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为什么会被立为太子?因为三个字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5 点击数:

【千问解读】

为什么会被立为太子?固然是有朱高炽天性仁孝、端重沉静,在朝廷内外的风评极佳这个原因,更重要的是他有一个好儿子。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朱高炽有自己的致命“短处”,那便是个人形象差,而且还是个残疾人士。

据历载,朱高炽由于喜静厌动,严重缺乏体育锻炼,以至于体型肥胖,行动严重不便,平时需要由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走路。

不仅如此,朱高炽的腿还有毛病,走路时总是跌跌撞撞,让很是不满意。

朱棣既然对长子心生不满,自然便给次子朱高煦带来机会。

朱高煦不仅相貌颇肖其父,而且勇武绝伦,在武将中威信极高。

在“”中,朱高煦曾多次救助朱棣于危难之际,后者感动之余,曾经对他说过一句意味深长话:“努力吧,世子身体不好,多有疾病。

”(“燕王欲且议和北还,适高煦引兵至,王仗钺拊其背曰:‘勉之!世子多疾。

’”见《明通鉴·卷十三》)这被很多人视为朱棣属意由朱高煦接班的信号。

所以等到朱棣登基后,在选择由谁来做太子的问题上,陷入长久的困惑之中:出于宗法礼制约束,自然要选择朱高炽做太子;但出于私心偏爱,朱棣更倾向于立朱高煦为储君。

正当胜利的天平向朱高煦倾斜时,大臣解缙只说了三个字,便让朱棣醒悟,并坚定其立朱高炽为太子的决心,那么这究竟是那三个字呢? 其时,文官支持朱高炽,武将支持朱高煦。

永乐三年,朱棣召解缙入宫,磋商立太子之事。

当时的意思是想立次子朱高煦为太子,但解缙仍直言说:“为长,古来如此。

皇太子仁孝,天下归附,若弃之立次,必兴争端。

先例一开,怕难有宁日,历代事可为前车之鉴。

” 朱棣听后面有不悦,对此议犹豫不决。

解缙突然想起一人,只说了一句话:“好圣孙!”朱棣恍然大悟,与解缙。

最后朱棣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次子朱高煦为汉王,并令解缙撰写立储诏书,昭告天下。

朱高炽有一个好儿子,当时朱瞻基正受到朱棣的喜爱,而且朱瞻基年少不凡,英姿飒爽,比其父英俊的多。

而且朱瞻基长相非常像祖父朱棣,英气果敢颇肖祖父,见事明,能力强,是朱棣辈中最优秀的一个,所以深得朱棣的宠爱。

朱棣为培养皇孙,不仅亲自帮他挑选大儒做老师,在远征漠北之际也经常把他带在身边,教授他领兵作战的技巧,并锻炼他的勇气,喜欢得不得了。

朱棣因为喜欢皇孙,对长子“另眼相看”,自然地也增加了朱高炽被立为太子的机会。

为了这位好圣孙能继承皇位,朱棣就坚定了立朱高炽太子的决心,以方便立朱瞻基为隔代继承人。

朱高炽在永乐二年(1403年)被指定为皇太子,朱瞻基也在永乐九年(1411年)被朱棣正式立为皇太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咸丰为什么要骂曾国藩虚伪?不喜欢曾国藩?

笔者认为,老曾的家书是写给自己看的,是为缓解压力的,正如夜行人大喝一声,不是用来吓鬼的,而是用来给自己壮胆的。

性格 受父母影响都知道老曾的励志名言:“打掉牙齿和血吞。

”受了挫折和委屈,忍一口气,以后争一口气。

这是从正面解读,然而,凡事看两面,在忍气发奋的同时,却也是在积累情绪垃圾,埋头生闷气。

隐忍而争气的人,往往是喜欢生闷气的人。

老曾的秉性,先从曾妈妈这一代人分析开来。

老曾的母亲,在娘家过得衣食无虞,嫁到曾家,在经济上却很不如意。

这江太性格好强,因此喜欢自己给自己壮胆,“好为自强之语”。

嘴硬的同时,生过不少闷气。

而曾爸爸是个性格懦弱的人,经常被曾爷爷训斥,估计也生了不少闷气。

网络配图曾爸爸和曾妈妈性格方面的一些负面因素,对曾大哥还是有消极影响的,曾国藩在1854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的家书中也有交代:“吾自服官及近年办理军务,中心常多郁屈不平之端,每效母亲大人指腹示儿女曰:‘此中蓄积多少闲气,无处发泄’。

