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尚武精神没落:宋太祖赵匡胤"分权""制衡"消除威胁
【千问解读】
除了对武将大力防范,也没忘了给文臣套上笼头。精明的运用“分权”和“制衡”之术,消除了文臣在制度上对皇权形成威胁的可能。
他把宰相大权分割成了几块,将军权交给枢密院,将部分行政权交给新设立的“参知政事”,即副宰相。
他又设“三司”来专门管理财政,分掉了宰相的财权。
在地方上,他同样也大行其“分权”和“制衡”的秘诀,规定地方官由中央派出,任期只许三年。
为防止一把手独断专行,他为各地知州设立了名为通判的副手,来监督知州。
他又派转运使到各地管理财政,取消地方上的财政处理权。
虽然代价是形成难以根治的“冗官”格局,但是赵匡胤终于排除了一切使贵族阶层死灰复燃的可能,独揽军、政、财一切大权,达到“百年之忧,一朝之患,皆上所独当,而群臣不与”的乾纲独断境界。
宋太祖显然是一位爱读历史并且热爱思考的人。
宋代的基本政治设计,大幅度地改变了中国人的性格。
中国人历史上第一次不再以立功疆场为荣。
宋代民间流行的俗语是:“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在宋代,将军们不管立了多大功勋,也难有文臣那样的风光。
有人说,即使是率兵数十万,收复幽蓟十六州,也赶不上一个状元及第时的荣耀:“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
”(田况《儒林公议》)宋代男人开始失去了尚武精神,他们沉醉在案头书牍之中,在日复一日的浅吟低唱中把流光送走。
他们的体质越来越差,性格也越来越细腻。
正如梁超所说:“相尚以文雅,好为文词诗赋训话考据,以奇耗其材力,即有材武杰勇,亦闲置而无所用武,且以粗鲁莽悍见屏于上流社会之外。
重文轻武之习既成,于是武事废坠,民气柔靡……奄奄如病夫,冉冉如弱女,温温如菩萨,敢敢如驯羊。
”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赵匡胤通过整体民族的文雅化保证了身家安全,却导致整个民族失去了安全。
虽然宋代物质实力远在“四夷”之上,但缺乏战斗力的军队,过于分权体制,却使宋朝数百年间积弱不振。
在北宋几次耻辱的失败之后,赵宋王朝终于被驱离中原,南渡另立。
随机文章明朝皇帝朱允是谁?广州不明飞行物悬浮湖面,引8万人讨论10%的人相信是真揭秘小孩怎么投胎选父母的,你家宝宝是来讨债的还是报恩的呢莫比乌斯环象征着什么,无限循环(象征永恒无限的爱情)印度诺贝尔奖比中国多,亚洲第一个获诺贝尔奖的国家(中国没有)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什么是商贾?在重农抑商的宋代他们是何种地位?
商贾,是指经商的人,也就是做买卖的人。
最早的商业活动来源于《易经·帝系篇》中的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商贾这个群体,最早源于商周时期,朝代更迭导致了推翻了商的统治,而商的子民们,尤其是皇室,为了改善窘迫的生活,便开始贩卖自己的一些物品,换取生活所需,但当时的商人地位很低,一直受到严密监视,这便是商贾一词的来源。
春秋时期商人的地位得有所提高,被列为“四名之一”。
《左传》称“士农工贾,不败其业。
” 到了时,变法,当时严厉打击商业,借此提高农业的地位,此后的历朝历代的,基本都是沿用“”的政策。
直到唐宋时期,经济繁荣,国家开放,商贾的地位才渐渐有所提高,商贾们也渐渐地活跃起来。
但到了后来,商贾的地位再次受到打压,形成了“士农工商”的职业排名,商就排在最后。
古代的商贾,凡是成功者,无不奉行“诚信、耐劳、节俭、朴实、禁欲”的信条。
如果说不追求利益,恐怕谁都不会相信。
我们平时口中的奸商二字,确实将部分商贾准确地描述了出来,但也不是所有商贾尽皆如此。
就如同哪个国家都有犯罪,商贾也一样。
更何况古时的商贾,本就不受百姓尊重,再配上奸商这二字,更可谓是,让古代的商人们生意难做,甚至放弃老本行,从事其他行业。
但同时,这也是那些老实本分的买卖人的一个契机,时代的进步如同一个筛子,留下了一部分,同时也筛去了一部分。
