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李清照:半生漂零归何处是怎么回事?谁人能解千古愁?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5 点击数:
简介: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再读,读到词人晚

【千问解读】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再读,读到词人晚年孤身流徙于杭州、绍兴、金华等地,晚景凄凉,不觉置案叹惋。

尤其想到词人去世于何年、葬于何地,竟无迹可寻,更感伤怀。

李清照的飘零生活始于44岁。

出生于济南柳絮泉边的李清照,自幼,18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结为伉俪。

在汴京度过六年的生活之后,由于朝廷的新旧党争,24岁的李清照与丈夫被迫回到青州的私第生活。

25岁时,李清照给自己的房屋命名为“归来堂”,自号“”。

38岁时,随夫由青州赴莱州,42岁时又到淄州。

那些日子里,夫妇二人,共同搜罗散佚的碑刻古籍,自得其乐。

风云起,波浪急,1127年靖康之变后,李清照随夫南渡江宁,时年44岁。

一场南渡,成为李清照人生的转折点。

南渡之后,李清照不仅与丈夫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而且长期遭受四处奔波之苦,她柔弱的内心从此蒙受煎熬,华丽的词章开始变得。

1129年二月,江宁御营统治官王亦叛乱,身为江宁知府的赵明诚听到消息,惊慌之极,丢下46岁李清照,独自从城墙上攀绳逃跑了。

天亮时,叛乱平定,赵明诚因失职被朝廷革职。

在李清照看来,危难之际,丈夫临阵脱逃的懦弱表现尚可谅解,但他不顾相濡以沫了28年的妻子的死活,大难来时独自飞,却让李清照久久不能释怀,在李清照心中留下了第一道痛苦的阴影。

1129年五月,身在安徽贵池县的赵明诚又接到圣旨知湖州。

赵明诚留下李清照负责照看南渡携带而来的大量书籍文物,自己只身赴任。

夫妻暂别的情景,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回忆说,赵明诚“望舟中告别。

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

’戟手遥应曰:‘从众。

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

’遂驰马去”。

在丈夫心中,妻子的生死还不如那些物件重要,这又给李清照造成了难以言表的凄楚。

由于赵明诚途中染病,到达建康时,病势已重。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写道,赵明诚“病危在膏盲。

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

八月十八日,遂不起。

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之意。

”在李清照的哭泣与幽怨声中,一段二十八年的姻缘就此落幕。

赵明诚去世时,李清照46岁。

从那时起,李清照竟如因风而起的柳絮,四处漂泊,,背负着、夫死财尽的巨大不幸,孤独的行走在茫茫人世间,只有那一曲曲生命的倾诉,相伴永远。

1132年,49岁的李清照在走投无路、孤独无依之中,再嫁张汝舟。

但不久离婚,又开始了独自飘零的日子。

那时的一代词人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呢?“茕茕梧桐立门前,凄凄黄叶舞秋风”,生活无依无靠,内心悲悲凉凉的词人遥望故土,但“万千心事难寄”。

天地悠悠,我独何辜?老来一掬沧桑泪,且取浊酒酣饮,直到“把酒黄昏”。

但“扶头酒醒”之后,仍是“薄雾浓云愁永昼”;凭窗凝望,“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欲登船散心,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挥之不去的愁云在鬓发霜染的词人心头不断地笼罩、翻滚。

此情此景,正如在《胡笳十八拍》中吟唱的那样:“老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飘零?”我们津津乐道宋朝的文官制度,是因为其大大抬高了文人的地位。

但就在那样的文化气象之下,我们也听到了在狱中受刑时发出的痛苦的嚎叫声,也看到了李清照孤苦无依流落各地的憔悴身影。

南渡时,李清照夫妇携带了大量的金石古卷,但在流亡期间全部散佚,唯有浸透夫妇二人心血的《金石录》尚在。

1134年,李清照完成了《金石录后序》的写作,那时,距离丈夫去世已经6年。

51岁的李清照不禁流泪道:“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矣!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

”1143年,年已60岁的李清照将《金石录》三十卷正式献给朝廷。

这是夫妇二人一生为之奋斗的结晶,也许在李清照看来,这是夫妇留名青史的著作。

但她并不知道,真正让人们永远记住她的,竟是她留给后世的那些为数不多的诗词。

那些浸透着血泪的词作,也奠定了她在词坛的地位。

年老体弱、孤独无依的女词人,在、之中,只能提起饱蘸愁墨的笔,谱写一曲曲凄婉动情的哀歌,聊以自慰。

当年风华绝代、酒朋诗侣的才女,如今只能伫立于西风黄花之中吐露满腹辛酸,一腔凄怨。

再也没有“兴尽晚回舟”的兴致,再也没有“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的情趣,唯有怀伤念旧独自飘零的浓重哀愁。

