臣反对,特别是一个叫李顺的反对得最厉害。
此人为是佛狸身边第二号谋士,在征夏伐柔然等诸多战役中,表现出卓越的见识和谋略,也深获拓跋焘信任。
他作为拓跋焘的特使出使北谅12次,对北谅的情况。
也曾在拓跋焘面前预言北谅沮渠氏离败亡不远了。
但是此人贪财,逐渐被北谅的沮渠氏用重金收买。
拓跋焘以前数次想动手收拾北谅,都被李顺劝阻。
这次他看到拓跋焘决心很大,只好编造谎言“从温圉水以西直到姑臧,遍地都是枯石,绝对没有水草。
当地人说‘姑臧城南的天梯山上,冬天有积雪,深达几丈,春季和夏季的时候,积雪融化,从山上流下来,形成河流,当地居民就是引雪水入渠,灌溉农田。
如果凉州人听说我们大军开到,一定会断绝渠口,让水流尽,我军的人马就无水可用。
姑臧方圆百里之内,土地因无水,我军人马难以久留”。
崔浩反驳说:“《汉书·地理志》中讲道:凉州的畜产,天下最为富饶。
如果那里没有水草,牲畜怎么繁殖?另外,汉朝绝不会在没有水草的土地上兴筑城郭,设置郡县。
况且,高山冰雪融化以后,只能浸湿地皮,收敛尘土,怎么能够挖通渠道,灌溉农田呢!这种话实在是荒谬不可信。
”李顺恼羞成怒地说“耳闻不如眼见。
我曾经亲眼看到,你有什么资格和我辩论?”崔浩一针见血地说:“你接受了金钱贿赂,就想要替人家说话,你以为我没有亲眼看到就能被你蒙蔽吗?” 后来太武帝决意亲率大军讨伐,当看到姑臧城外水草茂盛,便十分痛恨李顺,对崔浩说:“你当年说过的话,今天果然应验了。
” 崔浩回答说:“我不敢不讲实话,一向如此。
”而李顺不知悔改,三年后奉旨赏赐群臣时又接受贿赂,太武帝大为震怒,两罪俱发,处死了李顺。
受宠 作为统一战争的谋主,崔浩参与了北魏王朝三代帝王重大的军事决策,,,屡建功勋,在北魏统一中国北方的一系列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
除了以上事件中以外,崔浩在平息宗,盖吴暴乱,征讨吐没骨部落,吐谷浑以及南征刘宋等战争中屡献奇谋,屡建奇功。
可以说,没有崔浩,拓跋焘是不可能统一北方的。
拓跋焘曾对崔浩说:‘你才智渊博,历事我的祖父与我父亲,尽忠三世,因此我对你特别看重。
希望你凡有所思,直言相告,助我治世。
我有时脾气不好,也许不能采纳你的建议,但过后静思,却总觉得你说得很有道理’ 他还曾指着崔浩,对新归降的高车酋长们说:’你们别看此人纤弱不堪,手无,但他胸中所怀,却远远胜过甲兵。
但我征战前犹豫不决之时,都是他使我下定决心,而且总是。
这都是他的功劳! 他曾召集众尚书,下令道:‘日后凡属军国大计,你们不能决定的,都应先征询崔浩的意见,然后再可实施’ 拓跋焘对崔浩不仅是信任,而且很亲近。
他有时到崔浩家中向他请教,崔浩接待皇帝仓促之间,来不及制作精美的食品,就搬出家常菜肴,拓跋焘总是高高兴兴拿起来就吃。
崔浩进宫见驾,地点也不限于朝堂,可以出入卧室。
就是这样一个深受尊敬信任又极为亲近的重臣,一夜之间,遭到了灭族之祸。
杀他的正是太武帝拓跋焘. 冤死 在拓跋焘镇压盖义的过程中,崔浩曾亲见寺僧藏匿武器,崔浩笃通道教,主张废佛。
北魏太武帝由此下令关闭长安沙门,焚烧寺院,捣毁佛像,史称「三武之祸」。
寇谦之以杀僧过多,曾苦求崔浩,阻止灭佛行动。
当时「一境之内,无复沙门」,朝野间怨声载道。
掌权后,企图按照汉族的世家大族的传统思想,整理、分别和规定氏族的高下。
在神麚三年(431年)九月时,崔浩便“欲大整流品,明辨姓族”,表弟卢玄劝阻他说:“夫创制立事,各有其时;乐为此者,讵有几人!宜加三思”(《·卷第一百二十四》)。
但崔浩不从,从而得罪了众多的鲜卑贵族。
崔浩之弟崔恬嫁女儿给王慧龙,是太原大族,世代遗传齇鼻,在江东被称为“齇王”。
崔浩见王慧龙时,一看到他的齇鼻,就说:“的确是王家男儿,真是贵种!”又多次对朝中的鲜卑诸公称赞他长得俊美。