”可见老曾受父母影响,是个爱生闷气的人。

家书背后的委屈 显示谦虚姿态 却骂他虚伪老曾这人本性是争强好胜的,但他喜欢表现出温良恭俭让的姿态。

大家都不傻,你喜欢装,总有人戳破你。

例如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湘军攻克武汉,这是天大的喜事,老曾也掌握实权了,掌管湖北一方——署理湖北巡抚,有了一方的财权和人事权,手里还有兵,应该得瑟了吧?然而,老曾想得挺远,一则觉得正在戴孝,二则觉得要显摆谦逊的美德,于是上书向朝廷辞官。

本以为咸丰会表扬一番,没想到咸丰是个聪明人,一道谕旨戳破老曾的假谦虚:“朕料汝必辞。

”你肚子那点小九九我知道,辞官是意料中的事。

“好名之过尚小,违旨之罪甚大,着严行申饬”,直接骂曾国藩好名,而且事情性质很严重——抗旨不遵。

结果既要免官,同时还要严肃批评。

这是咸丰给他的一棒,皇上的批评你还能回嘴吗?闷气是生定了。

曾国藩对自己平生受的闷气有一个总结,我们看日记:“余庚戌辛亥间,为京师权贵所唾骂;癸丑甲寅,为长沙所唾骂;乙卯丙辰为江西所唾骂。

”遭遇的都是唾骂,在京城被权贵骂,不能还嘴;在长沙被绿营兵骂,还是不能还嘴,还嘴就必死无疑;在江西筹集粮草,像叫花子一样被人骂,又是不能还嘴。

老曾都忍了,祸是没惹了,但气却上来了,一层层堆积在心里,这不是揣度,而是有曾国藩自个的心声为证:“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

”怄气了,不说,只管忍,这明摆是在生闷气,多压抑,多难受啊。

爱生闷气的他,该怎么排遣?如何将其转化为正能量?网络配图曾国藩家书到底是写给谁看的?当然是写给家人看的。

然而,在风云变幻的晚清时代,作为一代重臣的他,其身负的不只是一个家庭,还有一方军政局面,因此,对老曾家书的解读也会往上延伸,例如有观点认为他的家书是写给咸丰皇帝看的,以表明自己的姿态。

然而,笔者认为,老曾的家书是写给自己看的,是为缓解压力的,正如夜行人大喝一声,不是用来吓鬼的,而是用来给自己壮胆的。

曾国藩性格 受父母影响都知道老曾的励志名言:“打掉牙齿和血吞。

”受了挫折和委屈,忍一口气,以后争一口气。

这是从正面解读,然而,凡事看两面,在忍气发奋的同时,却也是在积累情绪垃圾,埋头生闷气。

隐忍而争气的人,往往是喜欢生闷气的人。

老曾的秉性,先从曾妈妈这一代人分析开来。

老曾的母亲姓江,在娘家过得衣食无虞,嫁到曾家,在经济上却很不如意。

这江太性格好强,因此喜欢自己给自己壮胆,“好为自强之语”。

嘴硬的同时,生过不少闷气。

而曾爸爸是个性格懦弱的人,经常被曾爷爷训斥,估计也生了不少闷气。

曾爸爸和曾妈妈性格方面的一些负面因素,对曾大哥还是有消极影响的,曾国藩在1854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的家书中也有交代:“吾自服官及近年办理军务,中心常多郁屈不平之端,每效母亲大人指腹示儿女曰:‘此中蓄积多少闲气,无处发泄’。

”可见老曾受父母影响,是个爱生闷气的人。

家书背后的委屈 显示谦虚姿态 咸丰却骂他虚伪老曾这人本性是争强好胜的,但他喜欢表现出温良恭俭让的姿态。

大家都不傻,你喜欢装,总有人戳破你。

例如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湘军攻克武汉,这是天大的喜事,老曾也掌握实权了,掌管湖北一方——署理湖北巡抚,有了一方的财权和人事权,手里还有兵,应该得瑟了吧?网络配图然而,老曾想得挺远,一则觉得正在戴孝,二则觉得要显摆谦逊的美德,于是上书向朝廷辞官。

本以为咸丰皇帝会表扬一番,没想到咸丰是个聪明人,一道谕旨戳破老曾的假谦虚:“朕料汝必辞。

”你肚子那点小九九我知道,辞官是意料中的事。

“好名之过尚小,违旨之罪甚大,着严行申饬”,直接骂曾国藩好名,而且事情性质很严重——抗旨不遵。

结果既要免官,同时还要严肃批评。

这是咸丰给他的一棒,皇上的批评你还能回嘴吗?闷气是生定了。

曾国藩对自己平生受的闷气有一个总结,我们看日记:“余庚戌辛亥间,为京师权贵所唾骂;癸丑甲寅,为长沙所唾骂;乙卯丙辰为江西所唾骂。

”遭遇的都是唾骂,在京城被权贵骂,不能还嘴;在长沙被绿营兵骂,还是不能还嘴,还嘴就必死无疑;在江西筹集粮草,像叫花子一样被人骂,又是不能还嘴。

老曾都忍了,祸是没惹了,但气却上来了,一层层堆积在心里,这不是揣度,而是有曾国藩自个的心声为证:“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

