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出身东晋贵族的大才子,他究竟是如何作死的?
【千问解读】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混乱的时期,在此期间出现过许多“奇葩”人物,在现代网络社会中,流行一个词语叫“作死”,意思就是说自己故意找死;这样的“奇葩”行径,在混乱的南北朝时期定然不缺,这次我们要讲的就是南北朝“作死小能手”谢灵运,他通过一系列“骚操作”,终于如愿以偿“作”死了自己。
谢灵运出身东晋贵族,母亲还是大书法家的外甥女,这位自幼饱读诗书的名门之后,18岁便袭封为“康乐公”,但他整天不干正事,只爱饮酒作乐四处旅游,对于这样的一位贵公子,显然不会太受欢迎;时值东晋最后一位“光荣下岗”,东晋内部群强并起,在谢灵运35岁那年,脱颖而出终结了东晋王朝,作为旧贵族的谢灵运,受到刘宋政权的优待,未有生命之忧,只是爵位从公爵降为侯爵,食邑也从两千,降到了五百户。
对于克扣自己“工资”的行为,谢灵运感到很受辱,决心要报复刘宋,他报复的方式就是消极怠工;景平二年宋文帝继位,他对谢灵运的才华十分欣赏,将他调到了秘书监,还将写作《》的光荣任务交付给谢灵运;结果两年的时间,谢灵运只写了一个大纲,对于这样整日“摸鱼”的员工,肯定早就被老板“炒了鱿鱼”,但刘义隆却未对谢灵运有任何怪罪;此后刘义隆还专门让谢灵运,做自己“party”上的“气氛担当”,主要任务就是画几张画,写几篇书法,并将谢灵运的作品,称为“国之二宝”。
可见刘义隆出于惜才,根本就没指望谢灵运为他干活,所以谢灵运无论如何“摸鱼、作死”,都不会失去刘义隆的恩宠;谢灵运没想到自己消极怠工,竟然没能“作死”成功,而且他赖以为傲的才华,未被刘义隆用于造福社会,而是被当做一个“花瓶”消遣,于是他又开始“搞事”,准备长时间装病不上班,且事先不请假。
随后谢灵运被调为永嘉太守,可他每日都是与友人四处游山玩水,一连几个月都没回过官衙;每当宋文帝问起情况,谢灵运都是以生病需要休养为由搪塞,时间一长被人检举揭发,称谢灵运根本没病,有时候甚至两年都找不到人影;泥人还有三分火气,宋文帝被“装病达人”谢灵运,这些年的种种“作死”彻底激怒,决定将他抓回去重新教育改造。
在外面还没“浪够”的谢灵运,听闻刘义隆要将他抓回去,心中颇为不服,不仅将执行命令的钦差捉拿下狱,还写了一首诗,嘲讽宋文帝,并“放狠话”要光复东晋;谢灵运敢这么干,就是有十条命也不够杀了,但宋文帝依然没有杀他,只是将他流放到了广州;但谢灵运还嫌自己命长,雇人在半路劫狱,事败之后被宋文帝下令,将其就地处死;“作精”到谢灵运这种地步,不被杀恐怕都对不起“观众”,但谢灵运并不只是擅长“作死”。
其实谢灵运在《登池上楼》一诗中,能看出他是个心忧天下的读书人,看透了时局的悲哀,而不愿随波逐流,处于进退两难中艰难徘徊;而且他还是个有着高级审美的艺术家,连,都是谢灵运的“粉丝”,即使他一生不受重用,但其精神世界依然丰满,能不断地去追求自己热爱的事,长久纵情山水饮酒作赋,也算是不枉此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汉高祖刘邦生前就是一介平民出身 汉高祖刘邦是如何当上开国帝王的
刘邦,出生在,祖辈都是沛县丰邑中阳里的农民。
出身农民的刘邦,不愿老老实实做一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却常年在外鬼魂,接交一帮“”,好不容易才当上一个沛县泗水,也仅仅是一个不入流的小吏。
