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李清照:半生漂零归何处是怎么回事?谁人能解千古愁?
【千问解读】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再读,读到词人晚年孤身流徙于杭州、绍兴、金华等地,晚景凄凉,不觉置案叹惋。
尤其想到词人去世于何年、葬于何地,竟无迹可寻,更感伤怀。
李清照的飘零生活始于44岁。
出生于济南柳絮泉边的李清照,自幼,18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结为伉俪。
在汴京度过六年的生活之后,由于朝廷的新旧党争,24岁的李清照与丈夫被迫回到青州的私第生活。
25岁时,李清照给自己的房屋命名为“归来堂”,自号“”。
38岁时,随夫由青州赴莱州,42岁时又到淄州。
那些日子里,夫妇二人,共同搜罗散佚的碑刻古籍,自得其乐。
风云起,波浪急,1127年靖康之变后,李清照随夫南渡江宁,时年44岁。
一场南渡,成为李清照人生的转折点。
南渡之后,李清照不仅与丈夫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而且长期遭受四处奔波之苦,她柔弱的内心从此蒙受煎熬,华丽的词章开始变得。
1129年二月,江宁御营统治官王亦叛乱,身为江宁知府的赵明诚听到消息,惊慌之极,丢下46岁李清照,独自从城墙上攀绳逃跑了。
天亮时,叛乱平定,赵明诚因失职被朝廷革职。
在李清照看来,危难之际,丈夫临阵脱逃的懦弱表现尚可谅解,但他不顾相濡以沫了28年的妻子的死活,大难来时独自飞,却让李清照久久不能释怀,在李清照心中留下了第一道痛苦的阴影。
1129年五月,身在安徽贵池县的赵明诚又接到圣旨知湖州。
赵明诚留下李清照负责照看南渡携带而来的大量书籍文物,自己只身赴任。
夫妻暂别的情景,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回忆说,赵明诚“望舟中告别。
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
’戟手遥应曰:‘从众。
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
’遂驰马去”。
在丈夫心中,妻子的生死还不如那些物件重要,这又给李清照造成了难以言表的凄楚。
由于赵明诚途中染病,到达建康时,病势已重。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写道,赵明诚“病危在膏盲。
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
八月十八日,遂不起。
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之意。
”在李清照的哭泣与幽怨声中,一段二十八年的姻缘就此落幕。
赵明诚去世时,李清照46岁。
从那时起,李清照竟如因风而起的柳絮,四处漂泊,,背负着、夫死财尽的巨大不幸,孤独的行走在茫茫人世间,只有那一曲曲生命的倾诉,相伴永远。
1132年,49岁的李清照在走投无路、孤独无依之中,再嫁张汝舟。
但不久离婚,又开始了独自飘零的日子。
那时的一代词人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呢?“茕茕梧桐立门前,凄凄黄叶舞秋风”,生活无依无靠,内心悲悲凉凉的词人遥望故土,但“万千心事难寄”。
天地悠悠,我独何辜?老来一掬沧桑泪,且取浊酒酣饮,直到“把酒黄昏”。
但“扶头酒醒”之后,仍是“薄雾浓云愁永昼”;凭窗凝望,“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欲登船散心,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挥之不去的愁云在鬓发霜染的词人心头不断地笼罩、翻滚。
此情此景,正如在《胡笳十八拍》中吟唱的那样:“老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飘零?”我们津津乐道宋朝的文官制度,是因为其大大抬高了文人的地位。
但就在那样的文化气象之下,我们也听到了在狱中受刑时发出的痛苦的嚎叫声,也看到了李清照孤苦无依流落各地的憔悴身影。
南渡时,李清照夫妇携带了大量的金石古卷,但在流亡期间全部散佚,唯有浸透夫妇二人心血的《金石录》尚在。
1134年,李清照完成了《金石录后序》的写作,那时,距离丈夫去世已经6年。
51岁的李清照不禁流泪道:“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矣!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
”1143年,年已60岁的李清照将《金石录》三十卷正式献给朝廷。
这是夫妇二人一生为之奋斗的结晶,也许在李清照看来,这是夫妇留名青史的著作。
