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炆为什么始终没拿出这张王牌?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5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建文帝为何始终没拿出这张王牌?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成就了,也让建文帝朱允炆成为了天大的笑话,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建文帝朱允炆失败的原因很多,有主观自身性格、能力方面不足的因素,也有客观上因为大杀功臣导致其无将可用等原因。

如果说坐拥40万大军的梅殷不具备勤王的能力和实力,那么镇守云南的沐王府手握30万大军,为何也对朱允炆见死不救呢?30万的沐家军,可以说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最后的一张王牌,然而朱允炆为何却打不出来? 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最后一张王牌 朱元璋临终前托孤驸马梅殷,并赐予梅殷讨伐叛逆的诏书,俨然将其当作了建文帝朱允炆最后的倚仗。

因思驸马梅殷。

他尚太祖,大有才智,太祖最为眷注。

临崩时,梅殷侍侧,太祖因嘱之道:“汝老成忠信,可托幼主。

”复出遗诏授之道:“敢有违大者,汝讨之。

朱元璋托孤梅殷有着用人唯亲(其妻宁国公主乃朱允炆亲姑姑)、无法威胁皇权(无兵权的)等原因,更多的是为了让其辅佐朱允炆。

而朱元璋真正意义上留给朱允炆保命的王牌却是远在云南的沐家军。

为何说云南的沐家军才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最后的底牌? 第一、沐王府深得朱元璋信任 云南的沐王府是朱元璋一手打造,而其第一任主人乃是朱元璋的养子。

沐英8岁便被朱元璋收养,并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

对于沐英,朱元璋可以说是极为喜爱和信任。

沐英先是在洪武九年因军功被封西平侯,赐。

在洪武十六年,又被朱元璋钦点镇守云南,成为一方封疆大吏。

要知道,此时的沐英手握着30万大军的兵力,这对于疑心甚重的朱元璋来说是一件极为难得的事情,也间接表明了朱元璋对于沐英能力的肯定以及无与伦比的信任。

自汝在镇,吾无西南之忧。

第二、沐英与情同手足 沐英是朱元璋的养子,而朱标则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沐英与朱标自然也就成为了兄弟。

以年龄上来看,沐英比朱标大了整整11岁。

自幼便由抚养长大的沐英,跟马皇后的感情毋庸置疑,因此对于马皇后所出的朱标自然也是情同手足。

更何况,朱标作为皇太子,未来的,沐英更是全力支持。

而沐英在听闻朱标英年早逝后悲痛不已,忧伤过度,在朱标去世的两个月后也病逝。

“闻薨,哭极哀,高皇后崩,英哭至呕血,饮食遂少,至是感疾” 由此可见,沐英对于朱标的感情极为深厚,不是亲兄弟却胜似亲兄弟。

基于朱元璋、朱标和沐英如此亲密无间的父子情以及兄弟情,在朱元璋传位朱允炆后,云南沐王府对于朱允炆势必也是鼎力支持的态度和立场。

可以说,30万沐家军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一张王牌。

但历史已经告诉我们,直至靖难之役结束,明成祖朱棣成功取代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云南的沐家军都未曾有过动静,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沐家军对于朱标一脉的朱允 炆 见死不救呢? 一、君臣之礼大于兄弟情 沐英和朱标在同一年过世,因此到了建文帝朱允炆时期,沐王府的主人是沐英的儿子。

