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之子王雱:智商高情商低的典型代表
【千问解读】
我们的主人公王雱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看看。王雱[pāng],字元泽,生于公元1044年,抚州临川人。
北宋长子,与叔父王安礼、并称为“临川三王”。
王雱自幼聪慧机敏,擅长写诗文,父亲王安石对他寄予了厚望。
王雱小时候就异常聪慧,《梦溪笔谈》记载:王雱几岁的时候,家中来了一位客人,指着关在笼子里的一头鹿和一头獐子,问小王雱:“你知道哪一头是鹿,哪一头是獐子?” 鹿和獐子长得很相似,王雱也不认识,可是他还是思考了一会儿说:獐子旁边的那头是鹿,鹿旁边的那头是獐子!” 这话简直就是现代版的脑筋急转弯,客人大为惊奇,不禁拍案叫绝。
王雱二十岁的时候,就创作了“数万言”的作品,留有《论语解》、《注》、《新经尚书》、《新经诗义》、《王元泽尔雅》、《训传》、《南华真经新传》、《佛书义解》等著作。
王安石曾写诗夸赞儿子的才华:“斯文实有奇,天岂偶生材。
” 1067年,二十三岁的王雱考中进士,最初任职旌德县尉,在邓绾、曾布等大臣的引荐之下,召王雱进京,历任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天章阁待制兼侍读等官职。
王雱后来升任龙图阁直学士,却因病辞官没有赴任,病情越来越严重,每况愈下。
王雱年经轻轻为何就病入膏肓了呢?这和他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记载:王雱敏感而脆弱,“为人慓悍阴刻,无所顾忌”、“睥睨一世,不能作小官”。
后因无法应对官场的尔虞我诈,精神受到刺激而疯疯癫癫。
熙宁二年(1069年)夏,王安石设立了新法的执行机构——条例司,以太子中允程颢为重要的。
某一日,王安石约程颢在家中商议变法事宜。
王雱光着脚丫子,披散着头发,手中拿着女人戴的帽子走了过来。
王雱很没礼貌地问父亲:“你们在谈论什么? ”王安石回答说:“施行新法屡屡遭到一些人的阻扰,我们正商议如何应对呢。
” 王雱傲慢地坐了下来,大大咧咧说:“砍了、的脑袋就好办多了!” 王安石很不满地看了儿子一眼说:“此言差矣!” 程颢板着面孔说:“正在和你父亲商议国事,你没有资格参与,请立即退下!”王雱只好悻悻离去。
王雱没地方发泄无名之火,常常向新婚妻子大发脾气。
《东轩笔录》记载:王雱婚后一年多,妻子庞氏生了一个儿子,王雱发现儿子长得不像自己,竟然把这个可怜的孩子折腾死了。
王安石知道儿媳庞氏没有过错,怕儿媳名誉受损,于是“择婿而嫁之”,给儿媳找个夫婿改嫁了。
熙宁九年(1076年),王雱病逝,年仅三十三岁,朝廷追赠临川伯。
王雱无子,过继叔叔王安礼的王棣为子嗣。
俗话说:刀削不了自己的把儿,王安石把太多精力用在了变法革新上,以至于忽视了对儿子的教育,王雱人生的失败,做为父亲的王安石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宣皇帝司马懿之子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笑话?
王安石《伤仲永》原文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注释 伤:哀伤,叹息。
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
隶:属于。
生:生长到。
识:认识。
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
求:要。
异:对······感到诧异。
借旁近:就近借来。
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与:给。
. 养:奉养,赡养。
收族:团结宗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收,聚,团结。
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
一:全。
指:指定。
就:完成。
文:文采。
理:道理。
邑人:同(乡)县的人。
奇:对······感到惊奇(奇怪)。
稍稍:渐渐。
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宾,本文的意思是状语。
乞:求取。
利其然: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
利,认为······有利可图。
日:每天。
扳:通“攀”,牵,引。
环:四处,到处。
谒:拜访。
明道:宋仁宗赵祯年号(1032-1033年)。
从:跟随。
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前时之闻:以前的名声。
复:又,再。
泯然众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
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众人,常人。
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通:通达。
悟:聪慧。
受:接受。
天:先天。
贤:胜过,超过。
于:比。
材:同“才”,才能。
卒:最终。
于:被。
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至,达到。
彼其:他。
已:停止。
耶: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
创作背景: 天圣三年(1025年),方仲永无师自通,提笔写诗,震动乡里。
明道二年(1033年),与方仲永同龄的王安石跟随父亲回金溪探亲,在舅舅家遇见了方仲永。
他请方仲永作了几首诗,但他有些失望,因为“神童作家”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聪明。
康定元年(1040年),王安石再次到金溪探亲。
此时方仲永已做回了农民。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王安石从扬州回到临川,想起方仲永的遭遇,写下《伤仲永》一文。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