那么后来的刘邦,凭借什么从一介平民,翻身当上了的开国皇帝呢? 刘邦的外貌长相 关于刘邦的长相,司马迁的《史记》是这样记述的: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大概是什么样子,从这些描述中基本可以想像得出来。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哪就是绝对不是一个帅哥。
刘邦虽然长相平平,但在算命先生眼里,却是,是大富大贵的面相。
而且不仅是哪一个算命先生这样认为,而是凡是懂得相面的人,都是这种看法。
这可就是一种了不起的资源。
您可别忙着批评我封建迷信。
在当时刘邦所处的那个年代,所有的人都封建迷信,所有的人都崇尚面相,都绝对相信相面这会事。
由于刘邦的相面好,这个说法在社会上传播的时候,总会有好事者添油加醋,又增加几个造谣或传说:说刘邦的母亲,在大泽的山坡上休息时,与蛟龙相交才有了身孕,刘邦是龙种;说刘邦喝醉了酒时,身体上方常常有龙盘旋;说刘邦是赤帝的儿子,喝醉了酒斩杀挡道的白帝的儿子;说刘邦居住的地方,常常有云雾笼罩等等。
其结果是越传越神,越神相信的人就越多,相信的人越多,前来追随依附的人就越多。
这就会衍生出一个大问题,如果一个人被世人所公认是贵不可言的面相,就会导致很多人去崇拜、去追随、去帮助,都希望依靠他或者追随他,跟随他一起创业打天下,实现自己的人生富贵。
的父亲吕太公,就是因为看上了刘邦大富大贵的面相,才将自己正值妙龄、的女儿,嫁给一个家庭贫困、的街头小流氓刘邦的。
吕太公是大户人家,财产丰厚、有广泛的社会关系,对刘邦的发展提供了很大帮助。
刘邦娶了吕雉,可以说是挖掘了人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桶金。
当时地位、实力都比刘邦强得多的、等人,都坚定地跟随刘邦起事,绝对有刘邦富贵面相的因素。
所以说,在当时,好的面相就是政治资本。
刘邦的脾气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古今皆然。
刘邦的性格,领导特质非常突出:仗义疏财、胆大敢为、皮厚心黑。
仗义疏财,为人讲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
同时对钱财看得很淡,与朋友有福同享,一起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同时有难同当、帮贫济困。
做泗水亭长时的刘邦,负责押送徒役去郦山,发现在半路上已经走了很多了,就干脆将剩下的人全部放走,自己一个人承担责任。
这种仗义举动,吸纳了几十个壮士跟随他一起逃亡,这也成为刘邦最开始的创业团队。
胆大敢为,就是做事有气魄有胆识,敢做敢当,这是做领导的必备气质。
在之后,很多郡县的士人都杀了当地的县官来响应陈胜。
沛县非常害怕,打算主动起义。
县衙的官吏曹参、萧何等人,首先想到的起事首领,不是县令而是胆大敢为的刘邦。
于是派出去寻找逃亡在外的刘邦。
后来,县令反悔,一帮人与沛县的民众里应外合,攻下县城杀了县令。
这个时候聚集了二三千人的队伍,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出来当头。
大家都明白,这个时候造反,是。
出来当头领,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不当头领,造反失败了,逃跑就是。