按理来说,朱标和沐英的感情如此深厚,两家儿辈的关系也不会差。

但不要忘了,沐英因为被朱元璋派遣镇守云南,加上沐晟和朱允炆较大的年龄差(9岁),客观来说,两人的兄弟情谊远不及父辈。

其次,参考时期刘关张乃三兄弟。

但在登基称帝后,、的儿子和张苞继续结拜为兄弟,而却没有加入其中。

根本原因就在于君臣有别。

因为身份地位的转变,在君臣之礼面前,兄弟情谊自然排在后面。

而朱允炆和沐晟的关系也是如此,他们更多的是君臣关系,而所谓的兄弟情则已经十分淡化。

相信如果说朱标碰到了“靖难之役”,沐英必然会舍命起兵勤王相救。

但换作朱允炆和沐晟的话,显然关系、情分远远达不到这种程度。

二、沐晟的沐家军 沐晟是沐英的次子。

在沐英去世后,继承沐王府的是沐晟的大哥沐春。

然而沐春却同样英年早逝,且没嗣,沐晟才有机会继承了沐王府。

而沐晟继承爵位的这一年,正是建文帝朱允炆登基的这一年。

一个是刚刚登基当皇帝,一个则是刚刚接管沐王府,可以说两人都处于起步、适应阶段。

同样是在这一年,叛蛮刀干孟再次叛乱。

虽然叛蛮被朱允炆派遣的征虏将军何福平定,却也留给刚刚接管沐王府的沐晟一个烂摊子。

当时诸蛮分割占据了他的属地,沐晟自然是需要时间和军队将他们讨平。

忙于平乱的沐晟自顾不暇,又是“新官上任”,根本不可能分出多余的精力去参与“靖难之役”。

三、沐晟没有勤王、参战的契机 沐晟坐拥30万沐家军,却并不是他随意可以调动的,至少他没有权限将其直接开拔到南京城。

首先,在“靖难之役”爆发后,建文帝朱允炆并不认为燕王朱棣会有赢面。

客观对比分析当时双方的实力,燕王朱棣是处在绝对下风的。

作为皇帝的朱允炆自然不会在这种手握优势的情况下下令勤王的。

没有皇帝的诏令,沐晟显然不可能私自调集大军进京,不然可能勤王不成反而会被误会认定为起兵造反。

其次, 燕王朱棣以“”的名义起兵进京。

这条理由引自朱元璋的《皇明祖训》,先不管其真实意图如何,至少明面上人家是名正言顺的。

此时,沐晟该以什么理由起兵进京勤王呢?师出无名则自然名不正言不顺,沐晟根本没有起兵勤王的借口。

四、按兵不动才是沐家军最好的选择 “靖难之役”说到底就是建文帝朱允炆不合理的削藩造成的必然结果。

对战的双方都是朱元璋的子孙,不论哪方最终获胜,大明的江山还是老朱家的。

云南的沐王府虽然曾经是老朱家的养子,但毕竟姓沐不,沐晟作为当时沐王府的当家人还是对此有着客观清晰的认识。

如果沐家军起兵援助朱允炆,输了必然会被朱棣秋后算账。

而赢了也未必能够在朱允炆面前讨得了好,毕竟人家也没让你出兵勤王,反而还会徒增误会。

这种两头不讨好的事情,沐晟也不会傻不拉几的去趟这滩浑水。

综上所述,在“靖难之役”时,30万沐家军没有动,既是建文帝朱允炆自己“作死”,又有着其客观不能动的原因存在。

在那个敏感的时期,作为沐家军领袖,沐晟也只能做出对自身最有利的选择。

况且,云南地处偏远,30万大军想要顺利抵达南京城恐怕也不会一帆风顺。

众多尚且持观望态势,沐王府这个异又何必“多管闲事”呢? 我是月关略萌,本文是我的原创文章,不足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关注我一下,感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一代明帝朱瞻基到底有何成就?