商人心中应该有杆秤 不只在宋代,不论哪个朝代提起商贾,不得不说起与他们关系紧密的工具——秤。
根据历史记载,在我国古代的时候,通常都是用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制作杆秤。
虽然现在我们很少看见杆秤了,但它并未绝迹。
曾经的秤杆,上面有十六颗星,每一个则表示一两的重量,以十六两为一斤。
这也就是现在很多人为何老是说?在古代,半斤就是和八两差不多。
古时候还有这么一句话:商贾欺人一两,则会失去福气;欺人二两,则后人永远不得‘俸禄’(做不了官);欺人三两,则会折损‘阳寿’(短命),这便是杆秤福禄寿说法的来源!民间总是习惯把福星、禄星、寿星并称为三星,亦称三大吉星。
尽管这一习惯在后来因为社会的发展与改变,被改成了十颗星,但并不影响它的意义。
秤要平,生意才能做的长久。
商人若贪图眼前利益而违背良心,就如同饿了三天后,想一顿吃回这几天的量,显然不现实。
秤的平稳相当于商贾的信,信用之信。
重信则盛,奸宄(gui,三声)则衰 宋代商人的信,还要考虑到宋代当时的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百姓受了不少的耳濡目染,对于规矩和传统是十分在意的,商贾也不例外。
中期,在开封矾楼,开着一家小茶铺,因为整洁的铺面和茶具,使得生意异常红火。
做生意肯定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或事,而这一天,就遇到了一桩。
一个常来此喝茶的客人,由于走的匆忙,疏忽大意,把自己的钱包落在了店中。
当时这失主已经忘了将钱丢在哪了,可巧的是,几年后,恰逢一天他又在这里喝茶,和朋友聊天的时候,偶然提及丢钱一事。
这不提便罢,刚一说起,店老板过来了,这一来不是为了斟茶,而是说出了令人诧异的事。
钱袋从店家当日捡到至今,一直保管着,等待失主。
而后续的剧情则是我们常见的,数额两方核对无误,物归原主。
此事被传得沸沸扬扬,从此顾客络绎不绝,门庭若市 这样的茶铺生意为何经久不衰?看到这里,相信大家也都了然。
有白就有黑,如同有光就有影 张说在《钱本草》中说道: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
其药采无时,采之非理则伤神。
若服之非理,则弱志伤神。
切须忌之。
清人沈起风在《谐铎》卷七《鄙夫训世》中就塑造了一个奸商形象,说是白手起家外出做买卖的商贾,后来发达了,十分富有。
归乡后,他讲述起了自己的致富经验: 第一,就是省。
娶妻节省,婚礼从简;笙管笛箫等项目不去参与;而在吃方面则更要省一些,大鱼大肉是不会去碰的;甚至衣着方面,都可以不穿布衣,以叶遮体,穿着草鞋照样快活。
邻里们听了,虽然有人觉得不能理解,但大多数被他这番理论,带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这样就能成富翁? 第二,就是奸。
仅仅靠省是不能发财的,还需这第二点配合,这第二点中的奸,就是再舍弃一些东西。
这些东西是什么呢?仁、义、礼、智、信,此言一出,众人哗然。
仁,首当舍弃,行善仗义,慷慨疏财,落得一时美名。
而他则干脆抛弃了底线,不仅从不施舍,还要偷抢一些回来。
有便宜必须要占,才能逐渐积累财富。
至于我们崇敬的,更是毫无好处,不如嘴上巧言相骗,心里清楚不能吃亏。
简言之,舍弃脸面,扔掉廉耻,为人奸诈。
长此下来,下一个富翁很容易诞生。
众位听者,无不。
宋朝商贾地位本就卑微,信誉显得尤为重要 在宋代,你可以说你是当兵的,可以说是做官的,也可以说你是种田的。
但倘若你说自己是个行商之人,则马上会被划为下流人士,集市间的小混混和你地位可谓比肩。
商贾地位由此可知有多卑微,而关键的是,这种想法已深植百姓心中。
商人的地位,还可以从这件事体现。
宋末一位官员犯了错,皇帝大怒,要加以严惩。
而这严惩,是你我都想不到的,那就是罚他去市集开一家店铺。
邻里们今天来买扫帚,明天来买铜镜,对这犯错的官,更是百般耻笑羞辱。
就连经济繁荣、国风开放的唐朝亦是如此,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特别发布命令,禁止五品以上的官员从市上经过。