如果当了头领,一旦失败,就等于上了朝廷的黑名单,必死无疑。
这个时候,众人一致推举的头领,仍然是逃亡的犯人刘邦,原因就是刘邦的性格与特质,非常适合做领导。
皮厚心黑,对于没有任何经济和政治基础的平民刘邦来说,是生存之道,也是发展之道。
吕雉的父亲吕太公,宴请沛县有头有脸的大人物,定的规矩是“送礼不满千金的,都坐到堂下,礼金超过一千的,堂上正坐。
”而刘邦身无分文,一文钱贺礼都没拿,却直接闯了进来,径直坐在正座上,还大声吆喝“贺礼一万钱”。
也正是这次不要脸的行为,被喜欢相面的吕太公看上,将女儿许配给了他。
还有一个典型的事例就是,刘邦与相争时,项羽抓住了刘邦的父亲刘老太公威胁刘邦,“你不投降,我就把你老爹炖汤喝了”,刘邦却一点儿也不着急不生气,心平气和地回答说,“我们曾经结拜为兄弟。
我父亲就是你父亲,如今你打算把我们的父亲煮汤喝,记得也分给我一碗”。
面对如此不要脸的刘邦,贵族出生的项羽,很无奈也毫无办法,只好将刘太公放了。
刘邦的皮厚心黑,既救了父亲,也没有损失事业。
刘邦的人性本质 刘邦虽然动不动就喜欢发脾气骂娘,甚至还动手打人,常常以一个地痞流氓的形象示人,但是他的本性还是善良的,心地还是纯厚的。
纵观刘邦一生征战,很少有滥杀无辜的行为,也从来没有听说过动不动就屠城,动不动就杀害降卒。
特别是攻下的都城咸阳后,对咸阳城的财物和百毫不犯,并与关中百姓,安定民心,让百姓休养生息,不打扰他们的正常生活。
这种善良的本性,对于刘邦的创业,作用非常突出。
追随刘邦打天下的,无非就是沛县及芒砀山一起造反的最底层的兄弟,如樊哙等人。
这些人没有出路,只有一起努力打拼才能求得生存;还有就是中途参与进来的,想跟着刘邦创业,一起追求功名利禄的,如、等人;还有一批有志之士,心怀天下苍生,立志救民于战争苦难的人,如、萧何等人。
最后一类人,奔刘邦而去,看重的就是刘邦的善良本性,长者的胸怀。
在他们眼中,只有刘邦这样的人,才能解救天下大众,才能使天下百居乐业,才能够实现自己拯救天下的家国情怀。
而刘邦能够取得天下,发挥作用最大的,也恰恰就是如张良、萧何这类胸怀家国天下情怀的人。
刘邦的处事方式 刘邦是出生最底层的平民,做人做事没那么多的原则规矩,没有那么多的所谓仁义道德,也就没有那多的条条框框限制。
只奉行一个原则,那就是有用管用就好,能干成事就行。
刘邦在用人时,是这个原则,在打仗时也是这个原则。
韩信从项羽营中前来投奔,经萧何月下追回并大力推荐,让刘邦认定韩信能够做成大事。
于是义无反顾地拣吉日、行斋戒、筑高坛,极其隆重地拜韩信为大将军,将一个无名小辈,一下子提升为众将之首。
谋士陈平投到刘邦帐下不久,刘邦手下一帮将领就联名指控他贪污受贿。
说他接受将领们的钱财,钱给得多的就好办事,钱给得少就不办事。
刘邦了解清楚陈平接受钱财,是为了将来为刘邦办大事之后,不但没有处罚陈平,还主动向陈平道歉,丰厚的赏赐他,而且还升了陈平的官,任命他为护军中尉,监督全体将领。
后来,陈平说打算去项羽营中离间项羽的重要谋士时,刘邦,立即拿出黄金四万斤给陈平,听凭他使用,从不过问金钱用在什么地方。
在领兵在打仗时,刘邦也是实用主义原则,打得嬴就打,打不嬴就跑。
刘邦在彭城被项羽打败,逃跑到荥阳,又被项羽包围,粮草断绝。
为了逃命,刘邦趁夜把二千多名身披铠甲的女子放出东门,诱骗项羽的楚军追赶围攻。
同时让替身,打扮成刘邦的模样,乘坐汉王的车驾出城投降。
刘邦自己却带着几十名随从,从荥阳城西门偷偷地逃了出去。
只要能实现逃跑的目标,什么办法都无所谓,什么样的手段也毫不顾忌。
假设一下,如果在垓下被围的是刘邦,我想刘邦是绝对不会像项羽那样拔剑自刎的,他一定会是不择手段的逃跑。