一代明帝到底有何成就?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一谈到,很多人都想到明朝的。

打下明朝一片天的,丰功伟绩无数的。

作为朱棣的,朱瞻基无论是从文采还是武力值方面十分优异的。

在朱棣眼中朱瞻基是一个十分孝顺的孙子,并且这个孙子才华横溢。

在众多大臣眼中,朱瞻基也是一个十分英明的真主。

在无数史学家笔下,他更是一名真正的天子。

拥有了这些称号的朱瞻基可算是一个明主,但是他的英明确实差点让明朝毁于一旦。

有着“气运”加身的朱瞻基,朱棣对他十分重视。

一个十分喜爱读书并且机智努力的皇太孙,让朱棣无论怎么看都十分顺眼,更是对外宣称朱瞻基一定是下一任皇帝。

众多因素之下,朱瞻基成为了一代君主。

朱瞻基的学识与文采都是十分好的,在绘画和书法上的水平奇高。

虽然对这些非常有兴趣,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荒废了帝业,治理国家层次上依旧是十分用心的。

在军事上,皇帝亲自率兵出征,给了无数将士十足的勇气。

因击退了北部的敌人,也亲自到南方去谈判求和。

同时呼吁整个国家,人不打仗就不打仗,避免伤害百姓的利益。

看来在对百姓上面他也是十分宽容的,因此百姓也十分爱戴他。

作为英年早逝的朱瞻基,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他的贡献绝对可以让后人瞻仰。

他所做出的决定也许是为了明朝着想,但是如果无人能够像他那样有坚定的恒心,那么国家的破败也将会成为必然。

我们需要结合他的一生来对他做出一个十分客观的评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把皇位传给朱允炆而不给朱棣?

1398年6月24日(农历闰五月初十),开国逝世。

朱元璋,字国瑞,大明王朝开国皇帝。

原名(或称朱八八)后取名朱兴宗,其父为朱世珍(原名朱五四),母为,《实录卷一》曰:“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其先颛顼后,周武王封其苗裔于邾。

春秋时子孙去邑为,世居沛国相县(今安徽淮北市境内)。

”朱元璋出生于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

他自幼贫寒,父母兄长均死于瘟疫,后入皇觉寺。

南宋灭亡五十余年后,元朝末年,政治腐败,民族矛盾以及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激化,冲突斗争一触即发,再加上天灾频繁,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要活命,要改变现状,不能不拼死杀出一条生路。

豪杰振臂一呼,应者四方云集。

这年五月,韩山童、刘福通在颖州(今安徽颖上)揭竿而起,士兵们头裹红巾,号称“红巾军”。

接着,徐寿辉起于蕲州(今湖北蕲春西南),彭大、赵均用起于徐州。

几个月之间,各地纷纷响应,形成了滔天大势。

第二年,即至正十二年(1352年)正月十一日,定远(今安徽定远)土豪郭子兴联合孙德崖等人起兵于定远、定远、钟离一带,数万百姓起而响应。

郭子兴聚众烧香,成为当地白莲会的首领。

二月二十七日,起义军攻下濠州后,郭子兴自称元帅。

随后,郭子兴据濠州而坚守,号令彰明,元军一时间对他无可奈何。

朱元璋因其友的一封信,被迫参加了起义军,并改名“朱元璋”意为诛(朱)灭元朝的璋(璋,古代的一种玉器)。

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暴政,在郭子兴手下,率兵出征,有攻必克,因此郭便把养女嫁与了他,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

后来任小明王韩林儿的左副元帅。

接着以战功连续升迁,至正十六年(1356年)诸将奉朱元璋为吴国公。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即吴王位。

至正二十七(1367年)十月甲子日,吴王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为、平章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

北伐中发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

朱元璋顺应时代潮流,凭借其雄才大略、远见卓识对北伐又作出了精心部署,提出先取山东,撤除元朝的屏障;进兵河南,切断它的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它的门槛;然后进兵大都,这时元朝势孤援绝,不战而取之;再派兵西进,山西、陕北、关中、甘肃可以席卷而下。

北伐大军按计而行。

徐达率兵先取山东,再西进,攻下汴粱,然后挥师潼关。

朱元璋到汴梁坐镇指挥。

明洪武元年(1368年),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洪武元年(1368)七月,各路大军沿运河直达天津,二十七日进占通州。