宋代初年,基本沿袭了历朝历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明令禁止商贾参加考试。
《·选举志》中记载:“凡命士应举,谓之锁厅试。
所属先以名闻,得旨而后解。
既集什伍相保。
不许有大逆人缌麻以上亲及诸不孝、不悌、隐匿、工商异类、僧道归俗之徒。
” 元末诗人张昱在《贾客》一诗中,就对商贾进行了极大的讽刺和嘲笑: 不用夸雄盖世勋,不须考证六经文。
孰为诗史?谁是玄经扬子云。
马上牛头高一尺,酒边豪气压三军。
盐钱买得娼栈宿,鸦鹊鸳鸯醉莫归。
这就是西汉以来抑商传统的一个表现,直到治平元年,诏令:“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者,亦听取解。
”才给长期以来受社会抑商观念压制、束缚的商贾,提供了机会,让他们有了入仕官场的可能和依据。
比如通过科举考试,通过贿赂、买官、联姻等方式,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
但能这么做的,往往都是那些大商大贾,而那些小买小卖的商贩,依旧处于社会底层。
如若再不讲信誉二字,恐怕再无生计之处! 随着时代脚步的迈进,即使到了、,这种被歧视的情况虽有所减轻,可当时的商人们,仍然是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和评价,甚至娶妻都要被女方排斥,生怕嫁给了一个商人。
商人们十分的一件事就是和官员攀上了关系,一句“我的岳父是朝廷大官”,能让他们的地位稍有改善。
虽然到了宋英宗时期,商贾的社会地位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比历朝历代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
但宋代毕竟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社会,长期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所以,宋代的商贾“贱者”地位,是很难摆脱的。
因此,宋代商业的发展,前途漫漫,困难重重。
商贾的处境十分艰难,坚持下来的,必是重信之人,否则即使富得了一时,也难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宋代皇子接受怎么样的教育?他们的政治、经济待遇如何?
身处这样一个文化氛围浓郁的环境中,宋代皇子自然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宋代皇子的教育 1.皇子教育机构 苗春德先生和权先生认为宋初诸帝虽然都出身行伍,但即位后都变成地道的文人。
他们不仅酷嗜读书,而且不遗余力地宣扬读书,在教育皇子方面要求十分严格。
把学校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还规定每个阶段的入学年龄、对象以及教学内容等。
他说:“人生八岁,则自……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朱熹认为无论是天之骄子,还是庶民之子到了8岁都要入学,以学习礼仪和文化知识。
到了15岁时需要入大学,学习修身正己之道。
关于皇子入学年龄,最早的记载见于时期:“仁宗方就学,天生圣人,得于梦兆,方五岁”。
3可见,早在5岁就开始学习了。
之后未再出现有关皇子入学的具体记载。
值得注意的是,皇子是天之骄子,按礼学官见皇子应行礼,“记室、翊善见诸王皆下拜”,但是宋代皇帝为了避免皇子的娇惯之气,令其尊敬师长,“命王答拜,以示宾礼”。
如为寿春郡王选老师时,因“翊善、记室,府属也,王皆受拜”,宋真宗“以王友命之,令王每见答拜,示宾礼之意”。
时诸皇子出就外学,效仿祥符故事,令“讲读辅翼之官”,“可如王友例令答拜”。
令诸皇子对讲读官行见王友时同样的礼节。