司徒长孙嵩听了大不高兴,就向太武帝告状,说王慧龙是从南方归降的,崔浩叹服南人,是“有讪鄙国化之意”(《魏书·王慧龙列传》)。
太武帝大怒,把崔浩传来训斥,崔浩脱帽叩头,自责了一番才得到宽恕。
太子监国时,崔浩自恃才略及魏主所宠任,专制朝权。
一次曾推荐冀、定、相、幽、并五州人士数十人,皆起家为郡守。
太子对崔浩说:“先征之人,亦州郡之选也;在职已久,勤劳未答,宜先补郡县,以新征者代为郎吏。
且守令治民,宜得更事者。
”崔浩固执己见,最终把他推荐的人派出去任职。
当时,中书侍郎、领著作郎知道后,对东宫博士管恬说:“崔公其不免乎!苟遂其非而校胜于上,将何以堪之”(《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五》)! 但给崔浩带来杀身之祸的直接原因,是《国书》事件。
在太延五年(439年)十二月时,太武帝命崔浩以司徒监秘书事,中书侍郎高允、散骑侍郎张伟参著作事,续修国史。
太武帝叮嘱他们,写国史一定要根据实录。
崔浩他们按照这个要求,采集了魏国上代的资料,编写了一本魏国的国史。
当时,皇帝要编国史的目的,本来只是留给皇室后代看的。
但是《国记》修毕后,参与其事的著作令史闵湛、郗标建议把《国记》刊刻在石上,以彰直笔,同时刊刻崔浩所注的《五经》。
闵湛、郗标,平时以谄事崔浩而获得崔浩的欢心。
他们的建议被崔浩采纳,太子也表示赞赏。
于是,在天坛东三里处,营造了一个《国书》和《五经注》的碑林,方圆一百三十步,用工三百万才告完成。
由于《国记》,尽述拓跋氏的历史,详备而无所避讳,其中直书了拓跋氏一些不愿人知的早期历史。
而石碑树立在通衢大路旁,引起往来行人议论。
鲜卑贵族看到后,无不愤怒,先后到太武帝前告状,指控崔浩有意暴扬国恶。
太武帝命令收捕崔浩及秘书郎吏,审查罪状。
崔浩被捕后,承认自己曾经接受过贿赂。
其实他对自己所犯何罪,也不明白。
太武帝亲自审讯他时,他惶惑不能应对。
太平真君十一年六月己亥(公元450年7月5日),太武帝诛杀崔浩。
在送往城南行刑时,“卫士数十人溲(撒尿)其上,呼声嗷嗷,闻于行路。
自宰司之被戮,未有如浩者”(《魏书·崔浩列传》)。
同时,秘书郎吏以下也都被杀,而清河崔氏同族无论远近,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被连坐灭族。
史称“国史之狱” 北方士族在“国史之狱”遭到了沉重打击。
宋人刘攽等说:“拓跋氏乘后燕之衰,蚕食并、冀,暴师喋血三十余年,而中国略定。
其始也,公卿方镇皆故部落酋大,虽参用赵魏旧族,往往以猜忌夷灭”《魏书·旧本 魏书 目录序》。
他们指出鲜卑贵族与赵魏大族的矛盾,是颇有见地的,而崔浩正是这种矛盾的牺牲品,“国史之狱”只不过是一个借口罢了。
不久,太武帝北巡阴山,后悔诛杀崔浩。
时北部尚书宣城公李孝伯病世,太武帝说:“李宣城可惜!”既而又说:“朕失言,崔司徒可惜,李宣城可哀”(《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五》)!但事已至此,无法挽回。
后人点评 崔浩作为军事谋略家,深为道武帝、明元帝和太武帝所器重。
作为统一战争的谋主,崔浩参与了北魏王朝三代帝王重大的军事决策,多谋善断,算无遗策,屡建功勋,在北魏统一中国北方的一系列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
此外,崔浩才艺通博,除了在军事和政治上的成就外,在天文、历法、法律、饮食、宗教等方面都做出过重要贡献。
“崔浩才艺通博,究览天人,政事筹策,时莫之二,此其所以自比于子房也。
属太宗为政之秋,值世祖经营之日,言听计从,宁廓区夏。