1368年八月,明军进逼北京,元顺帝带领三宫后妃、皇太子等开健德门逃出大都,经居庸关逃奔上都。

弃城而走,全部逃往蒙古草原。

其余库库帖木尔、李思齐等手握重兵勇于内战的军阀,在明军逼来时,全部逃跑。

蒙古在中原98年的统治结束,明朝取得了在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中国再次回归到建立的王朝——明朝统治中。

1368年元大都被攻占,元帝国宣布灭亡,标志着朱元璋从1352年作战以来又一个重大的战争变化。

他不再是要为争取政治生存和个人性命而战争了,也不再需要拼全力来征服中国本部的土地了。

战事虽然仍旧很重要,但它越来越多地限于在边境作战,而其他与军事有关的问题都突出起来了。

它们包括这样一些问题:使朱元璋的帝位能得到他的军队的完全承认;建立一个允许经济运转的和平时期的军事体制,但要避免大规模复员所带来的社会紧张。

尽管有这些要关心的事情,可是在1368年到1372年之间仍有军事行动,它将大大地影响明朝未来历史的进程。

有三个省已被征服:山西、陕西、甘肃和四川。

朱元璋为了克服元朝民生艰难、政府高度腐败、百姓所受压迫巨大、中央政府权威涣散、政策得不到坚决贯彻等一系列的弊端,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皇权、集权改革政制的措施。

为巩固皇权,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朱元璋还设置了世界上第一个情报和特务组-。

政治体制上,一方面,朱元璋在中央政府的机构设置中废除了大权在握的丞相,加强皇权,仅他一人处理政事。

设立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殿阁大学士,另一方面,省级地方大权就改由新设置的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个机构来分掌行政、司法、军事这三项权力。

加强了中央集权。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六月,朱元璋病逝于南京,享年71岁,葬于明孝陵。

历史点评:明太祖朱元璋最为人的是他从乞丐、和尚到皇帝的故事,如此大的人生落差,在世界历史上也只有若干从奴隶到帝王者能与之相比了。

而他最重要的功绩是驱逐胡虏,除暴乱,拯救民族,雪中国近百年之亡国耻,废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种族等级政策,恢复了中华。

朱元璋有26个儿子,但是成器的不多。

他越到晚年越发愁——这么大的江山,我死之后,交给谁来坐? 长子 当然是最合适的人选 朱标传说为马皇后亲生。

朱元璋一登上皇位,就给马皇后吃了颗“定心丸”,册立13岁的朱标为皇太子,即未来的国家领导人,也算是对得起这位相濡以沫的奇女子。

朱元璋聘请浙江名士宋濂等人为太子的老师,希望将朱标培养成合格的接班人。

精心培养25年之后,朱标已经38岁,继承父亲大位的能力是有了,可是朱标的身体熬不住。

1392年1月,朱标从陕西视察回来后,身上长了个大肉瘤,折磨得寝食难安,异常痛苦。

朱标的长子朱雄英10年前已经死了,伺候父亲全靠次子。

朱允炆年仅14岁,日夜守在父亲身边,至少也算是1392年度“感动中国”的孝子人物。

他是个偏脑袋,朱元璋给他起了个“半边月”的绰号。

朱允炆从小生活在深宫之中,在知识分子中间长大,知识渊博,而且以德服人。

但他性格仁柔,心太软,脸不厚,心不黑。

朱标病了4个月 不幸英年早逝 但朱标还是不幸早逝。

对于勤恳的老皇帝来说,这是极为罕见的大事件,不是普通的丧子之痛——接班人没有了,整个帝国的命运怎么办?那么多大将手握重兵,怎么节制?这件事折磨着老皇帝,居然28天没有上朝。