但她并不知道,真正让人们永远记住她的,竟是她留给后世的那些为数不多的诗词。
那些浸透着血泪的词作,也奠定了她在词坛的地位。
年老体弱、孤独无依的女词人,在、之中,只能提起饱蘸愁墨的笔,谱写一曲曲凄婉动情的哀歌,聊以自慰。
当年风华绝代、酒朋诗侣的才女,如今只能伫立于西风黄花之中吐露满腹辛酸,一腔凄怨。
再也没有“兴尽晚回舟”的兴致,再也没有“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的情趣,唯有怀伤念旧独自飘零的浓重哀愁。
但李清照并没有完全消沉,命运如此多舛,她也永不示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恢复中原无期,她甘愿为之捐躯:“愿将血泪寄河山,去洒青州一抷土。
”生活在家愁国恨、失意之中的词人,依旧折射出人生的坚强与美丽,不断拨动着生命之弦的最强音。
寒月清照,止于无声。
大约在公元1155年后,婉约派一代词主李清照,在饱尝人生的艰辛后,带着一腔家愁国恨,在东南某个小村,悄悄地飘逝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就这样悄无声息的坠落于茫茫天际。
逝者如流水,而独没有如清照这样无声无息,如白云飘过,似清风拂去,于默默中任花自落,如徐志摩诗云:“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历代文人墨客也对李清照的晚景极其叹惋:“流落以死,天独厚其才而啬其遇,惜哉!”、“流落江湖间以卒”、“晚节流荡无归”……何年何月何时何地,李清照找到了灵魂的最终归宿,我们已不得而知。
最后的烛泪早已凝固,唯有那数十篇牵人心弦的,在不断地向世人诉说她的万古情愁。
世事如烟,长歌当哭,解读清照,同其辛酸,共其感伤,犹如一首诗中所言:“我年轻的双目,从这天开始。
”月落何时,已并不重要,苦闷飘荡的灵魂无须墓地。
我们不要再去惊扰词人那浸透悲愁的心,就让她悄悄地沉睡,悄悄地飘逝吧……耳边分明又传来那凄凉沉郁的吟唱: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逝者已去,诗文长留。
残花凋谢,香韵永存。
半生漂零归何处,谁人能解千古愁? 随机文章魏晋贵族为什么把厕所装修的特别豪华秦始皇的老婆是谁?明朝最有影响力的臣子有哪些?黑洞里面是另一个宇宙,宇宙中每个黑洞都是平行宇宙人类可以回到过去吗,没有可能/会导致未来崩溃(前往未来有希望)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晚年却深陷再嫁风波?
人比黄花瘦:揭开风华绝代的女词人李清照
其实李清照究竟是美女还是丑女,史料上并没有记载。
世人对她的容貌都是凭想像和猜测来理想化并加以美化的。
最近有人试图从李清照的作品来探求李清照真实相貌,从而颠覆其千余年来在人们心目中的传统形象,还原一位真实的李清照。
李清照是时期的著名女词人。
在山东济南,一族并不是有钱有势的大家族,但却是齐鲁一带很有名望的。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就是齐鲁学风培育出来的一个典型学者。
他,最为时人推许的是他的文学成就,在经学、文学理论、历史学、佛学诸多方面均有突出建树,与廖正一、李禧、董荣等当时号称苏门“后四学士”。
李清照的母亲知书达礼,是北宋状元王拱辰的孙女。
因为山东自古就是出“大汉”的地方,因而有人认为,李清照的出生地就注定了她不是一位苗条美女。
李清照给人以文弱纤细的形象纯粹是她的名字和后期凄凄惨惨词作的影响。
首先说名字,每一位读者读到“清照”二字都会地想到冷冷清清的月光照在大地上的感觉。
“名字清照”让人感到冷清文弱。
至于李清照的“瘦”主要来自她的词作,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等。
这里是她的词因“瘦”字使用得,瘦字传神地把人的心情同景物的凋零恰如其分地结合起来,在文字效果上令人拍案叫绝,而不是说她人的体形 “瘦”,李清照因在这三首词中的“瘦”字用得好,被后人诙谐地称为“李三瘦”。
可惜千百年来文学家、画家把词中之“瘦”混同于人体形之“瘦”从而给人们勾勒出一个瘦弱形李清照的形像。
有人从李清照的词作和人生经历以及其性格推出真实的李清照不但不瘦而是体形魁梧高大,额头宽阔,性格外向,甚至有点粗鲁的女强人形象。
出身名门世家的李清照不仅天资聪明,而且生性活泼,可以说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常常大醉而归。
如她的《点绛唇》就传神地刻画了李清照在少女时代的放荡不羁的生活:“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写的是李清照大清早起来,脸也不洗,手也不洗就去荡秋千。
从“露浓花瘦”可以看出来当时是清晨,露水还没散去,如果太阳出来了,就没有“露浓”一词了。