原本心地善良的刘邦,无拘一格的处事风格,仗义疏财、皮厚心黑的性格,再加上身处秦末汉初风云际会的乱世,一不留神就成了皇上,既是个人的偶然,又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浣碧的历史原型是哪位?解析其出身家世
虽说剧中人物众多,可每一个都颇为关键,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对剧情也有推动作用。
其中,身为甄嬛妹妹的浣碧,也是剧中宫斗戏份的重要人物。
在剧中,浣碧的出身不高,因为她的母亲是罪臣之女。
所以即便她是甄嬛同父异母的妹妹,却也只配给甄嬛当丫鬟。
后来得以认祖归宗,才取名为钮祜禄·玉隐,并如愿嫁给心上人果郡王为侧福晋。
可惜剧中果郡王深爱着甄嬛,浣碧得不到丈夫的心,最终在果郡王死后撞棺而亡,十足是个悲剧人物。
那么浣碧的历史原型,是否也有如此悲惨的经历呢? 根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的果郡王允礼,身边有两个女人,一个是嫡福晋钮祜禄氏,一个是侧福晋。
根据浣碧在剧中的设定,她的历史原型,应该就是果郡王的嫡福晋钮祜禄氏了。
实际上,历史上的浣碧,不仅是果郡王的嫡福晋,出身还比甄嬛高。
钮祜禄氏本就是八大姓之一,在出了许多名人。
就拿与浣碧有关系的人来说,她的祖父是辅政大臣,父亲是承袭了果毅公爵位的,母亲是(生母)的妹妹。
也就是说,她实际还是雍正的表妹。
这样的出身,不可谓不显贵。
而甄嬛(历史原型为生母)虽然也祜禄氏,可她并非来自最显贵的弘毅公府这一支。
都是乾隆即位后,为了抬高母族的地位,才令其与弘毅公府这一支。
拥有这样的出身,所以历史上的浣碧,能够嫁给果郡王允礼为嫡福晋,也就不足为奇了。
然而,虽说她是雍正的表妹,可雍正对其一家却不太亲厚,这一切还与她的父亲阿灵阿有关。
在康熙晚年的时候,爆发了九子夺嫡,当时阿灵阿选择成为。
为了帮助八阿哥成功上位,阿灵阿在背后搞了很多小动作,又在康熙面前说太子的坏话。
被康熙斥责后,他竟然说这一切都是皇四子指使的,好一招。
也正因如此,阿灵阿遭到雍正记恨。
虽然雍正即位的时候,阿灵阿已经去世了,却也免不了被追究。
雍正在上谕中称:“本朝大臣中,居心奸险,结党营私,惟阿灵阿、揆叙为甚。
”之后,雍正还命人将阿灵阿的墓碑改刻为“不臣不弟暴悍贪庸阿灵阿之墓”。
好在雍正也只是记恨阿灵阿,并没有牵连他这位表妹,还将其指给了弟弟果郡王允礼。
雍正六年,允礼被封为和硕果亲王,钮祜禄氏也荣升为果亲王嫡福晋。
然而就在一年之后,钮祜禄氏便去世了,至于去世的原因,史书没有记载。
钮祜禄氏这一生,并未给果亲王生下子嗣。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她去世之前,果亲王也没有别的子嗣诞生,或许有两种可能:其一,果亲王与钮祜禄氏夫妻情深,果亲王希望自己第一个孩子,是与钮祜禄氏所生的嫡子,所以之前没有考虑与别人生儿育女。
其二,钮祜禄氏可能御内极严,她自己想为果亲王生下第一个孩子,所以导致允礼在此之前没有孩子。
钮祜禄氏去世后,允礼的侧福晋孟氏,接连为其生下一子一女,可惜两个孩夭折了。
乾隆三年,允礼去世,时年42岁。
由于无子承袭爵位,乾隆便将自己的弟弟弘曕过继给叔叔。
而在《》中,弘曕是甄嬛与果郡王的私生子,作为一部原本架空历史的剧,笔者个人认为,剧中这一设定还是比较巧妙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