朱允炆将3个年幼的弟弟照顾得十分周到,这一切朱元璋都看在眼里。

朱元璋不得不重新选择继承人。

周王、晋王、燕王等都有野心。

秦王荒唐成性,是一摊扶不上墙的烂泥,还差点儿被废了王号。

晋王外表残暴,违法乱纪,然而本质上是个胆小鬼。

鲁王是个天大的蠢货,为长命百岁,乱吃丹药,把眼睛吃瞎了。

其他的王子有的杀人犯罪,有的沉溺酒色,稍微几个成器的,却是舞文弄墨、没有任何政治经验的艺术家。

老皇帝一声长叹 现在,只剩下四子、燕王和朱标次子朱允炆PK了 朱元璋对朱允炆抱着一种复杂的感情,对他仁柔的性格又喜又忧:他柔弱的肩膀,能担负得起治理国家的重任吗?这么仁柔,跟个兔子似的,多么大的缺陷啊。

做皇帝,必须有狮子、老虎的硬汉性格,否则必定会被政坛上的狮子、老虎吃掉。

朱元璋就立储问题,曾经悄悄征询过大臣的意见。

他问翰林学士刘三吾:“太子死了,皇长孙(朱允炆)年幼不懂事。

治理国家必须选对人,我想让燕王接班怎么样?” 刘三吾是知识分子,你问他谁当储君,他当然只推荐自己的同类。

他头摇得像拨浪鼓:“立燕王绝对不行!如果立燕王,那么秦王、晋王怎么办?皇长孙朱允炆四海归心,大家都拥护他,您可以安心睡大觉。

” 文官们拥护朱允炆,因为他是文人,是大孝子又是大好人,上台后能实行文明德化之治,而不是军事化的高压独裁。

朱元璋的统治太过猛烈,官员暗地叫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长久下去没人吃得消,国家客观上需要一位阴柔、仁爱的皇帝,让人民歇歇脚、喘口气。