但李清照并没有完全消沉,命运如此多舛,她也永不示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恢复中原无期,她甘愿为之捐躯:“愿将血泪寄河山,去洒青州一抷土。

”生活在家愁国恨、失意之中的词人,依旧折射出人生的坚强与美丽,不断拨动着生命之弦的最强音。

寒月清照,止于无声。

大约在公元1155年后,婉约派一代词主李清照,在饱尝人生的艰辛后,带着一腔家愁国恨,在东南某个小村,悄悄地飘逝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就这样悄无声息的坠落于茫茫天际。

逝者如流水,而独没有如清照这样无声无息,如白云飘过,似清风拂去,于默默中任花自落,如徐志摩诗云:“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历代文人墨客也对李清照的晚景极其叹惋:“流落以死,天独厚其才而啬其遇,惜哉!”、“流落江湖间以卒”、“晚节流荡无归”……何年何月何时何地,李清照找到了灵魂的最终归宿,我们已不得而知。

最后的烛泪早已凝固,唯有那数十篇牵人心弦的,在不断地向世人诉说她的万古情愁。

世事如烟,长歌当哭,解读清照,同其辛酸,共其感伤,犹如一首诗中所言:“我年轻的双目,从这天开始。

”月落何时,已并不重要,苦闷飘荡的灵魂无须墓地。

我们不要再去惊扰词人那浸透悲愁的心,就让她悄悄地沉睡,悄悄地飘逝吧……耳边分明又传来那凄凉沉郁的吟唱: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逝者已去,诗文长留。

残花凋谢,香韵永存。

半生漂零归何处,谁人能解千古愁? 随机文章魏晋贵族为什么把厕所装修的特别豪华秦始皇的老婆是谁?明朝最有影响力的臣子有哪些?黑洞里面是另一个宇宙,宇宙中每个黑洞都是平行宇宙人类可以回到过去吗,没有可能/会导致未来崩溃(前往未来有希望)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徐灿《永遇乐·病中》:读此词,难免会想起宋代词人李清照

徐灿(约1618-1698),字湘苹,又字明深、明霞,号深明,又号紫言(竹字头)。

江县(今苏州市西南)人。

明末清初女词人、诗人、书画家,为“蕉园五子”之一。

光禄丞徐子懋女,弘文院海宁陈之遴继妻。

从夫宦游,封一品夫人。

工诗,尤长于词学。

她的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兴亡之感。

又善属文、精书画、所画仕女设色淡雅、笔法古秀、工净有度、得北宋人法,晚年画水墨观音、间作花草。

著有《拙政园诗馀》三卷,诗集《拙政园诗集》二卷,凡诗二百四十六首,今皆存。

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徐灿的《永遇乐·病中》,一起来看看吧! 永遇乐·病中 徐灿〔清代〕 翠帐春寒,玉炉香细,病怀如许。

永昼恹恹,黄昏悄悄,金博添愁炷。

薄幸杨花,多情燕子,时向琐窗细语。

怨东风、一夕无端,狼藉几番红雨。

曲曲阑干,沉沉帘幕,嫩草王孙归路。

短梦飞云,冷香侵佩,别有伤心处。

半暖微寒,欲晴还雨,消得许多愁否。

春来也、愁随春长,肯放春归去。

诗是志的凝结,只有身处无可奈何之境,怀有之情,如同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时,才能写出好诗。

徐灿身遭国变,家事复有难言之隐,而己身又在病中,以其善感之心,如何能堪!因而写下这首优秀的《永遇乐》。

清晨,小雨未停,气温变冷,帐中的主人公抱着衰病之身,更加感受到节候的无常。

她是一夜未睡,还是临明惊醒,词中并未明说,只用“病怀如许”一句轻轻带过,随即详为叙写其情。

主人公整整一天都感觉到愁病之深,直到黄昏,未得纾解,那华美的博山炉,香气袅袅,也只是徒增愁怀而已。

恹恹,《定风波》有“年年三月病恹恹”语;悄悄,则出自《诗·庸风·柏舟》:“忧心悄悄。

”但是,令词人忧心的是什么呢?又打断不说,转为写景。

杨花轻浮无根,所以为薄幸;燕子不忘旧巢,所以为多情。

二者本非同类,不仅自然属性不同,人类所赋予它们的品质也不同,但现在却一齐来到了词人的窗前,细语低诉。

看似矛盾,联系作者的身世,正见出其万感横集,五中无主的状态,确是“剪不断,理还乱”,于是仍集中笔力写伤春。

红雨,喻落花。

《百舌吟》:“花枝满空迷处所,摇动繁英坠红雨。

”《将进酒》:“桃花乱落如红雨。

”但“几番”二字,却具见词人观察之细,感怀之深。

一夜风雨,摧折花落,原在意想中,不过,词人却在一样狼藉的落花中,发现凋零的时间还有长短的不同,因而更加感到夜间风雨之威,不管枝头花朵多么具有生命力,仍然是不堪摧残。