还有下面“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
一个女孩子清晨起来,脸不洗,头不梳、鞋不穿,就去荡秋千玩,可见比较邋遢。
这样的女孩子能指望她长得多美吗?有人会问,既然李清照长得不美,赵明诚为什么和她感情那么好?其实赵明诚不是看重李清照的美色,而是看重她的才气。
赵明诚、李清照夫妇一生相互爱慕琴瑟相和,主要是志趣相投。
当时赵明诚常去外地考察金石名品,李清照颇感孤单寂寞,便写了一首相思词,名叫《醉花阴·重阳》:“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借飒飒秋风、片片黄花把对夫君的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
赵明诚收到这首词后,先为情所感,后更为词的艺术力所激,发誓要写一首超过妻子的词。
他闭门谢客,三日写词五十首,将李清照的这首词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说这五十首词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自叹不如,这个故事表现出来的他们夫妻的如胶似漆得益于他们共同的爱好和浓厚的兴趣。
从李清照的词也可以分析出她的性格特征。
在其前期少女和初嫁时作品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传神地勾勒出了清照醉酒后的形态,这不是普通的醉而是大醉,醉得连回家的路都找不到了。
试想一位少女时代就常常喝得酩酊大醉的的女性,有可能是那种害羞的人吗?另外从其出游地点看,她是出游到离家很远的溪亭,而且是玩到日暮时分,还是从水路划船回来的,从词中从叙,溪亭至回家的路还相当偏僻,因为所经之地有“一滩鸥鹭”,鸥鹭就是今天的白鹭,这种鸟洁白细长,胆子很小所处之地一般远离人群。
更令人后怕的是她所乘的船“还误入藕花深处”。
从这样形象传神的文字中,可以看出在一千年前封建礼教相当森严的,李清照这种泼辣、大胆且豪爽的女性还是很少见的;而且从其“争渡、争渡”那股劲看来,李清照的力气应该不小,而她的身材应该相当高大。
李清照一生嗜酒,少女时代如此,出嫁后与赵明诚生活优裕时如此,晚景飘零时亦如此,终生不改此衷。
通览一下清照的词,只要提到酒,写到醉酒形态的处处皆是。
这里只选几首著名的去赏析一下并分析清照的为人。
首先说说第一首《如梦令》:“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应该说此时的李清照生活得很好,不是侍字闺中,就是新婚不久。
“浓睡不消残酒”,说明过去的米酒能使人醉得挺深沉的,另外也说明李清照喝得很多,一个女人能喝到睡一夜酒还没清醒,可真是豪饮啊!看来李清照并不是有人所说的“无知少女”,而实在是女中豪杰,体格强健之人。
然后说说第二首《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这一首词写的是在借酒浇愁,“忘了除非醉。
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此时正是金兵入侵、宋室南渡之后,为了减轻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痛苦,李清照便以酒来麻醉自己。
这种把酒临风、举盏消愁时的情景,让人们看到一个“侠女”的身影,而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不肯过江东”的《夏日绝句》,则被史学家、文学家共同认为是侠女风范。
最后说说第三首《诉衷情》和第四首《醉花阴》。
先说《诉衷情》:“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
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
更挪残蕊,更拈馀香,更得些时。
”再说《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在这两首词中仍然说的是醉酒和酒醉的事,不论是“夜来沈醉卸妆迟”,还是“东篱把酒黄昏后”,李清照大丈夫的形像都可见一斑。
所以有人认为后人把李清照画成纤腰细臂,,娇滴滴,软绵绵,凄凄惨惨切切的传统形像,是不准确的。
李清照应该是才华横溢、高大粗放、坚强有力的山东才女!她不是樱桃小口,肤如凝脂的书香美女;应该是鼻直口方,宽额阔脸,目光炯炯的一代侠女!这就是历史上真正的李清照 随机文章在杨家将演义中的萧天佐怎么死的?世界不敢打开的古墓,秦始皇陵44年无人敢挖/中国上榜二个star法则成就故事例文,面试官和求职者必知的案例浅显易懂的拜伦法则,授权并非授责(国际版的用人不疑)细数战斧式巡航导弹的型号,最新型可临时改变打击目标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