遇既隆也,勤亦茂哉。
谋虽盖世,威未震主,末途邂逅,遂不自全。
岂,民恶其上?将器盈必概,阴害贻祸?何斯人而遭斯酷,悲夫!”(《魏书·崔浩列传》) 崔浩的才干与权力,引起了执政的北方民族拓跋氏及其他人的忌妒,相与谮毁,以修史宣杨“国恶”的罪名被灭九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国史上最看脸的时代,以及当时最淡定的帅哥谢鲲
因此,这一时期涌现出的美男子特别多:、夏侯玄、、卫玠、王濛……个个都是帅名远播的翩翩绝世佳公子。
并不是说这一时期盛产美男子,而是这一时期的美男子受的关注度高,得以留名青史。
下面掰一掰大帅哥谢鲲的故事。
谢鲲是儒学大师谢衡的儿子。
因为在东汉末年的“”中,许多如、刘淑、陈蕃、李膺之类的硕儒和死于非命,儒学遭受到了空前打击。
进入了魏、西晋,时局也未能好转,参与政治的名士仍旧祸事连连,、、弥衡等人惨遭权贵杀害,张华、裴頠、陆机等一大批名士更是丧生于“”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士人们开始疏远朝廷、淡漠政治,由儒入玄,为全身远祸,或纵酒为乐、迷醉自己;或清谈玄理、忽悠别人;或高洁自持、蛰伏隐退。
玄学也因此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在这一时期大放异彩。
玄学的兴起,是华夏民族迎来的继以来中国精神史上的第二次思想大解放。
在这个时期,士人清谈成风,标榜玄虚,谁要不谈玄言谁就被边缘化,谁要不谈玄言谁就被士人群体所排斥。
谢鲲虽是在儒家经典里浸泡大的,但看到儒学不吃香,就改弦易辙,转学玄学。
谢鲲实在是个天才,居然一学就上路了。
玄学那一套理论、那一套作派、那一种、那一种忘情物外,甚至清谈、弹琴、啸歌,无不学得有模有样,俨然“”的翻版。
“竹林七贤”的后人王衍、嵇绍等人都对他的玄学家风范感觉惊异。
要说,谢鲲的洒脱乃是真洒脱,有一次,有人故意在长沙王司马乂跟前恶意中伤谢鲲,说谢鲲的坏话,司马乂听信了馋言,命人将谢鲲抓来,,啪啪啪啪,拎鞭子就抽。
谢鲲表现得极其淡漠,也不申辩,解衣就罚,爱抽就抽,仿佛那身体只是一副与自己毫不相关的皮囊,没有半点忤逆的神色。
司马乂越打越犯嘀咕:怎么会这样?不会是我冤枉了他吧?这样想着,打不下去了,丢掉了鞭子,把他放了。
既已得释放,谢鲲也不道谢,脸上也没有庆幸和高兴的表情,从容起身,穿好衣服,飘然而去。
谢鲲这种潇洒飘逸、放任旷达的作风传到东海王司马越的耳里,东海王司马越大为激赏,认为他是个高人,将其辟为王府里的官员。
谢鲲在王府工作的时间并不长,因家僮犯罪受到了牵连,官职丢了。
认识他的名士,如王玄、阮修等人,纷纷为谢鲲,异口同声,叹恨不已。
谢鲲却跟没事人一样,坐在家门口,鼓琴清歌,洋洋自得,压根就不把丢官弃职之事放在心上。
由此,谢鲲的名声也就更高了,远近名士莫不膺服其高远豁达的态度。
谢鲲的邻家有一女儿,长得娇美动人,谢鲲心生爱慕,就想方设法找机会去勾搭。
哪知此女性情刚烈,痛恨之类的恶行,她正在机杼前织布,面对帅哥谢鲲的挑逗,奋起手中的梭子用力猛掷,谢鲲闪避不及,被击中面门,满嘴鲜血,更惨的是,随着鲜血吐出的,还有两只大门齿! 这、这太、太丢人了! 人们也因此幸灾乐祸地叫道:“豪放浪荡的谢幼舆(谢鲲字幼舆)泡妞泡‘折齿’!”(原文:“任达不已,幼舆折齿”) “折齿”一语出自《左传》,《左传.哀公六年》中有语云:“女忘君之为牛而折其齿乎!”引申为某人为某事操劳得牙齿都掉了。
人们把这个词用在谢鲲身上,竟也应时应景,不但妥妥贴贴,毫无违和感,而且语带双关,风趣幽默,生动传神。
谢鲲听了,也,昂然长啸说:“犹不废我啸歌。
” 这就是“投梭折齿”的来由。