宋代皇帝如此强调皇子与学官之间的礼节,是为了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其谦逊的性格,有利于性格的塑造。
宋代设有资善堂、宫学、宗学等专门的教育机构负责皇子的学校教育。
此外,皇子位、王府和东宫等机构也一定程度的具有教育皇子的功能。
这些教育机构的主要特点就是“无定员,因时而置”。
朱瑞熙先生曾经说过宋代东宫比较讲究实用,有需要则设置,不需要就空置不设。
宋代皇子各教育机构或学习处所也体现出这一特点。
正因为具有这样的特点,皇子教育虽贯穿于宋代始末,但却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
比如宋真宗时期始设资善堂作为皇子的学习之所,但是从宋仁宗到,资善堂的教育功能并没有发挥出来。
直到宋徽宗时期,资善堂教育功能才再度发挥,官员设置也逐渐完善起来。
2.皇子教育的课程内容 皇子教育的课程内容,宋代没有具体的规定,但是从史料中透露出的信息可知,皇子教育的课程内容一般包括经、史、诗赋、书法等内容。
根据其内容可分为文化教育、艺术教育以及品德教育。
《论语》、《》、《》等儒家经典是皇子学习的主要课程。
皇子还要阅读《左传》、《尚书》、《汉书》等史书,以“知古今治乱”,从历史中获得经验教训。
时曾让皇太子读《陆贽奏议》、《三朝宝训》,学习治国之道。
皇帝还赐予御制文章,令皇子学习。
如宋真宗在藩邸时,曾赐予之御制《戒子篇》,令郭贽注解并将论。
宋真宗曾赐皇太子御制《元良述》、《六艺箴》、《承华要略》十卷、《授时要略》十二卷,又将《国史》、《两朝实录》、《太宗文集》、《御集》、《御览》等书赐予皇太子。
虽然儒家经典和史学都是皇子文化课程的主要内容,但其中也有主次。
在史学的学习方面,宋代不仅注意让皇子阅读以前的史书,还注意令其学习本朝历史,扩大了皇子的学习范围,有助于其在前人的事迹中吸取经验教训。
除了儒家经典和史书之外,诗赋、书法、绘画也是宋代教育重要内容。
宋太宗诸子就不乏善诗画、书法之辈。
赵元杰“聪悟好学,善屬词,工草、隶、飞白,建楼貯书二万卷”。
可见宋代,尤其北宋皇子在书法绘画方面颇有造诣。
除了正常的文化教育,品德教育也是皇子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中华传统美德。
忠、孝是中国社会基础性的道德价值观。
因此在皇子的品德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忠孝之道。
如雍熙二年(985年),宋太宗命等四人为王府记事,特意指示道:“诸子生长深宫资良士赞导为善,使日闻忠孝之道。
”直接提出忠孝之道是皇子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
宋代对皇子的文化教育很重视,而武事方面虽然史料记载较少,仍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习射是宋代皇子习武教育中的重要一项。
认为:古代士人习“”,以掌握射术和御乘为首,其他技能倒在其后,“于礼乐之事,未尝不寓以射”。
宋代皇子习武教育中也体现了这一特点,以掌握射术和御乘为主要内容,却不重视军事理论等其他内容的教育。
由于史料限制,宋代皇子习武的具体状况不得而知。
北宋前期皇帝对于皇子的习武教育还是相当重视的。
跟文化教育不同,习武教育不是在专门的学校进行,宋代皇帝一般为皇子设置习武处所,使其在学习文化知识的闲暇之时进行习射训练。
外出游猎以及宫中经常举行的宴射活动就是皇子大展拳脚的好时机。
宋仁宗以后外出游猎基本停止,宴射则成为皇帝提倡武备精神,验收皇子习射成果的主要活动。
宋代皇子的待遇 1.皇子的政治待遇 爵位,又称封爵、世爵,原指诸侯获封赐的封建等级。
在时期,爵代表禄位,与封土或租税有关。
但至唐宋,已变成一种酬劳官员的虚衔,有官品、无俸禄,公侯一下有食邑、食封,除食实封初每户随月俸给钱25文外,无其他给赐。
基本上同唐制。
宋朝世袭的爵位很少,大多数爵位都只是不世袭的终身爵。
从初次受封的情况看,宋代皇子待遇不如以前。
从年龄上看,初次受封时间从出阁到1岁左右,体现出下移趋势。