朱允炆非常有孝道。

而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孝”就是夺取皇位继承权的秘密武器。

所以,朱允炆一定要将“孝”进行到底。

朱元璋欣赏四子朱棣的“武” 对于第四子朱棣,朱元璋确实非常欣赏,尤其欣赏他的“武”,这是朱允炆不具备的特殊优势。

朱棣是闻着战争的硝烟味长大的,1360年4月17日出生于南京,正是大举进攻南京的那一年。

他11岁封燕王,17岁迎娶徐达的长女,20岁就藩北平。

朱棣的才能不在朱元璋之下,弯弓射大雕不在话下,尤其喜欢打仗,智谋过人,知道怎么打胜仗。

作为罕见的勇士和智慧人物,朱棣可谓一代“战神”。

现在他33岁,正当青春年少。

论才能和胸襟,朱棣都胜过朱允炆。

一次,大家在宫里看赛马。

朱元璋出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

”朱允炆没有打仗经验,所见不过平凡琐事,憋足劲想出“雨打羊毛一片毡”,软绵绵的,没什么味道。

而朱棣见过世面,巧对“日照龙鳞万点金”,气魄宏大,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

燕王朱棣就藩北平,以他为众藩王之首,与宁王、晋王、肃王、秦王等沿长城一线封国,为天子守边,抵御北方蒙古人的侵犯,号称塞王。

朱元璋允许他们拥有3000人的护卫,最多的可以达到1.9万人。

燕王、晋王、秦王势力最强,多次奉诏攻打蒙古,即使傅友德、这样的大将也要听塞王指挥。

尤其是燕王朱棣,负有控制北部门户的重任,能够直接指挥的军队多达30万人,军中大小事自己裁决,只有天大的事才向朱元璋汇报。

1390年,一场战斗使年仅30岁的朱棣威名远扬。

那年元旦刚过,朱元璋命令燕王和晋王分兵合击,打垮丞相咬住、平章乃儿不花。

朱棣首先派出几股哨兵四出侦查,摸清乃儿不花的确切位置。

3月,天下大雪,千里荒原上银装素裹,车马辎重行进十分困难,士兵们冻得直打哆嗦。

将领们请求燕王,等大风雪过后再想办法。

朱棣说:“战机就摆在你们眼前,你们怎么看不见呢?这正是出奇制胜的大好时机!”命令大军顶风冒雪,快速而进。

大军出现在乃儿不花面前时,他竟然还在帐篷里烤火。

朱棣围而不歼,派乃儿不花的好朋友、降将观童劝降。

乃儿不花知道是鸡蛋碰石头,只好请降。

朱棣摆酒设宴,酒喝得十分爽,令乃儿不花感动得眼泪哗哗的,主动要求劝降咬住。

朱棣第一次大规模出征,兵不血刃就,让朱元璋非常高兴,赏赐宝钞100万锭,夸赞朱棣:扫清沙漠里的蒙古人,就全靠你了! 而另一路晋王,生性怯懦,一踏上当年征战的土地,就两腿发虚,走一走停一停,不敢深入蒙古腹地,连个兔打不到。

朱棣的血统带来麻烦 朱棣和朱元璋是同类,雄才大略,各方面能力都比朱允炆杰出,更适合当皇帝。

但是,血统却给他带来了大麻烦。

他真的是龙子吗? 江山当然只能交给亲生骨肉坐,必须是纯种的龙种,就是说是马皇后所生。

嫡长子继承制在中国延续几千年,朱元璋跳不出这个框框。

朱棣可能不是马皇后生的,所以朱元璋不会选朱棣接班。

朱棣可能是一个妃子生的,或许这个妃子还是少数民族。

有可能是高丽人,究竟是北方高丽民族,还是来自朝鲜半岛,很多人都弄不清楚。

也有人称朱棣的妈妈是元顺帝的妃子,甚至可能是蒙古人。

根据管理宗庙祭祀、礼乐的官方机构太常寺的记载(现已丢失),淑妃李某生了朱标、秦王和晋王,跟马皇后没什么事儿。

而另外一个妃子生了朱棣,这个妃子就是石页妃。

朱棣称帝后纂改《太祖实录》,把能得到的资料全部纂改,拼命证明自己就是马皇后生的,还拿出很多证据证明他当皇帝是合法的,证明朱元璋有意传皇位给他。

而朝鲜的一条史料足以戳穿朱棣的谎言。

1389年,朝鲜使臣权近等人在北平拜谒燕王,回国后写了一本《奉使录》。

里面说,他到北京燕府去见燕王,可是很不凑巧,那天是农历七月十五日,是燕王妈妈的忌日,燕王不见客人。

马皇后是八月初十去世的,所以说朱棣不是马皇后亲生。

朱元璋艰难决定:立16岁的朱允炆为皇太孙 只有嫡长子继承皇位,大家才拥护。

朱棣不是马皇后的亲儿子,所以经过权衡,朱元璋作了一个异常艰难的决定:立16岁的朱允炆为皇太孙。

这让朱棣十分窝火,十分不服气。

一次,他用手拍拍皇长孙朱允炆的背,讥讽地说:“没想到我侄儿还能有今天的荣耀啊!”这一情景,恰好被朱元璋看见,厉声责问朱棣:怎敢对皇长孙如此无礼?朱允炆急忙打圆场,才没让朱棣十分难堪。

立皇太孙的第二年,朱元璋还是担心朱允炆太文弱,压不住阵脚,管不住军队,于是开始大杀功臣,蓝玉、集团先后被清洗。

用历史的眼光来看,朱元璋当初的选择是个错误。

如果选朱棣当皇帝,就不会出现后来历时4年的内战。

但历史不相信道德,也不相信眼泪,它只相信实力。

朱棣发动战争,将朱允炆赶下台取而代之。

为抹杀篡权的形象,防止天下人心不稳,朱棣拼命说谎,证明自己就是马皇后的亲儿子。

指“马”为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建文帝朱允炆为什么始终没拿出这张王牌?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