后世也经常拿阮藉白眼看权贵之事与之相提并论,称:“白眼向权贵,折齿为美人。
”因为这一桩风流逸事,东海王司马越对谢鲲也就更加喜爱了,又派人来找到谢鲲,让他转任参军事。
但谢鲲已看出了中原动荡的一些苗头,婉言谢绝,避地于豫章。
对于谢鲲的洒脱,后人是这样评价的:“如果竹林七贤遇到他,一定会把臂相邀其入竹林。
” 事实上,谢鲲就一直以“竹林七贤”为模仿的对象。
他和胡毋辅之及阮瞻等人都争着说自己的玄学是得自阮藉的真传,已悟出了大道之本。
因此这个缘故,他还学习阮藉,将自己全身的衣服脱去,一丝不挂,放拓不羁。
而“永嘉之难”过后,谢鲲随着南渡衣冠到了建康,就与当世名士毕卓、王尼、阮放、羊曼、桓彝、阮孚、胡毋辅之等人经常一起披头散发,,裸体箕踞而坐,高谈阔论,笑看功名,被人们称为“江左八达”,与之前的“竹林七贤”相对应。
既为“八达”之一,谢鲲的“名士”身份也就获得了当权者的认可,谢氏家族社会的地位大为抬升,进而跻身于士族之列。
谢鲲在权臣手下担任长史,王敦的族弟、成名已久的大名士王澄和他交谈,竟有、的感觉,看都不看王敦一眼,只顾着与谢鲲热聊,聊了大半日而不知疲倦。
经过这次会晤,王澄逢人就慨叹说:“这个世间,可以跟我畅谈的,也就只有谢长史一人而已。
” 大帅哥卫玠南渡过了长江,也专门来到王敦处拜访谢鲲,两人相见欣然,,言论弥日。
卫玠去世后,谢鲲悲痛万分,别人问他何以至此,他答:“国家的栋梁已经折断,悲伤情不自胜啊。
”(栋梁折矣,不觉哀耳) 晋明帝还是太子时,也十分敬重谢鲲,有事没事喜欢找他聊天。
某天,晋明帝突然问:“人们老是拿你和庾亮相比,你自己有什么看法?”庾亮的祖上庾乘曾得汉末名士郭泰提携,庾氏家族由此盛发达,成为了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的高门大族。
庾亮与王导、郗鉴同列为东晋“三良”,是东晋政府最重要的三个领导人,德才兼备、位高权重。
面对晋明帝的提问,谢鲲从容回答:“为朝廷立法,为百官作表率,鲲不如亮;一丘一壑,鲲则远胜于亮。
”丘壑意指寄情山水。
这就是成语“一丘一壑”的来历。
对于谢鲲的回答,大名士温峤一点儿也不觉得奇怪,他对谢鲲的儿子谢尚说:“尊大君岂惟识量淹远,至于神鉴沈深,虽之喻不过也。
” 王敦不满和刁协、刘隗等宠臣搞小动作架空自己王家,准备发动叛乱,谢鲲劝他不要做出过激反应,说刘隗等人不过,不值得这样大动干戈,王敦不听,终于酿成大错。
而王敦的动乱被平定后,由于这个原因,谢鲲的谢氏家族没有受牵连。
太宁元年(公元323年),谢鲲死于豫章太守任上,时年四十三岁。
随机文章阿尔塔薛西斯一世简介美军发现重庆不明飞行物,直径18米圆形飞行器被迫降助力恋爱的黑暗效应,让你免除第一次见面的尴尬(加快推到进度)盘点世界诺贝尔奖国家排名,美国356人的获得者夺得第一(意大利垫底)揭秘造纸术的发明者是谁,蔡伦竟不是发明者/西汉造纸术就出现了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故宫八大恐怖诡异事件曝光是怎么回事?看完一身冷汗
不管怎样,想想故宫里那些长长窄窄的过道,长满荒草的墙头,如果晚上一个人走在那,突然看到前朝的宫女向你走来,就算再有科学依据,我也会吓破胆滴。
2、故宫的老鼠 传说,刚解放那会,故宫博物院晚上巡查保卫的人员经常看见有种奇怪的动物,说像老鼠但特别大,说像猪又跑的奇快。
人说这是皇族养在东西宫内镇宫之兽。
后来好些人想抓住一两只,但这快六十年了,看见的人越来越多,却没人真正抓住过一只! 3、故宫看门人 5点,是故宫关门清客的时间。
据说,那个钟点是故宫阴气最重的时刻。