从爵位高低来看,从时“不封以王爵”到宋太宗时先封王后封国公,体现出先低后高再低的趋势。
从皇子初次受封的年龄上看,宋太祖、宋太宗时,皇子出阁才受封,皇子受封时一般为11-18岁之间。
宋真宗、宋仁宗和虽基本延续这一传统,但皇子受封年龄开始出现下移趋势。
到了时期,皇子赐名即受封,初次受封年龄一般为1岁左右。
宋代皇子的授官情况是体现宋代皇子政治待遇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一般授予皇子检校官、武官、环卫官等,并无实权,仅体现其尊贵的地位。
2.皇子的经济待遇 皇子身份尊贵,享有十分优越的经济待遇。
由于是寄生于统治阶级中的群体,没有的独立经济收入,主要经济来源是俸禄、公使钱和其他赏赐。
其中俸禄又是收入的最主要来源。
宋代对皇子经济上十分优待。
北宋前期禄令规定:“皇太子料钱千贯,无公主料钱例”。
宋真宗时,以皇子为左卫上将军,封庆国公,月俸200千。
宋仁宗时,皇子刚出世每月就可得俸钱20万文,即200千,春服绫绢各10匹,紫罗1匹、冬服绫10匹、绵50两。
皇子一般没有实际差遣,俸禄结构也就与庶官不同。
一般官员的俸禄与差遣有密切关系。
在寄禄官相同的情况下,担任不同差遣的官员之间俸禄差异较大,一般官员俸禄中,有些项目如添支、职田租等更是直接同差遣挂钩。
皇子既然没有实际差遣,就不能享受与差遣关联的好处,为了使皇子在俸禄方面享有优于一般官员的待遇,北宋在本官阶相同的情况下,皇子或皇族的俸禄数额通常要超过文武百官的俸禄数。
如一位皇子只担任团练使,月俸100千。
宋代乡村下层普通百姓的收入是每天100文及数10文。
一个月按30天计算,则百姓每月收入应不多于3000文,即3千钱。
宋代皇子每月收入至少是乡村下层普通百姓的33倍。
赵宋普通宗室每人每月花费14贯余,普通百姓1贯500文。
皇子一个月的料钱可以养活至少26个宗室和66个普通百姓。
宋代皇子的经济待遇在整个社会中是相当富裕的。
宋代皇嗣养子制度 有宋一代三百余年,自宋真宗以后,皇室男丁便不兴旺,常常后继乏人,必须养子嗣位。
其后,宋仁宗无嗣,宋哲宗无嗣,无嗣,无嗣,无嗣,除了宋哲宗驾崩后由主持立其弟端王为皇帝,其余都靠宗室中的养子继承皇位,因此形成了一套皇嗣养子制度。
在三百多年的皇位继承过程中,皇嗣养子制度在维护统治秩序,以及保证皇权和平顺利交接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历史上,与宋代的情况相似。
汉代几位皇帝都没嗣,皇位继承人只能从近支王公贵族中选取。
然而,选取谁作为下一代君主的决定权往往不在皇帝手里,基本都是皇帝去世后,由权臣、后妃从近支刘氏中选择继承人。
这就直接导致了在皇帝无子的情况下,统治集团内部各种势力为了维护各自追逐的利益,极力影响储君人选的选择结果,从而使皇位的继承总难以在有序和平中进行。
与汉代相比宋代虽然也频频出现皇帝无子的现象,但是基本没有出现皇帝废立,以及大的宫廷政变,皇位的继承基本是在有序和平中进行的。
为了使皇位能够在皇帝无子的情况下顺利交接,宋代的皇位继承人虽然也是从宗室子中选取,都是皇帝在位时就选定储君。
怎样才能保证被选中的宗子能嗣承重任,这直接关系到皇权的绵延。
不得不说,宋代在三百余年的统治中,逐渐形成的皇嗣养子制度的确起到了“止争而靖国”的作用。
北宋时期以及前期,皇嗣养子制度在选择明君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
然而,随着南宋后期皇权衰落,皇嗣养子制度也变了味道。
总结 身为天之骄子,宋代皇子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有着极其显贵的身份。
然而,宋代的皇子并不像皇子那样,与政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作为皇储的直接来源,皇子素质高低、能力大小,直接决定着未来储君能否担当继承大统之大任。
国家的兴衰在于皇室,皇室的兴衰在于皇子。
宋代皇子大多恪守本分,这主要依赖于宋代完善的皇子制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