所以有“无端”之感,所以要“怨”。

过片由景到情,抒发主人公心中的感受。

起首三句,刻画了深闺中盼归的女子形象。

“嫩草”句出自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招隐之说,向有二解。

或曰招致山谷潜伏之士,或曰含有离开朝廷,避祸远引之意。

今取后者。

徐灿的丈夫陈之遴原为显宦,人清再仕,有亏品节。

徐灿虽然心中不满,格于身份,无以表之,所以在用典时,赋予微言大义。

可是,夜长梦短,连梦中都无法充分表达此中幽情,只有像一样,“制菱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这也就是“冷香浸佩”的意思。

在这样的感情形态中,自然逗出“别有伤心处”一句。

接下来三句,有两层意思。

天气阴晴寒暖不定,就病中的主人公来说,当然是难以将息;但反清复明之大业渺茫难知,努力总是伴随着失望,不也使人感到愁之无极吗?于是末三句就专门写愁。

渊源所自,见于赵德庄《鹊桥仙》“春愁元自逐春来,却不肯随春归去”以及《祝映台近·晚春》“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但翻进一层,又有发展。

赵、辛仅说到春天带来春愁,因而希望春归之时,再把原样的愁带走。

徐灿却认为,愁并不是静态的。

它随着春天的到来而到来,也随着春天的发展而增长。

它增长到这种程度,甚至连春天也不肯放走,意即主人公的心里将永远为春天而感伤,永远有排遣不尽的春愁。

这一写法,在前人的基础上,又翻出了新意。

读徐灿此词,难免让我们想起杰出的女词人。

的确,徐词化用李词之处甚多。

如“怨东风”数句,出自李《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永昼恹恹”数句,出自李《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半暖微寒”数句,出自李《声声慢》:“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词中的叠字,也和李清照的《声声慢》颇有渊源。

宋代以后的女词人,在创作时,心目中往往有李清照在,这首词也可以提供一个例证。

但徐灿和李清照虽然时代和身世有相同之处,但徐由于丈夫的仕清,显然有更多的难言之隐。

像“嫩草王孙归路”这样的感受,李清照的词中就不曾出现过。

因此,这两位不同时代的杰出女词人在对各自生活的感情体味上,仍然有不少非常个性化的东西,不独艺术上各出机杼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婉约派代表人物李清照一点都不婉约,相反却很豪放不羁

说起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婉约派词人,相信大家一定会想到一个女人,那就是。

她写的此清丽婉约,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她本人是个性格柔弱的女子。

但是李清照的一生却过的很是叛逆潇洒,她的人生可远不如她的词来的婉约。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便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古代社会倡导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

而李清照偏偏不是,她不仅是有才,还是大才。

古代女子以夫为尊。

但是李清照的才华远在丈夫赵明诚之上。

她的才华本身在那个时代就是与社会格格不入的。

出身名门,才华横溢的李清照有很多爱好,但这些爱好并不应该是一个女子该有的。

比如说嗜酒、喜欢赌博。

李清照就曾在自己的词中写过自己喝醉酒之后遇到的事情。

而李清照还喜欢赌博,她曾经说过自己赌博经常赌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之变之后,北宋灭亡,李清照舒适的生活被打破。

她和丈夫赵明诚只好离开老家,南下逃难。

不久之后赵明诚便去世了。

的李清照只好嫁给了一个叫做张汝舟的官吏。

此时的李清照已经快五十岁了,再嫁无非也就是让自己的后半生有个依靠。

但是当李清照发现张汝舟并非良配之后,丝毫不愿意将就。

张汝舟无非就是看上了李清照才女的身份,两人没有什么共同语言,而张汝州还经常家暴。

李清照为了跟张汝舟离婚,居然亲自去揭发张汝舟作弊的行为。

在当时妻子状告丈夫无论能不能成功,妻是有罪的。

即便是这样李清照也要冒着坐牢的危险跟张汝舟离婚。

李清照以妻子的身份揭发丈夫张汝舟被抓进了监狱,好在在朋友的帮助下很快便出狱了。

之后她便一个人孤独终老。

很难想象如此叛逆李清照是如何写出这么多婉约派的诗词的。

随机文章东晋的开国和灭国君主各是谁?夏朝的皇帝总计有几任呢?雅典政治家:克里蒂亚斯简介新疆三十万镜像人事件真相,研究双鱼玉佩致使能量泄露出现复制人巴比伦通天塔有多高,考古测算96米/巴比伦国内任何位置都能看到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感怀李清照:半生漂零归何处是怎么回事?谁人能解千古愁?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