”怄气了,不说,只管忍,这明摆是在生闷气,多压抑,多难受啊。

爱生闷气的他,该怎么排遣?如何将其转化为正能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为什么千叟宴只在康熙和风流皇帝乾隆两朝有?一次要花3000亿?

千叟宴创始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农历三月,60寿诞,他在畅春园举办了第一次千叟宴,宴请从天下来京师为自己祝寿的老人。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农历正月,康熙帝年届69岁,为了预庆自己70岁生日,他在乾清宫举办了第二次千叟宴,当时12岁的作为皇孙参加了这次宴会。

千叟宴宏大的场面给幼小的弘历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继位后,效法其祖父,也举办了两次千叟宴,第一次是在五十年(1785)正月, 为了纪念继位50周年,75岁的弘历在乾清宫举办了第一次千叟宴。

元年(1796)正月,弘历退位,作为太上皇,他在宁寿宫皇极殿举办了第二次千叟宴,这一次宴会成了历史上千叟宴的绝唱。

那么为什么只有康熙和乾隆举办了千叟宴呢? 乾隆朝承康熙、之后,到其中期,已进入鼎盛,清人称之为“全盛”“极盛”。

此时,政局稳固,经济空前繁荣,社会安定,满汉和谐,边疆安宁。

土地耕种面积不断扩大,国库资金常年储备保持在7000余万两,最高达到8000万两,被称为“国朝府藏之极盛”(《圣武记》),这也是清朝国库资金存储的最高记录。

康熙和乾隆都很有钱。

那为什么雍正不举办呢? 一个原因是雍正没到老年便突然暴毙身亡。

二来是雍正生性淡薄,不喜欢热闹。

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雍正舍不得那些钱。

他宁愿用这些钱去修建水利工程。

从即位到雍正十二年(1734年),全国田地从735万顷增至890万顷,疏浚了卫河、淀河、子牙河、永定河。

其他水利工程已完成的有直隶营田工程、浙江和江南海塘工程,修建了黄河、运河堤岸。

那举办一次这样的宴会花多少钱呢? 根据记载,在嘉庆元年(1796)正月,乾隆帝(此时已经是太上皇)举行“千叟宴”。

此次与宴人员达5900人,盛况空前,皇极殿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宴会结束时,乾隆向与宴的臣民们颁发如意、寿杖、缯绮、貂皮、银牌等物。

其中,银牌自15两至30两不等,依据年龄而分出等次,加上其他赏赐,此次动用白银达百余万两。

举行一次宴会就要一百多万两白银啊。

一百多万两白银什么概念? 1766年乾隆朝廷的财政收入达到4937万两,一次千叟宴就要花费财政收入的2%以上,是一顿饭!在乾隆中期的北京,1000斤大米的价格是14.18两银子。

那么,100万两银子相当于7000多万斤大米。

而今天普通大米价格在一斤3元左右,那100万两白银相当于2.1亿元。

但是,在清朝,75%的钱都花在食物上,所以大米也算是奢侈品了,很多人吃不起大米的,显然这么算不合适。

我们只有通过政府财政收入才能真正感受100万的概念,我国2015年财政收入15万亿,一次千叟宴要花费财政收入的2%以上,那么就相当于现在的3000亿! 除了千叟宴,乾隆帝又增开“宗室宴”“民族宴”。

乾隆帝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在丰泽园举行盛大的“宗室宴”,人数达3000余人,也是以老人居多,意在叙亲情之谊。

此情此景,亦“极一时之盛”(《啸亭续录》)。

乾隆帝在平定新疆战乱后,蒙古、维吾尔、等上层王公前来朝贡。

乾隆帝即于避暑山庄之万树园中,设能容千余人的大黄幄殿,举行盛大的“民族宴”,款待来朝贡的各族王公,亲自赐酒,以示无内外之别。

再厚的家底也有败光的时候啊,乾隆这个折腾法,到了嘉庆帝的时候只能杀了勉强维持,再到了的时候,穷的叮当响了,他本人只能厉行节俭了!成了史上最勤俭节约的皇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朱高炽为什么会被立为太子?因为三个字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