很多游人都感觉到,即使是在闷热的夏天,5点的故宫也会让人感到一种阴 冷……那是因为,过了5点,阳间的客人们就要走了,而即将登场的就是那些…… 以前故宫还有守夜的人,那个人家的孩子身体都不好,老人都说是因为那人受的阴气大,影响了下一代!因此,故宫再也没有看门人。
4、宫女魅影 在1983年的一个深夜,有一个人从故宫馆附近的夹墙走过,突然发现远处有一群打着宫灯的人,他想这个年代都用手电筒阿,谁还用宫灯呢,难道是……可又一想党教导我们世界上是没有鬼神的,肯定是眼花了,或者什么自然现象。
于是就想上前看看,可怎么追也追不上那队打着宫灯的人,不过远远的看 去,的确是穿着的旗袍的宫女,打着扁纱的宫灯整齐的走着。
这下可把他吓坏了,瘫坐在地上,也不敢追了,直到灯光看不见了,才从另一条道一步一步地挪回家了。
5、谁在报警 故宫曾经发生过一起盗宝案,嫌疑人在闭馆之前藏到了珍宝馆对面洗手间之间的夹缝里,到了工作人员下班以后就出来,先进了珍宝馆然后是钟宝馆,偷 了不少东西,可没走多远就被巡查人员发现了,发现的过程也挺离奇的,本来那个巡查人员没想抬头看,可心里就是有一个声音告诉他,有人在拿我的东西,他就在 墙上,这个感觉一直在心头环绕,于是他就用手电往墙上照,真的发现了那个嫌疑人。
他也吓坏了,半夜故宫的一个墙头上出现一个人影,于是他就大叫了出来,大 家都用手电照了过去,就看见那个身影跳下了墙,于是就报了警,后来听说武警和警察就封锁了故宫,城墙周围布满了警察,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的,还有抓捕的。
后来那个嫌疑人就从城墙上的一个地方跳了下来,居然没有摔死,被松树卸掉了不少的引力,摔伤了腿,被抓获了。
6、储秀宫里的怪事 八十年代,紫禁城里有专门的巡夜的,也有专门的消防队住扎在里边。
一个夏天,有几个消防队的在储秀宫做完消防演练就睡在了储秀宫,夏天热也不用 被子就铺个席子在殿里边睡了,深夜凌晨2点多一个队员被凌晨的凉风吹醒了,迷迷糊糊的睁开眼一看,哇~~ 我怎么睡在了殿门外的走廊里了,明明是睡在里边 的,可把他吓坏了,但是毕竟是当兵的,战战兢兢的把席子一抱又回到殿里睡了,早上醒来发现又被抬到了廊子下边,他就对其他的队员说:不要闹了,你们折腾我 不够么? 7、保安的经历 八十年代初,两个保安晚上一起职夜班,一个去上厕所。
厕所距离他们睡觉的地方有一段距离,那个人刚进去关上门,就听见有人敲门,他问:“谁 呀!?”然后听见一个低沉的声音回答:“开门。
” 他打开门之后没看见人,就想继续上厕所,没想到又有敲门声,还是那个低沉的声音说:“开门。
” 他一下子就 被吓到了,赶快跑回睡觉的地方,心里还在想是不是另外的那个人在戏弄他。
回去发现那个人还在睡着,睡觉的姿势都没有变,果然第二天问他,他什么都不知道。
往后夜里再也不敢一个人出去了! 8、是演戏的吗? 这是九十年代的事,有一天故宫闭馆后不久,有一位年龄较大的人在巡逻清场。
正走着,发觉前边一个胡同里,有一位挽着发髻,穿着旗袍的中年妇女。
唉,他就心里纳闷,怎么还有人呀?想上前问个究竟。
那个女人冲她一笑,转身走进了身后的墙里边。
大家请注意,是墙里边,而不是门里边。
那老人当即吓得掉头 就走,去找他的工作伙伴。
找到之后,就把这事说了。
没想到,没过几天,这位老兄就仙逝了。
也许,真的是到了大限,阳气低,才看得见吧。
随机文章隋文帝只有皇后没有嫔妃 真是怕老婆吗?什么人可以葬在龙脉上,十世善人/紫薇命格才能葬在龙脉上(出皇帝)冥王星和海王星哪个大,海王星比冥王星大20倍(八大行星之一)太阳系为什么只有地球有生命,地球特殊进化过程使生命诞生水星为什么没有生命,昼夜温度相差600度(水星上没有水资源)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